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授课科目 授课教师 教学班级 教学课题 知识目标 教学 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语 文 曹羽 56班 课 时 课 型 教 法 1 总课时 1 古诗阅读 授课时间 诵读法、研讨法、讲析法 《登岳阳楼》 诵读诗歌,了解诗人及相关背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知识。 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诗歌赏析方法,能准确把握诗歌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 通过诗歌,感受岳阳楼的风景和人文之美;激发对古典诗歌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和探究兴趣。 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诗歌赏析方法,能准确把握诗歌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 感受岳阳楼的风景和人文之美,激发对古典诗歌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和探究兴趣。 粉笔、黑板、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请几位同学谈谈游览过的名胜古迹,分别用几个形容词说出它的特点及游览时的心情。以此引出杜甫游览岳阳楼的所见所感,从而导出课题。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他主题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被世人尊为“诗圣”。 创作背景:唐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夔州一路漂泊到岳阳,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触景感怀而作。杜甫时年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2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 1
了由衷的礼赞和感慨。 三、诵读诗歌 1.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把握字音和节奏。 2.学生齐读,教师引导学生正字正音。 3.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结合注解整体把握文意 四、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登临写景的诗作,绘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是这类诗歌的共同特点。我们该如何来欣赏这样的诗歌呢?“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可谓最佳途径。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解读这首《登岳阳楼》。 (一)置身诗境 1.自由朗读,找出诗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用老师提示的赏景方法进行自主赏析。 诗歌景物品赏方法提示:可以从意象入手,把握其特点;可以从诗眼(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词)入手,分析其妙处;可以从手法入手,体会其用意;还可以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从其他诗文中找到感觉相似的描写进行类比,把握景物特点……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抓意象——吴楚、乾坤,体现了洞庭湖壮阔无边,气势雄伟。 (2)扣诗眼——“坼”:体现出了气势磅礴;“浮”:体现出了壮阔奇丽。 (3)析手法——夸张。洞庭湖能分裂大地,吞吐日月,在夸张中体现景物特征,尽显诗人心胸。 (4)联想类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曹操) (二)缘景明情 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将颔联的景物与其他各联结合起来,探究诗人情感及景物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预设: (1)颔联与首联联系,可读出诗人夙愿得偿,眼观壮景的喜悦之情;但再品一品“昔”“今”二字,并联系颈、尾二联,知人论世,便可读出一份更深沉的悲慨之情。 (2)颔联与颈联联系,宏大壮阔之景与孤独渺小之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衬出诗人深感个人渺小、晚景凄凉的孤独与悲哀之情。
2
(3)颔联与尾联联系,诗人因壮景引发联想,他的思绪穿越时空,飞到了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关山以北,自然引发出一直深藏着的“心忧社稷,魂系黎民”的家国之痛。 (三)小结、齐读 悲己悲家悲国悲天下,两行浊泪,一首五言,诗圣让他的悲情在洞庭水中亘古流淌。让我们再次融入诗境,齐声诵读,怀着景仰之心铭记诗圣,铭记岳阳楼! 五、课堂练习 快问快答:请同学们进行抢答,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 1. 杜甫,被世人尊为“ 诗圣 ”,其诗被称为“ 诗史 ”。 说说下列词语的含义。 2. 坼: 分裂,引申为划分 3. 乾坤: 日月星辰和大地 4. 戎马: 借指战争 5. 轩: 窗 6. 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7. 诗中哪两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8.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 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 9.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 六、课后探究 岳阳楼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中一座不朽的丰碑,很多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美妙的诗篇。我们中国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请大家搜集关于你去过的其他名胜古迹的诗词,并试着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进行赏析。我期待着有一天,我们的同学们也能在走出湖南,走出中国时,无比骄傲地向外人介绍我们的名胜古迹。 教学反思: 这堂课进行得比较顺利,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尤其在难点突破的时候,颔联的壮景反衬出诗人身世之悲与家国之忧,由于在教学环节上将情景巧妙地结合起来分析,学生理解得很透彻。 3
板书的内容是在将重难点作为主要赏析内容将全诗打乱顺序后一点点补充完整的,最后小结时对全诗进行了整体的总结和把握,既突出了重难点,又做到了课堂结构上的整体驾驭。 不足之处是教学设计在学生的自主研究上程度不够,没有充分体现新课改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这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