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加入世贸后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时代向体育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学校体育不仅要考虑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而且要考虑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使他们对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我国今后十年社会体育领域发展趋势的分析,并结合对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的前途性释义,阐述了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方向发展及变化的内在趋势和可能性。
[关键词]学校体育 趋势 高校体育
一、前言
作为一个处于发展中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就学校体育在我们国家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而言,宏观上无外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全面实施和完成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任务而努力奋斗;二是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走向世界水平而奋勇拚搏。然而,要实现以上两方面的总体目标,则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以下将针对这两方面发展趋势的具体内容,简述一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体现与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在我国的实施与发展,在极大的程度上是要通过广泛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来体现的。换言之,由于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健康发展水平的标志和基准,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必然是提高全国、全民族总体身体素质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身体锻炼是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侧重点
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无疑是任何国度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而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又必然是以加强自身的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为其基本途径的。从这一意义来看,进一步地加强课内、课外,乃至校内、校外的体育锻炼,是完全符合我国“全民健身计划”要求的,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侧重点。从这一发展趋向分析,学校体育运动就其身体锻炼而言,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将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得以大大地增强和扩
充。
(二)学校体育的课堂教育,将随着总体目标的确立而进一步深化改革
课堂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体内容和形式,学校体育的改革,自然首先要从体育课堂教育的内容及组织形式入手。如果从历史发展进程对应的角度来审视现行的学校体育教育,无论从内容上或形式上都存在着迫切的改革需要。多年以来,在计划经济的广泛影响下,学校体育教育在其自身的内容设置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如:内容的陈旧、设置的繁琐、方法的教条以及范围的局限等等。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则更多的表现出了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教条主义格局。如上所述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限制和影响着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同一性和一致性效应。随着当今社会思想文化的活跃和发展,人文面貌的改变及文化生活的丰富,可以预见,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必将顺应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教学内容将围绕着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身体素质水平的方向,选择性的加以更新;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的改革,将朝着更加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化特点,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及主动性的方向进行。
三、学校体育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和前景趋向
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其总体国力的强弱。几十年来我们国家的政府和国民,都极其关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然而,与其它社会行业一样,随着社会整体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进程,在竞技体育发展的道路上,也同样面临着思维意识和管理体制上的推陈出新,而在这场变革中,学校体育将以它所特具的优势,为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体制下的运动训练将作为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骨干力量而得以发展
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有赖于科学训练含量的不断增长。相对于现有体制下专业运动队的训练而言,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科学训练条件,无论是在科学研究的“硬件”环境,还是在从事科学训练人员配置的“软件”条件上,都具有其特殊的优势。从这一意义上看,竞技体育发展的体制改革趋向,必定会在多层面上与院校的运动训练形成高度的融合,而其融合的结果,又必将促成高等院校自觉地承担起攀登竞技体育高峰的重要角色。当然,真正形成这种极有宜于竞技体育发展的局面,是要经过一段艰苦的探索和不断实践验证的过程,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手段的实施过程,就是生产力得以充分挖掘的过程,是推动社会各行各业得以迅猛发展的普遍规律。运动训练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同样将遵循这一普遍规律,势必充分地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积极主动地运用科学
训练的手段。不难想象,借以科技力量的优势,院校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将在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市场经济的深层变革给予院校体育“竞技化”以极大的“物质”可能
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到新世纪的一个突出而特殊的表现是:市场经济的变革持续地在更深的层面上进行着。这种更为深层的变革给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一挑战,同样也不可避免地摆在了从事专业训练的运动员面前,并同时给竞技体育这一特殊的行业和广大的运动员阶层,带来了一定的困惑。这种困惑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多年从事专业训练的运动员,在传统体制的局限下,极度地缺乏社会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存在于运动员中的这种普遍现象,又势必导致一个共同的结局——退役之后的就业困难。其二,持续沿用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竞技体育制度,由于无法解决目前环境中运动员的就业问题,而使得本应具备的系统训练周期人为地缩短(为其生存而提早寻求可能的就业机会),这就必然地导致出另一个结局——竞技体育人才群体的过早流失。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以上来自行业及个人的困惑呢?非常明显,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出于被动,答案只有一个——与院校有机地融合。无疑,这个必然的结果无异与给院校体育的“竞技化”以趋向性的可能。
四、小结
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必将顺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针和策略,即“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在保证现有的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所特有的个性化特点,将更加注重培养新时期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能动性及主动性。一方面,要从学生身心健康、运动技能水平、体育文化素养和要素等方面适当拓宽未来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另一方面,要使各学段体育目标衔接起来。大中小学的体育目标既有层次、阶段性的差别,又有本质上的联系,体现出连续性的特点。2、学校体育内容的一体化。强调从面向健康生活、学生终身受益的角度设计学校体育内容,确立“终身体育项目”的概念。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能确定“终身体育项目”,这对学校体育内容的选择与教学,对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的培养,都会有好处。总之,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的发展必将与我国竞技体育形成有机而紧密的结合,充分发挥其科技潜能,为更多地培养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的人才,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在国家竞技体育发展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发挥出更加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琦.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 2004.
[2]马冬花.浅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J].浙江体育科学.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