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思维训练的方法
作者:聂梅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8年第07期
【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本文阐述从语文阅读教学入手,如通过结合课题、个性品读、创造阅读、延伸阅读等方式与学生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思维 要素组合方式 有效教育 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A-0120-02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效教育也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训练,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是它的高级形式,应贯穿在教育的始终。”如果学生只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却缺乏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学生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在中小学,训练学生的思维比训练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语文学科教学既要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突出“语文味”,也要体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多年的有效教育学习和实践中,笔者以学生思维训练为前提,将创新思维训练与有效教育课型相结合,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要素组合方式是有效教育课型方式中最基本的方式,它主要是在课堂上通过听、看、讲、想、做、动、静七个要素互换互动、交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它能够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或多边活动。在课堂各环节教学中,我们都要突出核心要素“想”与“做”,重在让学生充分地“想”,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结合课题,启发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例如,教学《陈嘉庚办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后对课题进行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学生通过思考,提出问题:“陈嘉庚是谁?”“办学是什么意思?”“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陈嘉庚怎么办学?”“陈嘉庚办了哪些学校?”……这样的设计,从“想”到“讲”,要素轮换使用,不但能让学生充分地“想”,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个性品读,思维扩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项,引导学生个性化地品读课文,表达不同的阅读感受,从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感悟阅读”环节,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假如你是蒲公英、苍耳、豌豆几位妈妈的宝宝,就要离开妈妈的怀抱了,你想到了什么?(想+听)
学生汇报,各抒己见。(讲+听) 生1:我想到了我长大了,我很高兴…… 生2::我要离开妈妈了,我有点舍不得…… 生3:……
师:你们真会想,感情真丰富!那能不能把这些情感读出来呢?下面就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喜欢的小节。
四人小组练习朗读。(讲+想+听+小动/单元组)
在这个环节中,笔者让学生首先通过听老师的引导进入思考:假如你是蒲公英、苍耳、豌豆几位妈妈的宝宝,就要离开妈妈的怀抱了,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想”,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体现了要素“想”“讲”“听”的轮换使用。最后,在“四人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喜欢的小节”的单元组活动中,“想”“讲”“听”“做”等要素组合使用,让学生动静转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这样处理教材,看、听、讲、想、做等元素轮换使用,动静转换,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自主学习,并在情境中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直觉性反馈,感悟不同的情感,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达到了个性化品读体验的效果。
三、创造阅读,思维迸发
“创造阅读”是对课文“感悟阅读”的拓展和升华。教学《小鹿的减法》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鹿造桥的辛苦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一个“创造性阅读”环节: 1.一年365天里,小鹿在造桥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和诱惑? (1)学生思考,指名回答。(想+讲)
(2)创设一年四季遇到的困难和诱惑的情境,朗读关键句子“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干得浑身汗淋淋的”,感悟小鹿的坚定。(听+看+想+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此时此刻,你想对獐子或小鹿说些什么?(讲+想+听+小动/单元组) (1)个人思考。 (2)四人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
这一环节的设计突出要素组合方式的核心要素“想”与“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一年365天里,小鹿在造桥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和诱惑”进行思维扩张,这个过程就是训练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的过程。学生经过充分地“想”,“讲”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加深感受,感悟小鹿在困难面前坚持造桥的坚定。二是以“此时此刻,你想对獐子或小鹿说些什么”为话题,引导学生自由联想,然后进行四人小组交流汇报,体现了“想”“讲”“听”“做”等要素轮换、组合使用和学生的动静转换,培养了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这样的设计符合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念,学生在个人思考与单元组交流的动静转换中主动探究,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既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领悟,提高学习效率,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四、延伸阅读,思维延续
以思维为前提的教育,离不开知识的积累。而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作业要承担起这方面的重任。学完课文不代表学习的结束,教师还应该适量布置课后作业,以引导学生延伸阅读,阅读与课文同类的、相关的文章或书目,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知识积累。例如,上完《小鹿的减法》一课后,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故事《龟兔赛跑》《小蜗牛的故事》或课外书《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等,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坚持就能成功”的理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享受到课外阅读、探究学习的乐趣,还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能力,体现学生思维扩张的延续性。
要素组合方式是一切教学活动形式的基础,不管什么样的课型方式原则上都要用到它。因此,平时笔者经常用它来组织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效教育的学习方式来调控课堂,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在七要素的轮换、组合使用中得到培养。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目的。 (责编 黎雪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