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家访手记
一个学生能够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健康快乐的成长,需要学校双方积极配合,家访是老师是了解学生在校外情况的主要途径;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家长比较欢迎。平时,有些家长由于忙,很少有时间来学校,也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趁着家访,教师和家长们可以就孩子的问题坐在一起多聊聊。通过本次家访,使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成绩,还有更多。
一、孩子需要目标
李前昌平时是个懂事的孩子,成绩不错,老师都对他印象深刻,平时数学成绩突出,但是从他的平时的上课表现,真让老师担心,容易走神,偶尔跟同桌讲一两句话,注意力不集中,可能认为这没什么,反正都听得懂,我真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好几次跟他谈谈心,旁敲侧击,都起不了作用,因为他的坏习惯对于他平时的成绩影响不大,考得还行,所以他一直没有把我的话当一回事,我知道每一次考试落下一点,以后就会落下一大截,我在家访中对他提出要求:1、劳逸结合,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2、放假期间,每天保证2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特别数学作业遇到不懂,数学老师愿意帮助她,刚好他们住得近,家长非常感谢,帮了他一个大忙。但愿下学期能有一个新的开始。
作为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每一个细节,讲究教育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特别是遇到青春期的孩子,不要轻易地去打击他的积极性,伤害他的自尊心,更不要轻易地去向家长告状。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当好一位班主任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爱心、耐心、更要细心!
二、孩子需要沟通
李伟贵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动的小男孩,由于他父母分居,平时学习、生活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所以对他管教方面有欠缺。孩子一开学,就表现出了超出同龄人的好动,课堂上的注意力也就只有二、三分钟,然后手中的一切就都成了他的玩具。听讲是这样,做课堂练习更是不抓紧时间,别人当堂能完成的练习,他从来没完成过。起初,他的奶奶很配合,每天放学都主动询问孩子当天的情况,可是渐渐的,我发现家长在有意识地躲避我。在经过几次电话沟通后,我觉得家长对于孩子已经放弃了,他的奶奶说“看来孩子就这样了,有点多动症。”虽然我在极力地对她讲,孩子的成长是应该有个过程的,我们应该耐心等待。可是,毕竟电话沟通是不太容易说服别人的。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边不断地对孩子进行常规的教育,一边在寻找孩子进步的点滴。在上学期期末复习第一天,他出乎意料地专注地听了一节课,我及时地表扬了他,并鼓励他最好能坚持一天,他不仅乖乖地认真听了一天的课,而且课堂练习全部按时完成。这是我接班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看来这是次转机,我决定抓住这次机会。于是在他坚持了三天之后,我激动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的进步,
这次家访对于我的突然到来,他的爷爷奶奶显得很吃惊,在听完了我对孩子的介绍后,他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由于我们是面对面地交谈,因此,很快我感觉到家长和老师间的距离感消失了,针对晓宇的特点,我建议家长:每当孩子取得了一点点的进步,都不要忽略了表扬,甚至可以适当地满足孩子的一些小愿望。同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又交换了一些看法。最后,他的家长真诚地告诉我,他们不是不想管孩子,而是在教育孩子时缺少耐心。对于有意疏远老师的事情,他的家长也主动做了解释,在我们班所有家长中,Z的父母是年纪最大的,所以为了顾及面子,他们干脆就躲着老师。对于我的家访,他们最欢迎的地方就是:跟老师之间没有了距离感。看来,老师跟家长之间的确也需要这种沟通,这样能使我们的教育更有实效性。
三、孩子需要关爱
肖静雯是个性格内向的女孩,父母都在广东打工,和奶奶一起在阳光丽景小区居住。很少说话。但和楼下有个同伴玩的很好。常常早上出去,晚上很晚才回。奶奶为她担心,父母在外也为她着急。
那天,我出现在他家中时她感到很意外。在家访中我告诉她奶奶,其实静雯是个特别听话的孩子,很懂事,每次都能学习上的事情做好。通过家访,我让她认识到奶奶和爸爸都特别关心她。希望她能多在家里玩和看书,也希望她能成为老师的朋友。她对我的话感到吃惊。一直以来,她以为老师不关心她。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次的家访,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呢?怎样才能使孩子感到幸福呢?是好玩的玩具?是漂亮的衣服?是好吃的食物?都不是,要使孩子感到幸福,决不是仅仅给她提供物质上的满足,而更要与她在精神上有很好的沟通,而在一起游戏,就是与孩子进行精神交流的最好的渠道。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我真想对家琳的父母说如果你们没有时间陪伴孩子,那么请你们每天抱一抱、亲一亲孩子,让她体会到你们对她的关爱,那会比给她买新衣服、新玩具更有效!
总而言之,认真扎实地做好家访工作,是全面了解学生,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方法。为了祖国的未来,班主任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必须努力做好它。
2013年11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