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2020-05-07 来源:客趣旅游网
浅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大学生是受网络文化影响最深、最广、数量最多的群体。而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兼容性和无序性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冲击不可低估。为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 教育

2l世纪是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被视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媒体”国际互联网日益介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字显示:1998年1月。我国上网用户210万人.三年以后的2001年1月为3370万人.到2002年l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已达59l0万人。首次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受网络文化影响最深、最广、数量最多的群体就是高校的大学生。据统计。2002年.我国上网用户中。大中专学生占56%。大学本科占30.4%,再加上没有统计的硕士、博士用户.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占总用户的89.8%。而这其中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开放信息传递系统。由于它的全球性、开放性、及时性、综合性等特点。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说大大解放了人类。然而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并以其迅捷的速度.生动的形式和浩瀚的容量向人们传递信息与知识的同时.也将网络文化的垃圾带人了我们的视野。它的开放性、虚拟性、兼容性和无序性使得网络道德问题变得十分突出.特别是给高校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一.网络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冲击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青年发展的中期.而大学期间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都还不够稳定.而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在校期间获取知识信息、进行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的主要手段,也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追求的时尚。笔者在近两年授课的二十几个班、1000多名学生中了解到:多数学生六、日两天都在网吧渡过.问他们在网吧都干些什么.多数学生说在聊天。可见。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互联网的用户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全球文化的影响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对青年学生来说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过多的信息令他们不知所措,无从选择。网上各种信息泛滥。良莠不齐.反动、色情、暴力、迷信等丑恶内容广为传播.致使他们个人的理性分析能力和道德判断力下降。网上多元文化价值共有.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处于经常性的冲突和碰撞,使他们的道德价值取向紊乱.道德观受到冲击。

二.网络的虚拟性、臆蔽性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开放和自由。是网络的魅力所在。它迎合了青年张扬个性、崇尚自由的心理。但网络的高度自由要求道德主体具有相当的道德责任心.否则必然导致道德责任感的淡化。而网络的虚拟性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网民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一旦自己不满意。可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虚拟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在网上。人们可以摆脱传统社会管理和控制。进入一个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新天地。往往有一种特别

“自由”、“解放了”的感觉和想为所欲为的冲动。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这种好奇心和冲动可能会更为强烈。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做一些平时不能做的明显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事情。比如说假话、传播不负责任的信息、网上谩骂与人身攻击、闯人别人的计算机系统、偷看别人的电子邮件等.这些不道德的行为在目前上网的大学生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他们认为现实生活和虚拟的网络世界是两回事,在另一个世界中可以不受任何道德责任的约束据北京五所高校调查,有98.6的人曾经获得机密和他人邮件.有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5.4的人曾发布不健康信息。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网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一些缺乏自律的大学生从网上下载文章作为毕业论文交给导师.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从网上购买。长此以往,这些不负责任的网上行为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网络的超时空、虚拟性、符号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冷漠

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社会中,形成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信息交流模式――数字化模式。这就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谈,进行心灵的碰撞达到情感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越来越少,群体的纽带越来越松弛,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情感淡漠。特别是大学生。他们上网的时问多数用来聊天交往.随着“虚拟朋友”“虚拟情人”“虚拟夫妻”的诞生,使一些人迷恋于在网上寻找精神家园。由于终日与多媒体画面打交道,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的机会减少,由此造成朋友之间、同学之间.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变得淡漠.加之网络的虚拟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自己喜欢的角色。“理直气壮”地撒谎.以至于人们在网上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这就加剧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上的信任危机。这种网络虚拟性造成的道德情感的冷漠.导致人际关系疏远.使传统的亲情、友情等道德情感与平等互助和协一致的道德关系受到破坏。 面对互联网给青年大学生造成的道德危机,以及他们道德意志,自制能力的薄弱,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基本属于盲区.我们应该尽快开辟这一教育领域.在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否则无规无序的网络道德行为一旦溢出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种无形的桎梏。 四.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1.不轻信、不妄言。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人们在网上搜索和阅读的信息并不完全是真实的,其中有相当多的信息是错误或虚假的.尽管匿名传输是网上信息传。输的一大特色.而且这一特点可以使人在网上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换中不负责任.制造谣言而不必接受制裁,但是.作为一个有道德的网民,应当严格自律.积极维护网络信用.不造谣、不传谣。对于自己不能加以准确判断的事物、观点和现象,不在网上随意评论,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不传递来路不明、是非模糊的信息

2.不撒谎、不骗人。网上信息虽然不都是真实的,但我们也不能视其为游戏。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进行网上交际和传递信息。如果每个网络用户都以或多或少的虚假信息充填网络.那么.网络的信任危机就会爆发.网络的功能就会丧失。网

络的健康需要每个用户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保持真诚不撒谎.共同维护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固然人们出于各种考虑可以在网上不直接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出现,但也绝不能提供虚假信息欺骗交往对象.骗取网友的信任和感情,损害他人应该获得的人格尊严。

3.不看、不传有害信息。网上“冲浪”.沉溺于聊天、游戏、网友、网恋是大学生网上生活的一大乐趣。面对网络提供的巨大的信息量.丰富多彩的游戏内容,陌生而庞大的交际对象,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接触的事物等,无不使人感到新鲜、刺激,进而产生兴奋、冲动。久而久之便形成对网络的眷恋和依赖,严重时不能自拔。面对网上“冲浪”的强大诱惑力,要教育大学生洁身自律.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不主动搜索有害信息,更不将有害信息传给他人。

4.不做黑客不侵权。网络黑客对计算机和社会的危害是怵目惊心的。为防止黑客的破坏,我国已成立了专门负责网络安全的“网络警察”.加大了对互联网的监督力度。大学生应该遵守网络管理的有关规定,不能为泄私愤或炫耀才能而以身试法,同时教育大学生不盗用他人帐号上网,不冒用他人名义发E―mail.不偷看他人电子信箱.不盗用他人计算机成果.不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

5.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网络的自由性要求上网者有很强的自主性,这就给人的道德自律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大学生文明上网.做到自我塑造、自我约束,自觉抵制任何利用网络技术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各种不健康不文明行为.在实践中提高道德修养。践履道德规范,把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运用到虚拟世界的网络活动中。象诚实守信、遵规守法,永远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也同样适用于网络中的虚拟世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