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6届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等六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2022-08-21 来源:客趣旅游网


2016届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等六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学发源是丰富的多元的,景象是壮观的,原初先民的想象、传说、歌谣、故事、神话等等,都构成滋养中国文学生长的生机勃勃的源头活水。将某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学的唯一起源往往陷入僵化单调的形而上学陷阱。

中国文学这一命题意味着中国文学稳定的结构形态、审美意蕴、语言风格等艺术形式的形成,而原始形态的中国文学生机勃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清晰面貌和稳定形态。中国文学的思想主题、艺术风韵真正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源于经典时代。经典是各种文化元素融入文学之河的一次荟萃,经典决定了中国文学范式的建立,决定了中国文学的精神走向。

“轴心时代”是中国的经典时代。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等一批伟大的思想家,而《诗经》《周易》《尚书》《乐经》《春秋》《周礼》等以“六经”为代表的文化典籍也在这一时期成熟定型,成为影响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经典。

经典时代也是中国文学的奠基时期。中国文学的思想品格、语言风格、审美风范及文章样式等都有了自己清晰的面貌。“六经”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也是文学经典。古代思想家重视对经典的理论阐发,也重视对经典的艺术挖掘。“文本于经”是古典文艺理论中一种流行的观点,汉代扬雄就有“五经含文”的论述。王充《论衡·佚文》说:“文人宜遵五经六艺为文,诸子传书为文,造论著说为文,上书奏记为文,文德之操为文。立五文在世,皆当贤也。”“五经六艺”是文人为文取法的典范。古代圣贤留给后人的这些经典不仅仅是鉴往知来的抽象道理,也是文采斐然、辞章灿烂的传世文章。大家熟知章学诚“六经皆史”的理论主张,其实与“六经皆史”相平行的一种理论——“六经皆文”的主张也源远流长。清代文学家袁枚是“六经皆文”的倡导者。他在与师友论学的信函中,反复强调六经的本质是文学是文章是艺术,认为“六经者,亦圣人之文章耳”(《答惠定宇书》),“六经者文章之祖,犹人家之有高曾也”(《答定宇二书》)。面对六经,袁枚强调了经学的文章属性和审美意义,经学归入了文学。

在追溯中国文学起源的时候,以刘勰为代表的理论家们都将文学的发源追溯到经典与经典时代。《文心雕龙·宗经》一方面推举经学“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的神圣意义,一方面又盛赞五经“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文学示范作用,认为:“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刘勰系统地阐述了文学依经立义的原则,认为一切文体从《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中生发出来,虽然春秋之后文体皆备、百家腾跃,但是后来的文学形式无论怎样

繁复,都难以跳出六经形成的传统范畴,所谓“终入环内”即文学在经典时代形成的结构与模式。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中,经学思想与文学思想是相通的,“六经”不仅是文学的思想土壤,也是文学的典范文本。

(摘编自傅道彬《百家腾跃终入环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文学发源是丰富多元的,不能仅将某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学的唯一起源。 B.原始形态的中国文学尚未形成自己的清晰面貌和稳定形态,无法完全体现中国文学

的自身特点。

C.经典时代决定了中国文学范式的建立和精神走向,又称为“轴心时代”。 D.“轴心时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以“六经”为代表的文化典籍也成

熟定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六经”是中国文学经典和文化经典,古代思想家注重对其进行理论阐发和艺术挖

掘。

B.古代文艺理论却认为“文本于经”,杨雄“五经含文”、王充“五经六艺为文”都

是相关论述。

C.“五经六艺”不仅蕴含着抽象道理,还是文采斐然的传世文章,是文人为文取法的

典籍。

D.“六经皆文”的理论主张源远流长,倡导者袁枚强调经学的文学属性,将经学归入

文学而非史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勰等理论家将文学的发源追溯到经典与经典时代,也印证了原始形态的中国文学

尚未形成稳定形态。

B.刘勰推举经学的神圣意义和五经的文学示范作用,与袁枚“六经皆文”的主张有相

同之处,强调儒家经典的文学性。

C.六经为后世文章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体现在结构与模式方面而非思想方面。 D.本文作者虽然强调经典时代对中国文学的奠基时期,但也没有否定原始文化对中国

文学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梅挚,字公仪,成都新繁人。进士,起家大理评事、知蓝田上元县,通判苏州。二浙饥,官贷种食,已而督偿颇急,挚言借贷本以行惠,乃重困民,诏缓输期。

庆历中,擢殿中侍御史,徙开封府推官,迁判官。僧常莹以简札达宫人,辇官郑玉醉呼,殴徼巡卒,皆释不问,挚请杖配之。改度支判官,进侍御史。论石元孙“不死行阵,系缧以还,国之辱也,不斩无以厉边臣。”再奏不报。李用和除宣徽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挚言:“国初,杜审琼亦帝舅也,官止大将军;李继隆累有战功,晚年始拜使相,祖宗慎名器如此,今不宜亟授无功。”以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权判大理寺。言:“权陕西转运使张尧佐非才,由宫掖以进,恐上累圣德。”及奏减资政殿学士员,召待制官同议政,复百....官转对。帝谓大臣曰:“梅挚言事有体。”以为户部副使。

会宴契丹使紫宸殿,三司副使当坐殿东庑下。同列有谓曲宴例坐殿上,而大宴当止殿门..外尔。因不即坐,与刘湜、陈洎趋出。降知海州,徙苏州,人为度支副使。初,河北岁饥,三司益漕江、淮米饷河北。后江、淮饥,有司尚责其数,挚奏减之。擢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还判吏部流内铨,进龙图阁学士、知滑州。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勾当三班院、同知贡举。请知杭州,帝赐诗宠行。累迁右谏议大夫,徙江宁府,又徙河中。卒。

挚性淳静,不为矫厉之行,政迹如其为人。平居未尝问生业,喜为诗,多警句。有奏议四十余篇。

(节选自《宋史·梅挚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

/水不为患/诏奖其劳

B.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

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

C.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

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

D.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

/水不为患/诏奖其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掖庭是宫中的旁舍,为妃嫔居住的地方。

B.学士在古代既可以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也可以泛指读书人。

C.庑即堂下四周的廊屋,东庑即正屋东边的廊屋,古代宴饮场合以东为上首,位尊。 D.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为管理文武百官的机关。 6.下列对原文看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挚体恤百姓。二浙地区闹饥荒,官府借给灾民粮食、食物又催促百姓偿还。梅挚

认为这样反而会加重百姓困苦,下令延缓偿还日期。

B.梅挚直言进谏。国舅李用和被授予官职后,梅挚上奏皇帝,祖宗对授予名位非常慎

重,应该授予有功之人,而非只以权贵论功。

C梅挚注重尊严。梅挚参加朝廷为契丹使者举办的宴会,认为自己应当坐在殿门之内,

而同僚让自己坐在殿门外是一种侮辱,愤然离席。

D.梅挚淳厚清净。他不做造作勉强之事;处理政务亦如此。平常喜欢过问家里的事情,

喜欢作诗,写出许多警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僧常莹以简札达宫人,辇官郑玉醉呼,殴徼巡卒,皆释不问,挚请杖配之。(5分) (2) 不死行阵,系缧以还,国之辱也,不斩无以厉边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采桑子九日 纳兰容若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8.请你谈谈对词上阕的“六曲屏山和梦遥”的理解。(5分)

9.比较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本词的下阕,谈谈对这两首诗歌在表达思乡之苦

的感情方面思路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结束后,白居易用“ , ”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回味的广阔空间。

(3)古人用兵多在秋天,欧阳修的《秋声赋》中也有“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这样的说法,李贺在《雁门太守行》诗中与之吻合的句子是“ ,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清风明月本无价

王本道

苏州城南三元坊文庙之东,有一处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古老园林——沧浪亭,据说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了。始建于五代,百年后废弃。沧浪亭风格古朴,崇阜广水,杂花修竹,

妙成天趣,一直是文人雅士们观景、赏月、吟诗、弈棋的理想之地,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的生花妙笔已经为它留下诸多传诵不绝的诗章典籍,再作蛇足明显多余。只是对亭之面北石柱上镌刻的俞樾所书的一副对联,多年来总是让我思忖再三而挥之不去。

那副对联写的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嘉庆年间,江苏巡抚、楹联大师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时,集成此妙联。那楹联的旨意,情怀澹泊,妙语连珠且工稳贴切。这些年来,本人也曾走南闯北,浪迹天涯,每到风景明丽之处,瞻望山川胜景之时,这副对联所营造出的清新雅致的意境总是情不自禁涌上心头。吟诗赏景,每每勾起我对诗人的怀念,感悟诗人坦荡的胸怀,并使自己也不期然地进入了一个如沧浪般洁净的山水画境之中。

细想起来,诸多的“古仁人之心”对于自然的崇尚,或者说对精神的崇尚,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那“清风明月”本是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却被诗人看作是“无价”之物,“近水远山”在一般人眼中,也只是熟视无睹的景观而已,却被升华到“皆有情”的高度,足见我们的先贤,很早就已经在追求着人与自然的那种精神关系了。人的生命无疑是具有双重属性的,作为物质形态的人是它的第一属性,是生命的载体,但这并不是人的生命的全部。人的生命的本质属性在于对人性中的真、善、美的陶冶,在于对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积极追求与履践。所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早就告诫我们:“人如果从美的东西中得食粮而成长,那么他自己也就会变成优美高尚的人。”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毋庸讳言,人要生存离不开诸如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条件,所以人们大可不必讳言占有,即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需。但人最可悲的是在物质占有上的贪婪,如果占有超过了界限,一切便都要逆转,其结果往往不是人占有了外物,而是外物支配了人。常常看到和听到某些曾经声名显赫的人,为了物质上的富足而堕入另一种贫穷——精神上的贫穷,为了眼前一时的幸福而牺牲了永远的幸福,那么他们为财富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和付出还有什么意义呢?人的生命本身是伟大的,美丽的,这是因为造物赋予了人特殊的肢体与容颜,使人有别于其他的生命;而造物又赋予了人以头脑、思想和创造力,让人们有七情六欲,让不同层面上的人都能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在有生之年,充分施展自己的创造力,使自己短暂的一生都生活在思想中、创造中、情感中、活动中,才能显示自己生命的伟大和美丽。因此,只要一个人在劳动着、工作着、思想着、爱恋着、忧郁着都应该说是伟大而美丽的。即便是对自己的生命并无奢求,只想平平淡淡走完一生,那也总要让自己活得开心,要有一定的创造和作为,至少应当知道生活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也好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活过。

让我感到有些茫然和悲凉的是,长时间以来,即在所谓的“社会转型”期,我所看到听到的却是,我们的时代似乎是一个没有精神生活的时代,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讲,这已经是无法否认的现实。尽管时下各级领导者都在杜鹃啼血似的强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尽管无数的

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们在精心打造着主旋律作品,用以引导人、教育人、启发人、塑造人,然而却收效甚微。现实社会中,在十几年的年龄跨度之中,诸多年轻的直至已经不太年轻的人们在争相装“酷”,扮“酷”,他们对一切都表现得满不在乎,表现出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所向往的是靠投机钻营去升官发财,成为千万富翁,以便香车豪宅,一掷千金,颐指气使。即便是斗大字不识几升的“流盲无产者”也企望一夜间暴富。于是买彩票、傍大款、传销、赌博无所不用其极。那些低俗、浅薄、麻木的系列表现,比起当年红卫兵时代的狂热毫不逊色。即使是有了相当的学历,曾经是富于理想的一些人,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社会上各种时尚、利益的诱惑,也大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心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了,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休的躯体。

现在的人确实是变得越来越实际了,“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个中的道理其实是不难理解的。但“清风明月”也好,“近水远山”也好,毕竟换不来香车豪宅,武装不了颐指气使,于是更多的人才把目光投向了财富,投向了“物”,致使许多人正在变成“物”之奴隶。然而对物质占有的时间永远不能超过一个人生存的跨度,而人的思想和精神却可以通过时光的流转而超越人生的跨度,如伟大的马克思,在他的生命之树上,当年曾同时盛开着思想、事业、爱情的花朵。尽管他早已在一百多年前就升入了历史的星空,但他的生命之树至今仍然有着不退的鲜红,不去的青葱。

行文至此,窗外隐隐传来一阵温婉悠扬的乐曲,我听得出那是《春江花月夜》的曲调。随着乐曲的音响,我眼前出现了疏朗的月光、倾诉的流水、宁静的江畔„„我想,无论是陷入怎样沮丧和困顿的人,在这悠扬的乐曲声中,精神也会为之一振的。事实上,物质生活的困窘是完全可以旋即改善的,而真正折磨人生命的恰恰是精神境遇。我衷心地期盼着我们的国家、民族的精神生态能尽早被现代人类文明所覆盖,让更多的人从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诱惑、绚烂、时尚中解放出来,让自己时常沉浸于陶冶精神世界所必须的沉静与思考之中,认

真去感悟清风明月、近水远山的恒久魅力。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两项是(5分)

A.现实生活中,王本道是位官员,不过他的散文却不存在“官气”和“官腔”,而是

从作者的生命亲历出发,展开紧贴着心灵世界的艺术言说。

B.本文有一种相对浓郁的书卷气与文化感,如标题的拟定就是能对内容起画龙点睛作

用的经典诗句。

C.作者坦言人的生存离不开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条件,但同时更主张不能总提及占

有,而应该把生命侧重于思想和精神。

D.本文从沧浪亭的一副楹联写起,以古人对精神的崇尚承接,再以平实的材料阐述“人

总要有一点精神”。结构上层层递进,使得作者感情抒发自然真实。

E.作者在第五自然段集中批判了现时生活中“越来越实际”的各类人士,痛世之情溢

于言表。正因如此,作者才寄情山水,去感悟清风明月、近水远山的恒久魅力。

(2)作者说只有沧浪亭北石柱上镌刻的一副楹联“多年来总是让我思忖再三而挥之不去”,

请结合全文谈谈原因。(6分)

(3)文章第五自然段有一个很现代的词语“装酷”,你知道这个词么?请试着用文中的词

语概括它的意思。(6分)

(4)最后一段说“真正折磨人生命的恰恰是精神境遇”,说说你的理解,并请你在所学的

初高中教材中选取两个例证来进行阐述。(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25分)

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世情缘”

宁波来的屠呦呦,曾经是一个娇艳得可以滴出水的小姑娘。可是,她现在是一个获得了诺贝尔奖的老奶奶。而且是中国科技界第一个诺贝尔奖。

屠呦呦,她到底是谁?青蒿素究竟是怎么发现的?又有什么用?

一、 三无教授屠呦呦

屠呦呦太低调了。能查到她的生平,真不容易。

1930年12月30日,这只”小鹿“在宁波出生。直到今天,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她,依然不改自己的宁波口音。1948年,她进入了宁波效实中学。这一年,她18岁。这是一所高中。她一直学习都还不错,但是也不算特别好。据说还是“眼镜姑娘”。 1951年,她进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从此,她就在药学这条路上走到了黑。而且,这可是真的西药学,不是中药。1955年,屠呦呦进入了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从此,她在这里一趴就是六十年。1958-1962年,她在中药研究所一边上班,一边参加了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我觉得,这个学习班对她来说,意义重大。没有这个学习班,就没有青蒿素。我觉得可以这么认为。这时候,其实她连副研究员都不是。

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呦呦姑娘的机会,终于来了。不过恐怕连她自己都没意识到。时代总是推着人走的,你得走过了,才知道自己走过了什么。1969 年 1 月,北京中医研究院加入 5·23 计划。屠呦呦被认命为科研组组长。1972 年 3 月, 屠呦呦向 “5·23 计划” 南京会议报告了青蒿素试服的结果。此时的青蒿素还是乙醚萃取的中性抽提物。

1977 和 1979年, 青蒿素的研究成果正式在《科学通报》 与《化学学报》 上发表其中却并没有屠呦呦的名字,而是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形式署名。但是不要忘记,屠呦呦还是组长。1979年,中国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向青蒿素研究组颁发了国家发明证书, 以确认其抗疟疗效。但是并没有专利。1987年,获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1990 年, 我国政府与美国 Norvartis 制药公司签署共同协议, 联合从事 Coartem 的开发、 生产与专利申报。 2001 年, 世界卫生组织又与 Norvartis公司签约, 同意在一些疟疾流行国家的地区分配出售 Coartem。这意味着,在此之前中国人从来没有申

请过青蒿素专利。事实上,1984年才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11 年 9 月 12 日, 美国阿尔伯特与玛丽拉斯克基金会宣布, 药物学家屠呦呦因在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中的关键作用而获得拉斯克-底巴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才是真正的大事件。从此,屠呦呦终于进入了普通人的视野。但是也只是部分对科技感兴趣的人。从此,开始有人预测屠呦呦会得诺贝尔,毕竟拉斯克奖的诺贝尔命中率是26%之多。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此,这个名字无法从中国科技史上抹去了。

可是,一辈子的成就换来的却是对家庭的歉疚。“我们那代人,都以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很少顾及家庭和个人得失。就家庭这块来讲, 我承认我不是个好妻子、 好母亲。 尤其是对孩子, 在童年最需要母爱的时候,我却经常不能陪在身边, 内心总觉得愧对女儿„„”屠呦呦如是说。但是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她的两个女儿一个在剑桥任教,一个在北京工作。不说成才与否,至少都健康长大了。

二、 青蒿素是怎么发现的?

青蒿素的发现,直接来源于越南战争。越南战争1955年开始。到了1969年,虽然表面上是美国与越南打仗,实际上中国也动员了数十万兵员以工程兵等名义参与战争。在战争中,美越中三国都被疟疾所苦,美国还好,有无限供应的奎宁可用,中国和越南简直无药可用。可是到了后来,奎宁也逐渐产生了抗药性。美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筛选了20万种化合物,可是没有成功。于是有了我们的523计划,523计划的名字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总后勤部于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饭店召开了抗疟药物研究全国协作会议。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此时女儿才三岁。没办法,把女儿交给了老母亲,屠汉子又去工作了。作为科研组组长,屠呦呦带领手下团队追索我国历代抗疟方剂,总计达2 000 种中草药制剂, 从中选出可能具抗疟活性的640 种,这就是《抗疟单验方集》。余亚纲梳理开列了有 808 个中药的单子, 其中有乌头、 乌梅、 鳖甲、 青蒿等。共用约 200种国产草药制成 380 多种抽提物, 再筛查它们对小鼠疟疾模型的疗效, 但实验不易获得明显结果。此时屠呦呦发现了《肘后备急方》中的那句话:“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

1971 年下半年, 于 190次实验失败后, 他们在 60 ℃用乙醚萃取, 制成了一种无毒性的第 191 号中性抽提物。这就是传说中190次失败换来的青蒿素。此时的物质为黑色粗提物。研究组将 191 号中性抽提物最先在全体组员身上试服, 确定了其安全性。1972 年 3 月向会议报告结果时,她报告的题目是:“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抗疟中草药工作”。当时全场振奋。之后研究组立即远赴海南昌江疟区挑选了21名测试者,无论恶性疟还是间日疟都立刻痊愈。一开始用片剂发现效果不好,原来是崩解不合格的问题。后来改用胶囊就全都治愈了。

1972 年 11 月 8 日,屠呦呦的小组成员钟裕容成功分离出一种相对分子质量 0.282 kD 的无色结晶, 测得其分子式为 C15H22O5, 熔点 156~157 ℃, 即 “青蒿素Ⅱ”,同

年随后山东和云南也提取出来了相同的物质。

1975 年,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协助下, 刘静明、周维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是倍半萜内酯。

1977 和 1979年, 青蒿素的研究成果正式在《科学通报》 与《化学学报》 上发表。同年青蒿素的新分子及其报道很快被 《化学文摘》 收录引用。

真正令外国人都惊讶的,是中国人如何在那样落后的情况下用如此破烂的仪器制造出这样的奇迹?而且,包括屠呦呦在内的科研人员还以身试疟,以身试药。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充分展示人物的经历、性格、品性,完整的表现出屠呦呦在研制

青蒿素过程中的坚韧执着,同时,“三无教授”也暗示了当今社会中某些科研工作者的尴尬。

B.导语部分简短直接,以传主获得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引起读者兴趣,同时也引导了

全文内容。

C.本文语言平实,既有条不紊的叙述了屠呦呦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使人一目了然,同

时,也与主人公的朴实无华性格暗合。

D.“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她,依然不改自己的宁波口音”一个细节凸显出屠呦呦对

家乡的无比热爱和眷恋。

E.文中数字的大量运用符合一个科学工作者的严谨态度,科学准确,同时也化繁为简,

节省了对实验、遴选等工作应叙述的文字。

(2)屠呦呦具备怎样的性格?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3)屠呦呦为什么会发现青蒿素?依据相关内容进行分析。(6分)

(4)屠呦呦个人获得诺贝尔奖,还是和参与团队的其他人一起团队获奖,曾经在社会上引

发了激烈的争论。你倾向于哪一方,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1)对于虐待动物的残暴行为,我们的法律不能长期缺位,我们的公众舆论不能 。 (2)人长期不运动容易生病,您的爱车又何尝不是呢?如果长期对爱车 ,也是一种伤害。

(3)苹果公司试图让iWatch成为时髦流行配饰,但时尚界对它反应冷淡, 。 A.无动于衷 置之不理 不屑一顾 B.置之不理 不屑一顾 无动于衷 C.不屑一顾 无动于衷 置之不理 D.不屑一顾 置之不理 无动于衷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美国宇航局一位植物学家称,火星稀薄的大气中拥有许多二氧化碳,是可以栽种土

豆等农作物的。

B.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一号送入

太空。

C.联合国安理会20日通过决议,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伊斯兰国”和恐怖组织的打击

力度。

D.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

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在社会交往中,辨别他人的情绪表现能影响自己是否决定与他人进行交流,而他人也会根据你的表现来决定是否与你进行交流,那么这又何缺乏睡眠有什么关联呢?原来,睡眠的缺乏会扰乱缺眠者的情绪世界, ,导致睡眠缺乏者更容易对外界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影响他们与他人的正常交往,这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说睡得太少的人较不合群且更加孤独。

A.使缺眠者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 B.使之放大了对威胁的察觉度 C.他人无法正常辨别其情绪表现 D.外界刺激更容易引发其不安情绪

16.下面是网络图书门户网站“番薯网”网站的标志,请用语言指明其中的构图要素以及设

计的妙处。(6分)

17.在下面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一处不超过12字。(5分)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1) ,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 (2) ,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 (3) (诗句) ”的奇效。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她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

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3分)B(从“‘文本于经’是古典文艺理论中一种流行的观点”,可知“古代文艺理

论认为”错)

3.(3分)C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中,经学思想与文学思想是相通的,‘六经’不仅

是文学的思想土壤,也是文学的典范文本”推知C错) 4.(3分)C

5.(3分)D(吏部“为管理文武百官的机关”错,吏部只管文官,武官归兵部管理。 6.(3分)A梅挚“下令延缓偿还日期”错,原文“诏缓输期”,是朝廷下发诏令 7.(10分)

(1)(5分)僧常莹和宫女通书信,辇官郑玉醉后呼喊喧闹、殴打巡逻士兵,都不查问,

梅挚请求都予以杖责发配他们。(译出大意给2分,“简札”“欧徼”“杖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不是死在战场上,被俘后又放回,是国家的耻辱,不斩首不足以鞭策边臣(译

出大意给2分,“行阵”“系缧”“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梅挚,字公仪,成都新繁人。进士,初任职为大理评事、蓝田上元县知县,调任昭州知州,通判苏州。二浙闹饥荒,官府借给灾民粮食和食物,然后催促偿还很急迫,梅挚说借贷本来是行恩惠,现在反而加重百姓的困苦,诏令延缓偿还日期。

调任开封府推官,升任判官。僧常莹和宫女通书信,辇官郑玉醉后呼喊喧闹,殴打巡逻士兵,都不查问,梅挚请都予以杖责发配他们。改任度支判官,进升侍御史。论述石元孙“不是死在战场上,被俘后又放回,是国家的耻辱,不斩首不足以鞭策边臣”。上奏两次没有回答。李用和授宣徽使,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梅挚上奏:“立国初年,杜审琼也是皇帝的舅父,官仅到大将军;李继隆多次立下战功,晚年任使相。祖宗对名位是这样的慎重。现在不应授给没有功劳的人。”任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权判大理寺。说:“权陕西转运使张尧佐并非人才,有后宫的关系得以进升,恐有损皇上圣明德望。”上奏要求减少自整点学士名额时,召集待制官一同议政,回答官员升迁的问题。皇帝对大臣们说:“梅挚论事得

体。”任为户部副使。

在紫宸殿为契丹使者举行宴会,三司副使应坐在殿东走廊下。同僚有人说便宴照例坐殿上,大宴应在殿门外。因而没有就座,与刘湜、陈洎快步走出。降职任海州知州,调任苏州,入朝任度支副使。起初,河北每年都饥荒,三司增运江淮米到河北。后来江淮饥荒,主管部门还要全数给米,梅挚上奏减少。越级提升为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还朝任判吏部流内铨,进升龙图阁学士、滑州知州。滑州每年都要防备黄河,调集壮丁割芦茟,梅挚认为消耗民力,上奏请用州兵代替。黄河水暴涨,快要决口,梅挚夜里带领部下督修大堤,没有造成水灾。朝廷诏令表彰。任勾当三班院、同知贡举。请求任杭州知州,皇帝赐诗送行表示恩宠。多次升职任右谏议大夫,调任江宁府,有调河中,去世。

梅挚性情淳厚清静,不做造作勉强之事,处理政务很像他的为人。平常从未过问家事,喜欢作诗,多警句,有奏议四十多篇。

此时,母亲已经去世,他痛苦不堪,想让母亲分享他的喜悦却已不可能,因此,他永远不能

原谅自己,保守精神的折磨。(2分)

两者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身体的残缺和衣食的匮乏并不能成为折磨人生命的真正理由,而

精神的痛苦才是一个饱受折磨的真正原因。(2分)

12.(1)A(充分展示人物性格有误)D(应为凸显她的执拗,为下文她的执着作铺垫)(答

对一项给3分,答对全部给5分,答错不扣分)

(2)(1)坚韧执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青蒿素,无数次的实验。(2)奉献:少管家庭,

一心工作。(3)严谨细心:片剂改胶囊,法系《肘后备急方》那几句话。(4)淡泊:不为名利,安于工作。(5)勇敢:以身试药。(每点2分,答三条即可)

(3)主观原因:(1)执着奉献。(2)严谨勇敢。客观原因:(1)越南战争的大环境。(2)

523计划团队其他成员的协作付出。(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各3分。每个原因内部答一条2分,答完整3分)

(4)根本上,这场争议是中国式的集体主义与美国式的个人主义交锋。个人主义强调首要

贡献,而集体主义强调全体价值,二者并不矛盾。事实上可以互相补充。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仅做支持屠呦呦的答案如下,以作参考。

屠呦呦个人获奖理所应当。(2分)(1)以“第一”论英雄,也是其他国际科学奖所遵循

的共同原则,在历届诺贝尔奖中,就不乏这样的例子。(2分)(2)以“第一”论英雄,并不是推崇“个人主义”,否定其他参与者的功劳,而是旨在强调第一发现者在科学研究中独一无二的贡献(2分)(3)科学研究不是“记工分式”的简单劳动,而是不折不扣的智力冒险,只要尊重“第一”、崇尚“首创”,才能激发更多的勇者不畏艰难,向着光辉的顶点执着攀登。(2分)

13.A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没有触动,一点也不动心。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14.(3分)D(A成分残缺,在“是可以栽种土豆等农作物的”前加上“在火星上”。B语

序不当,“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应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前面。C并列不当,“伊斯兰国”和恐怖组织是从属关系,应改为“和其他恐怖组织”。

15.(3分)B这句话主语是“睡眠的缺乏”,CD暗换主语,A“情绪波动”太笼统。 16.标志的图案设计将翻开的书与番薯作为主体构图元素。(2分)利用“番薯”与“翻书”

谐音,巧妙道出了网站的实质,增添了趣味感。番薯的卡通形象设计,与“番薯网”名称的巧妙结合使标识更加符合网络消费群体的偏好习惯。卡通手法的运用让阅读的快乐洋溢在视觉享受中,将参与的愉悦体现得淋漓尽致。(4分)

17.(1)教师更应像一个导游(2)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解说(3)柳暗花明又一村 18.答案略,按高考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