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2023-01-07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这个世界需要你

①千年前,你曾奋笔疾书,犯颜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你也曾对月题诗,笔力峥嵘。而如今,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眺望,却望不到你峨冠博带的身影,为什么看不到一个正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②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为真理而读书,就会勇敢无畏、坚韧执着。像那被烈火焚身的“异教徒”布鲁诺,宁可以身殉道也绝不放弃“日心说”,像那率领船队穿越好望角的麦哲伦,用生命为人类走出一条新路;像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这样的巨擘也敢于说“不”而放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免不了被凡尘中的物欲干扰、诱惑,丧失做人的底线,陷在“名利”的染缸里不能自拔,失去了铮铮傲骨,迷失了人生方向,活得自私又狭隘,粗俗又劣质。

③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可是现如今大批的人为金钱、为名利而忙碌在书山文海中,没有梦想的读书人,是多么悲哀啊!“伪读书人”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工资低,就匆忙地移开脚步,不肯为知识造一个梦想的外壳,他们也终究会被梦想抛弃。“大衣哥”朱之文,用浑厚的男中音,从破败的小屋,一路唱到“星光大道”的周冠军。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凝神静思读乐谱的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一个有梦想的读书人呢?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让梦想载着丰硕的知识在浩瀚的苍穹中自由翱翔。

④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内圣外王”是读书的境界,或许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加强自身的修养,让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商鞅市门立木的诚信可以从书中读到;

钱伟长的赤子之心可以从书中读到;郭明义当代雷锋的精神,更能够从书中读到。不仅如此,太史公毁身扬志、挥笔疾书的身影,史铁生生死煎熬、大笔如椽的身姿更能让我们在品读唏嘘中了悟生命的坚韧。温家宝说:“读书可以改变人。”我想,他强调的就是修身吧。

⑤熙熙攘攘的世界,多需要一些真正的读书人啊!如余秋雨一般用千百年的梦想踏出一条文化苦旅,如李敖一般用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副铮铮傲骨,如刘墉、毕淑敏一样,将生命打磨得玉润珠圆。

⑥这个世界需要你,真正的读书人!

(选文有改动)(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选文②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充当选文④段论据的一项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B.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C.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雨果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5)结合选文谈谈,要想成为真正的读书人,你现在该如何努力。 【答案】(1)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2)首先,提出观点“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接着,列举了布鲁诺、麦哲伦、亚里士多德为真理读书而勇敢无畏、坚韧执着的事例,证明了这一观点,最后,从反面论述了放弃对真理的追求而读书的危害。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梦想对读书的重要意义,证明了分论点“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4)C

(5)作为中学生,我现在应该怀揣梦想,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勤奋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争取早日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让人生更有价值。【解析】【分析】(1)逐段分析所写的内容,第①段用一个排比句写历史上到处是你的身影,接着写现如今却不见你的身影,从而引出: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

人。第②段论证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第③段论证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第④段论述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第五段强调熙熙攘攘的世界,多需要一些真正的读书人啊!最后一段再次强调:这个世界需要你,真正的读书人!故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2)结合本段内容分析,看本段先写什么,后些什么,最后写什么。本段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之后就进行论证,论证时首先列举列举了布鲁诺、麦哲伦、亚里士多德为真理读书而勇敢无畏、坚韧执着的事例从正面证明观点,然后从反面论述了放弃对真理的追求而读书的危害。

(3)结合句意分析,这句话把梦想比作飞鸟,把读书比作为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因此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其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梦想对读书的重要意义,证明了分论点“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注意比喻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4)因为第④段的论点是: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也就是说本段是从修养方面论述读书的重要性的,而ABD都是说明书的实用性,只要C说明书对灵魂方面的作用。故选C。

(5)此文中三个方面论述读书的,分别是为真理、为梦想、为修养,答题时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当然还要联系到自己。

故答案为:⑴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⑵首先,提出观点“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接着,列举了布鲁诺、麦哲伦、亚里士多德为真理读书而勇敢无畏、坚韧执着的事例,证明了这一观点,最后,从反面论述了放弃对真理的追求而读书的危害。

⑶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梦想对读书的重要意义,证明了分论点“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⑷ C;

⑸作为中学生,我现在应该怀揣梦想,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勤奋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争取早

日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让人生更有价值。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或文尾。答题时,要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⑵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技巧:①要明确论点;②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⑶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分析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

⑷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道理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分析题目中所给的名言警句的具体内容,判断其是否能证明论点,如果能证明论点,就能充当这一论点的道理论据,反之则不能。

⑸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题型,要注意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孤独与幸福

①英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社交生活的坏处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②世间怕有无数称己为幸福的人,却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孤独的人。“幸福”的人往往开朗、健谈、善于社交;孤独,似乎注定只是一个与阴暗、不幸甚至畸形的人生态度所相伴的名词。事实

上,真正的孤独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的觉醒,是布鲁诺被烧死前大声疾呼“未来的人们会了解我”的信念,是无法选择“出世” 的苏轼的清高。

③孤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幸福的前提。 ④孤独就是走出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卸除了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泊。当庄子头也不回地边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相时,我们体会到的是孤独。世事纷乱,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尽其才,惟独庄子安然身外。这种孤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豁达与淡然。但庄子又是幸福的,他的一次平静的拒绝,带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独,换来的却是一座矗立在无数文人志士心目中的高标。

⑤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⑥物质的充裕,人心的浮躁,更多的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势利化,幸福感距离我们越来越远。“ 。”古人这睿智的语言体现的就是自我反省。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才会远离喧嚣、芜杂,看到自己内心,保持一份坦然与淡定,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⑦孤独要求我们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它是享受到幸福的方法。 ⑧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开拓一份属于自己的孤独的小天地。做许多你想做的事情,

展开你曾被限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再为庸人俗事所扰。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在诗集《灾难的岁月》中抒写“夜坐听风,夜眠听雨” 的孤独而寂寞,这种孤独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让他悟到“月如何缺,天如何老”。远离现实,你的处境是孤独的,然而你的内心却是宁静而充实的,你的心不再因孤独而哭泣,反而因孤独而折射出幸福的光芒。

⑨面对现实,当今的年轻一代作为独生子女,无疑常有一种孤独的心理,他们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愤青”。有些年轻人以上网玩游戏为幸福,以打架滋事为快乐,更有甚者以吸毒杀人为荣。他们因

为孤独而丧失了对幸福的感受,继而心态失衡,无处宣泄,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⑩所以让我们正视孤独,享受幸福吧!这种孤独不是消极遁世、自我封闭,而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一种旷达的孤独,伟大的孤独。正视孤独不仅是一种哲理的思辨,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是对真正幸福的一种追求。

(1)下列语句更适合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是() A.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 B.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C.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D.让我们正视孤独,享受幸福。

(2)第六段画线处,最不适合作为论据填充在其上的句子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D.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第①段的结尾句: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故选B。

(2)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解答此题时先明确第⑥段的论点是“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然后再仔细辨析各个选项是否适合做论据即可。

故答案为:(1)B;(2)C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

(2)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解答此题时先明确第⑥段的论点是“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然后再仔细辨析各个选项是否适合做论据即可。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 周国平

①藏书多当然不等于博学。如果拥有书籍,不必读它们,就能占有其中的知识,那该多么省力。我要立即补充一句:那该多么没意思。可见阅读本身是莫大的快乐,如果取消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思考、质疑、感悟等等,质言之,取消了自己心智的积极参与,那客观呈现的知识对于你就无甚价值。

②有句古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读书也是一种行路,是行走在人类精神的世界里。我就是这样的一个旅行者,阅读是我在勘测人类精神世界的地图。

③读书的收获有两种。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没有当然也就不知道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二是通过读书发现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现在被唤醒了,激活了,因此获得了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这样收获到的东西,我称之为智慧。

④人们常说:阅读改变命运。在我看来,此话可有两种含义。其一,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你的外在命运,改变你在社会上的地位。其二,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后一种改变是更可靠也更重要的。

⑤“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这是我给一家民营书店的题词。书分有用和无用,有用的书关乎生计,无用的书关乎心灵。人分有梦和无梦,无梦的人是生计的奴仆,有梦的人是心灵的富翁。无梦的人

生是乏味的,与无梦的人相处也是乏味的。人生在世,生计之外,还是得讲究个味。

⑥叔本华说:期望一个人记住他读过的全部书籍,恰如期望他能在体内储存他吃过的全部食物。这个比方打得有些极端,因为在事实上,无论谁都不可能,即使可能也不愿意在体内储存吃过的全部食物。但是,世上确实有过目不忘、满腹诗书的记忆天才。我相信,叔本华的意思应该是:有形的知识不重要,书籍的价值仅在于提供精神营养,而精神营养是无形的,因为它倘若真正起了作用,就必定已化为了你的血肉。

⑦读精神伟人的著作,看艺术天才的创造,我知道了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于是为自己生而为人类感到幸运和荣耀。可是,走在街上,看见那些在路边玩牌和喧哗的人,那些开着车使劲按喇叭的人,看见那么多空虚的脸,我不禁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这一点常常使我感到震惊。

⑧阅读还可以使人心宽体健。人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灵支配,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易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大学者中多寿星,原因就在于此。

⑨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阅读甚至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父母爱阅读,会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子女产生不教之教的熏陶作用。相反,父母自己不读书,却逼迫孩子用功,一定事倍功半。

(选自《齐鲁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有梦之人和无梦之人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要“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的观点。

B.第⑥段引用叔本华的话是说读书没必要死记学过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汲取书籍中的精神营养,转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

C.本文先由读书的乐趣和意义说起,引出阅读的两种收获,进而引出读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的不同作用,强调了在书籍中获得精神营

养的重要性。

D.读“有用的书”,不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也不能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

(2)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

A.梁文道在《悦己》中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B.宋濂因为家境贫寒,只能借书来读,借书又有时间限制,于是他勤于抄写,即使手指冻僵也不曾懈怠。

C.庄子提出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仅让他自身逍遥于世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更是给今天身处于浮躁社会中的我们以无限的精神启迪。

D.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里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所以说读“无用的书”可以启迪智慧。

(3)有些家长自己不喜欢看书,也不支持孩子进行课外阅读,认为孩子阅读与课内无关的书籍对升学没有帮助,不值得看。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 (2)B

(3)阅读使人成长,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储量,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精神层面得到营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阅读的习惯。”有用之书“给予生活以智慧,”无用之书“启迪人生之道路。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及筛选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筛选即可。此文中作者认为:①“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你的外在命运,改变你在社会上的地位。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

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② 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易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③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④ 阅读甚至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等等。由此可见无论是读”有用的书“,还是”无用的书“,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书籍的价值在于提供精神营养,而精神营养是无形的,它们同样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改变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使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所以D项错误,故选D。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与文章内容结构关系的能力。A项符合。B项的论据是围绕”勤奋读书“的论点展开的,与该选文的中心论点”阅读的作用“不相符。所以不能作为本文论据。C项符合。D项符合。故选B。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此题围绕阅读的作用,分点

概括即可。依据关键句“读‘无用的书’能改变孩子的内心世界”“阅读可以使人心宽体健”“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阅读可以助人教子育人”回答即可。示例:① 读书能改变命运,读“有用的书”,可以让孩子获取专业知识,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但读“无用的书”却能改变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② 阅读可以使人心宽体健,让孩子的内心充实宁静。③ 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④ 阅读甚至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所以家长不仅要支持孩子读书,自己也要有阅读的习惯。

故答案为:⑴ D ⑵ B

⑶阅读使人成长,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储量,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精神层面得到营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阅读的习惯。”有用之书“给予生活以智慧,”无用之书“启迪人生之道路。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筛选能力。解答

此类题,需要认真通读全文,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与文章内容结构关系的能力。论据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证明论点。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思考重点段落的内容,再分析论据内容与论点(段落内容)的关系,最后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围绕阅读的作用,分点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4.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 月 21 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们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

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

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1)文章①②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表明“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请简要概括。

(2)简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联系文章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 材料:

5 月 14 日,航船空客 A319 在飞经成都上方时驾驶舱右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面对瞬间释放的驾驶舱压力、每秒 250 米的直面风、零下 40℃的低温和大部分设备失灵的困境,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凭借技术和经验成功迫降。机长刘传见被人们称为“英雄机长”。

【答案】(1)①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网络互动活动;②全国中小学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③上月底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2)举例论证,举了科研人员、基层干部、医生和老师(恪尽职守)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这一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为了国家和人民壮烈牺牲的人是英雄;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埋头苦干的人也是英雄。刘传见机长沉着应对飞机在飞行途中出现的故障,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正是英雄的行为表现。所以我认为,为国家、社会、人民默默奉献的人都是英雄。

【解析】【分析】(1)第①段是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网络互动活动以及全国中小学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第②段是国家方面,上月底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2)第④段画线句子列举了科技人员、基层干部、医生、教师等

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属于举例论证。举例论证的答题模板为“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概括事例)的事例,证明了……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而第④段所要论证的观点是“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套入模板,即可得出答案。

(3)示例:英雄,不一定是光芒万丈,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人;也不一定是所向披靡,成就丰功伟绩的人。生活中处处有英雄,我们每一个人皆可成为英雄,只要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做出贡献,就可成为我们自己的“英雄”。

故答案为:⑴ ①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网络互动活动;②全国中小学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③上月底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⑵举例论证,举了科研人员、基层干部、医生和老师(恪尽职守)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这一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⑶为了国家和人民壮烈牺牲的人是英雄;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埋头苦干的人也是英雄。刘传见机长沉着应对飞机在飞行途中出现的故障,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正是英雄的行为表现。所以我认为,为国家、社会、人民默默奉献的人都是英雄。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

意提示性语言——“崇尚英雄”。同时,从文章第①②两段所论述的三个主体——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全国中小学、国家的做法入手,梳理概括他们各自的行为。

⑵本题考查引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作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四种。

⑶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结合文章和材料内容,可以得出只要“在日常工

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找出这一点,然后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论述的通顺有条理即可。

5.现代文阅读 淡泊之心自高远 覃光林

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南北朝人慧能的这首偈子,世世代代被人们所传颂。高僧淡泊名利的思想,以一种“世间万物皆空”的意念去面对尘世间的事物,以一种心中静若水,处事波澜不惊的心境去面对外界的诱惑,受到了后人的敬佩和称赞。

②“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这个词,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不追求,不热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朗如日月,清如水镜。

③淡泊之心,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尘世繁杂,谁又能真正静心于其中,哭过、笑过、恨过、痛过,不过是一场蹉跎;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公、难过、愤恨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处理方式。要经历一些事情,才真正看清人情世故,才真正体会人走茶凉的苦楚,也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的价值。常怀淡泊之心,才能让尘世的种种规划为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真正的淡泊,不是力不能及的无奈,不是心满意足的自赏,更不是碌碌无为者虚伪的自嘲。淡泊,是一种功名利禄,繁华于我如浮云的心境,是一种坚守人生之道的气节。淡泊,抑或是仕道受阻后的醒悟,繁华过后的心归。但无论如何,淡泊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

⑤漫漫人生路,看风起云卷,花开花落,蓦然回首浅浅一笑。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份淡然之美。一切随心而为,嬉笑怒骂皆自由才是生活的本意,亮化自我心灵,放眼悠悠天地,淡泊之心自然高远,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平淡

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就一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成功赋予的那份慰藉和乐趣。用一颗淡泊的心,怀着感恩的信念,对父母,对朋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保持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浸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⑦人贵有淡泊之心,有了淡泊之心,面对失败才能不灰心丧气,面对成功才会不骄傲自

满,始终保持一种平和淡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了淡淡泊之心,才能用一种超然的态去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名利禄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烦恼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升华;有了淡泊之心,我们才能抛开一切名利的束缚,让人性回归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丰富、自由、纯净。

⑧学会淡泊,你就获得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拥有淡泊,才能体会超然的人生。(1)文章开篇引用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其作用是什么?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 (3)试分析文章第五段划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5)请围绕文章“淡泊之心自高远”这一中心,仿照示例,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示例:陶渊明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远离官场,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

【答案】(1)用唐朝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开篇,引出文章论述的中心话题;作为道理论据,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吸引读者的注意,激发其阅读兴趣。

(2)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阔、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定、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

(3)运用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既有道理论证的严谨又有比喻论证的通俗易懂,从而论证了“淡泊之心自高远\"这一观点,

使论证更全面有力,浅显易懂,引人深思。(4)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深化中心论点。

(5)示例:刘禹锡因为有了淡泊之心,身居简陋之室,才会有\"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的轻松快乐。

【解析】【分析】(1)本文的标题\"淡泊之心自高远\"即为中心论点。开头引用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结合后文“高僧淡泊名利的思....受到了后人的敬佩和称赞”,从其内容来看,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淡泊之心”;同时它也可作为道理论据,为论证中心论点\"淡泊之心自高远\"服务;引用的内容属于诗文,能够使议论文语言生动有趣,所以还可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结合文章第④段结尾句“淡泊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永远纯净,目光泳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以及第⑤段\"淡泊之心自然高远,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知,“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以及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

(3)“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这是一句名言,是道理论证,其意思是贪念如同大火,不遏制就会迅速蔓延,欲念如同洪水,不控制就会形成灾难,\"如火\"欲如水\"又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是比喻论证。本句无论是道理论证还是比喻论证,都是为了证明“淡泊之心自高远\"这一-中心论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论述得浅显易懂,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从结构上看,文章开篇引用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引出论题;接着第②段解说什么是“淡泊第③至③段分别论述了具有淡泊之心应具有的条件,第⑥至⑦段论述拥有淡泊之心的作用;最后一段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从内容上看,\"学会淡泊,你

就获得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拥有淡泊,才能体会超然的人生\"谈到了学会淡泊,拥有淡泊之心的作用,这是对\"淡泊之心自高远\"这一中心论点的升华。

(5)本题选择一位有淡泊之心的名人,用与示例相同的句式,表

述出其淡泊之心的具体事例即可。示例:王维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放弃升迁,才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飘逸。

故答案为:⑴用唐朝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开篇,引出文章论述的中心话题;作为道理论据,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吸引读者的注意,激发其阅读兴趣。

⑵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阔、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定、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

⑶运用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既有道理论证的严谨又有比喻论证的通俗易懂,从而论证了“淡泊之心自高远\"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全面有力,浅显易懂,引人深思。

⑷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深化中心论点。

⑸示例:刘禹锡因为有了淡泊之心,身居简陋之室,才会有\"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的轻松快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议论文首段的作用。议论文首段一般有引出论点或论题的作用,如果是引用了名人名言或事例,还能起到论证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信息的提取概括。解答此类题目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取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从而概括出答案。

⑶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作用。此类题目,需先分析出论证方法,然后根据论证方法的答题要点作答。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四种。

⑷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⑸本题考查论据的补充。解答此题,要求学会在平常学习过程中,对一些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做好积累识记。

6.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__________ 朱万疆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断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

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中走向宁静,从浅陋中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着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索。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图品读经典,人

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_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④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___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

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⑤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经典蕴舍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只是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章第②段中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简要回答。

(4)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答案】(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A

(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5)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

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第①段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引

用林语堂的名言说明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进而谈到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最后总结品读经典的好处: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第②段论述什么是经典。第③④两段从两个方面论述读经典的好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因此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题目要求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据此拟题即可。

(2)A引用林语堂的名言说明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而不是证明品读经典的好处。故不能作为证明本文论点的事实论据。BCD正确。

(3)文章第②段在提出“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这个观点后,然后举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为例,说明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据此可知作者说的“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意思就是: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结合这段话的论证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提出本文的一个分论点: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然后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观点。

(5)结合第②③④⑤段的内容分析,第②段论述什么是经典,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第③段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④段论证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第⑤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而且A处有又如一词,说明前面还举了一个例子。故应放在A合适。

故答案为:(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 A

(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5)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

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2)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往往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等作用,答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3)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5)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7.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手机正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话题。近日,湖南湘潭市教育局发布“禁机令”,禁止全市中小学生在校内使用智能手机和个人平板电脑。自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来,多所中小学禁止“手机进课堂”的措施引发了家长们对于平时给不给孩子用手机的担忧和争论。手机方便了学生与家人的联系,丰富多彩的网络生活更增加了学生课余生活的兴趣选择,通过屏幕看到外面的世界,无形中也为学生开阔眼界,丰富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有人指出在校使用手机显露出诸多弊病,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应禁止在学校使用手机。

(文本二)

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情境(2017) (文本三)

比起禁止学生拿手机,管理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手机观”更为迫切。我们不能把对学生监督不力的责任,完全地推给手机,更不能无视家长在家庭的缺席,只看到孩子沉溺于手机的表象,手机不是教育缺席的挡箭牌。学校应发挥教育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教育广大家长重视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积极开展各类校园娱乐活动,让生动活泼、健康益智的校园活动,主动引导、提升孩子们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家长要强化监护职责,引导孩子树立自辨能力,戒网络之瘾,辨不良之讯;要营造和美家庭,増强亲子感情等。家校联手为孩子们网上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有健康的陪伴才有健康的成长,莫让手机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替代品。

(文本四)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兴起,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孩子,却渐渐养成“不移动”的

生活方式。孩子太“宅”,如今已成不少家长的心病。缺少锻炼和运动,孩子的健康直接受到影响。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于刚介绍说,有三四成小学生是近视,高中生近视率更是高达80%。“除先天因素外,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封闭、孤僻,是网络沉迷症的特征。迷恋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及其中的虚拟世界,淡化现实的人际交往,孩子的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回不到现实生活,跟父母沟通都困难。”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教授贾美香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沈阳市盛京医院心理科教授王旭梅则认为:“很多迷上电子设备的孩子,注意力常难以集中,而且他们的兴趣点总游移不定。”当前,我国网站没有分级,任何人都可以获取网络上的任何信息,未成年人由于还没有形成良好自我约束和鉴别能力,极易受到负面影响。

(改编自新华网)(1)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颁发促使多所学校禁止“手机进课堂”。

B.学生使用手机有利也有弊,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成为目前教育关注的焦点话题。

C.大约80%的学生在周末才使用手机上网,所以不应禁止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

D.手机不是教育缺席的挡箭牌,管理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手机观”更为迫切。

(2)阅读文本二,概括出你从中得到的信息。

(3)请写出文本四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阅读文本三,请简要概括应如何改变学生沉溺于手机的现象。 【答案】(1)C

(2)大多数未成年人在周末及节假日使用手机上网,少部分人在等公交车。/等人时、做作业时、睡觉前使用手机上网,还有极少部分人在上课时使用手机上网。

(3)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专家的话,论证了“智能手机对孩子的健康有不利影响”这一观点,极具说服力。

(4)学校应管理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手机观”;积极开展各类校园娱乐活动,培养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家长要强化监护职责,引导学生树立自辨能力;营造和美家庭,给予学生健康的家庭陪伴。

【解析】【分析】(1)C.有误,从材料二图表可以看出大约80%的学生在周末才使用手机上网,但禁止在学校使用手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能从一方面进行判断;

故选C。

(2)本题的图表标题是“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情境”,然后结合图表数据表达出所得到的信息。如从图表上可看到,未成年人在周末及节假日使用手机在80%以上,占了大多数,其他的情况根据图表进行概括即可。语言要简洁、通顺。

(3)考查论证方法的判定及其作用的分析。文本四中画线句引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教授贾美香的话,属于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论证方法都是为了论证中心服务的,明确本段的论点,结合道理论证的作用进行分析整合即可。教授说的是迷恋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及其中的虚拟世界的危害,故引用专家的话,论证了“智能手机对孩子的健康有不利影响”这一观点。

(4)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筛选能力。结合文本三中“比起禁止学生用手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手机观’ 更为追切” “积极开展各类校园娱乐活动,让生动活泼、健康益智的校园活动,主动引导提升孩子们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家长要强化监护职责”“要营造和美家庭,增强亲子感情等”有关语句提炼概括。

故答案为:⑴ C

⑵大多数未成年人在周末及节假日使用手机上网,少部分人在等公交车。/等人时、做作业时、睡觉前使用手机上网,还有极少部分人在上课时使用手机上网。

⑶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专家的话,论证了“智能手机对孩子的健康有不利影响”这一观点,极具说服力。

⑷学校应管理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手机观”;积极开展各类校园娱乐活动,培养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家长要强化监护职责,引导

学生树立自辨能力;营造和美家庭,给予学生健康的家庭陪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图表试题,主要看图表的标题和图表的数据,把数据的对比结果与标题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对象+特点(变化趋势)”的方式进行概括作答。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其作用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或直接证明分论点。

⑷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在文中找出问题相对应的内容,即可从中筛选出答案。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人是一个高责的身份 鲁先圣

①在我们的社会中,究竟有多少个身份,恐怕谁都说不清楚。因为,不仅仅社会上的行业有多少难以说清,同一个行业里又因为岗位和职务的不同身份也千差万别。而且,就是具体到一个人,往往也有多个身份:在社会上一个身份,在家庭中一个身份,在朋友中一个身份等等。

②身份,是一个人的标志,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资本,更是一个人享有多少社会尊严的尺度。③但是,不论有多少身份,我以为,读书人始终是一个高贵的身份。阅读使人拥有文化知识,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格,能够锤炼一个人的崇高情怀。而只有一个人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时候,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④一个读书人,就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其实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标志。一个拒绝阅读的人,是不可能有很高文化素养的。

⑤在现在的大学里,很多大学生每天仅仅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而没有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其实,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

道理:如果仅仅限于专业,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接受了专业训练的文盲而已,自己不过是一个专业工具,那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比如两个弹奏铜琴的人。两人同样拥有熟练的演奏技巧,一个是有着丰富文化知识的人,他在用钢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一个却仅仅是个熟练的演奏者,他看重的仅仅是钢琴的技法。他们最后的区别是:前者成了伟大的钢琴家,后者仅仅是个钢琴演员。.

⑥很多海外的华人。现在最苦闷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他们的

孩子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过着优裕的生活,说着流利的外语,但是他们的内心却非常空虚。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了文化的归属感,没有作为一个读书人的那份深厚和优雅。说自己是华人,对于中华文化一无所知;说自己是外国人,自己又没有外国人的血统。我们所熟知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就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华文明的一分子,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祖国文明的渴望和追求。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从国内买了大量的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的课,让孩子首先成为一个读书人。

⑦读书人往往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因为那样的读书失去了读书的真味。黄山谷曾经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出了读书的真味精髓。读书人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这样的读书人,抛却了世俗和功利。仅仅剩下一种美好而高贵的身份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认为读书人是一一个高贵的身份?请用原文回答。 (3)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读书人?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4).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对于文章的结构思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⑧①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1)读书人是一个高贵的身份。

(2)阅读使人拥有文化知识,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格,能够锤炼一个人的崇高情怀。而只有一个人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时候,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3)真正的读书人首先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而且应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他们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他们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

(4)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把很多海外华人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与李政道等华人科学家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加强文化阅读的重要,具体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查找。中心论点是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完整的话,一般会出现在题目、首段、末段这几个位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即:读书人是一个高贵的身份。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三段中的“阅读使人拥有文化知识,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格,能够锤炼一个人的崇高情怀。而只有一个人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时候,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可提炼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四段中的“一个读书人,就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可知:真正的读书人首先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根据第五段中的“很多大学生每天仅

仅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而没有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可知:真正的读书人应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根据第七段中的“读书人往往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读书人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可知真正的读书人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他们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

(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细读第六段可知,本段列举了很多

海外华人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和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华人科学家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的具体事例,这是举例论证。两处举例又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这是对比论证。通过对比,突出了加强文化阅读的重要性。在文本当中列举具体实例,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读文本可知,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段到第五段为第一部分,论述的是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的意义。第六段和第七段论述的是怎样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所以正确划分应为①②③④⑤\\⑥⑦。故选C。

故答案为:(1)读书人是一个高贵的身份。

(2)阅读使人拥有文化知识,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格,能够锤炼一个人的崇高情怀。而只有一个人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时候,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3)真正的读书人首先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而且应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他们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他们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

(4)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把很多海外华人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与李政道等华人科学家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加强文化阅读的重要,具体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C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中心论点是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对是非的判断,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要概括中心论点,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把握作者对问题的观点态度,了解作者赞成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再通过归纳分析概括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其次要注意议论文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文章的论点一般会出现在这些地方。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

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掌握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掌握有关论证方法的知识,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以上论证方法的作用分别是: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事物特点,增强说服力;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5)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细致分析,重点把握,准确分析。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拙诚”赢“百巧” 郝启荣

①“宁为世人笑其拙,勿为君子病其巧。”现实生活中,一个质朴拙诚的人,因待人接物老实可靠,往往容易获取信任;经常自作聪明的人,机关算尽、处处讨巧,却令人感觉圆俗奸滑,不能不防。

②为人,贵在朴讷诚笃。《韩非子》记载,魏文侯与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临出发前刮起大风,遭随从劝阻。文侯说:“不可。以疾风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于是他亲自驾车前去,告知守山之人作罢。守诚,是做人之根本,做事的前提。翻阅史书,晏子为何能被齐景公委以重任?周勃何以被汉高祖托付大事?一个“诚”字,正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对个人来说,诚信重千钧,因拙诚赢得的公信力与感召力,不仅能感染人、打动人,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③与拙诚对应的是“百巧”。这种行为,看似精明、实则愚笨,时常聪明反被聪明误。三国时,李康在《运命论》中专为巧伪的滑头画过群像:“俯仰尊贵之颜,逶迤势利之间;意无是非,赞之如流;

言无可否,应之如响。”投机取巧之人,多善于利用花言巧语来苦心钻营,处心积虑谋求私利。《郁离子》记载,越国商人虞孚在吴国卖漆,本来可以稳获厚利,但他偷偷掺假导致漆料变质,结果弄巧成拙、信誉扫地,最终沦为乞丐。可见,“取巧”实则“巧取”,尽管占了一时的便宜,但失去的却是众人的信任。

④现实中,坚守拙诚,殊为不易。在我们身边,有些人虽然在道理上很清楚,但行动上还是喜巧厌拙、外诚内滑。有的当“两面人”,把忠诚喊得山响,表态时信誓旦旦,暗地里却腐化堕落,直至身陷囹圄;有的在工作中媚上欺下、虚多实少、阳奉阴违,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玩数字游戏……“兵法”太多、“机谋”太深、过度“包装”,其本质上是诚信不足,缺乏实干与担当精神。其结果,也只能是自欺欺人、适得其反。

⑤没有诚信,人生的高楼便会地基不稳,事业的巅峰也只能昙花一现。做人如此,为官从政更是如此。讲诚信,向来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纯洁,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人民,也不能欺骗古人。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杨善洲恪守“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诺言,退休第三天就走进大山,绿了荒岭,也造就了一片精神绿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道至简,与其热衷搞花活、玩心计,不如静心干事,以徙木立信的拙诚、愚公移山的韧劲克服困难、创造奇迹。

⑥周恩来同志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自觉做老实人而不是“老练人”,讲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个人才能把做事的原则内化为做人的准则,成就真正的自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2日)(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阅读第⑤段,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当代的事实论据。(不超过

35个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