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音乐史》读后感

2024-06-08 来源:客趣旅游网
文艺评论 《中国古代音乐史》读后感 王志芳(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纵览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发展,从古代到近现代,由于前辈 且还引用了大量的音乐考古的图像资料以及乐谱资料,有助于学 们的不断开垦与探索,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和经验,迄今已发 习者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展成为音乐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突破传统、勇于创新 中国占代音乐史学的开端可以说是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 在此书中,作者并没有墨守陈规,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来验 氏春秋》,其中的《古乐篇》记载了远古至周代先民的音乐活 证音乐史的每一个问题,大胆的对以往的音乐史观点提出质疑, 动。西汉时,司马迁《史记·乐书》建立了官修史书的“乐志” 并呈现了自己的观点。如在第…章远古时期中,关于中国音乐起 体例,不仅记载了本朝的音乐,也记载了前朝的音乐。到了唐 源的问题,在以往的研究者把音乐起源归结为异性求爱说、劳动 代,杜佑的《通典·乐》开创了通史性质的音乐史学著作。同 起源说、语言抑扬说、模仿自然说、信号说、巫术起源说六种, 时,私家音乐史学著作不断出现,如南朝陈代释智匠的《古今乐 而作者认为新的研究应该把艺术的起源与人的起源结合起来,需 录》,北宋陈呖的《乐书》,北宋朱长文的《琴史》,清代王国 要把音乐的起源放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观察,并提 维的《宋元戏曲史》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全面记述中国古代 出了新的观点: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已经萌芽,萌芽时期 音乐历史的著作是从2O世#g20年代开始,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研 的中国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 究成果,重要的中国占代音乐史学著作有:叶伯和的《中国音乐 有多民族的特点。这是根据己发现的中国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 史》(1922),郑瑾文《中国音乐史》(1929),王光祈《中国 料及可参考的历史音乐传说对中国音乐起源问题做出的探讨性的 音乐史》(1931),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1937),杨荫浏 看法,更具有说服力,更接近中国音乐起源的现实。在如关于商 《中国音乐史纲》(1952),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 汤时著名的乐舞《大渡》,在传统的教材中,一般认为这部乐舞 分册)(1956),廖辅叔《中围古代音乐史》(1964),杨荫 是歌颂商汤率领命中推翻夏桀功绩的乐舞,但是作者根据甲骨文 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1981),吴钊、刘东 中的资料以及商族起源的历史传说,认为《大i蔓》并非如《吕氏 升《中国音乐史略》(1983),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 春秋·古乐》所说,是一部歌颂商汤的乐舞,而是一部关于商族 (1989),刘再生的《叶1国古代音乐史简述》(1989),金文达 起源的史诗性乐舞。 《中国古代音乐史》(1994),李纯一《先秦音乐史》(1994) 四、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等。 作者对于问题的探讨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 以上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在以往有关中国古 度。对于每…个问题的研究,作者首先列举有关该问题的不同的 代音乐史的学习中所用的教材大多采用通史的体例,这本书也不例 观点,然后通过史料给予论证,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有详实的 外。此书作者为郑祖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5月出版。 史料依据,使读者感受到理论来源地科学性与真实性。对于一 些 郑祖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 结果并不明确的问题,作者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并在文章中指 事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史学 出该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概论》(1998)《华夏旧乐新证——郑祖襄音乐文集》(2005) 五、与时俱进、视野开阔 《华夏旧乐新探——郑祖襄音乐文论集》(2008)等。此外共发 作者在以往音乐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新的内 表学术论文6O余篇,主要有《姜白石歌曲研究》《“徽”字与徽 容,并吸收了一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如在乐律学方面,曾侯乙 位》《一部仍具学术价值的“旧著”——谈杨荫浏先生的<中国 钟铭巾的乐律学理论、古琴纯律问题、宋代燕乐调的变迁,元曲 音乐史纲>》《“开皇乐议”中的是是非非及其他》《伶州鸠答 六宫十一调、明代的九宫等,对以往的乐律学理论进行了补充。 周景王“问律”之疑和信》《试述中国音乐起源的多民族、多地 另外,书中涉及到了音乐史料、乐律学、古谱、音乐考古等方 域现象》《唐宋“稚、清、燕”三乐辨析》《<古今乐录>相和歌 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文字的标点及释义》《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阮籍<乐 六、勤奋严谨、认真严肃的治学精神 论>评析》《“南九富”之疑——兼述与南曲谱相关的诸问题》 书中丰富的史料的引用以及对问题的探讨,不仅彰显了作者 等,并兼任《音乐研究》编委,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 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也折射了作者从事研究 这部著作在秉承了音乐史学通史体例的同时,又具有一些独 的勤奋严谨、认真严肃的工作精神,为音乐史学工作者树立了榜 特新颖的特点。 · 样。因此可以看出,作为一名音乐史学工作者,不仅要提高自己 一、秉承传统体例,按朝代分章编写 的文学修养,开拓自己的视野,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知 这部著作按历史时期分八章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发展: 识,而且要有严谨、严肃的治学态度。对于问题的把握,不仅要 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 肯定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要善于提出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并不 元、明清。在远古时期一章中,主要介绍了远古时期的音乐考古 是盲目的,而是有理论依据,论据必须要充分,并且有说服力。 资料、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在引用翔 对于问题的探讨,要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 实考古史料的同时,在某些问题上又提出了新的看法,如关于音 并做到对问题的深度把握,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 乐起源的问题。在剩下的七章中,内容上存在着相似的地方,那 尽剑一个音乐史学工作者的职责,为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贡献自 就是分别介绍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民间音乐、音乐机 己的力量。 构、乐器的发展、乐律学、音乐表演艺术、音乐思想。 此书除了以上一 特点以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形 二、引用详实的史料,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 式上分为两部分,主教材和光盘“拓展资源”部分,主教材是中 引用详实的史料是这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以往的音乐史教材 围古代音乐史课程的基本内容,光盘“拓展资源”中为学习者提 中,更多呈现的是作者的叙述性文字,引用的史料较少,在这部 供了更多的相关内容,包括图像、谱例、音响、文献史料、释文 书中,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来论证有关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每一个观 等,大大延伸、丰富了丰教材。除此之外,在每一章节之后设有 点,论据充足,论证有力,有助于学习者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思考题和参考文献,思考题的设置有助于学习者自测对知识点的 达到对知识点更好的把握。作者不仪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而 掌握程度;参考文献分著作和论文两大部分,引用的都是近二十 文艺评论 试论本雅明“光晕’’特征 申琳琳 (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陕西成阳712082) 摘要:关于泰雅明的“光晕”理论,很多人都认为作为传统艺 品。舞蹈最初是原始人类借此与天神通灵的仪式;绘画一开始是期 术必不可少的特征,是与现代艺术的“震惊”直接相对的。本文认为 望狩猎获得更好的收获;神像雕塑是原始人类祭拜神灵的工具…… “光晕”的特征分为客体固有的部分和客体见之于主体的部分。客体 古埃及人的雕刻和绘画大都藏在黑暗的墓穴之中;他们廊柱上的 固有的部分特征是光晕不依赖于欣赏主体而存在的特征,它不随着欣 精巧浮雕却是用来给“王室的财富和神性作出永恒的记录”。 赏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客体见之于主体的特征是光晕在欣赏主体心中 发展到后来这种神圣成了后人对艺术顶礼膜拜的集体无意识。 的反映,随着欣赏主体的不同,光晕对人产生的反映也不同。 其次是距离感。在《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 关键词:光晕;客体;主体 品》中,本雅明提到光晕时,都强调了光晕给人的距离感:“无 论多么接近都会有的距离外观。…光晕是一种源于时间和空间 光晕是本雅明对传统艺术的美学定义之一。在本雅明这里, 的独特烟霭,它可以离得很近,却是一定距离外的无与伦比的意 光晕是传统艺术最为根本的审美特征。他甚至将艺术有没有光晕 境。” 这里是指客体与主体的心理距离,传统艺术永远属于它 作为区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最初的人像摄影除外)的标志。 被创造出来的那个瞬间,并受之制约。 当前学术界对“光晕”的讨论多集中在光晕的内涵上,对于光晕 正由于有了这种距离感,对光晕的感知和接受需要主体的 特征的概括也大都是从这一视角出发。本文认为,光晕的特征可 “凝神观照”,主体与客体在这里达成交流,两者是互动的。主 以从这两大类上来看: ‘类是客体本身的特征;另一类是客体见 体细细品味客体所传达的精神,享受着这种膜拜的体验,做出天 之于主体的特征——这是光晕特征的主要部分。 马行空的联想。同时在主体眼里,客体也不是被动而僵硬的道 一、客体本身的特征 具,客体应和着主体的欣赏,对主体的感悟做出反应,从而将两 所谓客体本身的特征是相对于传统艺术的创作手段本身来 者的互动推向更高级的境界。最明显的体现的莫过于传统戏剧, 说的,是指光晕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征,与欣赏者的感受和态 观众观看戏剧表演时,不自觉地沉浸在戏剧情节中,随着故事的 度无关,离开主体的欣赏依然存在。它表现为艺术品的“本真 推进,观众的心情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幽咽婉转……同时观众还 性”,又叫“独一无二性”和“此地此刻性”。传统艺术受技术 享受着戏剧舞台的整体布局、音响效果、演员的身段和眼神等等 手段的限制,作品的复制机会很小,这就使得“本真性”得以形 所带来的艺术美。与此同时,舞台上的演员,根据台下观众的反 成。作品从它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起,就带着历史*ng,J作者的手 应,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表演节奏,以更好地适应观众的情绪,就 迹,即便千年后,我们用机械复制将复制品做得再精益求精,也 是本雅明所说的: “一边演出一边使自己的成就适应观众”。 无法动摇原作的“权威性”。另外,光晕所体现的独一无二的 客体见之于主体的特征在现代艺术中的对立面是现代艺术带 “本真性”又使得传统艺术受到一定空间的制约,在没有机械复 给人的震惊。由上文可见,在光晕中,主体与客体是 等的、互 制品的传统时代,欣赏者想要欣赏到艺术品,必须将自己的时 动的。而震惊中,主客体是不平等的,主体只是被动地接受客体 间、空间与艺术品的时间、空间重叠。 所带来的刺激,最终导致了机械复制时代的创作主体,利用文化 原作的“此地此刻性”使作品连同它的历史,一同呈现在欣 工业生产出的艺术作品,传达文化侵略,达到对欣赏主体的细想 赏主体面前。欣赏主体同时欣赏到的不仅是作品本身,还有作品 控制。 、 的历史。例如维纳斯雕像,除了艺术美外,人们欣赏它时很容易 联想到在崇尚自由的古希腊对它的“顶礼膜拜”、无限向往,而 注释 黑暗压抑的中世纪却视它如“淫乱邪神”。 Q)Walter Ben1amin in,Protokolle ZU Drogenversuchen,in:Gesammelte 二、客体见之于主体的特征 Schrifen,hrsg.Von Rolf Tied emann und Hermann Schweppenhauser, 客体见之于主体的特征,是艺术品在欣赏主体眼中的“独 VI/1,Frankfurt/M,:Suhrkamp 1999 特烟霭”;只有主体的欣赏,这种特征才会存在,它依附于主体 ②④⑤《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张旭东王斑译 的感知能力和知识结构,与艺术的起源密不可分。同时也是主客 ③《西方美学简史》比厄斯利 体之问的互动,是人神交流的途径。反应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 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万物平等。人在对艺术品“凝神观照” 作者简介 时,光晕能够唤起主体与客体、观赏者与创作者、现在与J力史, 中琳琳(1978一)女河南省安阳市人,现在西藏民族学院文学 最终是人与宇宙大自然之问的沟通与对话。 院就读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首先是神圣性。它源自于艺术品最初的使用价值——膜拜 年来的重要的文章及著作,有助于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与 握中国音乐史的基础知识,掌握音乐发展的大体脉络,并达到识 探讨,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记的效果,而这本书史料占了很大的比重,作者的叙述性语言较 这部著作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由于书中作者引用的古 少,不利于学习者对问题的把握与理解。音乐研究人员是在对基 文献史料较多, 此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者要有较 础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进一步探讨,需要掌握详实丰 高的文学功底,以达到对音乐史料内核的精确把握。另外,书中 富的史料,把握问题的本源与实质,因此对他们而言是一本不错 对于 些问题的叙述过于简 ,不 刊于学习者更好地把握它的具 的参考资料。 体内容,作为音乐史学的教材,不仅要有详实的史料,而且要有 精确的释义,这样能够适应大多数学生,有利于学生了解基本的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知识,达到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这部著作 …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更适合于从事音乐研究人员的学习,不适合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的 [2]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音乐教材。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目的首先是掌 【3】刘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现状与方法[11_艺术百家,2007. 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