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世界历史 黄桥宇 080210263 【简介】: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 ~ 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命阿瞒、吉利,
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一代枭雄,雄踞中原、叱咤风云、三分天下的魏武帝曹操,历史上一向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终留下了很多谜团,其中最引人热议的莫过于曹操陵墓。
最近,在河南安阳发现了曹操寝陵的消息震惊了考古界,但同时也引来了强烈的质疑之声。其实,曹操陵寝向来是考古界的一大谜案,传说中的七十二疑冢、甄后朝阳陵、漳河河底之谜、遗令之谜等将曹操陵墓渲染的更加的神秘。
【检索词】:曹操墓、三国志·魏书、三国演义、后汉书、世说新语、资治通鉴、七
十二疑冢、甄后朝阳陵、漳河河底、遗令等。
《三国演义》中称,曹操临终前令设七十二疑冢,以便使后人不知道他的墓址。这并非史实,但七十二疑冢之说也不是罗贯中所创,从宋代开始曹操墓的所在就成了个谜。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关于曹操墓只有简单的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后汉书》中记载“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魏王曹操薨。子丕袭位。”只记载了曹操之死,并没有详细记述曹操陵墓。
《遗令》中,曹操嘱咐他的群臣“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谜团的开始:
西晋著名的文学家陆机,无意中在宫内秘阁中发现了曹操所写的《遗令》。这篇《遗
令》中提到了铜雀台,曹操吩咐他的妻妾们,子啊铜雀台的工堂上安放一张六尺大床,挂上灵帐,并供上干果祭品,逢每月初一、十五的上午,向灵帐奏乐歌舞。嘱咐他的群臣“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于是,后人便根据这篇《遗令》里所说的内容,以铜雀台为中心,寻找曹操的陵墓,然而,终无所得。
但自此,曹操陵墓的谜团以及关于它的探索发现和激烈争论在历史中悄然开始。
疑冢之谜:
到了近些年来,经过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考古发掘,已经出土了可证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虽然还不能确定曹操墓的准确位置,但基本上认定了其大致范围,即在河北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或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境内,两地虽属两省,但隔漳河相邻。专家们相信经过考古发掘,最终可以解开曹操墓之谜。
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 漳河河底之谜:
前世学者考证曹操疑冢时,都疏忽了曹操的《终令》,这篇《终令》对寻找曹操陵寝起到启示作用。
《终令》的全文是这样的:“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细细研究,这篇《终令》中最可注意的是,曹操规定他的寿陵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也就是说,陵墓必须建在地势高的地方,上面既不要封土,也不要种树,没有任何标识。而临漳、磁州境内的七十二疑冢,却是人工封土堆积而成的,这些墓冢,小的高数丈,大者则高数十丈,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座小山。如申庄乡天子冢,其封土长90米,宽80米,高40米。所以仅从形制看来,疑冢就不符合曹操《终令》中所规定的“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要求。
自从清代起,曹操七十二疑冢不断被人盗掘,“疑冢”之说也就不攻自破,当时就有人提出,曹操的真正陵寝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造在漳河的河床下面。其论据为,曹丕废汉称帝之后,曾写过一份诏书,诏书的题名叫《止临淄侯植求祭先王诏》,其中
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
“曹操陵外形应像一座大燧”
《资治通鉴》卷69,其中俱述及曹丕使于禁谒高陵这一史实:益寿亭侯于禁,是曹操麾下的一员大将。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仁与蜀将关羽拒于樊城,于禁率军增援,时汉水暴涨,所部七军皆没,遂投降。孙权夺取荆州,他被遣还魏。途中,曹丕恨其英雄气短,便带他赶赴邺城,拜谒高陵。高陵,就是曹操陵名,于禁见陵寝壁画上有自己被俘乞降之状,遂羞惭撞壁而死。
由此可知,曹操陵墓前曾建有寝殿。表面上看,这似乎与曹操《终令》中规定的“不封不树”有违,而实际上,魏文帝曹丕最初殡葬其父亲时,并未按这一规定去做,命令有司依照汉制,在陵上设立祭殿。但这是否就断定《终令》有伪呢?不是。至黄初三年,曹丕颁诏说:先帝(指曹操)一生节俭,他老人家遗诏天下,要求以省约为原则,作为人子,我应该遵守孝道,听从父训,他的陵墓上的殿屋皆予以拆毁,车马还给军库,所藏的衣服也送到府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算是遵从和继承先帝俭朴的美德。这篇诏书告诉我们,曹操陵墓原有地面建筑,且规模很大,除设有祭殿、配殿外,还有车马坊等。曹丕最初建造陵殿,是为了殓葬曹操时祭祀之用,后来又平毁这些建筑,正是按照其父遗诏“不封不树”的话去做的。
曹操陵墓原来除有地面建筑外,还有铜驼、石犬各二。据《历代陵寝备考》引《述异记》云:“魏武帝陵下铜驼、石犬各二。古诗云:‘石犬不可吠,铜驼徒尔为。’又俗说,魏武帝陵中有泉,谓之香水。”
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葬在邺城西边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封土建陵,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殿。数百年后,墓葬简单的曹操墓就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宋代以后曹操被视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七十二疑冢等说法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传布,不少人信以为真。
昔日的邺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一带,曹操墓引发了当地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的极大兴趣。近人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中记载,1922年磁县农民崔老荣发现过一个古墓,其刻石所叙为曹操,刻石由县署保存。邯郸市的考古工作者对这一线索进行了专门的核实,结果没有找到可靠的依据。
1988年3月8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了《“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一文,证实了曹操疑冢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并指出其确切数字也不是72座,而是134座。在古人看来,72只是个概数,非实指。因此七十二疑冢,仅举大数而言,说明曹操疑冢之多。这些疑冢,都有巍峨高大的封土,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座小山。这些冢都在七十二冢之内,但与曹操无关。
甄后朝阳陵,翁媳陵寝互倚之谜:
甄后,即曹操的儿媳、曹丕的妻子甄文昭。临漳县志图上的魏武帝陵和甄后陵相连一起,总使人感到蹊跷和不解,而这也不符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三国志*魏书*文昭甄皇后传》中则略微详细:“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
而裴松之在注里又引《魏书》曰:“有司奏建长秋宫,帝玺书迎后,诣行在所,后上表曰:‘妾闻先代之兴,所以飨国久长,垂祚后嗣,无不由后妃焉。故必审选其人,以兴内教。令践阼之初,诚宜登进贤淑,统理六宫。妾自省愚陋,不任粢盛之事,加以寝疾,敢守微志。’玺书三至而后三让,言甚恳切。时盛暑,帝欲须秋凉乃更迎后。会后疾遂笃,夏六月丁卯,崩于邺。帝哀痛咨嗟,策赠皇后玺绶。”
还有乾隆52年成书的《彰德府志》,在一幅描绘详细的临漳县图上,位于铜雀台正南五公里的灵芝村,清清楚楚地标着一座“魏武帝陵”;然而更为令人惊诧的是,在这座“魏武帝陵”之南,紧邻甄后朝阳陵! 关于这个疑团,似乎也不太合常理。
首先是建安九年,曹操领兵攻破了袁绍的府邸 - 邺城,之后曹丕获得了甄氏,史书中也有记载曹操也倾慕甄氏的美貌,但甄后毕竟是嫁给了曹丕。刚开始甄后颇得曹丕宠幸,但曹操一死, 曹丕就冷落了她,最后下诏书给她,赐她以毒酒,令她自杀。甄后与曹操,两人之间是否真有私情?这段历史上的公案,相关文献也只是点到而已,真实情况谁也不知道。《三国志》的注释者裴松之认为,曹丕做皇帝不立甄氏为皇后,并进而杀害她,“事有明审”,事情已是十分明白的了。 总之,这个可能性基本不存在的谜团还是令人疑惑。
【河南安阳曹操墓】: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宣布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掘的一座东汉大
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消息一经公布即引来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媒体上各种质疑的声音不断,一时舆论哗然,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基本完成。
本次考古工作自2008年12月开始,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其中8件圭形石牌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男性遗骸:
考古学家在“曹操墓”中发现的男性遗骸,死亡年龄大约是60岁,与曹操66岁的
享年十分相近。考古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和免疫组织化学专家都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医学专家称,利用病理颅相学技术,可以帮助确认东汉大墓男主人的身份。
但由于曹操儿子曹植的遗骨早已遗失,无法与安阳东汉大墓中的男主人遗骨进行DNA比对,因此,从生物学进行鉴定东汉大墓男主人的身份已不可能。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安民教授称,可以在不损害东汉大墓男主人颅骨完整性的前提下,利用病理颅相学技术,对东汉大墓男主人颅骨进行计算机辅助下的断层扫描(CT)并进行三维重建,帮助确认东汉大墓男主人的身份。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进入晚年后经常头痛,后出现面瘫,死前曾有过昏迷。《三国演义》中也有曹操因头痛病请华佗治疗,华佗提出进行手术,曹操怀疑华佗有加害之嫌而将华佗杀害的章节。尽管《三国演义》不能作为史学考证的依据,但结合《三国志》的记载,曹操确有头痛病史应有可信之处。由于现已彻底失去了东汉大墓男主人与曹植遗骨进行DNA进行比对的可能性,但仍可以采用病理颅相学技术对东汉大墓男主人身份进行鉴定。
另外一点则更为重要,即在颅骨CT扫描后三维立体重建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辅
助下的颅面软组织复原技术,重现东汉大墓男主人的面容,使人们能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存在诸多疑点:
疑点一: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是否有出入。
自古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之传说,说明曹操墓地点疑雾重重,但曹操被葬在高岗上还是有证可查,而这个证据就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对曹操下葬过程的描写。“弃宫廷、置山峨。”峨,即山冈地带之意,这表明曹操是被葬在一个有山坡的地方,而安阳曹操墓所在地貌并不符合。 疑点二:周围为何没有群墓。
曹操主张“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根据文献记载,曹操墓的周围将会有群墓,不可能是孤零零一个墓,而安阳曹操墓周边尚未发现墓群。而此次安阳曹操墓周围却只发现了一座规模较大的陵墓,这与曹操的意思相悖。有人提出:“如果安阳的墓周围有重要的文臣武将的墓,这就能间接证明该墓为曹操墓。” 疑点三:出土的石碑上多刻有“魏武王”字号。
按照古代帝王谥号、庙号的规矩,曹操也应是在死后才被追封“武王”,而曹操在世时多称为“魏公”或“魏王”。
据河南公布的消息在此次出土的59块是被中,有8块刻有“魏武王”。疑问是,魏武王是曹操死后的封号,死后的封号能在墓里出现似乎不太合理。而出土的几件物品中,“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也令人略感“刻意所为”。
疑点四:印章、墓志在哪里。
目前已结束的考古发掘工作中,最能说明墓主身份的重要证物——印章和墓志还没有找到,让墓主身份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曹操有“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遗令,证明其有“薄葬”思想,但其印章应该随葬了。该墓曾被反复盗窃,但是在收缴的
文物中并没有发现印章,也从未听说过该物品出现过。
【全文综述】:
目前,关于“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河南安阳曹操墓”的发掘、保护以及最重要的论证工作正在进步不深入中,应该可以相信,安阳曹操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可能是真正的曹操陵墓。
“一代枭雄” — 曹操的陵墓之谜似乎就要解开,但他给历史留下的更多谜团,仍然期待着人们慢慢的关注和讨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