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 总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精读课教学模式
精读课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
第二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
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2、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
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若时间紧,背诵可放在第二课时,最好能在课堂上解决。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课外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
有的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可利用不同形式激情或激趣导入,也可总结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法
1、回忆主要内容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
(在这一环节要解决掉第一课时没解决的课后问题)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领悟作者主要的表达方法,即弄清“为什么这样写”。
4、进行读写训练,或课后题,或自己设计的读写训练。
5、读、背、积累。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略读课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读连接语的提示,明确要求
从连接语中梳理出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抓住此切入点学习课文,独立地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切入点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面的,一两个重点问题即可。
四、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形式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边读边体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精读课文的主要区别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主要要求。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也可在品读感悟阶段加入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加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六、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口语交际”教学模式
一、导入新课
教师应该谈话的形式,归纳引入新课。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中提示,师生共同归纳要求。
三、依据要求,表达交流(体现训练的层次)
1、会说基本句子。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
2、能按顺序说。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
3、完整具体地说。①自己练习说。②互动交流,评价补充。
4、创设场景,模拟生活。
根据训练内容,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模仿中培养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语文园地”教学模式
一、自主尝试,独立完成
教学中,无论是“我的发现”还是“日积月累”等内容,教师都要大胆放给学生,鼓励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完成。教师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讨论交流,评价订正
学生自主尝试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同大家一起分享,及时修正错误答案。
三、引导发现,扩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发现的特点或规律,然后运用这一发现进行扩展训练。
“习作”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教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本周的习作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有提前习作欲望的同学
可以选择自己愿意写的内容先试写下来。
教师准备:准备好本次习作的下水文,也可提前调查好学生的准备情况及提前写草稿的数量等。
二、谈话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导入形式,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三、习作指导
此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安排指导的过程。
1、汇报交流。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准备的内容,或写出关键词语等。
2、明确要求,确定内容。(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重点。(2)围绕习作重点,确定所写内容,与同伴交流。
3、学生思考并交流。(可以自己练习说、与同座互相说、也可以小组内说。)
4、集体交流。
学生可以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表述自己所写的重点内容。比如说说用什么样的题材来进行习作,以及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等等。在此环节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学段要求进行较细致的指导,也可以出示范文予以引导等。
5、结合本次习作要求,动笔书写自己真实的习作。
此环节中,教师要保证学生的动笔书写时间(20——25分钟),随时解答学生个体的疑难,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6、交流评价。写完的同学可以自由交流、互相评价。也可以全班交流、评价。
四、归纳总结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在这一环节中,已经成稿的,要求认真修改。没有成稿的,课后完成草稿。
第二课时:习作讲评课
一、导入新课
1、总结本次习作情况。教师将本次习作中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向学生做汇报。
2、进入情境。在汇报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到下一环节。
二、欣赏、讲评
(一)出示本次习作的内容与要求。
1、指名读。 2、再次明确本次习作的重点。结合本次习作的优缺点,师生共同总结出讲评要点。
(二)优秀佳作欣赏
1、出示优秀的习作题目进行赏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
2、欣赏优秀佳作或优秀片段。
出示优秀习作或片段,依据本次习作的要求和重点,从词语的运用、语句的通顺、表现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流露以及重点是否突出,经过是否具体,选材是否新颖等各方面进行点评。有什么建议也可以谈。
(三)问题习作评析
1、出示不成功习作。教师读给同学听,其他同学要边听边做好记录,然后进行评改。
2、师生、生生多边互动,修改问题习作。
(四)互动交流评改
1、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展示自己的习作。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动笔记录自己认为写的精彩之处或者不足的地方,做到在互评互议的过程中有理有据。
(五)指导学生运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再次展示自己的习作
在此环节中,教师可通过设立奖项活动,鼓励学生改出好文章。
三、归纳总结,布置准备下一次习作内容。
“识字”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可以请教同学、老师等,争取把课文的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三、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1、小组交流。(或自学生字词)在这一环节中,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以直接在小组内或同座俩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没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如: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反复认读等。
2、全班交流。(或多种形式认读)此环节中,预习充分的班级,教师在掌握预习情况后,可抓重点强化。即抓住学生没学会的生字反复认读,说说好的记字方法,组组词,造造句,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识字等。预习不充分或没有预习的班级,可按以下程序操作:
①出示带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②出示去掉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③出示单独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④交流与生字相关的内容。如: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交流好的记字方法,组词,造句等。
四、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教师要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文,并结合理解,相机抓好朗读指导。争取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自读思考,了解大意。
3、细读理解,感悟内容。(具体做法可参考阅读教学步骤)
4、重点品读,体会感情。
教师要抓住有特点的句段,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受,读出韵味。
五、交流体会,加深感受
六、质疑释难,拓展延伸
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解决。还可根据课文特点,将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或布置课后收集资料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内容可以是读字、扩词、说句子,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二、阅读理解
把第一课时余下的内容完成。(参考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步骤进行)
三、仿说仿写(此环节时有时无,要根据课文内容来设计。)
抓住文中有特点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是文中的插图等,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或进行小练笔活动。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书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及主笔的位置。
(2)学生交流字形特点,教师抓难写的字范写。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作品展评。教师把书写特别好的作品给大家看一看,互相学习。
五、自主选学
写完生字后,如果还有时间,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可选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可以读《新阅读》和课外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内容。
六、课堂总结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一、确定专题,明确要求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确定专题,弄清专题研究的内容,范围等,即让学生理解专题,知道此专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研究,去探索。
二、自由分组,确定子专题
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组,在大专题的基础上确定子专题,即要研究大专题中的哪一小方面。
三、制定计划,商讨内容和方法
学生在组内制定研究计划,即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法研究子专题,明确组内的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任务。
四、教师总结,布置下一步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课外部分)
一、分组活动
二、整理资料
三、商讨如何展示
▲分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起到调控作用,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展示形式: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最擅长的形式。
▲展示准备: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准备中,对学生准备过程的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第三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二、总结各组活动情况,提出展示要求
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活动成果
成果展示应形式多样,一般有调查报告,情境剧表演,图片、幻灯片展示,制作小报,实物演示,交流互动式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要求应适中,且学生易理解,方便操作,目标达成应较为顺利,应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今后学习做好心理铺垫。
四、教师小结
当然,这只是一般的操作范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本校实际,教师也可作适当的调整。
数学教学模式总结
◆ 总模式
※ 简要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实践方案
三、汇报交流,获得结论
四、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是研究的准备阶段。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良好情境的创设是问题产生的良好源泉。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各种环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新性学习动机。情境创设过程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学生在问题的产生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另外,应当注意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和有选择的进行情境的设计,不必强求情境设计的绝对化。
二、合作探究,自主实践方案
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要积极设计和实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完善、相互学习,让师、生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共同经历成长过程。教师在课上应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努力将某个学生的财富变为更多人的财富,加强高效的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中自主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特别强调应切实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使课堂变为“活”的课堂、学生自己的课堂。
三、汇报交流,自主获得结论
自由的环境才是真正利于创新成果的出现,教师应给学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限制,赋予学生一些机动的自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汇报自己探究的思路和成果,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并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修正错误,完善自我,升华认识。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意愿,珍惜课堂上学生突然出现的灵感。在学生非漫无边际的情况下,可以打破原有的备课顺序,按照学生的思路来推进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汇报中自主“做”结论。
四、拓展应用,自主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并不是最后的结果,利用新知识对生活中或其他方面的现象作出新的解释,并在解释过程中对已得的结论做进一步验证,或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研究,在其中仍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学生自我创造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成功,享受创造的快乐,在创造性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同时引发更加深入的思考。
课堂练习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给他们成功的机会,并允许他们任意选择学生回答自己所设计的问题。这样,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会更加紧密。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材中已经完成的题目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进行改编,以在练习中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外,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使能力的培养真正成为课内外、校内外的中心。可以尝试实践如:做一做、画一画、查一查、说一说、制表、搜集资料等新的数学作业方式。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检测能够让师生对当堂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明晰的、清醒的认识,帮助师生明确努力方向。当堂检测题目的设置可以整合利用教材中的题目,也可以自行设计合适的题目,一般以学生的中等掌握水平
为基本要求,以不增加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为宜。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作业的设置要遵循巩固知识,发现学习疑难,拓展学习视野的原则。可以将教材中的习题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分类、补充、删减,以保证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及时调整。拓展内容一般分为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两个角度。纵向拓展一般以对本知识的巩固提高,变式练习为主;横向拓展一般以相近知识点的类比学习为主。不论是哪一种拓展,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实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思维质量。
★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
※ 简要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共同提高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情境创设中,主要选取以下几种方式:生活化情境、趣味化情境、操作化情境、知识迁移情境等。
1. 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情境是情境创设的一种方式。该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是学生数学现实的重要源泉。
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把情境创设等同于情境的生活化,一味地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生活被人为地拓展和提升,甚至被成人化,从而阻碍情境内在数学信息的功能发挥。
2. 趣味化情境。
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特定需要,把握好情境的趣味性与其内在数学特征的基本关系,这对情境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的。趣味化的情境创设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把握的是,不要把情境的趣味化一味的表现在视觉上的强刺激、活动的游戏化以及对拟人化的动物情境的滥用等方面,而是要增加数学味。
3. 活动化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安排活动,并且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发现、感悟,迸发出学习的热情。
4. 知识迁移情境。
这样的情境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活泼的形式、课件的包装,只是采用行之有效的朴素的语言。但却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只有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才会正确地创设知识迁移情境。
情境创设并不是每节课必须具有的,它的呈现形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不要单纯的为了情境而情境,而是要通过情境创设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研究中,为学生提供研究背景,能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引发认识的不平衡并帮助学生生成新的认识,换言之,情境创设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下,以促进学生数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诸多能力协调发展为目的的设计过程。
二、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
(一)自主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再反过来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从而形成一个“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自主探索一般用在计算课或利用知识迁移比较明显的课。教学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交代任务,提供自主努力目标。
2. 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3. 利用正迁移,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尝试。
4. 反馈交流。
反馈交流一般分三步:
(1)交流——“说出你所知道的。”
(2)提问——“讲出你还不明白的”。
(3)解疑——“解释你所疑惑的”。
(二)合作学习
1. 合作学习小组机制的建立。
2. 合作学习小组的操作建议。
三、汇报交流,共同提高
通过讨论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促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为这样两种形式:
1. 小组展示。
2. 组际切磋。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设计练习的内容时,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题量适当。一般来说,在新授课上,练习层次有以下几种:1. 专项练习。2. 跟踪练习。3. 变式练习。4. 拓展练习。
★ 小学数学练习课基本教学模式
※ 简要流程
一、回顾整理,唤起记忆。二、自主探究,巩固内化
三、应用创新,总结升华。四、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一、回顾整理,唤起记忆
整理是复习课的重点,通过复习和整理,使学生原有分散学习的知识点得以梳理,由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数学认知结构,增进持久记忆。同时,要注意在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时,创设情景应该是学生身边熟悉的场景、事物、事件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式建立与新知的联系。趣味化情境的设计应努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水平和情感需要,实现以趣激情,以情导思。
二、自主探究,巩固内化
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要积极设计和实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完善,让师、生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共同经历成长过程。教师在课上应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努力将某个学生的智慧变为更多人的财富,在讨论交流中自主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使课堂变活,就必须以问题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就必须把检测中的填空、选择、判断等知识点引入到课堂活动中。填空、选择、判断是经常见的题目,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知识、会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因此,练习课以此为主要手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探究的能力。
三、应用创新,总结升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汇报自己探究的思路和成果,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并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修正错误,完善自我,升华认识。
四、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检测能够让师生对当堂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明晰的、清醒的认识,帮助师生明确努力方向。当堂检测题目的设置可以整合利用教材中的题目,也可以自行设计合适的题目,一般以学生的中等掌握水平为基本要求,以不增加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为宜。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作业的设置要遵循巩固知识,发现学习疑难,拓展学习视野的原则。可以将教材中的习题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分类、补充、删减,以保证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及时调整。拓展内容一般分为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两个角度。纵向拓展一般以对本知识的巩固提高,变式练习为主;横向拓展一般以相近知识点的类比学习为主。
★ 小学数学复习课基本教学模式
※ 简要流程
一、联系实际,情境引入。二、梳理知识,交流质疑
三、思维训练,明确方法。四、阶段测试,检测提高
一、联系实际,情境引入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回忆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
在复习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1. 问题引领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引导。教师要根据单元的目标合理设计,提供可操作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复习掌握。
2. 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二、梳理知识,交流质疑
梳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实质就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教师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达到促使学生相对完善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首先让学生在前面小组内交流初步形成知识网络,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找准联系与区别,以文字、图表等表现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形成网络。然后各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是组际间进行质疑解疑的过程。这时老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了解不同层面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指导下面的交流活动。各小组介绍自己的整理意图、表现形式等,老师根据学生所说归纳知识点,并根据汇报整理成板书,以便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应留一定时间给各小组提出组内还没解决或有疑惑、或觉得要特别注意的知识点,通过讨论,让学生头脑中形成更为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思维训练,明确方法
复习中,从基础知识入手,紧扣基本训练,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同时,还(应)适当加强变式训练、逆向思维训练和带有一定程度的综合训练。在选例(题)与练习设计中,努力通过变式、逆向和综合训练来强本固基,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率。要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淆、难掌握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针对性强的复习内容,弥补学生不完善的知识体系。
复习时有新鲜感,我们可以改变复习形式和营造问题情境,以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呈现,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除了基础题还可以设
计如下题型:
1. 综合性练习。复习课更注重考查学生知识间的沟通与联系,学生能通过综合性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搜寻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灵活组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探索性练习。这类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如复习平面图形知识时,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计算其面积。学生思维活跃,探究兴趣浓厚。
3. 开放性练习。开放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都能得到训练。4. 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阶段测试,检测提高
把每一章节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良好效果,灵活选择专题测试。在专题测试评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测试题目所反映的情况进行一次书面的自我评估。在查缺补漏之后综合整理各单元所反映的情况,进行综合性的知识反馈,即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补缺。集中补缺、真正提高复习效果。数学复习课不是新授课的知识重现,也不是简单的做一些练习,而是要加强综合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复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这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摸索,同时要结合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在课后的分析反思中总结,促进复习课走向实效。
★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基本教学模式
※ 简要流程
一、选择课题,制定方案。二、收集信息(或准备材料),动手实践
三、组际交流,成果展示。四、得出结论,实践应用
五、总结评价,激励提升
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一般是这样的:选择课题、制定方案→收集信息(或准备材料)、动手实践→组际交流、成果展示→得出结论、总结评价。
一、选择课题,制定方案
在选择课题时,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城乡不同情况、学生所在周围环境、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有选择性地选好课题。在制定方案时,要依据课题内容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反复讨论,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课题一般有下面四种形式:
(1)操作性实践活动。(2)探究性实践活动
(3)开放性实践活动。(4)应用性实践活动
二、收集信息(或准备材料),动手实践
数学信息的搜集有多种渠道,要根据选择的课题采用不;数学教学实质上是师生协调活动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学信息的搜集有多种渠道,要根据选择的课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课题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
三、组际交流,成果展示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知识水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积累学习经验,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总结时,除了对活动情况作必要说明外,主要对活动中设计的数学问题及解决过程作详细说明。
四、得出结论,实践应用
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评价应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
五、总结评价,激励提升
每位学生每次数学实践活动的成绩有四部分组成:
(1)活动计划成绩。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2)方案实施成绩。学生在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开放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否得到较好的体现。
(3)活动成果成绩。看该小组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的情况,以及是否有新的发现和必要的合理化建议。
(4)加分成绩。对创新成分大,智力含量高,确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活动成果,酌情加分。至于为哪个同学加多少分,根据具体情况,由师生共同确定。加分的理由,必须公正、合理、有说服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