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 焦作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AOZUO UNIV ̄ERSITY №.’ Apr.2010 第2期 解读莎士比亚悲剧审美形态的庄严性 张奇志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河南信阳464031) 摘要: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是欧洲近代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 比亚巨作中的经典。悲剧客体的庄严、悲剧感受中的庄严、悲剧审美客体关系的庄严反映了莎士比亚 的悲剧美学思想。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审美形态;庄严性 中图分类号:J8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257(2010)02—0036—03 多;哈姆雷特是一位追求真理、献身信仰、在刀光剑影 中倒下的英雄,而雷欧提斯不过是一个被虚荣心所驱 使、受奸王利用的牺牲品。悲剧的价值,就在于将人性 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悲剧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的美学 特征。艺术形态的悲剧,“从观念和事态的角度看,悲 剧的规律是死亡向复生过渡;从感情的角度看,则是悲 哀向欢乐过渡。”…这个事实决定了悲剧审美形态的庄 严性。莎士比亚塑造的悲剧人物就悲剧的美感而言,显 示出超常的庄严性。 所认同的真、善、美的东西摧毁、磨灭,让观者从单纯的 迷恋与感动中脱身,站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思考审视那 些被“被摧毁、被磨灭”真正的价值,重新强调了这些人 性珍宝的瑰丽。哈姆雷特最终是死了,成了一个壮志未 酬的悲剧式人物,但他的死却蕴含着人性价值的重生。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悲剧时期的莎士 比亚随着对现实认识的加深,感到现实发展和自己人文 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悲剧情调带上了悲愤沉郁的色 彩,给人留下惊心动魄的震撼。 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的道义上 的胜利,从而鼓励着后继者的斗志,不屈不挠地向邪恶 势力斗争,因而人们在失败中看见希望,在毁灭中发现 永恒。 1.莎士比亚悲剧客体的庄严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 看。”苏珊・朗格说:“悲剧主角是有缺点的强者,有过 错的好人。悲剧的全部伦理学就是围绕这种白璧微瑕 的思想形成的。”【2 悲剧客体庄严性的首要表现就是将 其次,悲剧必须有形成悲剧的矛盾冲突是悲剧庄严 性的又一表现。在悲剧中,人的欲望、情感、意志、能力 都是历史的产物,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但都不可避 免地遭受挫折、磨难,甚至是厄运,而且不可能在现实 中实现。这就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 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 】。在悲剧里最 重要的是情节,事件的安排已暗示出矛盾冲突的内涵。 《哈姆雷特》悲剧一开场,莎士比亚就描绘出丹麦宫廷 的混乱局面:老王驾崩,新王同寡嫂结婚,敌军压进…… 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以悲惨的结局激起观者 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悲剧人物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 典型形象。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险些被国王克 劳狄斯害死。当哈姆雷特又重新返回宫廷后,知道情人 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 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 中置哈姆雷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 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宫中尔虞我诈,互相倾轧。在这种混乱的背景中,《哈 姆雷特》三条复仇的情节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尖锐的 矛盾冲突。其中以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是主线,以雷欧 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副线。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 哈姆雷特和奥菲利娅之间的不幸爱情;写了哈姆雷特和 霍拉旭之间真诚的友谊以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 哈姆雷特的友谊的背叛;还写了御前大臣波罗涅斯一家 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矛盾 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都是复仇者,但他们的复仇动 机和目的不同,因而复仇的社会意义也大相径庭。哈姆 雷特刺杀暴君是为了伸张正义,揭露以克劳狄斯为首的 专制王朝,而雷欧提斯则单纯是替父报仇。正像恩格斯 提倡的“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 加鲜明些”【3】。相比之下,雷欧提斯的形象要渺小得 收稿日期:2010一O3—24 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 形象。哈姆雷特与克劳狄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 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 作者简介:张奇志(1968一),女,河南信阳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讲师,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第2期 张奇志:解读莎士比亚悲剧审美形态的庄严性 37 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其二,充分发挥了独自和 旁白的作用。每当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 本都安排独自或旁自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 显现。在观者的精神领域之中,就有了一种庄严的情 感:对有价值东西的珍惜,这也就意味着有价值的东西 在观者精神中扎下根,而死者的精神境界在生者的身上 得到复活和延续,悲的痛苦之情就开始了转化。正如黑 格尔说的“永恒正义” 的胜利喜悦,他们用年轻的生 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哈姆雷特》 中主要的戏剧冲突是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王后的冲 突。这一冲突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 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是 文艺复兴晚期~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国黑暗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次,《哈姆雷 特》情节描绘了广阔的生活场面,从官闹到家庭,从深 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等场面。悲剧性的冲 突,冲突双方是正反两种社会势力的代表,是美恶之间 3.莎士比亚悲剧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庄严 严肃斗争所造成的善的必然毁灭。《哈姆雷特》戏剧的 矛盾冲突,强化了悲剧的社会价值,其意义是不可低估 的。 2.莎士比亚悲剧感受中的庄严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看到哈 姆雷特由一个充满希望的快乐王子蜕变成一个反复延 宕的忧郁王子,读者会为这可怜的王子而心痛,也为人 类丑陋的灵魂而哭泣。斯托洛维奇说:“没有怜悯就不 能有悲的审美体验。” 悲剧的美感体验是复杂的情感 体验,有悲有喜,悲喜交集。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 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观者对悲剧主人 公的怜悯之情,是由其身上的正价值所激发起来的。悲 剧的力量就在于主人公有限的生命运动所体现的人类 精神的永恒价值。这种精神和行为是生命力洋溢的正 价值的标志,为观者敬仰和珍惜。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的一部 悲剧,是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 丽叶为了爱情的追求,敢于不顾家庭的世仇,敢于违抗 父命,甚至以死殉情,这在封建社会末期不能不说是一 种反封建的进步行为。莎士比亚对剧中这对情人的态 度充满了深刻的爱和同情。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 悲剧。老凯普莱特在痛悔之中承认,这对情人是“我们 的仇恨的可怜的牺牲品”,正像维洛那亲王最后说的: “大家都受到了惩罚。”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惨的死亡意 味着两个年轻人为之献身的理想胜利了,他们所代表的 是人文主义新价值观念的胜利,这在当时社会不能不说 是一种反封建的进步行为,对当时的反封建斗争起到一 定意义的促进作用。同时,人们也得出一个结论:爱情 比仇恨更有力,甚至死亡也不能把它摧毁征服。莎士比 亚用深情化的笔触,使悲怆的死闪烁着人性的灵光,回 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 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力量,使未来生活在两个 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罗密欧与 朱丽叶冲破了旧道德观念的束缚,用不幸的结局换取了 新时代精神的胜利。 悲剧不仅仅意味着流泪、悲痛,更多的是关于生、 死、爱、人生意义、生命来源等一系列严肃的内容。对 悲剧事件意义的严肃理解,是痛苦与珍惜之情的生理学 审美主体是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能 力的人。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形成同构关系后,二者就 能互动、共振,产生美感。悲剧主客体关系的庄严是指 悲剧客体向审美主体展示着庄严的事件冲突,又以极庄 重严肃的态度对待客体。一部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 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更有力量。正因为如此,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 白》等在审美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悲剧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具有极大的审美教育意 义。莎士比亚悲剧中所反映的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庄严, 能使人奋发向上,提高精神境界,产生美的愉悦,化悲 痛为力量。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纵深层次展示着作 者对时代、对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一些悲剧的 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 明的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和完善自己,但又不 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 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 姆雷特为父报仇,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空 怀大志。奥赛罗正直淳朴,轻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 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善、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 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 智,因而遭受一场悲惨结局。麦克白本身是立功凯旋的 英雄,性格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 驱使,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战败而 死。这些人物的悲剧,向审美主体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 累的时期已开始出现的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见利忘义 的现实,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 可调和。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莎士比亚悲剧审 美客体的关系中,作品内在的感召力与人的审美情感形 成同构,在互动中,作品感染力向主体转化,主体情感 向客体转化,美感遂而产生。奥赛罗其实是作者所肯定 和同情的人物,他坦率、公正诚实,但性格又多疑,刚愎 自用,他轻信虚假的表面现象,让感情左右理智,最后 酿成悲剧。主体的审美感受在客体的展示中,领略到人 性弱点的悲剧,心灵震撼、惋惜、同情、反思。这种互动 更能体现悲剧审美主客关系的庄严性。 《奥赛罗》中的悲剧元素是奥赛罗性格的缺陷,《李 尔王》的悲剧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少见到,毕竟亲情 是最温暖的,也是最牢固的。但是,在那个充满政治斗 焦作大学学报 2010年4月 争的宫廷中,对于权利、财富的谋求。可以让人变成魔 鬼。《麦克白》颇似古希腊悲剧,强调命运对人的嘲弄。 无论哪一部悲剧,或多或少都有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人 性缺点所导致的不可避免的悲剧、对所谓命运的无可奈 总之,从莎士比亚的悲剧中,解读出他作为一个资 产阶级作家的历史进步性。19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 认识到莎士比亚悲剧的卓越美学价值。他的悲剧作品, 至今对我们也还有较高的认识意义和艺术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列夫.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97. [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l986.422. 何、理想人格的彻底破灭。这些悲剧因素中,必然会出 现痛苦和死亡。审美主体欣赏悲剧的同时,也感受到如 同悲剧一样,每个人都会成为悲剧的主角,人的一生最 终也要以死亡作为结局而谢幕。但悲剧并不代表悲观。 人生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短暂的悲剧中却捕捉到 一种不妥协的永恒精神:明知追寻真理艰难还要执著追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l972.344. 求;明知人无完人还要不断完善自我;明知命运无常可 一点也不畏惧。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不是生命存在的 目标。在莎士比亚悲剧的作品中,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 [4]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l984.134. 实践活动时,体验如诗人一样满怀激情的对白、如哲人 一[5]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134. 样深邃的思想,与审美客体达到共振,让审美主体对 生命的思考像清泉一样源源不竭。 【上接第27页)句、段、首”等。在西方语言中,以英语 为例,常把不定冠词…a或“an”用来表示个体量词,并 且附着个体的数在其中,这并不是从一般意义上可融读 的。如,英语常用的量词用法是:a dog(一只狗)all ap- (责任编辑娄扎根) 汉语的专用动量词有:下、顿、阵、回、次、趟等,借用动 量词有:头、拳、口、扎、刀、眼等,英语则无此类用法。 汉语量词可以重叠,使量词在句子中作定语、谓语、 状语或主语,如“个个都学”、“涛声阵阵”。在量词短语 作修饰语使用时,英语和汉语的差异更为明显:英语一 般是将量词置于被修饰的名词之前,而汉语则往往置于 被修饰名词之后。 以上所述的汉语量词用法的特点。是我们在对外汉 pie(一个苹果)a home(一匹马)a Cal"(一辆车)an essay (一篇小说)a tree(一棵树)a book(一本书)a bed(一 张床) 以上例子说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英语使用…a 或…an就基本上可以表示汉语中几乎所有的个体单位 语教学中应当注意和强调的方面。如果在实际教学中 将汉语量词用法的学习过程逐步导人中西方语言文化 的差异,进行从语言表现层到文化内容深度的比较,就 物量词。相比之下,英语语言的量词更具高度的概括性 和抽象性、简易性,汉语则显得分散、具体、复杂。此 外,汉语中表示集体单位的物量词:双、副、对、串、帮、 群、批等,英语则采用相应的名量词来与汉语的物量词 相对应。如:a piece of wood(一块木头)a branch offlow- 能更有效地帮助外国学生克服在汉语词法方面的感性 知识和理性知识中出现的盲点或鸿沟,培养外国学生对 汉语词法的兴趣,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提高 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er(一束花)a group of people(一群人)a pMr of shoes(一 双鞋) 一般情况下,英语用不定代词“any”、“some”来表 示不确定单位的物量词,如:any house(任何房屋)Some chai ̄(一些椅子)等。 汉语和英语在量词借用名词使用方面有一定程度 上的相似性。如:a bucket of water(一桶水)a bag of lfee [1]丁崇明.实用语法修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3. [2]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3. (一袋米)a box of candy(一盒糖)a cup of tea(一杯茶)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l988. 此外,英语中几乎很少有量词借用动词的现象,而 汉语不仅有动量词,而且还有借用动量词的现象,如, [4]沙夫.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责任编辑孔占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