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文化专题

2022-09-20 来源:客趣旅游网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中国文化专题》

一、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文化专题》是为我院文秘、会展专业之外各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总学时32,2学分。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深刻认识中国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重要途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本质精神、主要特征和基本元素有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拓展学生自身中国文化知识的同时,能汲取精华,去其糟粕,陶冶性情,从而建立学生的文化意识,积累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底蕴,承担中国高等人才应当承担的中国文化的传承责任和建设当今和谐社会的现实使命。

本课程与大学语文、艺术欣赏等其他公选课程形成文化学科领域宽窄之间的互补作用。本课程以它内容的宽泛性、宏观性,成为各个人文学科的话语背景和语境。从而使学生对这些学科的理解加宽加大,扩展了这些人文学科的外延。可以起到这些课程拓展作用。

二、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思考、研究,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较全面、正确

-1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的了解,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二)、尤其对中国文化中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习俗和养生等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

(三)、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四)、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把学习的归宿点落实到开掘传统文化现实意义上去。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五)、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

重点:1、中国文化基本常识

2、中国文化主要精神特质。

难点:1、通俗性、生动性。

2、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特色:图文并茂,利用图片、DVD等教学,不仅使学员理解中国

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还要增强其感性认识,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

三、 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

-2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本课程性质为纯理论教学。共分6个专题:

绪论

第一章中华民族概述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灵魂 第三章中国宗教信仰 第四章中国文学与艺术 第五章中国民俗文化 五、教学方法

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具体如下: (一)、讲授、提问、讨论、作业评讲。

(二)、PPT课件、DVD《中华文明》系列历史记录片、教材光盘。

(三)、参观厦门博物馆等文化及文物保护单位。 六、教材

本课程选用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规划教

-3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材《中国文化概论》,王瑾瑾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七、参考教材与网站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谭家健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中国传统文化网站、武汉大学中国文化:、、北京大学“国学网”、人民大学:“孔子文化网”:

、历史在线:、灿烂中华--中国文化概论教学与实践网站 (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联合大学精品课程) 八、考核方法

学生总成绩为:平时成绩(30%) + 期末试卷成绩(70%)

《中国文化专题》课程实施细则

一、 课程的基本性质

-4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中国文化专题》是为我院文秘、会展专业之外各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总学时32,2学分。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深刻认识中国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重要途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本质精神、主要特征和基本元素有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拓展学生自身中国文化知识的同时,能汲取精华,去其糟粕,陶冶性情,从而建立学生的文化意识,积累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底蕴,承担中国高等人才应当承担的中国文化的传承责任和建设当今和谐社会的现实使命。

本课程与大学语文、艺术欣赏等其他公选课程形成文化学科领域宽窄之间的互补作用。本课程以它内容的宽泛性、宏观性,成为各个人文学科的话语背景和语境。从而使学生对这些学科的理解加宽加大,扩展了这些人文学科的外延。可以起到这些课程拓展作用。

二、 课程的基本内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这是课程学时数所无法驾驭的。只能拮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来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用专题形式加以推介。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特色和亮点。主要内容包括:

绪论:

了解本课程的基本情况,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第一章中华民族概述

-5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通过本章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来龙去脉,感受本民族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引发民族自豪感和个人传承的责任感,掌握中华民族的自然、地理、农业等基本常识。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

周易、儒家与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灵魂与支柱,对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思维模式、文化品格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因此学生应对此有所了解,掌握基本的思想和特征,熟悉儒道的代表性人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第三章中国宗教信仰

中国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有着重大影响,渗透到国民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教学,学生应了解中国各宗教的源流演变,熟悉和掌握各宗教的基本信仰、主要特征、代表性人物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

第四章中国文学与艺术

中国文学与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充分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美学意见。通过教学,应了解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发展脉络,熟悉各种主要文学艺术种类,掌握各文学艺术种类的主要特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第五章中国民俗文化 三、课程的资源构成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以文字教材为基础,辅助多种教学媒体手段。

(一)、文字教材

-6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文字教材是最为重要的教学媒体,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本课程的文字教材采用本课程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国文化概论》,王瑾瑾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理由:

1、本教材系统简明,难易适中,通俗性生动性兼具。 2、各主要章节后附有相应的经典阅读和案例分析,有理有据,深化教学,避免空疏。

3、各主要章节后附有重点提示、思考题和参考文献,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

(二)、多种媒体

1、本教材配有光盘,图文并茂,提纲挈领,便于学生自习。 2、以教案为基础的PPT。

3、根据教学内容穿插播放《中华文明》、《中华古文字》、《中国历代名家绘画古曲诗词百年珍藏》、《中国佛教》、《中国道教》、《中国基督教》、《中国民俗文化》等DVD。

4、央视《开心词典》的《开心学国学》、《百家讲坛》。

(三)、相关网站

1、灿烂中华--中国文化概论教学与实践网站 (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联合大学精品课程)

2、中国传统文化网站、武汉大学中国文化:、北京大学“国学网”四、教学活动安排

-7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时 数 绪论 第一章中华民族概述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 第三章中国宗教信仰 第四章中国文学与艺术 第五章中国民俗文化 期末考 合计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建议

2 6 6 6 6 8 2 36

(一)、教学方法

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进度表的安排进行教学,力求突出重点、难点。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介绍传统文化知识为主,采取课堂讲

-8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授与发现、分析、解决现实社会或人生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传统文化知识变成活的道理。

3、教师对中国文化融会贯通地理解,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介绍给学生。

4、讲课与讨论或辩论相结合。通过提出问题,课堂讨论或辩论,调动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讲评,按时批改、登记学生的作业。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思考、研究,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较全面、正确的了解,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尤其对中国文化中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习俗和养生等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

3、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4、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把学习的归宿点落实到开掘传统文化现实意义上去。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

-9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5、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三)、学习方法

1、加强学习的自觉性,紧扣教学进度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工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应及时向教师咨询。

2、上课准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缺课1/3者,不得参加考试。

3、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讨论或辩论,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 4、积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扩展知识面。 5、经常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方法。

六、课程考核安排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就的测量和评价。本课程考核由形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

项目 平时成绩(作业、讨论、出勤) 期末成绩 试卷题型 考核等级

-10

比例 30% 70% 开卷随堂考查 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