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东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1-10-19 来源:客趣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恩曩文化■设 广东文化产业 发展态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2 0 0 5年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第三期县处二班第4课题组 【摘要】目前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处于前列地位,但是广东的领先地位主要是以数量形成的, 不仅与广东经济发展状况相比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仍然滞后,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差距也是明显的。为 此,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应在制度改革、科技创新、文化市场建设、文化品牌打造、完善和落实政策法规等方 面采取有力的措施。 【关键词1广东;文化产业;差距;对策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06)01—0049—05 是处于前列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广东的领先 一、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与主要 地位主要是以数量形成的,不仅与广东经济发 差距 展状况相比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仍然是滞后 从1979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国内第一家 的,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差距也是明显的,这些 音乐茶座,成为我国文化市场兴起的标志以来, 差距都是内质性和结构性的。主要表现在: 广东文化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呈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集约程度不高。竞争 现出大众化色彩浓、市场化程度深、国际化水平 力不强。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国际传媒文 高、地方特色多样化、文化兼容广泛化、发展模 化集团大兵压境,广东的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缺 式多元化等特色。一个包括报业、广播电视业、 乏竞争力。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规模相 网络文化业、图书音像业、电影业、演艺业、文化 对较小,经营单位众多,资源高度分散,缺乏有 娱乐业、文物博物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 效整合利用。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工艺美术业、文艺培训业等行业,由本体产业、 的今天,集中度较低,产业集约程度不高,不利 交叉产业、延伸产业综合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 于提高竞争力,在与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竞争中 已初步形成。据统计,2004年全省文化产业单 必将处于劣势。 位总数43094个、从业人员177.29万人、实收资 经济普查显示,目前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 本1379.35亿元、资产总额4258.70亿元、营业 位达43094个,但平均每个单位不足41人。从 收入5943.29亿元(除营业收入外,其余均不含 经营规模看,2004年文化产业平均每人年营业 个体经济)。全省文化产业单位总数、文化单位 收入只有29.1万元左右,每天人均营业额不到 资产总额及营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l2.4%、 800元。其中文化服务业单位人均年营业收入 41-3%、36.3%。广东的文化产业已呈现出新一轮 只有23.1万元左右,每天人均营业额只有600 强劲发展的良好态势。 元多元。2002年文化用品制造业、体育用品制造 从总体上说,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 业、文化体育用品零售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49・ 《岭弗学 》2006年第1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思息文化建设 业的绝对集中度分别为20.3%、29.1%、21_4%、 50.9%、48.7%。虽然这两年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 业的集约程度有所发展,但还是大大低于发达 国家水平。 文化服务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广东的 文化产品制造业雄居全国之首,但广东2004年 全省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26.74亿元,仅占 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8%,占GDP的比 重为1.2%,低于上年全国1.5%的平均水平,更 低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水平。文化服务业从 业人员31.73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按“五 普”口径计算)的比重仅为1.2%,低于全国上年 2.5%的平均水平,也低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尤 其是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业等主要文化服 务行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浙 江、江苏两省。1995--2004年,江苏教育、文艺、 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 15.6%,比GDP增长速度高4.6个百分点,而广 东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增加值年均增 长速度只有10.2%,仅与GDP增长速度持平。到 2004年,广东GDP达16039亿元,比江苏多出 500多亿元,而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教育、 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增加值仅为226.74亿 元,比江苏少50多亿元。 (二)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广东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也导致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首 先是行业发展不平衡。除报业、广电外,其它行 业在全国都不具明显优势。广东作为文化产品 的生产、制作基地,其影响力和市场控制份额在 下降。如省出版局系统出版的图书在全国的市 场份额只有1.6%,同比上海是4.4%,浙江是 2.38%,吉林是2.18%。其次是地域发展不平衡。 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山区、东西两 翼所占比例较小。2004年,文化企业单位数珠 江三角洲占67.1%,东西两翼占23.8%,山区占 9.1%;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珠江三角洲占66.2%, 东西两翼占26_3%,而占全省人口40.7%的山区 只拥有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7.5%;文化产 业实收资本珠江三角洲占90.0%,东西两翼占 7_3%,山区占2.7%;文化产业固定资产原值珠 江三角洲占90.7%,东西两翼占6.8%,山区占 2.5%;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珠江三角洲占89.2%, ・ 50・ 东西两翼占9.2%,山区占1.6%。这对于提升全 省的文化产业规模和水平极为不利。 (三)文化精品不多,品牌不强,文化市场开 发滞后。近年来,广东也产出了不少好书、好戏、 好歌、好节目,打造一些名团,名家,形成了在全 国具有一定影响的文艺流派。但与广东经济在 全国的地位和影响相比,广东文艺创作、文化名 人、文化精品等文化指标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 力还远远不够。 由于精品不多,品牌知名度不高,文化服务 的规模、种类和质量跟不上卒1:会 费水平提高 和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文化J :-l^远远不能满 足广东人民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直 接影响了广东文化市场的开发。经济发展史表 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1000美 元以后,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开 始进入旺盛期。目前,广东全省人均GDP已达 2380多美元,珠江三角洲人均则超过5500美 元。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627元和4366 元。富裕后的广东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变 得更为强烈,出现了文化消费热。据统计,2002 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 1386.12元,比1995年增加了704.02元,增长 102.6%。但是,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 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只有15_4%,仅接近于全 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13位。城镇居民文化 消费支出比重的提升相对缓慢,从1995年至 2002年,仅上升了6.3个百分点,甚至低于部分 经济欠发达省区的提升幅度。据预测,5年内, 广东省文化消费的需求量可达到800亿元至 1200亿元,庞大的市场潜力远没有开发出来。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外向度低。虽然广东 文化产品“走出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 于文化产品的整体质量不高,出口种类不多,出 口量不大,广东文化产业参与世界分工的程度 还很低。2002年,全省文化产品进出口、出口、 进口分别仅占全省同类总数的0.39%、0.5%和 0.27%。同时,广东在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方面 不如人意。如广东从1979至2002年,文化产业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数、合同金额和实际 利用外资只分别占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合同总 《岭南学 ))2oo6年第1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思愚文化照设 数、合同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的0-3%、0-3%和 0.2%。1997至2002年五年间吸收外商直接投 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只有1个。 产分离出来,以此为主体吸收社会资本,将面对 大量关联交易、无形资产评估等问题,很难与目 前证券市场管理规范接轨,而且近年来的实践 二、加快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 广东文化产业开创新局面,更上一层楼的根本 思路。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 已经证明它也很难得到投资者的认同。 改革的难度也来自于事业单位内部。由于 在体制内占据优越地位,握有垄断权力,这些单 位已在多年商业运作中形成了既得利益,因此 缺乏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脱离体制内优越地位, 革,树立发展大文化的产业观念,把文化产业当 成社会经济大产业去谋划、去发展;结合广东实 际,推动文化创新,营造良好文化生态,整合文 化资源,打造广东精品,依托现代科技,推进文 广东文化产业实现市场化、集约化、信息化。对 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关键性领域的关键性制度的改革上 需有新突破。两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尽管还处 在试点阶段,但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示范作用。随 着改革的深入,难度将逐渐增加,特别是在一些 关键性领域的关键性制度的改革,需要进行进 一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突破。 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通过事业和产 业单位的区分,实施微观体制改革,打造市场主 体,构建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文化产品流通领 域的开放已经是事实,无论是图书音像分销,还 是电影院线,市场主体已经多元化。但是,在书 报刊出版和广电播出机构等产业高端领域,实 现这一改革目标,启动产业发展,还有较大距 离。在新闻出版业,无论是出版集团,还是报业 集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国有独资体制 是否能够为市场所接受,还有待观察。在广电业 中,不同产业环节的区别性准入政策,也使产业 发展受到阻碍。2004年被我国广电部门称为 “动漫游戏产业年”,各种民间力量介入动漫游 戏产业内容制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由于 民营的内容制作机构和国营的播出机构在体制 上地位不同,播出机构未真正实现“制播分离”, 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定价机制没有形成,致 使大量的国产动画片在各电视台无法播出,导 致成本无法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 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近年以来受到高度重 视,成为实现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环节。但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将媒体经营性资 《孵而亏利》2006年第1期 同时尽可能在市场中获得商业利益,将事业和 产业两种好处兼收并取,往往成为他们在“双轨 制”条件下最为合理的选择。这种双轨体制在文 化市场已经有所发育的今天,已经造成了严重 社会不公的不良后果。 在这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改革的深入 需要新的思路和推动力。发展文化产业困难最 大的是体制性障碍,要着力破除对旧有体制的 依赖。在新形势下,应对全省的大文化资源进行 全面的调查和价值评估,并对相关产业和市场 进行调查,做出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同时 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创建适应市场 经济的文化产业经营体制和经营组织,通过建 立公平、统一的市场体制,扩大改革试点的示范 效应,推进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之间的联合、兼 并、重组,大幅提高市场集中度,为广东文化产 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环境。 (二)依托科技创新推进文化产业。现代文 化产业是一个与现代高技术日益融合的产业, 特别是一个与信息产业相互关联、互为表里的 产业,代表了一种新兴的产业力量。近年来,我 国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联出现了新格 局,以电信、广电和计算机三个产业融合趋势日 益明显,技术突破与硬件领域的汇流已经是现 实。面对发展机遇,广东首先要抓住重点,以科 技创新引领广电、通讯、信息等产业突进,以内 容生产为纽带,推动产业格局重组,使网络文化 产业走向前台(网络文化产业又被称为“信息内 容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相对应)。要打造网络 内容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产生的产业链条,使内 容增值服务成为带动数字传媒业、网络游戏产 业,手机内容产业等硬件投资和电信运营的龙 头,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信息产业的高端。其 次,要开发应用文化传媒领域最尖端、最前沿的 ・ 5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思蕙文化建设 技术业务。尽管这些技术业务暂时可能没有明 显的效益,可能还需要巨大的投入,甚至还有一 定的风险,但现在必须去抢占这些制高点。目前 我国已高度重视这方面的投入和开发,广东应 紧紧跟踪世界文化传媒领域尖端科技发展的最 新趋势,重视和应用高端技术业务。如在广播电 视方面,要关注国家开通S波段卫星广播电视 移动业务,大力推进高清晰度电视,充分利用移 动电视、手机电视,以及流媒体技术等,进一步 拓宽广播电视服务领域。另外,还要利用新技 术,形成文化科技优势,促进文化产业升级。 (三)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培育现代文化市 场体系。积极引导消费,拓展文化市场。要重视 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很多有发展 前景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迟迟未能取得相应的 成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有 效培育市场,关键是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目前 文化产业的消费构成和市场的近、中期需求,并 使之与本地区的优势文化资源相结合。当前,可 通过举办重大文化节庆活动、音乐夏令营、粤剧 夏令营、开展群众剧评书评活动等,积极引导群 众文化消费,努力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扩大 文化市场需求。 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全省文化市 场建设规划,加快市场整合,重点发展文化产 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建立和完善文化物流网 络,形成以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和影视节目 市场为龙头,以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具玩具、 信息和旅游服务为重点,以珠三角为中心、辐射 全省、面向国内外的文化市场体系。按照国际 化、市场化、社会化要求,打造大型文化交流和 经贸平台,进一步扩大深圳文博会、广东国际广 播影视博览会、广州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广州 艺术博览会等文化会展对国内外的辐射力和影 响力,扩大文化产业和服务出口,打造一批竞争 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品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 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促进文化服务业 信息化建设。建立和扶持广东省演出业协会、广 东省音像制品分销商会、广东省民营企业文化 协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文化中介组织在管 理、协调、组织、监督方面的作用,逐步打破行业 ・ 52・ 垄断和地区分割。与此同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 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 文化知识产权,维护合法经营,整顿和规范文化 市场秩序,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着力建 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加 入WTO将使文化产业的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融会贯通,要求重新审视对外文化宣传政策,制 定新的对外文化贸易战略。应该充分借鉴这些 年来外贸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卓有成效 的外贸进出口政策,放宽文化产品出口的审批 权,简化出口手续,鼓励国家、集体和个人参与 国际文化贸易交流;尤其应该鼓励版权贸易和 电影的出口,进一步放宽政策和下放相应的权 限,鼓励国有的、民营的、国家的、地方的文化力 量,按照国际惯例,开拓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中 介服务,实施文化外贸新机制。特别应该以积极 的姿态开展与世界跨国媒体集团的合作,利用 他们的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管理经验,雄厚的 资金实力和全球性的市场网络系统,开拓国际 市场,参与国际文化竞争。 (四)增强品牌意识,着力打造广东文化品 牌。文化品牌不仅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和动力,而且是地区形象的标志。文化品牌对铸 造地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东必须 创造一批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具有现代化内涵、 品位和鲜明特色的优秀文化品牌,才能为广东 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打造优秀文化品牌必须突出个性。打造广 东文化品牌,就是打造广东精神、广东气派、广 东风格。当前,广东有绝对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 多,但广东的几家大报则是有全国影响力的亮 丽品牌,甚至成了广东文化产业的一个符号资 本。直接经济收入自不必说,还有全国优秀新闻 人才都往这里汇聚,广东成为思想开放的代名 词,也吸引了大批注重资讯流通和舆论环境的 外企,可见,有鲜明个性优秀品牌的巨大效应。 如果能够像打造这些报业那样去打造有广东特 色的品牌,广东将不仅成为报业之都,还可能成 为文学之都、电影之都、设计之都、智力之都,这 对广东经济的发展将提供巨大的原动力和牵引 力。 《晗弗学 》2oo6年第1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思囊文化翟设 打造优秀文化品牌必须提升品位。实施创 名城、创名报、创名刊、创名台、创名团、创名社、 创名剧场等战略。通过锐意改革创新,内炼功 夫,外树形象,深度开发资源,强化市场意识和 服务功能,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还要注重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娱乐业品牌创建经验,对广东的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注入现代化思想,以植根深 远而又富于生机的文化形态,缔造出新型或综 准,在观念和制度上为发展广东先进文化提供 支撑和保障。 (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法规。为改革 提供支持和保障。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是文 化产业规范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广东的 文化产业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立法层次较低, 文化管理方面的立法数量居多,而文化产业的 发展、经营、运行方面的政策法规还很欠缺。立 合型的高智慧、高效益文化产业品牌,推动“广 法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开展文化领域立法调 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转变。 研,制订中长期立法规划,尽快制定完善适应市 打造优秀文化品牌必须先打造文化人才。 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新形势下,支持、引导文 品牌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广东的文化产 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繁荣的相关政策。规 业领域尚未能形成人才优势,这与队伍学历偏 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 低、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片大、人才队伍专业结构 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 不合理和队伍分布失衡的问题有关。广东要打 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当前,要按照管 造优秀文化品牌,不仅需要加大力度培养一大 人、管事、管资产三结合的原则,探索建立新型 批出类拔萃、德艺双馨的文化专业人才,催生文 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尽快研究 化产业领域的名家(文化企业家和文化名人),同 制订广东省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 时还要着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吸引和留住 出台广东支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政 一大批既熟悉艺术,又懂得市场运作,善于管理 策措施。同时,要在行政审批、土地使用、市场准 的文化经营人才,使广东真正成为各类人才集 人、投融资、市场管理、税收等各个方面制定一 聚的“洼地”。 系列优惠措施,尽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推动 打造优秀文化品牌还要善于维护老品牌。 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广州是个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领域有不少具有 (课题组:组长:张帆。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 相当知名度的“百年老店”、“百年品牌”和一些 团总编室主任。执笔:朱新行。中共广东省委讲 改革开放初期就形成的老品牌。这些老字号、老 师团副团长。成员:江军洲。肇庆市审计局局长; 品牌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少 李皓平。广东省司法厅法学会副秘书长;邱可 已经转产、停产、倒闭。维护老品牌是文化建设 程。广东省广电局科技部主任;郭有为。广东省 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但是在我国现行体制尤 文化厅监察室主任;谭保兴。中共广东省委老干 其是干部考核体制下,维护旧的历来不如建新 局处长。指导老师:李绥州。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的,一任官员造一个新事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 行政学部副主任、副教授、博士) 社会现象。必须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 (责任编辑:李芸) 体制上进行改革,制定更加科学的干部考核标 ・ 《跨弗学 )2006年第1期 5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