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举办的“传播变化及其未来”研讨会上,传播领域的多位专家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我们的思维需要注入“新媒体”,从而使认识更清醒一些,把握机遇的眼光更前瞻一些。本版摘登与会专家的发言,以供读者思考。
因为“聚”,所以“巨”
李幼平(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要得到一个比特的信息需要多少能量?答案是1bit=0.693KT。十三亿人,如果每人每天消耗一亿比特,只需手电筒闪亮几秒钟这点能量。因此,信息共享这件事情其实并不艰难,我们可以找到科学上的可能性。
信息的分发在科学技术上出现新的突破,原因是由于存储技术发展了。存储是一种文化生产力。北大一位教授经过五年观测发现,全国每天产生几百万非视频网页,但总的大小只有30G左右。还有人统计,每天互联网上产生的最具影响力的几万分钟的视频文件,经压缩后,字节量也仅仅略大于100GB/天。而目前,一个卫星转发器的数据能力大于400GB/天,把全中国的主流媒体当天的内容全部分发到任何地方,是绰绰有余的。
从数学的角度看,文化媒体之间的竞争是服从幂律的二八原理。全国有200多万个网站、一万种以上刊物、一千种以上报纸、近千种电台,这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群体,但是这些群体中有能力吸引80%以上的社会注意力的,不多于一千种。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新的传媒架构概念,一个关于互联网和广播网的创意———
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资源一体化的问题,也就是创造一个每天都更新的巨库。这里包括影响力最大的几百种期刊、影响力最大的几百种网站,然后再把音频视频的栏目收集到一个巨库里面,每天这个巨库为130G左右。每日更新的巨库整合了主流的文化资源,实现了一体化,然后通过卫星广播分发到分布于城市、乡村的微库。微库有一个存储器能够进行互相享用,通过一个语义地址,每个用户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传媒或者栏目存入自己的微库,通过广播营造“我的媒体”。巨库是体现共性的结果,微库是体现个性的结果,两者结合,实现资源的泛在化。
我们的愿望就是为13亿人营造信息罗网,因为“聚”,所以“巨”,聚合了上千种报、刊、台、站等主流集群,依靠卫星一个频点,播向城市,播向农村,依托这种无处不在的镜像技术,实现公共文化权益均等化,在共性中营造个性的“MY WEB”。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所目前已经建立了这个实验平台,实验结果显示,我们已经掌握了这种主流文化泛在镜像的技术,可以在包容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弘扬先进文化,并切实推动电信网、广播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这个方式可以实现既包容多元,又弘扬主流。客观世界多元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只有多元化才能顺应大自然,才能和谐。而主流文化代表着社会的核心价值和前进方向。主流文化与历史阶段相呼应,随时代变迁,与时俱进。历史证明,应该在宽容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弘扬主流文化。春秋战国就缺失主流,而秦王朝缺失多元。包容多元,弘扬主流,主流源于多元,但高于多元。是多元文化举荐出了主流文化。
同时服务于读者和非读者
范东升(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去年,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伴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以来美国报业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各大报业股票的价格跌幅都很大。包括美国最大的报业集团甘尼特集团、美国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报纸《纽约时报》、全球最大的传媒集团默多克集团等,都出现了股价大幅度下跌的情况。
这次美国报业危机不同以往,之前是一些比较差的报纸被强的吃掉,但这次是和全球的金融危机有关系,范围更大,程度也更深。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报业依赖广告来支撑的传统商业模式开始失效,广告收入减少了,但平面出版所需要的人工、纸张还有发行的刚性费用却不能减少。此外,传统的报业对市场收入变化重视不够,对社区网络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很充分的认识,对于怎么去研究创建新的盈利模式也没有更深入的研究,更不要说有很好的操作。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了美国报业经营的困难。
有人问,如果这个经济危机过去了美国报业会怎么样?我个人认为,美国报业基本上不太可能在传统经营模式上再复苏了,而是要向数字化转型。
在中国的情况之下,报业在转型当中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怎么样找到可以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这一点现在仍然是一个比较大的疑问。研究新盈利模式的时候有一个思路可以考虑。在报纸经营当中,过去有一个观点叫扩大发行、服务读者,现在看来这种观念应该有所改变,
应该认识到网络社区实际上比读者群和网站的访客规模要更大,要大得多,而且这些网友是新媒体平台的“参众”而不是受众。像FACEBOOK上面是没有新闻的,这些网友对它的忠诚度是非常高的。报业应该从服务读者的传统经营理念向全市场去发展,要同时服务于读者和非读者,要不失时机抢占社交网络的领域。
虚拟和现实是切不断的
熊澄宇(清华大学教授、博导,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新媒体形态,但新媒体又不会终止在某一个固定的媒体形态上。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到今天的网络,媒体的时代变迁展示了媒体和时代的关系。
我认为今天的媒体生态是并存、互补、融合、创新,即:新旧并存,功能互补,边缘融合,形态创新。目前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包含图书、移动媒体、报业、音像制品、电影等,这样一些媒体形态就是并存的,而媒体变迁的一个趋势是报纸杂志化,杂志网络化,网络要移动,移动看电视,这属于一种形态创新。比如现在YouTube、Mobile TV,iPone的媒体形态就满足了数字化时代用户对信息获取的需求,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更重要的是成为了一个信息终端。这方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手机报做得很好。2007年8月8日中国移动也为北京奥运开通了奥运手机报,到开赛第一周用户就突破了一千万,说明这个媒体形态很受欢迎。
对于今天的媒体生态,我认为还可以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能”来概括。“无处不在”是指媒体的整合,就是我们走到哪里都可以获取媒体信息;“无时不有”就是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获取在线信息;“无所不能”是说媒体的交互功能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可能,因为人与人之间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这种交互工作就是一种组织能力,就能够把个体人的行为变成一种群体的行为。
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是信息内容的分化和深化。媒体是人的延伸,不仅是感官的延伸而且是中枢神经的延伸。从新闻媒体到大众媒体的转化,直接导致了传播内容的分化与深化。今天媒体的传播方式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是交互与共享,就是现代社会人的交互与共享,或者叫所谓沉浸与遥在。计算机游戏会使每一个体的用户沉浸在里面,而遥在是让你感受到一个遥远的虚拟世界,但这个虚拟世界又和现实是有关联的。比如网络游戏《第二人生》发展到今天,路透社已经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建立起“第二路透社”,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虚拟和现实是切不断的。
说到新媒体产业,我认为,今天的传媒产业需要发展和关注四个核心要点,即:内容、科技、资本、服务。内容引发社会需求,科技改变产品形态,资本影响市场规模,服务决定事业成败。比如报纸的优势在于内容,而这个内容怎么使它以差异性和不可替代的形式出现在我们所希望占据的媒体终端、媒体平台上,这需要好好研究。科技改变产品形态,目前的新媒体形态,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来说排第一位的是手机报,而在研究最接近用户需求的科技形态或者生产力方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论证。
选择权·表达权·评价权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会长)
web2.0是关于整个传媒生态改变的概念。可以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解决了表达和沟通的障碍,这样一种解放形成了一种社会布局,发生了一些深刻的改变。
Web2.0时代,对报业而言可能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解决过去单一化的运营模式。在过去,无论内容还是广告,报业都是一次性的生产、采集,一次性的使用。这种模式在今天看起来是一个很粗放的模式,或者说它的价值实现程度很低。
第二是要解决嵌入式媒体的问题。就是媒体如何嵌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报纸传统意义上是提供新闻,提供内容的,但是在今天仅仅提供新闻,仅仅提供内容已经不够了。类似于报纸这样的媒介,只有进入到某一个圈子,某一个人群,某一种经济链条、生活链条、消费链条当中去的时候,才有更多的价值空间。
第三个是可控性的问题。所谓可控性不是我们对这个东西的可控性,而是把我们过去在传播领域拥有的无限权利,有计划地跟社会、跟我们的用户、跟我们的服务对象来分享。比如新闻对于真相的揭示而言,过去只有像我们这样严肃的媒体派出训练有素的记者到第一线采集新闻,这个才叫公正报道的基本实现逻辑。但是今天已经有新的实现逻辑,就是不注重一个个人所提供的情况,而是通过一个结构形成了一种无影灯效果。因为当更多的人同时在对一个新闻事实或者社会焦点的问题进行表达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互相印证,互相纠错,从而形成对真相的逼近。
今天,我们要通过权利的让度调动读者的积极性。权利可控性的开放就是游戏规则的改变,这体现在三个方向上。一个就是选择权,要给更多的受众选择权,尊重他们的选择权。我们的一些报纸现在为什么疏离大众?其实并不是报纸上的内容不被人喜欢,而是有些报纸的存在方式、表达方式不受欢迎,所以人们拒绝。网上点击率最高的新闻还是报纸的新闻,说明这些内容是人们需要的,不过是传播方式出了问题。其实,报纸这种生产方式的价值是永恒的,报纸的生产方式越到信息泛滥的时代,价值越大,越有针对性,越有深刻性和简约性。因为它可以极大地降低人们获取信息的代价,获取信息的成本,只是内容方面、服务方面要更加多样化,更加多元化。
还有就是表达权,人们需要通过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想法,有一个接口让人们参与表达这是很重要的,要使人们的情绪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
还有就是评价权,把我们的评价权在一定程度上交给我们的用户,交给我们的读者,比如有的报纸已经尝试让用户买一个报纸广告版位,在全国任何一个分印点都可以印刷不同的版本,这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把权利赋予对方。有一个选择权,有参与权,才会有期待感。
用好的技术 展现精彩内容
陈菊红(滕讯网总编辑)
这几年互联网经过发展,在媒体实现价值方面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第一是集中持续
的议题设置能力。议题设置能力是所有的平面媒体、电视媒体拥有的,从新闻原发性到后来的策划,媒体在这方面是做得很多的。互联网在这个领域也承担这样的责任。有很多的中国互联网尤其是社区媒体做了很多,比如天涯。第二是广泛、强渗透的传播能力。渗透性表现在集体传播、互相交互融入再传播等等,能力非常突出。第三个特点是无可置疑的速度。
网络天然是内容的沃土。因为,在网络上信息能快速到达,能实现多途径分享,可检索,可交互,传播的门槛低,响应边界。从理论上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在这个基础上,必须要实现产品和内容的融合,用好的技术展现精彩的内容。我们做新闻资讯的时候在速度之外还要强调厚度,这在一个海量存储的空间里面是有希望实现的,就是在产品上实现内容的搭建。
对于新媒体来说,四个价值缺一不可。首先是用户价值,深刻地理解用户需求,理解用户的体验会对新媒体的发展很有帮助。第二就是技术的价值,科学技术对媒介内容的传递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现在做任何内容都是跟做技术一起来探讨的。第三是媒体价值,这是媒体本身应该具有的,媒体价值跟前二者是息息相关的。最后就是商业价值和商业精神,这个取决于我们能走多远,帮助实现前三个价值。
构建多媒体的新闻业态
孙宝传(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联合会名誉理事长,原新华社党组成员)
通讯社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的专门机构,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就始终站在传播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世界大通讯社在传播领域所做的改革和发展,对于我国包括报业在内的新闻媒体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国际通讯社的发展有三个动向。第一,从传播的内容形态而言,新闻传播正由单元、分离的新闻业态,向多元综合的新闻业态方向转变;第二,从传播的渠道模式而言,新闻传播正由专用、单一的传播渠道,向开放、虚拟的传播渠道方向转变;第三,从传播的传输规范而言,新闻传播正由分割、粗放的置标体系,向精细、智能的置标体系方向转变。
就新闻传播信息形态而言,国际通讯社又经过三个发展阶段,最终进入多媒体新闻业态的阶段。多媒体的新闻业态必须是多种新闻业态有机地融为一体。
媒体只有充分利用自己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公共网络资源,才能使自己的新闻信息真正实现无处不在。传播渠道和终端是新闻产品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因此谁占有了传播渠道和终端,谁就拥有了公众,谁就能实现新闻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有两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一是怎样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快捷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第二是如何将大量分散的信息集成升华成科学的知识。(记者 曹 静 张 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