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劳动关系
1.什么是劳动关系?
答:劳动关系,也叫劳工关系、劳资关系,是指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总称。
2.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哪些方面?
答:狭义包括:劳动者及工会(总工会、职业工会、行业工会)、用人单位及企业协会。广义还包括:政府。
3.影响劳动关系运行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环境因素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有:一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技术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
内部环境有:用人单位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人员状况、生命周期、管理方式、规章制度、工会、非正式组织、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等。
4.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和手段主要包括哪些?
答:主要包括:集体协商、员工参与、三方性机制、劳动争议的处理和劳动立法。
5.政府在处理劳动关系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答:①维护国家利益;②组织作用;③平衡协调作用;④监督作用;⑤服务作用。
6.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答:①通过申诉或仲裁程序为会员提供法律代表参与对劳动争议的裁决;②通过与雇主的集体谈判维护会员的整体利益;③通过工会的组织力量部份制约雇主的职权,维护员工的利益;④可以平衡和协调员工内部不同派系的竞争和冲突,协调对雇主的立场。
7.雇主组织通常以什么形式参与处理劳动关系?
答:通常通过参与谈判和采取调解和仲裁的方式参与解决劳动纠纷;或通过政治、选举立法活动间接影响劳动关系。
8.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主要包括哪些?
答:包括: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三方协调机制、劳动标准体系、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和劳动保障监察制度。
9.请列举三部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立法?
答:调整劳动关系实体法:1994年的劳动法;2007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调整劳动关系程序法: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保障监察。
1
10.怎样理解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区别 劳动关系 法律依据不同 主体不同 当事人之间隶属关系不同 管理方面的不同 由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调整 主体是确定的 存在人身关系,即行政隶属关系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具有管理权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具有工资、奖金等方面的分配权,而且还要提供社保及其它福利 劳务关系 由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调整 主体是不确定的 只存在财产关系 双方只有承担经济责任的权利 劳动报酬完全由双方根据平等自愿的原则,协商确定。 待遇方面的不同
第二章 劳动保障法律和政策
1.如何正确理解劳动法的含义?
答:在法律体系中,是指劳动法律部门,即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法宗旨与劳动法原则有什么区别? 答:①劳动法宗旨:“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②劳动法原则:是指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主导整个劳动法体系,为劳动法调整劳动领域的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也可以说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3.从哪几个方面理解劳动法原则? 答:①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②三方协调劳动关系原则。
③劳动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原则。
4.我国的劳动法律渊源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宪法;②劳动法律及其相关法律中的劳动法律规范;③劳动行政法规则;④地方劳动法规;⑤劳动部以及各地政府制定的劳动行政规章;⑥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⑦全国总工会发布的、经政府认可或与国家部委联合发布的劳动规章;⑧我国批准加入的国际劳动公约等。
5.如何理解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和行政法的关系?
答:联系:①调整对象上有一定的交叉;②都遵循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③在调整方法上有条件的通用,如赔偿损失、罚款、行政处分等。 区别:①调整对象不同。②基本原则不同。
2
6.如何理解社会法?社会法与劳动法的关系是什么?
答:广义的社会法是指为了解决社会性问题而制定的各种有关社会法规。狭义的社会法专指社会保障法。
关系是:都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出现的独立法律部门;都属于社会法;两者在调整各自关系时存在着交叉关系。 区别是: 劳动法 社会法 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 主体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目的是为了协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调整国家、用人单位、劳动者、社保机构因社保、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发生的关系 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保机构、劳动者 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在遭受各种意外和风险时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全。
7.我国的劳动法律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促进就业法律制度;②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③劳动标准制度;④劳动监督制度;⑤劳动争议处理制度;⑥社会保险制度;⑦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如何理解劳动法律关系?
答: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所形成的实现劳动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9.劳动法律关系包括哪些要素?怎么理解劳动法律关系要素? 答: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内容,客体。 主体:自然人、法人。 内容:权利、义务、责任。 客体:劳动行为(基本客体)、劳动条件(劳动条件)。
10.根据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理解其具体表现形态?
答:可分为基本客体和辅助客体。基本客体是劳动行为,即劳动者为完成用人单位安排的任务而支出劳动力的活动。辅助客体是劳动条件,即劳动者因支出劳动力而有权获得、用人单位因使用劳动力而有义务提供的为劳动力的使用和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条件。
11.如何正确理解劳动法律关系的运行?
答:劳动法律关系的运行,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形成和存续的动态过程,表现为劳动法律关系的发生、续延、变更、暂停、终止等环节和在这些环节之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实现。
12.如何正确理解劳动法律事实?
答:劳动法律事实包括行为和事件两大类。行为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法律事实。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
主要特征有:①劳动法律事实的构成具有复合性;②劳动法律事实中含有特定程序;③劳动法律关系运行的各个环节对劳动法律事实的要求不尽相同。
3
第三章 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有何区别?
答:人力资源的概念: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人力资源的特点:①能动性,②资本性,③再生性,④时效性,⑤社会性。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 理论视角不同 外延不同 关注的焦点不同 性质不同 反映的是存量问题 反映的是存量与流量的问题 关注的是人的能力的自然属性 是一个宏观的、概括性的范畴,具有层次性。包括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 强调劳动者的数量和健康状况 强调劳动的非同质性即劳动力素质 关注的是人的能力的经济属性 只是人力资源中全部教育性投资的凝结
2.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①组织设计与职务分析;②制订人力资源规划;③招聘与甄选;④培训与开发;⑤激励与沟通;⑥绩效考评与反馈;⑦薪酬福利;⑧劳资关系。
3.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哪些?
答: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人性假设理论和激励理论。 ①人性假设理论,主要包括: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决策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②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公平理论、期望理论、需求层次理论。
4.什么叫工作分析?开展工作分析的作用及意义?
答:工作分析,它是一种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某个特定工作岗位有关的各种信息的方法。
开展工作分析的作用及意义,①选拔和任用合格的人员;②制定有效的人事预测方案;③设计积极的人员培训和开发方案;④提供考核、升职和作业的标准;⑤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⑥建立先进、合理的工作定额和报酬制度;⑦改善工作设计和环境。
5.工作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答:①观察法;②面谈法;③问卷调查法;④关键事件法;⑤参与法;⑥工作日志法。
6.招聘的原则及其基本程序是什么?
答:招聘的原则:①应以提高组织效率、提高组织竞争力、促进组织发展为根本目标。②必须坚持公开平等原则。③必须坚持任人唯贤、择优录用的原则。④必须坚持结构合理原则。⑤招聘员工的程序要坚持科学化原则。
基本程序是:①人力需求诊断。②制定招聘计划。③发布招聘信息。④审查求职者申请表和简历进行初次筛选。⑤招聘测试与面试。⑥录用人员岗前培训。⑦员工上岗试用。
4
7.招聘的主要形式?几种招聘形式各有何利弊? 答:招聘的主要形式:内部招聘与外部招聘。
内部招聘包括:内部提升、工作调换、工作轮换和人员重聘。
外部招聘包括:广告媒介、学校、中介机构、猎头公司、网络招聘、员工推荐。
8.何谓绩效?绩效考核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
答:绩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员工的工作结果,也就是员工所完成工作或履行职务的结果;二是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
绩效考核的,它是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与工作结果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进行考察、分析、评估与传递的过程。从内涵上说,绩效考核包括人与事的评价,一是对人及其工作状态进行评价;二是对人的工作结果进行评价。
9.绩效考核的方法有哪些?
答:简单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量表评价法、关键事件法、行为锚定评价法、评语法、360度考核法、目标管理法、平衡记分卡。
10.如何理解薪酬这一概念?其主要职能有哪些?
答:薪酬是员工因向其所在单位提供劳动或劳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或答谢。主要职能有:维持和保障功能、增值功能、激励功能、配置功能、竞争功能、导向功能。
11.薪酬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答:薪酬设计的原则:补偿性、公平性、激励性、竞争性、经济性、合法性。 薪酬设计的步骤:制定企业的付酬原则与策略、职位分析、职位评价、薪酬调查、薪酬定位、薪酬结构设计、薪酬体系的实施和修正。
12.企业薪酬管理涉及的主要法律环境有哪些?
答:最低工资保障、工资支付保障、工时法、劳动保障法、工资集体协商与劳动合同。
第四章 劳动经济学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效用最大化与选择、劳动力市场。
2.工资率如何影响劳动力需求?
答: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会有两种效应:
一是较高的工资意味着较高的成本,产品价格就会上升,消费者就会减少购买量,导致雇主会降低产出水平,这将意味着就业水平的降低,称为规模效应。 二是工资上升,雇主会转向依赖资本,从而减少劳动力,称为替代效应。
5
3.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企业产量提高,规模效应在固定工资率的情况下,将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量。②资本价格下降产生的规模效应会增加劳动力的需求。③资本价格下降产生的替代效应会减少劳动力的需求。
4.工资率如何影响劳动力供给?
答:闲暇的机会成本就是工资率。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提高了工资率,劳动力供给就增加,反之则减少,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5.影响我国劳动力供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历史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显露。②现实原因,经济转轨时期不可避免的产物。③本质原因,劳动力供大于求,这一根本性矛盾在现阶段的表现。
6.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三种来源是什么?
答:①个人偏见。②先入为主的统计性偏见。③非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力量。
7.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哪些?
答:①分配的方差。②变差系数。③洛伦茨曲线。④基尼系数。
8.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答:①总体供大于求。②劳动力市场分割尚未消除。③秩序还不规范。④工会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第五章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1.什么是个性?个性对个体行为有哪些影响?
答:个性是指个体身上特有的、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①个性对个体的工作活动、群体人际关系的影响。②个性对个体行为方向的主观努力选择,以及在行动过程中克服困难、忍受挫折的意志品质上。
2.什么是群体内聚力?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群体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有:①群体的领导方式。②外部影响。③群体规模。④群体的绩效。
3.群体决策有哪些优势?预防群体决策偏差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群体决策的优势:①提高决策的准确性。②提高群体成员的高承诺接受度。预防群体决策偏差的措施:①群体参与决策和互相交流信息。②构建异质性的群体。
6
4.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人际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个体通过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交流的有机渠道。 人际交往应遵循的原则:①平等待人。②互利原则。③信用原则。④相容原则。
5.什么是沟通?沟通有哪些形式和方法?
答:沟通,是指两个及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之间交换信息和分享思想及感情的过程。沟通的形式和方法:①按组织管理系统和沟通体制规范程度,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②按沟通方向的可逆性特点,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③按沟通方法,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电子沟通。
6.什么是冲突?哪些因素会引起冲突?
答:冲突是人们对重要问题意见不一致而在双方之间形成摩擦的过程,即由于目标和价值理念的不同而产生对立或争议的过程。
引起冲突的因素是:①沟通因素。②结构因素。③个人行为因素。
7.解决或减少冲突的方法有哪些?
答:①妥协。②改变群体结构。③压制冲突。④说服教育。⑤拖延。
8.什么是谈判?如何进行谈判?
答:谈判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当事人为满足各自需要和维持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协商过程。
谈判一般由5个阶段:①准备和计划。②界定基本原则。③阐述和辩论。④讨价还价和解决问题。⑤结束与实施。
9.谈判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答:①平等原则。②信用原则。③互利原则。④合法原则。
10.什么是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有哪些功能?
答: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
组织文化的功能:①导向功能。②约束功能。③凝聚功能。④激励功能。⑤辐谢功能。
11.进行组织文化建设要遵循哪些步骤和方法?
答:步聚①调查研究与倡仪阶段。②落实与强化阶段。③分析与评价阶段。④总结与推广阶段。⑤跟踪与反馈阶段。
方法:①示范法。②激励法。③感染法。④自我教育法。⑤定向引导法。
7
第六章 社会学常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劳动与社会保障统计指标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和研究领域分别是什么?
答: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把社会作为整体来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研究特点:①整体性。②综合性。③实证性。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①理论社会学。②应用社会学。③经验社会学。
2.社会学的基本功能包括哪些?
答:①描述功能。②解释功能。③预测功能。④实践功能。⑤教育功能。
3.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范畴包括哪些?
答:①社会经济结构。②社会上层建筑结构。③阶级阶层结构。④人口结构。⑤民族结构。⑥家庭结构。
4.为什么说社会化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
答:因为社会化的过程分为基本社会化、成人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三种过程形式。基本社会化包括了婴幼儿、儿童、少年、青年时期。成人继续社会化分为中年和老年社会化两个阶段。再社会化是指个人角色转变的过程。
5.社会互动的涵义及方式包括哪些内容? 答: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
社会互动方法包括:①暗示与模仿。②竞争与冲突。③顺应与同化。④合作。
6.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涵义及其分类包括哪些内容?
答:社会群体,是指二人以上,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按群体的规模划分: 大群体 小群体 按群体成员的亲密程度划分: 初级群体 次级群体 按群体成员的互动的正规化程度: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按群体成员与群体的关系划分: 内群体 外群体 按成员归属方式划分: 先赋群体 后致群体 按群体内人际关系性质划分: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 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程序明确、责任分明、协作统一的社会群体。 按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流通和服务。 按性质划分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组织。 按组织功能划分 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综合组织。 7.基本社会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答:包括:经济制度、家庭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宗教制度。
8.社会问题的涵义及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答:社会问题,从广义上讲,是为了社会有机体能够健康、高效地运行,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从狭义上讲,是没有解决好广义的社会问题
8
时所出现的问题。
特征:①普遍性。②潜在性。③复杂性。④破坏性。
9.社会控制的作用及分类包括哪些内容?
答:社会控制的作用:①社会控制是社会秩序的保障。②社会控制是阶级斗争的手段。③社会控制是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途径。
社会控制的分类:①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②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③个人控制和团体控制。④有组织控制和无组织控制。⑤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
10.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涵义?
答: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实验法。②调查法。③观察法。④文献资料法。
11.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涵义和分类?
答: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在自然科学思想影响下多学科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来自于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贡献。 按涉及的范围分类 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 按研究目的分类 分为探索、描述和解释性调查。 按执行方式分类 分为自填问卷、当面访问和电话访问。 按调查时点分类 分为横剖调查、纵贯调查。 按应用领域分类 分为民意调查、市场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学术性调查等 12.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
答:按调查工作的性质划分,一般分为设计和执行阶段。
设计阶段主要工作是:明确调查目的、内容和调查主体,决定搜集资料的方法,设计抽样方案和调查问卷等。
执行阶段主要工作是:实际抽取访问对象、资料搜集、进行资料处理和报告调查结果等。
13.调查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有哪些?
答:统计分析方法包括:集中量数分析、离中量数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 理论分析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结构功能分析法。
14.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结构是什么?
答: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结构是:标题、前言、正文和结尾部分构成。
15.劳动与社会保障统计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①描述性统计分析法;②统计指数分析法;③解析性统计法。
16.劳动力资源增减、流动状况、利用和负担情况的统计指标分别是什么? 答:①增减指标:新增率、减少率、总变动率、新成长率。 ②流动状况指标:流入率、流出率、总流动率。
③利用情况指标:可能利用率、实际利用率、就业率、失业率、登记失业率、可能潜力程度、就业弹性。
④负担情况指标:经济活动人口负担系数、从业人员负担系数、老人赡养系数、少年儿童抚养系数、丧失劳动能力供养系数。
9
17.不同群体劳动时间利用状况的指标有哪些?
答:①生产工人: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制度劳动时间利用率、工作日利用率、工作月利用率等。
②职员:出勤率、工作负荷率、本职工作率、非本职工作率及本职工作负荷率。
③研究工程技术人员:业务不对口造成的时间损失与工程技术人员时间损失率、工程技术人员工时损失率、工程技术人员的平均工作日长度、连续工作日比重及工程技术人员的辅助劳动时间比重。
18.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答:①企业人员构成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影响。 ②生产工人劳动时间的利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③技术装备程度及利用效率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19.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涵义以及最低工资水平的测定方法? 答:①名义工资是以货币量表示的工资水平。
②实际工资是职工通过货币工资,能够实际购买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数量所表现的工资。
③最低工资水平的测定方法为:
最低工资水平=(最低食物支出费用÷恩格尔系数)×赡养系数±调整额。
20.人工成本的概念及统计意义?
答: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的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包括: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教育经费、劳保费用、住房费用及其它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统计的意义:对国家而言,有利于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消费政策;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企业而言,有利于企业加强管理和成本核算。
21.职业安全生产指标的涵义和分类?
答:职业安全生产指标,能够客观反映企业劳动环境现状,是改善劳动环境、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基础。
分为:劳动环境、劳动保护措施、工伤事故及职业病统计指标。
22.劳动争议处理情况统计指标的涵义和分类?
答:分为:劳动争议处理情况和因劳动争议引起的集体上访、罢工情况的统计指标。
23.职业技能培训统计指标的涵义和分类?
答:主要包括:培训机构情况统计、参培人数、结业人数、培训机构经费收支情况等。
24.社会保险覆盖统计、社会保险人数统计和社会保险单位统计的涵义? 答:社会保险覆盖统计,是指运用统计学概念、方法对社会保险实施的范围和制度规定的保障对象进行明确的、数量化的描述和计算。
10
社会保险人数统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保机构直接缴纳或由单位代缴社保人员,以及享受社保待遇人员的情况。 社会保险单位统计,是为了获得社会保险单位的实有个数,以便于研究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规模和变化的情况。
25.社会保险收入统计指标的涵义和分类?
答:社保收入统计指标,包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5个统计指标。
26.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指标的涵义和分类?
答:主要包括:社保赔付金、社保调剂支出、社保基金转出和其它支出。
27.社会保险基金平衡统计指标的涵义和分类?
答:主要包括:基金结余类、基金调剂类和基金统筹类统计指标等。
第七章 职业道德
1.什么是职业道德?
答: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2.职业道德有哪些特点?
答:①职业性;②稳定性;③多样性;④纪律性。
3.劳动关系协调人员应遵守哪些职业道德守则?
答:①遵章守法,严谨求实。②以人为本,客观公正。③积极主动,热情服务。④和谐至上,合作共赢。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