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如果问一个教师:你能把握教材吗?大多数老师会很自信的说:没问题!你说课本中哪个题我不会做?哪节内容我不会讲?许多教师说能把握教材,往往指的就是这一课的教材,不一定很好的去掌握这一单元的教材,更不要说全册教材了。其实,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要求教师熟悉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一个教师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才能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收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怎样才能把握教学内容? 一、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
课前教材分析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能使教师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理解课程总目标和每一年段的学习目标,特别要理解描述学习活动过程各个用语的含义,例如,表述学习活动结果目标的不同水平有“理解”,“掌握“和”运用“三个层次,表述学习活动过程目标的不同程度分为“经历”,“体验”“探索”三个层次,理解这些目标动词的含义,对于恰当把握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极为重要的。课程标准能帮助我们分清教学的主与次,帮助我们把握教学的方向,避免大的偏差。
2、分析教材内容。要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还需在教材分析上下一番功夫。一般来说,可以循着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先做结构分析,搞清教材的系统性,再进行各部分的内容分析,使教学内容了然于心。有了对教学内容的全面理解,教学的重难点就不难把握。
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所学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它的前后联系,真正做到沟通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只有把握了“逻辑起点”,教学中才能大胆取舍,灵活施教。反之,则很难创造性地搞好教学。
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只有不断的学习、反思、总结,才能更好的备好课。
3、借鉴参考资料。每一套教材都有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它既是教材的说明书,又是教学的指导书。因此,在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认真阅读《教师教学用书》能给教师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可以明了各部分内容编排的目的及设计意图,此外,还可以获得一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这些建议大多来自广大教师使用课本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与可行性。目前我们手头有的教学参考资料主要有:《通用技术教参》,后面附有一张光盘,光盘里面有,每节课三个不同的非常详细的教案(每节8个项目),三个不同的课件,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视频材料,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网站:当然,教学用书的建议可以采纳,他人的教学设计可以吸收,但都应当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因地制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全盘照搬照抄都是不可取。
二、如何具体把握教学内容
1、找准一个依据----教学目标
一个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课程的目标上,通用技术课是否体现了技术课的特点,就看是不是在课堂上落实了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教学目标容易出现偏差的有哪些:
例1:“三视图”容易讲成数学的内容;
在教学技术语言之后,教学三视图,有些老师会把这个内容的教学教得和数学课毫无区别,只是在讲三视图的知识,不能体会到三视图是技术语言的例子,教学三视图还有使学生体会到技术语言的特点的作用;技术课和数学课的区别就在于这里的三视图是作为“技术语言”而出现的,而技术语言的一个特点就是规范。因此,通用技术课讲三视图,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按规范绘制如粗实线、细实线的粗细、数字书写倾斜的角度、虚线长多少空多少都有严格要求,不然就和数学课无异了。
例2:“模型制作”容易讲成模仿制作课,教学目标没有了;
在模型制作的教学,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操作实践等。教学前未能要求学生进行制作工艺的准备,教学后也未能体现制作模型的目的是对设计的检验,一句“大家都做得很好”使这堂课的教学未能达到教学目标。
例3:“发现与明确问题”讲成创造发明的课。
1
因此,要想把课上成技术课,就必须在备课时把技术素养的要素分解落实到每一堂课上。有的课是侧重在知识目标,有的课是以技能培养为主,有的课重点是过程和方法的体验,而有的课又要以情感价值观为主要目标。这是我们很多老师经常忽略的地方,要么没有目标,要么就把目标写得空泛,和具体课程内容连不上。
例4: “流程的设计”,这节课设计四个“流程”:
大家看,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否把握好了?他用的这些事例都很好呀!你说人家没把握好,那么,你的依据是什么呢?这个依据就是课程标准,具体到某一节课就是教学目标。这四个例子全部是生活中的,生产中的一个没有,这个就偏离了这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这个课时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事项进行流程设计”,考虑到后面“流程的优化”的教学目标有“理解流程的优化与设备、材料等之间的关系”, 生产中的流程设计要占有更大的比例。这节课如果减少两个生活中的流程案例,换上一个制作方面的“流程”是否更好一些?例如,制作一个小书包,材料可选用布、纸、皮革等。思考需要考虑哪些基本因素,并画出流程图。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换上制作方面的“流程”是好一些,但是需要制作材料,准备费时费力又费钱?”老师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只好大量用生活中的流程例子,而不用生产中的,或许这正是造成偏离教学目标的原因之一。
例5: 我听了某老师的一节课,这节课是“结构的欣赏”,整个一节课,老师和学生一起从美学角度欣赏 “宙斯神殿”。宙斯是希腊众神之神,为崇拜而兴建的宙斯神像是当时世上最大的室内雕像,宙斯神殿所在地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
这个老师课讲得很生动,学生的注意力也比较集中。但遗憾的是,没有讲如何从技术的角度来欣赏。 “结构的欣赏”的教学重点还是在从技术的角度来欣赏、评价结构。对于美术欣赏课来说, “宙斯神像”这个案例选得很好,这或许是一节好的美术欣赏课。但对于通用技术课来说,却偏离了教学目标。其实,宙斯神殿是上这节课的很好的资源,宙斯神殿位于希腊西岸奥林比亚(Olympia)的古城中。建于公元前470年,神殿以石灰岩、大理石兴建而成,神殿共由三十四条约高17米的科林斯式支柱支撑。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从技术的角度来欣赏。
下面谈谈教学目标把握得比较好的一个教学片断: 例6:“欣赏盖里椅结构”。 这就比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例7:“无处不在的结构”的第一课时
根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要注意的问题:
1.新的课程标准给出的是学生学习的最低基准,在编写教材时,可以超过标准给出的教学目标;教学中也不要求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情况与当地教学资源情况灵活地使用教材。最基本点是不能低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2. 注意不要一说设计,堂堂课都想让学生去做设计,好像不让学生做设计这堂课就不精彩。其实,每堂课有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标就是好课。原定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课上方方面面都接触一下,那不是一堂好课。花一点时间去搞设计,有可能还会使学生对设计庸俗化,好像设计是十分简单的事。
2、把握教学内容的三个维度
《技术与设计2》的四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专门的技术领域,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从知识、能力的要求上说,每个单元都有着向广度、深度和难度发展的空间,差不多各个内容都可以找到大量的专门论著。因此,通用技术教学内容应该从广度、深度和难度这三个维度来把握。老师们要考虑教学内容在广度、深度、难度上的尺度。在广度上,要不要延伸,延伸多少;在深度上,要不要深挖,深挖多少;在难度上,考虑是不是符合学生的认识程度。
(1)、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
例1: “结构的类型”的教学,。。。。。我不知道学生是否能够听懂,大家看看,这个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广度把握得好不好?按照教学目标要求,“结构的类型”主要讲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和壳体结构,当然,老师可以根据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一些相关内容。 但,他脱离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推得太广了。
有的老师很想把原来的学科专业知识在学生面前露一手,往往容易扯得太远。
例2: 这是一个老师上“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的第1课时,开环控制系统。他把《阿里吧吧。。。。。。。这样拓展教学内容,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对于开环控制系统有了深刻的理解。我觉得他对
2
教学内容广度的把握是比较到位的。
例3:运动物体的稳定性 如陀螺 教师大讲转动惯量没有必要,最好的办法:课外自查资料,把课延伸到课外。
例4:教材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第二节“设计的一般原则”。讲完创新原则的时侯 „„ 用心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精神,把教材内容“转换”成“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活动。
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要注意:
在广度的把握上,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要不要延伸,延伸多少的问题,这里,我们的老师要避免两个极端。
1.“广而无收”
有的老师的知识面或许很广,或许他们自己对于这些教学内容很感兴趣,以为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他们不知道大多数学生并不感兴趣,因为,这些知识并不是建构在他们的知识基础之上的。
2. “教教材” 另有一类老师,他们按照教材讲,教材上没有的不讲,也就是人们说的照本宣科,或者说“教教材”。从这些老师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其教学内容全部是教材上的,绝对没有越雷池一步。
(2)、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
根据了解,很多通用技术老师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没有对教材进行拓宽和深挖,因此教学内容显得浅薄。殊不知,高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接近于成熟的程度, 能运用抽象的(演绎的或归纳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以进行独立的探究活动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而有的老师的教学内容太深了。
例1:有个老师在讲“系统与设计”的时候,。。。。。 为了讲好《技术与设计2》,有的老师阅读了大量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方面的书籍,这种精神是非常好的。这也是很有必要的,但要注意的是我们给学生的不能引得太深了。应该要根据需要适当的加深。在 “技术与设计 2”的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提升学生对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2:如在《技术与设计2》“生产与流程”中。。。。。。。如果这样,教学就没有深度。。。。。。。我们在教学中要达到这样的深度,要使学生有一个“顿悟”,把一些知识或者思想方法从一个事物“迁移”到另外的事物。
例3、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挖掘。如教“无处不在的结构”中“鹰眼。。。。。。。。。通过上述一连串的环环紧扣的问题,加强师生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 在教学内容深度的把握上,也是两个极端。要么太深,要么太浅。 (1)、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一般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 不讲“来源”。能说明基本概念就行,没有必要系统介绍其认识过程。
(2)、教学内容的深度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适应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目标强调,教师要把通用技术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实现这一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必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应该精选相关的事例,控制适当的难度,把它们组织在自己的教学内容中。要在尽可能多的知识上,广泛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家庭中的技术、旅途中的技术、游乐场中的技术、运动场中的技术等等,各种场合学生熟知的事例都融合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
值得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事例都会有预期的好效果, 这里存在着一个事例的发掘、收集和选择的问题。应该说, 这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践性事例,选国外的,就不如选我国的;选外地的,就不如选本地的;选历史的,就不如选当今的。例如,海口市是海产品、汽车产业、旅游业发达和热带水果出产的地区,选择与海产品、汽车、旅游和热带水果有关的事例和实物带进课堂,学生会感到非常亲切,教学效果会更好。
(3)、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
有学生告诉我“上通用技术课太没有劲了,但有时老师在课堂上玩点小花样,耍点小把戏,可以调节一下精神,但时间长了,也会乏味。如果说学习数理化要集中注意力而学习通用技术则不要花费什么力气。”这都是大实话,有个学生说:“通用技术与历史、地理比,在深度和难度上都有很大的反差,我在通用技术课上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是因为我在这门课上吃不饱。”我这里不是说要把通用技术课搞
3
得很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心理学来看,通用技术应该要满足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但现在通用技术在满足学生的逻辑思维方面很不够,满足学生的形象思维方面也还欠缺。通用技术的两个必修模块里没有一个计算题,难道真的是计算与技术无缘吗?NO!要知道:“一门科学只有上升到数学之后才能成其为一门科学”,才会具有科学的魅力。当然,我不是说要把大学工科的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制图全搬到高中课堂上来,我想,适当添加一些涉及到四则运算的计算题该不会难倒高中学生吧,计算题也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要,该要的地方要一点,这样与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相互适应,将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技术和对通用技术课的喜爱。
例1.。。。。。 例2.。。。。。 例3. 。。。。。 例4.。。。。。。。 例5.。
那么,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呢?
1、原则上不要引进新的概念,特别是学生知识结构中没有建构点的概念。
2、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原则上只作定性的分析,一般不作定量的计算,特别要避免复杂的计算。
3、不依赖教材
通用技术作为一门新学科,教材中的内容也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实践建立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作为新学科的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细细品味教材中体现的技术素养,通过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对学情研究的基础上再对教材进行处理,而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上要有自己的理解,尊重教材但切不可过分地盲目依赖教材,切实实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提供了教与学的范例和师生对话的中介,教师不应只是教材的忠实阐述着和传授者,而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必须创造性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成功的教学,常常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甚至重构。
例1:《认识流程》一节,。。。。。。通过精选案例,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有价值的案例,重点分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时,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要学的知识放入一个典型的案例中进行分析,也可以在分析一个典型的案例时引出各个知识点。这样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学生接受起来就不会因为纷繁复杂的案例而感觉不知所措,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例2、在一节复习课上关于结构类型中的壳体结构的讨论
实体结构的教材定义:实体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它的受力特点是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如实心墙、大坝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碰到类似如金字塔的结构,它的是结构内部其实并是实心的,但总体结构是以实心为主,如果从知识的严谨性角度去看,我们不能把金字塔看成是实体结构,也不是壳体结构,我们也不能把它看作是框架结构,只能把它看作是组合结构;又如以铅球为例,外壳虽然呈圆状,但从受力特点上看,当他受外力作用时,外力是分布在整个体积中的,也不能把它看作是壳体结构,而应该是一种实体结构。
诠释与研究
教材只是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和制定的一些基本的教和学的材料,是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迷信教材、根深蒂固的“教材情节” 势必导致教师和学生以本为本,强塞硬灌,强记硬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便无从谈起。教材的功能不在于为教师提供一种“法定文本”,让教师俯首就范,而是定位于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所以,在“教什么”的问题上,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充分领会课程理念,切实实现 “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是新课程对广大一线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
4、把课堂与生活实际拉近
例子:请两位学生上黑板把今天早上吃早饭的过程各自1234罗列一下 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总体参考意见:
1.所用案例力求简单易懂,贴近学生实际体验;
2.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一般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能说明基本概念就行,没有必要详细介绍其工作过程;
3.本课程的内容原则上只作定性的分析,不作定量的计算。
4.设计实践一定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上开展,要求要适当。应是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限能完
4
成的项目。
《技术试验及其方法》一课的理解与把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材内容分析及地位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三节《技术试验及其方法》的内容。教材首先通过案例引出技术试验的定义,再通过反面案例说明技术试验在技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技术试验方法。最后对如何进行技术试验作了说明,同时也给出了技术试验报告的写作方法和规范格式。教材的这种编排方式对于落实课程标准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对于学生学会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方法,以及如何撰写技术试验报告都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全书编写的内容来看,技术试验是技术设计中重要的内容,它是技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技术探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技术试验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是发现问题、探究规律、优化技术的一个重要途径。技术试验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素养,有远见、负责任地使用技术作了很好的示范性作用。同时本节内容对后面的教学内容“设计的一般过程”如何对设计出的作品进行技术试验起了很好的知识铺垫作用。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实验更多的是停留在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印象。通过对技术的性质——综合性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知道理、化、生是科学实验,对技术试验还是比较陌生。对技术试验的实施方法以及试验报告的撰写也不是很了解。但是鉴于生活当中有很多的技术试验的例子,而且有不少还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因此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和总结,鼓励学生分析相关案例积极思考问题,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并亲自通过参与技术试验,体会技术试验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协作的精神。
在教学中,有些试验难以操作或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达不到操作目的,我们可以对试验进行适当改进再让学生实践。
例1:小试验:请同学们判断桌子上的两种纸巾哪种更适合使用?(学生通常会根据生活常识判断软的、白的纸巾比较好,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如人机关系的目标,去验证。)
利用烧杯,测力计等工具尝试着去验证两种纸巾的吸水性、水溶性和柔韧性,优选出适合使用的一款纸巾。
实际上此过程就是技术试验的过程,从而引出课题: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此环节意在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让学生初步体会技术试验的过程。 例2:如有位教师在上这节课时,为学生准备了垃圾袋。。。。。。。
这样材料经济、操作方便的试验项目应用到课堂上,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效果非常显著! 例3:如果实在不安排动手试验,至少放个技术试验的视频。如《阿拉小优纸尿裤试验》,看视频,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注意:要关注技术试验报告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真实性,要对学生做 试验的认真态度、试验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学生在试验过程中表现出的技术创造力和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还需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技术试验中的失败。告诉学生技术试验中的失败是常见的现象,爱迪生在试制电瓶时经历了上万次失败,当他的朋友为他这种毫无结果的试验惋惜时,问爱迪生“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为什么还要继续搞呢?”爱迪生说“我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大堆成果,我知道了近万种不成功的方法”。约里奥居里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以此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
《简单结构的设计》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目标;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
分析: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结构设计和结构改造设计的事例很多。学生可以根据生活中的需要和个人的爱好,选择一个设计对象或项目。在进行设计前,应从功能的角度对设计对象进行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分析,从既满足功能要求又做到轻便、美观等角度思考设计方案和选择材料。
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在设计方案的构思时,就要学会从画草图开始,结构设计的
5
草图要能清晰地显示出设计对象的骨架形式、尺寸比例等,然后就草图的方案与小组同学共同商讨。 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应绘制出比较规范的设计图纸(图纸应含通用的技术符号、精度要求、尺寸标注、文字说明等等),对于简单的设计对象,可以依据图纸直接制作出原型,如台式相片架、台灯罩、壁挂式小书架、秋千架、滑滑梯等;若是比较复杂的结构设计对象,如新居室的衣柜、书柜等,不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原型,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材料做出其模型。
一堂课只讲理论,没有实践,会把活的内容讲死;放手实践,能把课上“活”。难的是如何做到“活而不乱”,很费脑筋。
尽管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但还是有同学对我说:上课(老师)讲的太多,做的太少。 我回答“老师有很多怕,最怕上课声太大”。
实事求是的讲,我更愿意采用讲授式教学。中间穿插几次学生活动,只要符合《课标》,突出重点,一节课也就过去了。我也比较擅长讲授理论。动手做,也做不出什么好的作品,更不用说指导学生了。
对学生来说,多数人都能设计出方案,但是能制作出比较出色的原型或模型的没有几个人。大部分作品也都是纸质的。课堂纪律差,乱哄哄,吵得头都痛。维持纪律,能把嗓子喊哑。还挨校长的批评,非常郁闷.
教学故事:
上课了,学生很快就分好了组,一个个兴高采烈。 没到两分钟,教室就开了锅。
我再次强调纪律,并让他们合作探究布置的两个思考问题。
我察觉由几个男生组成的小组,装作讨论的模样。走近巡视,一个男生还装腔作势地说“这个问题我是这么认为的„ „”
没过一会儿,“咣当”一声,吓我一跳:那个组有个人倒在地上,还笑。 高中课堂发生了幼儿园的情形。
下课后,我思考出现这个“怪圈”的原因。发现原来设计的教学流程存在两处“硬伤”:
第一,“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必须采用合作探究这种模式吗?学生自己阅读,能否得出答案?如果能独立完成,还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吗?
第二,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并进行评价,是不是给一些人提供了浑水摸鱼的机会?可否独立设计方案?对于一些人来讲,不把评价细化、落实到个人,就不会有压力,更不会有动力。
解决第一个问题,必须改变“探究的随意性”,即要实施“有效探究”。有效探究的目标是有效教学。“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书里面写的很清楚,没有必要采用“探究”这种模式,直接讲授就可以了。
克服“浑水摸鱼”的问题,就需要在教学环节和评价上下功夫。要求完成的环节,没有达到要求,不能进行下一环节的活动。
要做到“活而不乱”,在注意教学中是否存在“伪探究”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目标的细化与责任的落实。
浙江省首届通用技术课堂教学评比课堂设计再现:
一、 义务中学陈玫老师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观看视频:简易红酒架的设计 义务中学陈玫
《简单结构的设计案例》安排一课时,在通用技术专用教室里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设计的难点在于既要保证学生充分动手又要体现设计过程的完整性,而时间只有45分钟。我认为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活动载体的选择。我先后考虑过三个载体:设计木制相片架、设计铅球架和设计红酒架。如果选择木制相片架作为载体,那么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整个相片架的制作,并且书本上已有制作相框的详细方案,学生的创新余地不大。如果选择设计铅球架作为载体,学生能在课堂上完成制作,但是铅球架没有实用价值,它的设计只侧重于考虑强度、稳定性因素,功能、美观等因素很难体现,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最终我选择设计红酒架作为活动载体,有以下优点:1.红酒架有实用价值,设计红酒架就是设计生活中的产品,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的经验是真实有用的。2.学生对鞋架、书架等架子很熟悉,
6
但红酒架不一定见过,所以构思方案时既有基础又有想象空间,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3.红酒架结构简单,制作红酒架的材料为木条,容易加工,木条间采用钉接方式,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不高,一般来说,敢于动手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制作任务。
整堂课的时间安排为:案例分析10分钟,学生活动20-25分钟,交流讨论10分钟。首先以碗架、CD架为例子,让学生明白设计具体的结构时是如何考虑各种因素的,同时介绍一些制作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学生的设计和动手操作做好铺垫。学生活动时要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交流讨论部分主要是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和改进。
点评: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时间安排合理、紧凑
第一部分教师讲授10分钟,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简洁流畅,实物展示分析结构设计作品(CD架子,碗架,后来这个碗架作为了高考设计题的参考作品),激发学生对结构设计的兴趣。给出的设计要求,工具和材料明确。
第二部分学生设计和制作阶段。制作20分钟。时间到了有一部分同学还没有完成。“哪一组先拿上来,放在架子上的矿泉水就属于你们”“时间到了,大家半成品的也拿上来了。”“如果没有完成的,说一说本来还打算怎么做”这些处理教学时间上的技巧也都值得我学习。
第三部分交流评价。基本采取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评的方式,还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学生互评。 2.教师在课堂中始终是引导者、调控者的角色,有个别指导,又控制全场,课堂气氛紧张有序,人人动手动脑,着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载体选择恰当,材料、工具方便易得
缺点:前后知识联系需加强。设计要经历的一般过程,方案构思方案呈现没有单独安排时间;评价的时候只对结果进行评价,没有对设计的过程进行评价;时间安排还是紧了些,12个组只完成了7个组,对学生来说,辛辛苦苦半节课,作品没能摆上讲台,没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没能很好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留下遗憾。这些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 张亚莲结构设计一课理解与把握
本节的内容是前面内容的综合应用。在介绍了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后通过案例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设计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本设计本人以为较优胜的地方,有下面这些:
1、堂课以“设计的一般过程”为主线引领学生走进设计殿堂,体会设计过程,展示设计风采,享受设计的乐趣。
2、计应考虑的因素很多,作为结构设计,放在《结构与设计》这一章中,作品的设计应该突出“强度”和“稳定性”这两个因素,其它如“美观、功能、寿命„„”等因素视为这次设计的次要考虑,因此我把设计要求定为“稳固型相片架的设计”,防止把课上成漫无目的的手工课,防止有些学生(特别是女生)一味追求美观而忽略主要因素;选取的相片架实物都是在稳定性和强度设计上有特色或有缺陷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强度”和“稳定性”在设计时的重要性;最后设计一个稳定性测试和优化的方案加深学生对这两个因素重要性的体会。
3、料选择上,以竹木为主,方便易得,材料强度好,又可以让学生有使用锯子、锤子等平时很少接触的工具的机会,同时又是一次很好的安全教育机会。
4、教师在设计中始终是引导者、调控者的角色,通过师生的互动,以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为标志,完成教学任务。着重体现新课标的精神,着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学生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花瓶,而是一把等待被燃烧的火炬。” 恰当的教学载体,是点燃火炬的火种。开发出比较丰富的教学载体,是一个量的逐渐积累过程,需要专家、教师、学生的三方互动!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