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双顺差”对我国的影响

2021-01-10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中国“双顺差”现象的原因与机制研究

一、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双顺差的状况即经常项目的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随之而来的是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虽然2008 年10月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短暂的下滑,但最后依然处于1万亿的大关之上,数额接近1.95 万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加强了我国的对外金融实力,也可以体现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但持续的双顺差和过多地外汇储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尽管资本与金融项目余额也为正,但相比而言,经常项目有更强劲的上涨趋势,成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最主要来源。

根据今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10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中国的国际收支仍然延续了双顺差的格局, 经常项目顺差30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3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自2008年以来飞速增长,到2010年达2260亿美元,短短三年时间增长了1797亿美元。(如图1)

450,000,000400,000,000350,000,000300,000,000250,000,000200,000,000150,000,000100,000,00050,000,0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资本和金融项目经常项目

图1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单位:千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下同) (一)经常账户

经常账户作为国际收支账户的第一大账户,主要反映一国与其他国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经常账户综合反映了一国广义上的进出口状况。我国

1

的经常账户差额从1995 年的16.18 亿美元到2010的3054亿美元,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大约翻了188倍。这充分反映了我国近十几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反映了我国三资企业的出口增长及外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情况。具体分析如下(如图2):

450,000,000400,000,000350,000,000300,000,000250,000,000200,000,000150,000,000100,000,00050,000,0000-50,000,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经常项目货物和服务收益经常转移

图2 经常项目分析(单位:千美元)

1. 货物

经常账户的差额主要以货物顺差额为主,货物的差额又主要来自加工贸易的差额。货物的进出口近十年来都是顺差,而且增长的幅度和经常项目的增长幅度是大致相当的。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不过这并不能表明我国经济外向化的程度有多高,而是表明外国逐步把我国变成世界的加工厂,在充分利用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

从构成来看, 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靠巨额的货物贸易顺差来维持的, 其中加工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殊组成部分并且占据了巨大的贸易份额, 2010年, 加工贸易分别占进口的48.6%和出口的54.7%。虽然关于外贸顺差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但随着贸易顺差的快速膨胀,加工贸易引发的贸易顺差问题便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加工贸易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生产要素的出口, 并且属于服务出口。与一般贸易相比, 加工贸

2

易存在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加工贸易必然引起贸易顺差, 而一般贸易则不一定。加工贸易的核心之一就是进口的原料和部件在经过加工生产之后必须重新出口, 这样, 出口额必然因超过进口额从而产生贸易顺差。第二, 加工贸易赚取的加工费与服务出口所得拥有相同的性质。第三,一般贸易容易受到经济杠杆的影响, 而加工贸易对经济杠杆具有抵抗性, 在经济上具有独立性。此外, 中国的加工贸易拥有相对稳定的进出口渠道、相对封闭的进出口生产过程以及强大的缓冲汇率风险的能力。

2. 服务

在经常账户中,我国在服务方面一直是逆差.从上个世纪以来,服务贸易持续逆差且逐年增大。最近三年,服务项的逆差翻了三倍,达221 亿美元。在服务账户中,我国的金融、保险、信息技术和咨询业务等都是最主要的逆差额来源。这也反映了我国在服务方面是净进口国以及我国在产业结构方面的缺陷。

3. 收益

经常账户中的收益账户,也基本上是逆差。收益账户的逆差是从1993年开始出现的,以后逐年增长,尤其是在2001 年达到最高的191.73 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外国在华投资的收益汇出所致。

由此可见,我国经常账户的顺差主要是由货物贸易的顺差所带来的。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通常包括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方面,其中内部均衡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经济增长,外部均衡是国际收支平衡。无论是内部均衡还是外部均衡,其实质都是为了一国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内部均衡是首要目标,外部均衡是条件,应在实现内部均衡的基础上实现外部均衡,而不应以牺牲内部均衡来谋求外部均衡的实现。中国国际收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年处于双顺差,国际收支失衡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资本与金融账户

3

资本和金融账户是指对所有资产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个部分(对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研究,我们从1997年开始,因为在1997年之前的统计口径不一致)。资本和金融账户中巨额的顺差一直存在(如图3)。

250,000,000200,000,000资本和金融项目150,000,000100,000,00050,000,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50,000,000资本项目金融项目

图3 资本和金融项目分析(单位:千美元)

1. 资本账户

资本账户中我国2005年之前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但是总的逆差额很小,一直低于1 亿美元。

2. 金融账户

在金融账户中,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差额。反映了我国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交易。金融账户的顺差是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的主要原因,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反映了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巨额顺差基本上都是金融账户带来的。

在金融账户中,直接投资项是造成金融账户顺差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是造成这一顺差的最主要因素。在2003年以前,外国直接投资账户的差额一直是大于金融账户的差额的,直到2004年由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了大量热钱的涌入,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外国直接投

4

资的增长势头一直保持一个很高的水平。这也是我国双顺差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如此巨大的外商直接投资, 除了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巨大的市场潜力等积极因素外, 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有助力于中国这样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对FDI的强劲需求。

(1) 由于国内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 许多潜在的投资需求在国内得不到资金上的满足。在鼓励FDI的政策环境下, 许多投资者宁愿选择引进外资来筹措资金, 这样FDI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而经常项目没有任何变化。

(2) 由于实行外汇管制, 进口商即使有足够的资金也缺乏畅通的渠道将其转化为外汇, 因此引进外资也成为了一种替代的选择。

(3) 尽管从长期看FDI是一种成本较高的外来资本, 但由于地方政府和部分国有企业在既得利益的诱导下盲目引进外资, 造成大量国内资源流失。

二、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原因 (一)国内的原因

1. 高储蓄低消费的经济结构

从国民账户看,如果国民收入中扣除产出和劳务支出,剩余的产出和劳务支出必须等于出口,即国民收入-国民支出=出口-进口即NI-NE=X-M,由于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加上储蓄,国民支出等于消费加上投资,由此可以得到储蓄(S)-投资(I)=出口(X)-进口(M)=经常账户差额(CA),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国家的储蓄大于投资,那么经常账户的顺差就不可避免。

(1)我国经济结构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高储蓄一直是我国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造成高储蓄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非常传统和保

5

守,尤其相对外国的超前消费倾向而言。虽然十几年来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其实也在发生着变化,但较传统的消费观念依然主导着这个社会,人们不愿意把即期收入全部用作当前消费,更不愿意借债超前消费,而是一旦有了结余就把资金存入银行,保证稳妥和安全。

(2)另一个特征就是投资的比重过大,而且还在不断提高。我国投资所占GDP比重长期偏高意味着产出规模不断增大;然而,我国消费的比重长期过低,高储蓄,低消费,内需不足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显著特点。长期以来,国内市场需求萎靡, 国际市场容量扩大, 我国国内宏观经济走势与主要贸易伙伴不同步。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国内的宏观经济走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周期上升态势可能已经发生了转折,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运行仍然处于高增长期。正因为我国国内经济降温,内需不振, 进口需求萎靡, 出口增幅则因货物纷纷转向海外市场而迅速提升, 两项作用共同促使2005以后中国贸易顺差急剧扩大。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则意味着不断增加的产出不能被国内消费所吸收,于是过剩的供给只能通过出口来清,从而扩大了经常项目的顺差。

2. 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鼓励出口是我国发展外经贸关系中实施的一贯政策,除了传统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的出口支持政策外,在加入WTO 后政府各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贸易便利化,新的贸易协调机制使中国的谈判能力得到了提升,贸易伙伴对我国许多优势产品配额的限制逐步放宽,扩大了我国的出口空间。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实施多重管制政策, 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按照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原则, 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 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 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 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

6

3. 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

尤其是1992 年后我国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外国直接投资额大幅度提高。从2001到2010年10年期间,我国平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额为1182.32亿美元,到2010年达到了2068亿美元,可见外国直接投资是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的主要来源。

4. 资本项目的非均衡管制

中国资本项目的顺差还根源于资本项目的非均衡管制。长期以来,为了利用有限的资金发展经济,中国对资本流出实行较严格的管制,因而资本流出渠道狭窄。我国离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二)国际原因

1. 世界性的产业转移

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际间产业结构开始转移。近年来,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不断紧密,本来属于各国国内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求得更优配置,在此情况下形成的跨国外包业务与供应链重组加速发展,使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服务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因此在发达国家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2001 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且正好处于全球国际分工的低端地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我国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优势, 且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亦日趋完善, 因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场世界性的产业转移, 成为外国的瞄准对象。日益发展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这就不难理解加工贸易成为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主体,而高端的服务贸易总是逆差趋势。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在中国的货物进出口贸易中, 加工贸易在整个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一直都在50%以上, 2006年末为55%。中国长期的贸易盈余正是由中国目前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我们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决定的。

2. 较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

心理预期对我国的资本流动始终具有很强的影响力。2002年以来,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

7

影响,企业和个人出现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同时,媒体也沸腾地讨论着人民币升值问题,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被强化。在存在利率差、汇率差的情况下,社会中的每个企业和个人都会成为潜在的投机者。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出口企业会尽可能早收汇、多结汇;进口企业会推迟和减少购汇、付汇,老百姓也不愿意持有外汇。这些行为直接导致我国资本流入增加和资本项目顺差扩大。

三、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利弊 (一)有利的方面

1.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中国长期的双顺差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巨额外汇储备提高了中国抵抗国际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中国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外汇储备增加表明中国国际偿债能力的增强,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信誉,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时,能够容易得以较低成本来取得各类贷款。这样就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利于发挥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积累的外汇储备有助于提供我国发展经济所需的资金,为保证我国实现每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做出贡献。

2.表明中国国际收支处于有利地位

双顺差是中国国际收支处于有利地位的表现。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在一定时期的对外经济交往过程中,一国国际收入大于其国际支出。它表示一国持有国外资产的增加,是一国国际收支处于有利地位的表现。双顺差的出现和长期的持续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对经济增长等目标进行选择的结果,是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必然产物,是国民经济内外均衡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双顺差体现出中国国际经济竞争力增强、对外经济联系开放程度扩大和国际经济地位提高等良好势头,是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直接反映。表现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外经济交往过程中持有外国资产的增加,是国际收支处于有利地位的综合表现。

8

3.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双顺差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贸易顺差和资本净流入的持续扩大,特别是外资流入的增加,对于保持既定经济增大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资金资源还缺乏有效配置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债有效缓解了中国经济增长和资金紧张的矛盾。我们可以看到FDI在中国投资建厂,很大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当地的就业的问题,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平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为地方增加了税收,有利于地方政府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双顺差也为缓解中国就业问题,扩大内需做出了贡献。并且,双顺差可增加外汇储备,增强综合国力。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巨额外汇储备提高我国抵抗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我国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保障。

4.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双顺差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持续的双顺差使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增强了中国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人民币在世界上的地位,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充裕的外汇储备有利于保障对外支付和调节国际收支的能力,提高人民币的信誉。在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中国在经历短暂的经济衰退后又迅速的恢复,继续持续健康的发展,与中国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增强有很大的关系。双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十分有利。

(二)不利的方面

1. 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双顺差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伴随着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账户的顺差增大,国际储备迅速增长,人民币客观上存在升值预期。但由于前期单一钉住汇率制度本身这

9

一缺陷导致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不仅没有适时得以释放,反而由于美元的大幅度贬值而贬值(相对于非美元外币),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因此大量的投机性资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由于大规模投机性资本的进入,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的货币政策,使我国政府在货币政策的实施方面陷入被动。正如上述我国在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本应该提高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但是为了抑制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央行又被迫不得不维持低利率。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已经造成了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的明显失衡,不断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盲目的调整会损害本国的出口贸易,影响经济的增长和币值稳定带来的正面国际效应。但是在不断增加顺差下维持的近似固定的汇率又会引致外国资金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基础上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加大了维持我国汇率稳定的难度。

2.加剧了通货膨胀

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加剧了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失衡所形成的大量顺差虽然为我国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 但是外汇储备的增加又同时影响了我国的货币供给量, 成为货币供给的另一重要来源。外汇储备对我国基础货币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外国资本流入本国以后, 需要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行交易活动, 从而直接扩大了我国的货币供给量, 但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 因而在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中央银行不得不大量收购外汇, 投放人民币, 从而被动性地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这便形成中央银行被动投放货币的巨大压力,并且通过货币乘数的效应增加了市场的货币供应量。这就加大了中央银行通过冲销方式维持国内货币供给稳定的成本和难度,加大了基础货币供给增长的压力,长此以往,必将增加我国本币通货膨胀的压力。

3.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

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带来了经常账户的顺差,同时加剧了全球出口市场的竞争,对其它国的出口构成威胁,很容易招致世界一些国家的不满和报复,那么国际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近年来

10

接连发生的贸易摩擦使我国需紧迫采取抑制双顺差趋势的措施。如果一个国家长期进口某种产品,同时国外产品相对国内产品便宜同时质量没有问题的情况下,一国的消费者将会购买国外的产品,这样会对该国的相应产业造成打击,影响贸易伙伴国家的就业与经济的发展。贸易伙伴国家也会采取相应措施限制我国产品的进口,例如增加进口关税,同时通过外交方式对我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自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是收到各国贸易倾销投诉最多的国家,就目前为止,此类案件还在增加。中国对欧美国家大量的顺差,欧美国家将责任完全推给中国,对中国不停的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等,中国在贸易谈判中也不得不做出更大的让步,损害了自身的利益。

四、解决双顺差的对策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内需,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我国的高储蓄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居民在医疗、住房、教育费用及养老方面还承担着更多的责任,所以居民对自己的收入不是积极消费而是放在手中进行预防性储蓄,导致了预防性储蓄占了很大比重。所以政府应该加大财政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资,减弱居民对未来的风险预期程度,以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例如, 要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 同时也要为农民工建立强制性的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技术培训制度;要提高企业职工收入水平和劳动力素质; 要提高公务员教师工资等。通过这一收入政策, 一方面可以在劳动者收入明显增加的基础上提高其消费能力, 从而直接有效地扩大内需; 另一方面, 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将迫使出口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外向为主型”向“内需为主型”转变。

(二)调整出口导向政策,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1.积极研究一揽子扩大进口政策措施

继续扩大进口, 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加大谈判磋商力度, 打破发达国家高科技出口限制措施, 进一步扩大高科技产品和先进设备进口。适应国际市场行情变化, 适时扩大能源、资源产品进口,

11

加快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建设。尽快研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优惠贸易制度, 积极扩大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对我贸易顺差较大的国家或地区, 采取特殊措施扩大进口,引进国外高素质人才和管理经验, 努力扩大服务贸易进口。

2.摒弃“出口至上”思想

出口导向是一种开放式的发展战略, 因之与国际需求发生密切的互动关系, 所以往往具有动态效率。这一战略之下的政策要随着国内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阶段而不断调整, 以达到推动资源节约、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目的。出口导向政策的调整表现在出口退税政策上。2007年最近的一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在短期内会刺激外贸企业提前出口,从而加剧外贸顺差。目前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出口规模不应继续成为贸易政策的主要目标。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今后宜将出口导向贸易政策转为中性贸易政策,须对现行贸易政策尤其是出口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清理, 对不合适的立刻废止, 对不完善的尽快修订。在目前双顺差的情况下,我国有必要摒弃“出口至上”思想, 正确看待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影响, 实行出口、进口和内销并重的平衡贸易战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同时,进一步减少对部分落后企业出口的财政补贴,如取消财政贴息、进一步调低出口退税率,以缓解外来压力,减轻财政负担,同时促进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粗放的增长模式。

3.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降低对外直接投资审批门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向国际市场,到国外去投资办厂,产品直接在当地销售或是由当地转出口。这样既分解了国内过剩的生产力,又使中国的产品更好的在国际市场上销售。而这些贸易不计入中国的出口,有利于顺差统计额的缩小。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已经有实力将一部分加工贸易向境外转移。应借鉴日本、韩国、东盟,我国台湾地区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做法,鼓励一部分企业将后续加工能力转移出去,发展国外加工贸易,

12

就近开拓国外市场,或利用当地配额直接向美国、欧盟出口,从而实现贸易顺差转移;稳步推进境外合作区域建设,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 适当返销我国短缺农产品;支持企业采取并购方式投资能源原材料等重大项目;鼓励境内母公司和银行为境外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运用直接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宽企业和居民对外投资渠道, 鼓励投资境外股票、基金、基础性商品等金融市场;完善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QDII) 相关管理办法, 继续推进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试点。

(三)调整外资政策

1.取消引资优惠政策,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对于一般技术和产业投资,应取消给予外资的土地和税收等方面的种种优惠,实行对内外资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说过:“依靠对外资企业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是没有好处的,优惠这一概念的另一面就是歧视,怎么能靠歧视本国企业把本国企业发展上去呢?”中国目前许多政府把引资作为考核政绩的标准,为了多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政府一味的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继续笼统的改善投资环境,使得引资偏离了利用外资的初衷,大量的外资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初级产业,尤以粗放消耗资源型的居多,根本没有技术含量反而恶化了资源配置,占领我国国内潜在市场, 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外资企业在技术、管理方面远远高于我国本土的企业,而又给予他们各项优惠的政策,无疑是剥夺了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公平竞争的权利,使本来就落后的国内企业更加落后,不利于发挥内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这种引资对中国有害无益。自2008 年起我国已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施并轨。

2. 在招商引资时, 我国必须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例如:在今后的招商引资中要增加限制性条款,提高政策门槛,只给予在高新技术及国内空

13

白领域投入的外资以优惠,但也须对其技术水准把关,要求其必须达到国际标准水平。选择那些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产业和外资;同时对外资也要加以限制,对外资的流入应取消一些优惠条件,并严格把关。从而有效地走出“双顺差- 外资大量流入- 投资企业生产- 生产过剩- 出口增加- 双顺差”这一死循环中。此外我国还应该立足于本国企业的发展,通过提高自身技术和改善技术约束,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我国引进FDI的问题。

(四)逐步调整资本流动管制政策

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资金流入和流出管理,逐步调整资本流动管制政策。放松双边的资本流动管制是大势所趋。放宽中外资跨国公司外汇资金运作的限制,改革跨国公司售付汇管理,便于向境外的外汇支付;实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逐步拓展资本流出渠道,减少行政审批,取消对境外投资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回利润保证金的要求,放宽对外投资的购汇限制,支持各类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加大反洗钱力度,完善外汇资本流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资本流入和流出的全程监控,防范国际投机资本冲击。我国形成巨额国际收支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国对华投资与我国对外投资的明显不对称。因此,我们应适当放宽外汇管制,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完善资本流出流入的均衡管理。加强对资本流入和结汇环节的跟踪监管,防止投机性资本流入;在防止资本外逃的同时拓宽资本流出渠道;合理引导和调节外来资本的流向与流量,优化股本和债务资本的结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避免滥用外资所引发的风险与冲击。同时为了预防国际性投机资本大规模进攻而导致国际顺差的继续扩大,我们必须建立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因此首先应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当增加汇率弹性,增加国际投机资本流动收益的不确定性,这样有利于遏制资本大规模单边流动,减少国际收支顺差。我们要不断完善汇改后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汇率制度变得有弹性,才能有效防范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入。其次还应该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 密切关注金融市场上的动向,及时披露真实的金融信息,有意识地引导公众的投资行为,进行有效的市场干预。

(五)调整加工贸易,发展服务贸易

针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适度调整加工贸易,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外资主导的加

14

工贸易是认识双顺差问题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关键。通过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的动态调整来实现促进产业升级、缓解升值压力、平衡地区差异的多重目的是政策的必然选择。

同时,服务贸易是目前国际贸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发达国家服务贸易额的增长已远远超过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加工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与东南亚国家廉价劳动力的愈加丰富,我们应当适时、适度地调整加工贸易以缓解这种加工贸易顺差占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主导地位的不平衡现象。因而需要我们通过扩大市场的开放度,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来扭转当前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局面,发挥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服务的同时,推进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提高本国服务业的技术层次,培植自己的高技术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国内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通过金融创新创造更多金融投资产品使储蓄能够通过更多渠道转化为国内投资,而不是大量外流。

15

参 考 文 献

中文著作类:

[1] 国家外汇管理局收支分析小组.2009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54~90.

论文类:

[1] 余永定, 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 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 世界经济, 2006,(3): 31~ 41.

[2] 姚利民.发展中国家双顺差与经济持续增长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3): 18~ 21.

[3] 覃东海.中国“双顺差”的来龙去脉. 新经济导刊, 2005,(24): 93.

[4] 庄 芮.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成因与利弊.金融与经济,2000,(3):2~5.

[5] 卢 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世界经济, 2006(11):76.

[6] 王 军.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及纠正措施.海南金融,2007,(1):5~7.

[7] 肖 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量“双顺差”的对策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2006,(6):74~76.

16

[8] 毕海霞,胡继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及影响分析. 特区经济,2010,(2):265~266.

[9] 邓 立,张坤.我国双顺差剧增成因及影响分析.财贸经济,2007,(9).23.

[10] 余永定.全球经济不平衡、中国汇率政策和双顺差.国际金融研究, 2006,(1) : 26~ 28.

[11] 余永定.全球国际收支不平衡与中国的对策.国际金融研究,2007,(1):19~23.

外文著作类:

[1] Reuven Glick and Michael Hut chison, Capital Controls and Exchange Rate Instability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Vol.24, Issue 3, April 2005, pp. 387~ 412.

[2] Rudiger Dornbusch and F.Lesie C.H.Helmers, The Open Economy Tools for Policymak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WORLD BANK,1988.213~332.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