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l il il GEOTECHNICALENGINEERING WORLD…一.….一.……….一.….一.….一一……………………….VOL…NO一…., ….一.…….—.….—……………….. 深基坑支护变形机理及实例分析 刘 刚 田开洋 (江苏省中成建设工程总公司) 摘要介绍了深基坑支护变形机理,并结合工程实例,根据收集整理的深基坑支护变形监测结果,简述 了深基坑支护变形计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一些新方法简要探讨。 关键词深基坑基坑支护变形机理坑底隆起周围地层移动 0 400mm 1 深基坑变形机理 基坑变形包括支护结构变形、坑底隆起和基坑 周围地层移动。基坑周围地层移动是基坑工程变形 控制设计中的首要问题,有不少工程因支护结构变 形过大,导致围护结构破坏或围护结构虽未破坏但 周围建筑物墙体开裂甚至倒塌的严重后果。故有必 要讨论地层移动机理及支护结构变形、坑底隆起机 理。 土体移动 : ::: i :::j: 蓦 : ::.・.:一: 、: :: :,: : ・ :::: .:. .:. 基坑开挖过程是基坑开挖面卸荷的过程,由于 卸荷而引起坑底土体产生向上为主的位移,同时也 引起围护墙在两侧压力差的作用下而产生水平位 移,因此产生基坑周围地层移动。大家公认,基坑开 挖引起基坑周围地层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坑底土体隆 起和围护墙的位移。下面讨论这两种主要原因E 。 图1 软粘土基坑随开挖深度增加基坑周围土体移动及 疆瓣 --_}‘ t. ._: 1.1坑底土体隆起 塑性区的发展 开挖深度1●, , ,。.;_ ,_ . . 坑底隆起是垂直向卸荷而改变坑底土体原始应 力状态的反应。在开挖深度不大时,坑底土体在卸 荷后发生垂直的弹性隆起。当围护墙底为清孔良好 的原状土或注浆加固土体时,围护墙随土体回弹而 抬高。坑底弹性隆起的特征为坑底中心部位隆起最 高,而且坑底隆起在开挖停止后很快停止。这种坑 底隆起基本不会引起基坑周围地层的移动。随着开 挖深度增加,基坑内外的土面高差不断增大,当开挖 F__基坑抗隆起安全系数l1{,} ●● B一基坑宽度 另外,也应看到,基坑开挖后,墙体向基坑内移 动,当基底面以下部分的墙体向基坑方向移动时推 挤墙前的土体,造成基底隆起。 基底隆起量的大小是判断基坑稳定性和将来建 筑物沉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坑隆起量的大小除和 基坑本身特点有关外,还和基坑内是否有桩、基底是 到一定深度,基坑内外土面高差所形成的加载和地 面各种超载的作用就会使围护墙外侧土体产生向基 坑内移动,使基坑坑底产生向上的塑性隆起。同时 在基坑周围产生较大的塑性区,并引起地面沉降。 Mana(美)于1981年在旧金山的勒威斯特拉斯大 楼,按不同开挖深度以理论预测,做出了软粘土基坑 随开挖深度的增加基坑周围土体移动矢量场及塑性 区分布图(图1)。 [收稿日期]2007—6—15 否加固、基底土体的残余应力等密切相关。因此,计 算基底隆起量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多数方法的计算 结果和实测值相差较大。如:日本规范公式、(同济 大学)模拟实验经验公式 2 。 1.2围护墙的位移 围护墙墙体的变形从水平向改变基坑外围土体 原始应力状态而引起地层移动。基坑开始开挖后, 围护墙便开始受力变形。在基坑内侧卸去原有土压 4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兰主王墨墨一兰 量一墨 ……………………………………………………一…………………… 蚤 函 力时,在墙体外侧则受到主动土压力。而在基坑的 撑作为支护结构,基坑采用双排水泥土搅拌桩止水, 围护墙内侧则受到全部或部分被动土压力。由于总 坑内设置16口降水井降水。 是开挖在前,支撑在后,所以围护墙在开挖过程中, 根据勘察报告提供的资料,场地地层分布自上 安装每道支撑以前总是已发生一定的先期变形。一 而下分述如下: 般挖到设计坑底标高时,墙体最大位移发生在坑底 ① 层杂填土:杂色,松散,局部表层为混凝土 面上1~2m处。围护墙的位移使墙体主动土压力 地坪,主要为混凝土块、碎砖瓦块,含少量的粉质粘 区和被动土压力区的土体发生位移。墙外侧主动土 土,硬杂质含量大于20%。该层场区普遍分布,填 压力区的土体向坑内水平位移,使背后土体水平应 龄大于10年。层厚1.O0~4.OOm,层底标高6.07~ 力减小,以致剪应力增大,出现塑性区,而在基坑开 9.30m,层底埋深1.O0~4.40m。 挖面以下的墙内侧被动土压力区的土体向坑内水平 ① 层淤泥质杂填土:灰色,主要以粉质粘土为 位移,使坑底土体加大水平向应力,以致坑底土体增 主,可塑,结构松散,含碎砖瓦片,硬杂质含量30% 大剪应力而发生水平向挤压和向上隆起的位移,在 左右,填龄大于10年。层厚1.20~3.60m,层底标 坑底处形成局部塑性区。而围护墙水平位移与围护 高为4.67~7.50m,层底埋深2.60~5.80m。 墙外侧地面沉降的比值,以及沉降大小与沉降范围 ② 层粉土:灰黄色~灰色,稍密~中密,饱和。 的关系,则可大体示于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墙 无光泽反应,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局部 体位移量小时,墙侧地面最大沉降量约为墙体位移 夹少量粉细砂,具有水平层理,含有铁锰锈斑,局部 的70%或更小,由于墙体位移小,墙外侧与土体间 含有少量云母碎片,场区普遍分布。层厚2.00~ 摩擦力可以制约土体下沉,故靠近围护墙处的沉降 4.30m,层底标高1.67~4.50m,层底埋深5.60~ 量很小,沉降范围小于2倍开挖深度;而当墙体位移 8.80m。 量大时,地面最大沉降量就与墙体位移量相等,此时 ② 层粉砂夹粉土:灰黄色~灰色,中密,饱和。 墙外侧与土体间摩擦力已丧失对墙后土体下沉的制 局部夹粉砂,具有水平层理,场区普遍分布。层厚 约能力,所以最大沉降量发生在紧靠围护墙处,沉降 3.50~5.50m,层底标高一2.8~一0.90m,层底埋深 范围大于4倍开挖深度。因此,同样地质条件和开 11.0~13.Om。 挖深度下,深基坑周围地层变形范围及幅度,因墙体 ②,层粉土、粉砂及淤泥质粉质粘土互层:灰 的变形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墙体变形往往是引起周 色,粉土粉砂为稍密状态,粉质粘土为软塑状态,饱 围地层移动的重要原因。 和。无光泽,摇振反应迅速,级配较好,干强度低,具 有水平层理,偶夹薄层腐殖质,含有长石、石英碎片, 局部含有铁锰锈斑,局部含有少量碎云母片,场区普 遍分布,厚度较大。层厚3.30~6.OOm,层底标高一 7.20~一5.22m,层底埋深16.0~17.50m。 (a) (b) ② 层粉砂:灰色,中密,饱和,长石、石英为主 图2粘性土基坑围护墙及地表变形的基本状况 要成分,级配较好,干强度低,具有水平层理,局部较 (a)墙体位移小(b)墙体位移大 有薄层粉土,偶夹薄层腐殖质,含有少量的云母碎 6l 一墙体最大位移; v 一地面最大沉降 片,场区普遍分布,厚度较大,该层底部含有少量的 粉质粘土。层厚6.70~10.30m,底标高为一16.77 2工程实例分析 ~一13.23m,层底埋深23.70~27.1Ore。 场地浅层土中地下水类型为潜水,主要含水层 2.1"1-程概况 为① 层杂填土、① 层淤泥质杂填土及② ~② 层 南京“1912”项目二期工程(北片区)位于中国 砂性土中,富水性中等。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水 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文化服务区09号,太平北路与长 位随季节变化明显,勘察期间测得稳定地下水位埋 江后街交叉路口东南角。场地地形平坦。拟建建筑 深为1.60~2.1Ore。地下水为年变化幅度为0.5~ 物地上2层,场地下设2层满堂地下室; 1.Om左右,年最高水位埋深约0.60m左右。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9.60m,平面上为一边长 2.2基坑周围地层移动实测结果与分析 近65m的正方形,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加一层砼支 变形观测方法:围墙范围内在基坑四周硬化地 4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I《 i il il …………………..一………………………………GE…O…TEC…H…NIC…AL…EN…G…INE…ER…IN…G W…O…RL…D…VO…L.…11…No.. 面上各选取一个点打入射钉作为沉降观测点,围墙 外在市政道路路牙(距基坑6—8m)上用红油漆标 识作为沉降观测点,采用水准仪进行观测。 实测结果:距基坑2—3m范围内,沉降值较大, 在40—80mm范围之间,比计算值(25mm)大,硬化 地面已经断开;道路路牙距基坑5—6m范围内,土 体沉降值在8~12mm之间,比计算值(17mm)小,西 侧建筑距基坑约15m范围内,沉降最大值3.44mm, 东侧建筑距基坑约30m范围内,沉降值很小,可忽 略不计;以往对基坑周围地面变形的研究很少,计算 多采取分层总和法估算。显然实测值与计算值相差 较大(图3)。由图3对比曲线可知,上述计算方法 存在较大缺陷。是否存在一种新方法,能比较准确 地反映基坑周围土体的变形呢?目前,有人在基坑 开挖二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基础上,已提出三维非 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基坑周围地面变形。其计 算结果也比较理想,如图4、5所示。 距坑边长J m 0 1 2 3 4 5 6 7 8 91011 1213141516 .10 .20 .30 .40 .50 .60 图3地面沉降观测结果与计算值对比曲线 0 000 .0 002 矧・0 004 蓬.0_006 .0.008 .0 010 15 20 25 30 35 40 到坑边距离 图4基坑围护墙外侧沉降变形二维曲线图(单位:m) 图5基坑围护外侧沉降变形三维曲线图(单位:m) 50 该曲线计算结果比较符合软土地基发生塑性变 形时的情况,尽管不考虑基坑降水引起的土体固结 的影响。但比以往的估算方法要准确得多。只是计 算方法比较复杂,土体单元采用改进邓肯一张本构 模型,建立了耦合接触面而且由三节点、四节点二维 有限元单元划分发展为三维八节点等参元有限单元 和无限单元来模拟基坑周围土体。为了更好地被广 大工程技术人员应用,该方法正在投入商业软件项 目的实践与研究工作中。 2.3基坑及环梁水平位移分析 该工程基坑及砼梁水平位移的实测结果是从基 坑开挖到拆除砼梁时止,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下面分析环梁工作阶段,基坑及砼梁水平位移情况。 资料显示:土方开挖过程中实}贝4支护结构变形最大 (其值为34.6mm),而且随土方开挖的进展,支撑体 系变形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 基坑采用岛式开挖,支撑处挖至一2.3m,浇注 混凝土支撑。尽管没有继续开挖,但砼梁已开始工 作,并有部分初始位移。当基坑南面已经开挖到接 近设计标高一5.8m,此时支护桩在环梁的约束下, 接*移了3—4mm,北面已经开挖到接近设计标 高一7.8m,此时支护桩在环梁的约束处位移达到 34.6mm(拆除砼梁前支护桩位移最大值),并从环 梁的位置到坑底接近线性递减至12mm。至拆除环 梁前,基坑变形比较稳定,南面支护桩在砼梁的约束 处(一2m)位移最小3.9mm,坑底(一5.8m)支护桩 位移最大6.4mm,并从环梁的位置到坑底接近抛物 线型递增。北面支护桩在砼梁的约束处(一2m)位 移最大26.1mm,坑底(一7.8m)支护桩位移20mm, 并从环梁的位置到坑底接近弧线型递减。水平位移 变化的全过程如图6所示。 由此可见,不仅围护结构最大变形值出现在开 挖过程中,而且砼梁变形最大值也发生在开挖过程 中。而且,都不在工况3(表1)。 表l各工况环梁水平位移 注:工况1:2006、3、14基坑采用岛式开挖,支撑处挖至一2.3m, 浇注混凝土支撑;工况2:2006、3、20基坑四周开挖至设计坑底标高 (除两个出土口外);工况3:2006、3、28基坑土方开挖工作结束,并 浇注完垫层混凝土。 以往在支护设计中不考虑挖土方案,一般由施 工单位自己确定,当土方开挖量较小时,对工程影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萋主壬里墨一兰 量一要_l- …………………………………………一……………………………… 量蚤 函 位移/cm 细线为浇筑完混凝土支撑时的变形值,中粗线为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值 粗线为拆除混凝土支撑时的变形值。 图6水平位移过程图 不大;而一般深基坑开挖土方量都较大,而且挖土顺 序等挖土方案与设计的吻合性,直接影响支护效果 的好坏。轻者混凝土构件开裂,给工程施工造成隐 患,重者在挖土过程中破坏。因此,考虑土方开挖过 程对支撑系统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2.4基坑回弹监测概况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砼梁浇注完到拆除后坑底 (回弹)隆起量,监测方法为钻孔埋点法 。,监测点 位见图7。因本工程基坑面积近3000m ,仅以图7 所示两个剖面为例说明如下: 图7图7坑底回弹测点位置 H体:5 一3 一2 一l ,剖面全长65m。5 和3 测点在同一标高(一5.8m),5 、3 和2 相隔22m,且 3 测点为基坑中 t2,,2 和1 测点在同一标高 (一7.8m),相距10.4m。5#距坑边约5m;1 距坑边 约4m,各测点回弹量见表2。 表2剖面一坑底回弹值 H体:4 一3 -_7 ,剖面全长66m。4 、3 和 6 测点在同一标高(一5.8m),4 、3 相距54m,3 、6 相隔16m,且3 测点为基坑中 t2,,7 测点标高(一 6.8m),与6 相距20m。4 和7 距坑边约5m,各测 点回弹量见表3。 表3剖面二坑底回弹值 从实测结果可以看出,一个月后,南京“1912” 项目二期工程一侧开挖较浅(一5.8m),坑底为弹性 隆起,其特征为坑底中部隆起最高,两边相对较少; 当图书馆一侧继续开挖1 、2 、7 点时(较深),基坑 边上的隆起量逐步增加,甚至超过坑底中部。从其 变形特征来看,属于塑性隆起。完全符合坑底隆起 机理 3 结语 通过对南京“1912”项目二期工程基坑工程实 例分析,说明深基坑支护变形机理研究,有助于系统 地了解和掌握深基坑的实际变形特点,以便及时采 取相应措施,改善基坑内土体性能,加快工期以减少 基坑暴露时间,并及时排降水和控制地面超载和振 动等,使支护设计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基坑支护设计应考虑土方开挖和开挖方式或顺 序对水平支护结构系统变形的影响,加强工程动态 监测及其结果的适时分析,并在施工设计中具体研 究和体现。对于采用信息化施工的基坑支护工程, 不仅在施工中适时监测并及时反馈分析数据,而且 在工程结束时积累观测数据资料,为科学研究和结 构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孙更生,郑大同.软土地基与地下工程.北京j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84. [2]刘建航,侯学渊.基坑工程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3]龚晓南.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8. 第一作者通讯地址:南京市中华门外油坊桥贾东村105号江 苏省中成建设工程总公司 邮编:210041 5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