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 中考物理力学专题训练答案

2023-03-05 来源:客趣旅游网
最新 中考物理力学专题训练答案

一、力学

1.关于物体重心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任何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C.不规则物体没有重心

D.人体具有重心,人体的重心会随人体的姿态而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A、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故A错误;

B、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故B错误; C、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任何物体都有重心,故C错误; D、重心位置随质量分布的变化而变化,人体的重心会随人体的姿态而发生变化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质地不均匀,外形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以利用悬吊的方法确定重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2.阅兵仪式中,检阅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车和人的总重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 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 以行驶的检阅车为参照物,路边站立的土兵是运动的 D. 检阅车匀速行驶牵引力大于车受到的阻力 【答案】 C

【解析】【解答】A.车和人的总重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A不符合题意; B.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相互作用力,B不符合题意; C.以行驶的检阅车为参照物,路边站立的土兵是运动的,C符合题意; D.检阅车匀速行驶牵引力等于车受到的阻力,D符合题意。

【分析】A、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B、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的两个力,

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是相等的,而且方向是相反的;C、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D、物体处于平衡态时受到的力是平衡 力。 故答案为:C

3.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着铁块P,其正下方的水平地面上放着一块条形磁铁Q,P和Q均处于静止状态。已知P和Q的重力分别为G和3G,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为G

B. P对Q的吸引力和地面对Q的支持力大小分别为G和2G C. P对Q的吸引力和Q对P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均为G

D. 弹簧测力计对P的拉力和Q对P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分别均为2G 【答案】 B

【解析】【解答】A、题目中已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G,即P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2G,A不符合题意;

B、P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竖直向上,向下两个力,一是本身受到重力,二是Q对P的吸引力,三力平衡,F拉=G+F地面对Q的支持力=3G-G=2G,B符合题意;

C、P对Q的吸引力和Q对P的吸引力是相互作用力,不是平衡力,C不符合题意; D、P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竖直向上,向下两个力,一是本身受到重力,二是Q对P的吸引力,三力平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2) 平衡力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但是受力物体是一个; 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

引,

F引=F拉-G=2G-G=G,P对Q的吸

引力与Q对P的吸引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P对Q的吸引力是G,故

4.在探究弹簧长度与力的关系时,选取甲、乙、丙、丁完全相同的四根弹簧,将甲、乙弹簧左端固定在墙上,用大小为F的力拉甲的右端,用大小为F的力压乙的右端,在丙弹簧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的拉力,在丁弹簧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F的压力,四根弹簧都水平静止,如图所示,此时四根弹簧的长度分别是L甲、L乙、L丙、L丁 , 则( )

甲 丙

【答案】 B

A. L甲=L乙=L丙=L丁 B. L乙=L丁作用力相同,故压缩量相同,故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图甲虽然看上去只有一个拉力,实际上另一个拉力是墙,所以与丙的作用效果相同,同理,图乙和图丁的作用力相同。

5.列关于弹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存在弹力作用 B. 只有受弹簧作用的物体才受到弹力作用

C. 只有相互接触并发生形变的物体间才存在弹力作用 D. 弹簧的弹力总是跟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答案】 C

【解析】【解答】A、相互接触的物体如果不发生弹性形变,物体间不存在弹力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

B、只要两物体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间就会产生弹力作用,弹力的产生并不只局限于弹簧,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产生弹力的条件可知,要产生弹力,物体间相互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故C符合题意;

D、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体受力且发生弹性形变,在恢复原状时,对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就是弹力。

6.甲溢水杯盛满密度为

的液体,乙溢水杯盛满密度为

的液体。将密度为

的小球轻

轻放入甲溢水杯,小球浸没在液体中,甲溢水杯溢出液体的质量是32g。将小球轻轻放入乙溢水杯,小球漂浮,且有1/6的体积露出液面,乙溢水杯溢出液体的质量是40g。已知大于

。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小球的质量为32g B. 小球的质量大于40g C. 比为24:25 【答案】 C

【解析】【分析】∵ρ大于ρ1 , ∴小球在甲溢水杯液体中将下沉,

∴小球的质量:小球A的体积:

, 故A错;

之比为2:3 D.

小球漂浮在乙溢水杯液体中,

, 故B错;

若将小球浸没在乙溢水杯液体中,

即:

∴ρ1:ρ2=2:3.故C对,D错. 故选C.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密度的计算、重力的计算、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漂浮条件),涉及到物体的浮沉条件.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出两个小球排开液体的体积是本题的关键.

7.如图所示悬空的磁环活动中,假设甲、乙、丙三个磁环相同,中间塑料管是光滑的.当磁环都处于静止状态时,甲对乙的作用力F1和丙对乙的作用力F2的大小关系是( )

A. F1小于F2 B. F1等于F2 C. F1大于F2 D. 无法比较 【答案】A

【解析】【解答】对乙进行受力分析可在,此时乙受到三个力的作用,竖直向下的重力、甲对乙的竖直向下的作用力F1和丙对乙的竖直向上的作用力F2 , 这三个力平衡,向上的合力等于向下的合力,所以可得甲对乙的作用力F1小于丙对乙的作用力F2 ,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在初中物理中算是难题。要找到物体所处的状态(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然后按先重力,然后弹力,最后摩擦力的顺序分析。不

能漏力或多力。

8.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大力士不能凭空把自己举起来,说明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B. 汽车上坡,没有向上的推力或拉力,车会向下运动,说明车此时没有惯性 C. 物体在空中自由下落,速度越来越快,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 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只能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答案】 C

【解析】【解答】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大力士不能凭空把自己举起来,A不符合题意;

B.汽车上坡,没有向上的推力或拉力,车会向下运动,是因为车受到重力作用,有沿斜面向下的分力,所以B说法错误;

C.物体在空中自由下落,由于受到重力作用,速度越来越快,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说法正确;

D.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所以D说法错误. 所以答案选C.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力的概念、惯性、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要结合所学知识认真分析.

9.如图甲所示,均匀柱状石料在钢绳拉力的作用下从水面上方以0.5m/s的恒定速度下降,直至全部没入水中.图乙是钢绳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若不计水的阻力,g= 10 N/kg,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石料的质量为140 kg B. 石料沉底后所受浮力为500N

C. 石料的密度为1.8×103 kg/m3 D. 该石料立于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为2.8×104Pa 【答案】 D

【解析】【解答】A、石料没有浸入水中时,钢绳的拉力F=G=1400N,所以石料的质量 m==

=140kg ,A不符合题意;

B、当石料全部浸入水中时,钢丝绳的拉力F拉=900N,所以石料沉底后所受浮力F浮=G-F=1400N-900N=500N,B不符合题意; C、由

可知,石料全部没入水中所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石料的体积,即V=V

===

=

=

= ,石块的密度 ρ

,C不符合题意;

D、由图乙可知,石料从刚刚浸入水中到全部没入水中,所需时间t=4s-2s=2s,已知石料的下降速度为v=0.5m/s,所以石料的高h=vt=0.5m/s×2s=1m, 由P=

=

=

=ρhg可得,该石料立于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图乙和m=即可求解;B、根据F浮=G-F拉 求解;C、根据图乙和 阿基米德原理求解;D、先根据图乙求出物体的高度,再根据P=求解。

10.如图所示,当溢水杯盛满密度为ρ1的液体时,把实心物块放入杯中,物块漂浮,静止后溢出的液体质量为m1;当溢水杯盛满密度为ρ2的液体时,把同一物块放入杯中,物块沉底,静止后溢出的液体质量为m2。则物块的密度为(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解答】若物块的密度为ρ,体积为V,根据G=mg和ρ=得物块的重力G=ρVg, 当溢水杯盛满密度为ρ1的液体时,把实心物块放入杯中,物块受到的浮力F浮1=m1g, 物块漂浮,则F浮1=G,即m1g=ρVg, 有:ρ=……①

当溢水杯盛满密度为ρ2的液体时,把同一物块放入杯中,物块受到的浮力F浮2=m2g, 物块沉底,则F浮2=ρ2gV排=ρ2gV,即m2g=ρ2gV, 有:V=

……②

将②代入①可得,ρ=故答案为:D.

.

【分析】先表示出物体的重力和密度、体积的关系(G=ρVg),再根据漂浮条件找出物体的密度和排开第一种液体的质量关系(ρ=),根据物体浸在第二种液体中的情况找出物体的体积和排开第二种液体质量的关系(V=

) , 最后得出答案。

11.如图所示,各用5N的水平拉力沿相反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弹簧测力计的自重不计)( )

A. 10N B. 5N C. 0N D. 10N或0N 【答案】B

【解析】【解答】解:用两个方向相反的力向两端拉弹簧测力计,与只拉一端效果是相同的。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拉一端时,另一端也必须有力的作用,因此,弹簧测力计不可能显示两边的拉力之和,而只会显示一个力的大小,即5N。 故答案为:B。

【分析】弹簧测力计上显示的是挂钩上力的大小,与挂环上力的大小以及弹簧测力受到的合力大小无关。

12.用力推课桌的下部,课桌会沿地面滑动,而推课桌的上部,课桌则可能翻倒,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力的大小 B.力的方向 C.力的作用点 D.受力面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用手推课桌的下部和上部,是力的作用点不同,使课桌发生了不同的运动情况,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故选C。 考点:力的作用效果

13.在①划船②举重③游泳④篮球这些体育项目中,应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的有(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③和④ D.①和③

【答案】D

【解析】①划船时,船桨对水施加了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对桨和船也施加了力,使船前进。

②举重时,人对杠铃施加了力,使杠铃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③游泳时,人向后划水,对水施加了一个向后的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给人一个向前的作用力,使人前进。

④投篮球时,力改变了蓝球的运动状态。

综上分析,应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的有①③,故D正确为答案。

14.用橡皮筋、回形针、棉线、小瓶盖、牙膏盒、铁丝、钩码和刻度尺等,做一个如图所示的橡皮筋测力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刻度可以标在牙膏盒上 B. 可以把回形针上端当作指针 C. 可以利用钩码拉伸橡皮筋标注刻度 D. 不同橡皮筋做的测力计量程都相同 【答案】 D

【解析】【解答】A、牙膏盒相当于弹簧测力计的外壳,A不符合题意; B、回形针相当于弹簧测力计的指针,B不符合题意;

C、钩码的质量已知,当挂在橡皮筋上时对橡皮筋的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可以利用钩码拉伸橡皮筋标注刻度;

D、不同橡皮筋在相等的拉力作用下伸长的长度不同,即不同橡皮筋做的测力计量程不相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此装置对比分析得出答案。

15.在学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时,老师做了如图的实验:具有一定速度的钢珠在水平面上能沿直线AB运动;如果在它的运动路径旁放一磁铁,钢珠的运动路径将变成曲线AC.对该实验的理解,正确的是

A.钢珠与磁铁没有接触,所以没有力的作用 B.钢珠在运动过程中不受重力

C.钢珠沿曲线AC运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D.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D 【解析】

A. 磁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与磁体发生力的作用,不需要接触,所以钢珠与磁铁没有接触也会有力的作用,故A错误;

B. 处在地球表面的物体都受重力,故B错误;

C. 钢珠沿曲线AC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方向的变化也是运动状态的不变,故C错误;

D. 实验中磁铁对钢珠的吸引力改变了钢珠的运动方向,所以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正确. 选D.

16.在弹簧弹性形变的限度内,如图所示能正确表示弹簧的伸长量∆L与其受到的拉力F的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弹簧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可AC中两者不成正比,B中表示的不是弹簧的伸长量,而是长度,故ABC都不正确,D正确。 故选D。

17.如图所示实验中: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铁球在水平面上能沿直线AB运动;若在小球运动路径旁放一磁体,小铁球运动路径将变成曲线AC.该实验说明

A.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答案】C 【解析】

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详解】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小球运动路径旁放一磁体,小铁球运动路径将变成曲线AC,即磁体的吸引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方向,故C正确;

现象中没有揭示力的作用相互,也没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没有改变物体的快慢,故ABD错误. 故选C.

18.小芳和晓莉购买了同类的弹力球,小芳说:“我的球的弹力比你的好”.晓莉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请你给小芳出注意,她该怎样办? A.让两只球离地不同的高处,自由落下,比较两只球的反弹的高度 B.把两只球向墙掷去,比较两只球的反弹时离墙的距离 C.把两只球向地面掷去,比较两只球的反弹的高度 D.让两只球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比较两只球的反弹的高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

要比较两球弹性的好坏,采用自由下落的方式,比较弹起的高度,应使用控制变量法,即让两只球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比较两只球的反弹的高度,弹起的高度大,则弹性好; 而向墙掷去,向地面掷去,此两种方法不能控制力的大小,不能比较出正确的结果,故D正确,ABC错误.

19.如图所示,是重庆市第14届芙蓉江龙舟锦标赛举办时的现场,下列关于划龙舟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员用浆向后划水使龙舟前进,说明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龙舟在最后的冲刺阶段速度很快,惯性很大

C.运动员不再划龙舟,龙舟会慢慢停下来,说明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D.龙舟到达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惯性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

A.运动员用桨向后划水,对水施加力的作用,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就会对船桨产生向前的反作用力使龙舟前进,故A正确。

B.因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运动速度无关,故B错误;

C.运动员不再划龙舟,龙舟会慢慢停下来,原因是龙舟受到水的阻力作用,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C错误;

D.龙舟到达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具有惯性的原因,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不能说“受惯性的作用”,故D错误。

20.“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人实现“奔月”的梦想将成为现实,试分析,下列哪种活动在月球上不可实现. A.利用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 C.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可以实现,因为光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能利用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

B.不能实现,因为声音传播靠介质,月球上是真空,声音不能传播,所以不能利用声波进行远程测距;

C.可以实现,因为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工作的,月球上也有引力,只要有引力就能利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D.可以实现,因为弹簧测力计能测量力的大小,月球上存在重力,所以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

B.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歌声 D.利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

21.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打篮球时,只要手对篮球施加的力大小相同,力的作用效果就一定相同 B.投出去的篮球受到手的推力和重力的作用

C.篮球砸到篮板时反弹回来,说明篮板对篮球的力大于篮球对篮板的力 D.篮球砸到篮板的过程中,篮球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力的大小相同,如果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不同,故A错误; B.若不计空气阻力,投出去的篮球在空中只受重力的作用,脱离手后不受手的推力,篮球继续飞行是因为惯性的缘故,故B错误;

C.篮球砸到篮板时反弹回来,篮板对篮球的力和篮球对篮板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二者大小相等,故C错误;

D.篮球砸到篮板的过程中,因为力的作用相互,篮球对篮板有力的作用,篮板对篮球也有力的作用,所以篮球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故D正确.

22.关于力的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物体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B.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人的推力

C.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受力物体,但不一定有施力物体

D.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彼此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力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选项中对于力基础内容的提问可知,本题考查力的基础,根据力的产生过程、特点等基本知识就行求解。 【详解】

A.若想产生力,至少需要两个物体,故A选项错误;

B.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人推车时,车也在推人,故B选项正确 C.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故C选项错误;

D.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彼此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铁钉等,故D选项错误。

23.图是同一弹簧两次受力的情景。通过此实验可以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A.大小有关 C.方向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

B.作用点有关

D.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

如图中,一次压缩弹簧,一次拉弹簧,两次的大小相同,作用点也相同,但方向是相反,弹簧一次变短,一次被拉长,所以通过此实验可以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故选C。

24.2008年奥运盛会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划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击打排球时,手感到疼,是因为球对手的作用力比手对球的作用力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头球攻门时,球的运动状态发生的变化,说明力可

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用力拉弓,弓的形状发生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用力向后划水,皮划艇才能前进,是水对皮划艇向前的力使其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击打排球时,手感到疼,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故D错误;故D符合题意。

25.如图所示,用细线将 A 物体悬挂在顶板上,B 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有一劲度系数为100N/m 的轻弹簧,此时弹簧压缩了 2cm。已知细线受到的拉力为 3N,地面对B的支持力为 5N, 则 A、B 两物体的重力分别是(提示:劲度系数为 100N/m,即该轻弹簧每受到 100N 的力,压缩 或伸长 1m)

A.5N 和 3N C.1N 和 5N 【答案】A 【解析】 【详解】 弹簧的弹力为:

B.7N 和 3N D.1N 和 7N

Fkx100N/m0.02m2N

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它受到向上的弹力F,细线的拉力F拉,向下的重力GA,即:

FF拉GA

代入数据解得:

GA2N3N5N

物体B处于静止状态,它受到向下的重力GB,向下的弹力F,向上的支持力F支,即:

F支GBF

代入数据解得:

GB5N2N3N

故选A。

26.关于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完全由力的大小决定 B.两物体要发生力的作用必须接触 C.静止的物体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共同决定的,故A错误; B.两物体要发生力的作用可以不互相接触,故B错误; C.地球附近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故C错误; D.只有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正确。

27.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物体质量增大时,物体的重力不变.不符合题意.

B.物体的重力和物体的质量是一个一次函数图象,物体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符合题意.

C.物体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之间是二次函数图象.不符合题意. D.物体的质量增大时,物体的重力减小.不符合题意.

28.如图所示的各力中,不属于弹力的是( )

A.地面对推土机的支持力

B.大象对跷跷板的压力

C.地球对月亮的引力

D.绳子对小车的拉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推土机在地面上时,与地面相互挤压,让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地面对推土机的支持力是弹力,A项不合题意;

B.大象对跷跷板施加压力时相互接触,而且让跷跷板发生了弹性形变,这是弹力,B项不合题意;

C.地球对月亮施加引力时,两个物体没有相互接触,不是弹力,选项C符合题意; D.绳子对小车施加拉力时,相互接触,并且绳子发生了弹性形变,这是弹力,D项不合题意。

29.下列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最接近的是( ) A.课桌的高度约为800cm C.一位中学生的质量为50kg 【答案】C 【解析】 【详解】

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大于10m/s,一般中学生百米速度在7m/s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故C符合实际;

D.物理课本的质量在300g=0.3kg左右,受到的重力是

B.中学生100m跑的平均速度约为15m/s D.物理课本的重力约为500N

Gmg0.3kg10N/kg=3N,

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30.如图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弹簧另一端,下列有关“弹簧形变产生的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手对弹簧的拉力 C.弹簧对手的拉力

B.墙对弹簧的拉力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解析】

弹簧形变产生的力,即弹簧的弹力,施力物体为弹簧,因为是手拉弹簧,受力物体是手,故ABD错、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弹力的概念,明确弹力产生的原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关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