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群峰;宋良荣
【摘 要】银行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最重要的部分,其经营绩效决定了银行的成败.物联网技术将人、 物、 网络三者连接起来,能够有效地收集,分析和处理企业客户的信息,并充分有效地交换和共享,生成准确的信用报告,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文章以平安银行为例,介绍其开发的物联网动产监管技术服务系统,该系统的应用有效解决了银行在动产融资中遇到的押品不足值、 重复抵质押、 押品不能特定化等问题,推动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 【期刊名称】《物流科技》 【年(卷),期】2017(040)012 【总页数】5页(P44-48)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银行信贷;动产融资 【作 者】曹群峰;宋良荣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 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 上海 20009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53.9
银行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在其总资产的占比绝大多数在60%以上,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对其经营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其接近70%上的营业收入都来源于信贷资产的利
息收入(例如2016年四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的比例分别为73.52%、78.67%、63.28%和69.06%)[1],因此信贷业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经营的成败。 尽管从2003年以来,沿着注资、重组、引入战略投资、公开上市的改革路径,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了一系列股份制改革后,初步建立起现代银行制度[2],我国商业银行在此后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一直受到信贷业务落后的困扰。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面临重复抵质押、押品不足值、押品不能特定化、货权不清晰、监管过程不透明、监管方道德缺失等情况,难以准确的量化信贷风险,造成了商业银行的惜贷和信贷资金错配行为,进而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使用规模和利用效率。同时也造成了企业尤其是部分中小企业的资金紧缺,限制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在此背景下,对银行信贷业务的研究有利于提高银行信贷决策效率,降低信贷风险。 随着近些年物联网应用技术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迫切的需要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传统信贷业务中,利用实时信息管控风险,消除信息不对称,从而变革银行的信用体系,并将深刻影响着组织架构、业务运营、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给信贷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物联网技术引领了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也必将对银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物联网技术在银行业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属新生事物。国内学者对此方面已有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江瀚、向君[3]在梳理了物联网金融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认为物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型金融形式,并进一步分析了物联网金融的作用,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联网金融体系的思考。武晓钊[4]指出物联网金融是指面向所有物联网的金融服务与创新,涉及各类物联网应用,它使金融服务由单纯面向“人”而延伸到整个社会物理世界,实现商业网络、服务网络的金融网络融合及金融服务自动化、智能化,可以创造出很多商业模式,推动金融业产生重大变革。阙方平[5]在梳理物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物联网金融相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从
十个方面阐述了物联网金融的革命性影响。基于物联网金融的重大意义和广阔前景,必将成为金融界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新领域。
王韦程[6]在阐述物联网内涵和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银行物联网应用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物联网应用可能在银行的现金业务、信贷业务、支付业务、客户安全保障和服务一体化方面有所发展。张璇[7]指出物联网技术也已然在银行的现金管理、安全保卫等业务上展现出了它的能量。特别是在动产浮动质押问题上,物联网技术的运用赋予了动产以不动产的属性,极大降低了银行动产质押风险和运作成本,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也直接导致了银行风险防范方式向客观化的转变。郭瑞波、陈永[8]研究了基于物联网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设计出银行、中小企业与物联网的规划方案。方案中使用物联网的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技术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信息经过云计算平台进行加工、整理、优化,提供数据监督、风险监测、决策分析等服务。邵平[9]认为物联网技术将带给商业银行全新的机遇,将使银行风控从主观信用模式变为客观信用模式,从而使经营效率大幅度提升,最终物联网技术将带来零边际成本的金融行为。
张沂[10]以南通银行为例,介绍了基于RFID身份识别装置的银行尾箱安全出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现金、重要单证、印章等物品运输过程中实时准确的了解,解决了人力、物力、财力的过度占用和浪费,提高了信贷业务的效率。徐恺[11]分析了当前银行金库管理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后,提出运用物联网技术搭建金库管理系统,以电子标签应用为主线,通过标识寄库箱/钞袋,实现银行网点和金库交接过程中的全程监控和管理,促进金库营运业务信息化发展,提高金库管理水平和能效,并降低操作风险。郭瑞波、陈永[8]研究探讨了银行、中小企业与物联网的信贷体系架构和信贷服务方案,提出了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实时获取物品的信息,经过云计算平台进行加工处理,提供风险监控、决策分析等服务的方法。
上述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概括性介绍了物联网技术与金融结合的基础概念,并提出了
应用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初步思路和方案,但是缺乏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重复抵质押、押品不足值、押品不能特定化、货权不清晰、监管过程不透明)的深入研究和具体解决方案。故笔者基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运用物联网技术的具体解决方案。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贷款人,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按照贷款原则和相关国家政策,赚取利差为目的,提供给资金需求者(借款人)使用的一种行为。这种借贷行为由贷款的条件、对象、用途、利率、期限等因素构成,不同的贷款种类就是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所形成。 2.1.1 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及变化状况
根据银监会2017年8月统计数据,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资产规模的51.55%,这说明银行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主导业务,也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此外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占GDP的比率也在不断扩大,从2007年的102.7%到2012年的124.5%,再到2015年的144.2%[12]。信贷占比在逐年增加,说明信贷业务正不断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和发达国家(美国247%,日本370%左右)相比,差距还是不小。并且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从2010年到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增速始终停留在14%左右(2014年只有13.6%),这显示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增长率停滞不前,放贷难的问题依然存在。2006~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占国内GDP比值如图1所示。 2.1.2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结构状况
这里我们先考察信贷业务中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情况,先看以下几个数据,我国商业银行短期贷款占总贷款比值,从2005年的78.5%下降到2008年的47.6%,此后8年间变化不大,2016年时数值缓慢下降至37.15%,这是因为信贷业务的利息是商业银行创造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银行十分重视短期以及中长期贷款的分配和投放,大型企业因为资质优秀、信用良好,将中长期贷款投放到这些企业,因
此企业类贷款在大客户的集中度较高,而中小企业因为信息透明度低、经营不确定性高,银行往往态度审慎,以短期贷款投放为主,然而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充满活力,可将科学技术与市场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在中国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必须重新规划此项业务。 2.1.3 商业银行信贷行业分布状况
首先介绍国内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在几大细分产业贷款情况,根据Choice资讯,笔者发现,第二、第三产业的信贷投放量有快速增长,第三产业略高于第二产业,在第二、第三产业中,信贷投放的统计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发现,制造业和交通仓储行业的信贷投比例最高,而这两个行业中,企业经营时拥有大量的动产,而动产融资这一块也是本次应用解决的核心业务。 2.2.1 信贷投放过于集中和单一
在信贷投放的具体对象上,银行业一直选择大型优质企业客户,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型企业渠道拓宽,直接融资比例增加,这会导致好的资产项目的缺失,此外中型企业产业规模日趋多样化,风险悄然加剧,银行面临放贷难的窘境。而对于充满技术制度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贷款的投放停滞不前,银行信贷业务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2.2.2 银行信用评估体系落后
银行的信用评估体系包括事前审查、事中监督、事后跟踪三个环节。在事前审查阶段,信贷业务人员为了完成指标,追求数量,忽视了对于信贷人的道德、收入,住房、还贷能力等的授信评估,甚至很多还会出现仓单重复质押、虚假质押等现象,放松了信贷的政策以及审批的力度,这样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为信贷风险埋下了隐患。在事中监督阶段监督人员对贷款还款催促不够及时,贷款还款延期情况时有发生。在事后跟踪阶段,信贷人员对借贷人的资产状态,物资的流动状况比如抵质押物、票据等很难进行有效实时的跟踪和调查,从而加剧银行风险。
2.2.3 信贷部门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商业银行的内部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缺失,银行一直采用静态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并没有把风险动态的测量、分析和评估运用到日常的管理中去,故对于借贷人,银行没有一套准确详实的信用评估报告。此外,银行建立用户信用数据库起步较晚,很难对借贷对象风险情况进行有效认识和把握。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最初是指基于Internet利用射频标签(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电子产品编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的一种网络化物品实时信息共享系统。后来,IoT逐渐演化成为了一种融合了传统网络、传感器、无限自组织网络、普适计算、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完整的信息产业链。
根据物联网的功能结构,一般将物联网分为以下三层体系结构:(1)感知层。主要用于物品标识和信息的智能采集,它由基本的感应器件及感应器件组成的网络两大部分组成。(2)网络层。主要用于实现感知层各类信息进行广域范围内的应用和服务所需要的基础承载网络,包括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卫星网、广电网、行业专网及形成的融合网络等。(3)应用层。主要是将物联网技术与行业专业系统结合,实现广泛的物物互联的应用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业务中间件和行业应用领域。 物联网技术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结合是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具备一些传统金融模式所没有的优势。
第一,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收集的信息,可以监测行为、支出、家庭和设备情况,产生海量的客户信息,金融机构可以全面准确评估客户信用,生成信用评分表,为贷款决策提供支持。第二,物联网技术收集的信用信息,采用云计算技术,这将使银行信贷决策避免受到主观判断的影响,推动商业银行风控体系质的提升,推动主观信用体系向客观信用体系转变。
在物联网互联互通的特点下,各部门机构可以充分的整合和共享信息资源,彻底解决信息闭塞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银行将全面采集个人消费和企业设计、生产、经营、销售的信息,推动信贷业务更加扁平化和个性化,贴近和迎合中小企业的需求,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金融产品。
本文将主要介绍物联网技术在银行动产融资业务中的应用。
动产融资业务是指企业以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动产或货权为抵/质押、或银行对企业动产或货权进行监管的授信业务。
在以往的动产融资业务中,信贷部门对抵质押物的跟踪监督不力,极易造成重复抵质押、押品不足值、押品不能特定化等情况,给银行带来了很大风险。而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可以为流动的商品赋予金融属性,重塑行业信用体系,完美解决企业动产融资中出现的问题。下面以平安银行和感知科技的合作为例,具体介绍这一应用。
平安银行联合感知科技在2017年中设计出一套“物联网动产监管技术服务系统”,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平安银行动产质押贷款业务,建成运用物联网技术的感知仓库,使客户、商业银行、监管方银行等各方参与者从时间、空间、物理状态量三个维度全面感知和监督管理抵质押动产的状态和变化。这套系统的框架图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这套系统是由以下三大部分构成:(1)感知系统,由重量感知子模块、位置感知子模块、轮廓感知子模块、行为感知子模块、以及相应的四块感知服务器组成;(2)监管系统,这一部分有智能移动端比如手机APP和监控平台;(3)后台业务云平台,这一部分负责管理动产信息组成的“感知仓单”,并和银行部门共享,为银行提供全天候技术支持服务。
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抵质押动产物资卸载入库时,货物重量感知子模块会实时感知入库物体的重量,并传输至后台管理云平台;待货物卸载完成,货物轮廓感知子
模块会监测和采集货物的轮廓和存放形状;另外在货物入库操作过程中,货物位置感知子模块会实时提取到每个货物的存放仓库库位信息。装卸完毕后,扫描设备对入库物资进行3D轮廓扫描,并将所采集信息传输至仓单管理云平台。扫描完成后,仓单管理平台根据仓库位置、库位、货物信息绑定生成“感知仓单”,并对仓单锁定,激活报警服务。全天候预警及报警服务如图4所示。
整个过程中,所有物联网感知终端7×24h全天候工作,实时监测货物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有人为的干预物资行为,行为感知子模块会对行为进行记录和拍照,将数据处理后的信息传送至后台业务云平台,银行可以实时查询抵质押动产的存续状态和发生的变化,有效解决重复质押仓单进行骗贷的问题。等到企业偿还完银行贷款之后,货物的报警监管状态就会被解除,企业可以将货物提取。 该系统有三大核心技术,分别为感知卡,感知箱和感知罩。 4.2.1 感知卡
感知卡能够对对象、位置、属性等一系列实现全程的记录和监管。感知卡由电池供电,功耗低,可保持连续工作6~12个月;且是MESH组网,灵活布设,规模无限扩展,包含433MHz,470MHz,780MHz以及2.4GHz规格,内置温度,湿度,加速度等传感器。感知卡产品如图5、图6所示。 4.2.2 感知箱
感知箱支持NSN/SSN/3G三模通信,支持NFC的手机对于箱子进行开关管理及控制,并且支持GPS定位;箱体大小可定制,选配带有温湿度传感设备物理防开启以及电子防开启结合,并且记录每次动产搬动及开启的历史记录以及操作人员的身份。 4.2.3 感知罩
感知罩由重力传感器、精准定位、电子围栏、仓位划分以及轮廓扫描组成。感知罩效果图如图7所示。
该物联网动产监管技术服务系统运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做到7×24小时无死角的监督控制企业抵质押物,使传统的动产物资具备了金融属性,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银行的动产融资业务下抵质押物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满足了商业银行对企业抵质押物的管理要求,推动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
感知科技和平安银行涉及的这套系统从2015年开始在中东部钢铁行业进行试点,优化融资体验,已经取得了较好效果。2016年开始感知科技将和平安银行深化合作,逐步将物联技术运用到有色金属、建材、能源、矿产品、农产品等多个行业。对于未来,笔者仍有以下几点展望:(1)物联网监管应用技术标准化,目前感知科技已经和国内几家中资银行开展合作,取得了局部成果,为了普及该应用,扩大适用范围和效率,更好地服务企业。感知科技需要和银行以及国家物联网工作组共同推出技术标准化和监管标准化方案,以解决行业内可能出现的设备和技术不统一问题,在全行业实现互联互通,也为未来技术和监管向国际标准化的推广奠定坚实基础。(2)物联网技术和征信管理融合,以目前国内的市场格局,针对大中型企业的征信服务已相对稳定,但针对个人和小微企业的征信服务的业务尚不够成熟。笔者期待物联网技术能够有效地收集、分析和处理个人和企业客户的信息,生成准确的多维度的信用报告,革新传统的征信体系。
【相关文献】
[1]颜军.物联网概论[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1. [2]宋华.供应链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江瀚,向君.物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业的第三次革命[J].新金融,2015(7):39-42. [4]武晓钊.物联网时代的金融服务与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7):21-24. [5]阙方平.物联网金融:一场新的金融革命正悄然来临[J].武汉金融,2015(1):21-24. [6]王韦程.银行物联网应用研究[J].华北金融,2015(4):32-34.
[7]张璇.物联网金融下银行创新转型及风险防范的思考[J].华北金融,2017(5):59-62.
[8]郭瑞波,陈永.物联网应用于金融服务的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137-139.
[9]邵平.物联网金融与银行发展[J].中国金融,2015(18):16-18.
[10]张沂.物联网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以江苏银行南通分行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5(1):62-64.
[11]徐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金库管理系统研究和探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8):16-17. [12]刘新平.信贷结构、信贷效率与经济增长[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
[13]曾斌,许梦桔.关于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下旬),2014(6):1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