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而不见的颐和园
作者:玄子
来源:《数码摄影》2015年第10期
北京城西北边的郊外,山清水秀,自然风光极好。但是,这里最受世人瞩目的并不是自然景观,而是坐落于此的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作为清王朝所建园林中唯一一座完整遗留至今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与伤痛。
颐和园始建于1750 年,于1764 年正式落成,初名为清漪园。清漪园的建筑规模空前宏大:园林占地面积约300 公顷,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基础,一山一水间错落着亭台楼阁、宫殿、佛寺等大小建筑百余座。其中又以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开来,最终形成了庞大的古代建筑群。昆明湖水广袤无边,与岸上的众多建筑相互辉映,完美融合,如此借景,堪称“虽为人做,宛如天成”。
整座颐和园的山水风光与建筑,在修建伊始,就被划分为三个不同的主体区域,每一区域的功用各有不同。一是以排云殿、佛香阁、仁寿殿、玉澜堂等建筑为中心的区域,是当时政治活动以及皇家生活起居的主要地点,上演过众多广为人知的内政外交事件与人伦悲剧。二是以四大部洲、众香界、智慧海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建筑群,该区是清王朝推崇和重视礼佛的典型代表。三是以众多亭台楼阁为主的秀美建筑,这是供皇室成员赏景寄情的休闲场所。而占地面积庞大的昆明湖,湖光潋滟,岛屿石舫自成一体,波澜壮阔之风光,远非其他区域所能及。如此,集行政、宗教、休闲、风光于一身的颐和园自然当得“中国皇家园林之首”的称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但如此清丽秀美的清漪园却饱受创伤:1860 年焚毁于英法联军之手;1900 年又在八国联军的侵略中化为废墟!直到1902 年才得以再次被重建并成为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
从建成到今日匆匆200 年间,从休闲养乐的皇家园林,到权力巅峰的政治中心,再如今供人游览参观的著名景区,颐和园完成了一个轮回,结束了曾经的屈辱,再次迎来盛世繁华。 皇室威严——且看皇家的生活起居
整体上来看,颐和园大致可以颐和园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山、后山、前湖和宫廷区四个区域,其中宫廷区是皇帝处理政务以及皇家成员生活居住的地方。可千万不要小瞧这座园林里的宫廷区,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长居颐和园,导致紫禁城的政治地位大部分时间可以说是形同虚设。而颐和园则可以说是当时大清权利的集中点,许多如戊戌变法这样的大事件,都是在这里发起的。可以说当时的颐和园是掌握清时局走向的重要地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位于万寿山脚下、颐和园正中心的排云殿,虽然不是诗句中所形容的仙山琼阁,但也算得上是人间仙境,毕竟,在当时只有人中龙凤、皇室高官才能踏足于此,感受这独属于皇家建筑的恢弘气魄。
排云殿——排云而出,层次分明,牌楼在前大殿在后,层层引导,最终将人们的视线聚焦在居于制高点的佛香阁之上。这座恢弘金殿是颐和园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是乾隆年间大报恩延寿的的延续之作,整个建筑形式与传统的佛寺建筑如出辙,如若将两者进行类比的话,那么,传统佛寺中本应是大雄宝殿的位置,现成了排云殿端坐之地,其地位等级,可见一斑。1751年,为了庆祝钮钴禄氏的六十岁大寿,乾隆皇帝于此修建了这座宏大宫殿以彰显自己的孝心。
然而好景不长,历经百年风雨的大报恩延寿寺,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的大火焚毁殆尽。1886年,根据当时所保留下来的图样,建筑群的整体结构得以恢复。其后,慈禧太后又在这基础上,改庙字为殿堂,改拈香之处为祝寿之所,重新修建了一组宫殿,取名排云殿。不论这座宫殿是何名,它的存在都是为了两个女人的大寿之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说整个颐和园中最具代表性的的建筑的话,非佛香阁莫属。佛香阁,高阁耸立,居于山间,坐北朝南,像帝王俯视疆土一般,凌驾于整个颐和园。而这座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也依然和遥远的江南有些关系。
昔日南巡途中,杭州的六和塔给当时正在盘算如何修建颐和园的乾隆皇帝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回到京城后,他便以六和塔为参照物着手修建佛香阁的前身——九层延寿塔。只可惜,这座刻意模仿出来的巨型建筑,还未出世就夭折了。在建造到第8层的时候,这座历时多年、耗费银两无数的高塔轰然然倒塌,于是乾隆帝下令在原基础上修建一座新的楼阁并赐名佛香阁。佛香阁层数减少,相较于拥有纤细婉约风格的六和塔来说更加粗壮,与巨大的石头基座相互衬托,彰显着北方建筑的简单粗犷。
相传,原先所建的延寿塔在造型上与不远处玉泉山上的玉峰塔颇为相似,因此在赏景中,会有两座高塔在同一视野内争抢焦点,这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文化中是大忌。随着延寿塔的不断增高,乾隆皇帝也一定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而建造过程中发生的坍塌事件恰好也给了他修正这一错误的机会。于是,9层的延寿塔变为了3层的佛香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模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宗教建筑——且念皇家的阿弥陀佛
藏传佛教,自唐朝以来便在中原大地上颇为盛行,在元、明、清三代更是得到广泛的传承,清代时期则更甚,就连大清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皇太后也是常年礼佛,是位虔诚的佛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徒。由此可见,上至当权者,下至黎民百姓,佛教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乾隆皇帝极力推崇佛教也是必然。而这也悉数体现在颐和园的修建当中,万寿山上的五方阁、四大部洲、众香界和智慧海等众多佛教建筑,便是最好的证明。
在万寿山的山顶,并排耸立着众香界和智慧海两座建筑,此处便是颐和园内的制高点。在众香界牌坊的正反两面石额上,分别刻有“众香界、袛树林”的字样,而在智慧海的前后石额上也分别刻有“智慧海、吉祥云”的字样。这四个名字皆源自佛教传说。相传两千五百年前,佛陀曾于袛树林说法,引来信众无数,焚香敬佛,顶礼膜拜。人如海,聆听佛法,如入智慧之海;香如云,须弥缥缈,正是吉祥之云。如此看来,这众香界和智慧海本应视为一体,作为佛门福地,在万寿山最高最陡之处审视着前来朝拜之人的虔诚。
怡情养性——且闻皇家的鸟语花香
除去大片的宗教去和供帝后使用的宫殿、寝宫外,颐和园中剩下的所有地方,都可统称为娱乐区。娱乐区,顾名思义,就是供人赏景、休闲、怡情、养性的地方。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所预期的效果,整个颐和园中没有各式各样的建筑,亭台楼阁、堂馆轩斋、悠悠长廊、如画古桥,应有尽有。这些建筑有的极尽赏景观色之功用;有的则自身就具有无限景致,而不管怎样,它们的存在让颐和园别具魅力。每当行于园中,或停留在某座凉亭中,或立于某座桥梁之上,凭栏眺望远处的万寿山,近处的昆明湖水,都会顿觉轻松,似心中所有的烦闷抑郁,皆从脑中飘散开来消失在唯美的景色里,一时间心情愉悦,飘然若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全长728米的颐和园长廊作为这座皇家园林中极具特色的景观之一,于1992年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丰富多彩的绘画艺术,被收进《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并被喻为世界最长的画廊。它依山傍水,延绵不绝,宛若山水之间幻化出的一条彩色缎带,一边轻浮着高耸的佛香阁和波光粼粼的昆明湖;一边坐看时代的更替变迁,讲述着命运的悲喜起伏。这里是一个幽静与喧闹交织的地方,是繁华与萧条交替上演的地方,也是历史和未来竞相留下印记的地方……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在这728米之间,一尺一寸都永远被熙熙攘攘的游人簇拥着,这种光景若在以往那必是无法可想的,因为曾经的这里,能且只能留下皇家的足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同样是层层排列的廊柱,同样是排列整齐的彩绘廊架,在“曲”中就有了蜿蜒流动之感,不似直廊的简单粗暴,却有了几分妩媚温婉之意。在曲曲折折的长廊走道中,光与影擦出了别样的火花,共同形成了绝佳的视觉感受:阳光从西边斜斜地照进长廊之中,与红色的镂空装饰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遇,于是在走廊的青砖之上洒下了奇异的影子;网格状的影子所形成线条,将流动之感越发地呈现出来,就像是长廊之中的一条小溪,水面泛起条条波纹,缓缓流向远方。 湖光山色——且吟皇家的水调歌头
若仅仅只有人工建筑是不足以支撑颐和园“中国第一皇家园林”称号的,这里绝佳的自然环境则更是时时环绕左右,风光无限,无比秀美。但对于游人来说,这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要素。颐和园的大部分地方都能够一眼瞧见昆明湖的湖光,因此游览时它定会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游人眼中。而正是这种无处不在让昆明湖逐渐融入了周边的树木山石之中,因此更容易被人忽略。其实无论是从占地面积还是从风光的秀美程度来说,昆明湖都是颐和园中首屈一指的。这一池占据了颐和园地盘四分之三的湖水,大体呈圆形,也曾被人解读为寿桃形。它被周围的陆地包围着,像是有着华丽边框的镜子映照着蓝天大地,也难怪得了“京城明镜”这一称号。
冬末春初,昆明湖上冰雪逐渐融,冰冻许久的湖面上终于又有了粼粼的波光。春江水暖鸭先知,仅仅是化开了少许的冰面,也仍吸引了鸭禽前来嬉一嬉这春日里第一波春水。黄昏中的景明楼端坐于西堤之上,如端庄的妃嫔闲看水中嬉水的飞鸟。南北配楼,左右静立,好似跟随娘娘前来赏景的婢女细心侍奉着自家的主人。虽已是黄昏天气昏暗,景明楼的容颜并不能清晰可见,但雍容华贵的气韵仍由内而外地挥散开来,虽不见面容,也能感知一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