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实施人本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

2023-07-26 来源:客趣旅游网
实施人本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

现代学校管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财、物、事、时间、空间和信息等,在这些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与其他因素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为人是最积极、最能动的因素。财要人理,物要人用,事要人办,时间要人掌握,空间要人安排。信息要人传递。总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论是科学管理的一个显著标志。教师能动性的发挥对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管理中,首要的问题是对教师的管理,核心是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怎样才能有效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呢?从学校管理实践看,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工作。

一、树立以教师为本,依靠教师办学的思想。

列宁说:“学校的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曾在苏联帕夫雷什中学任校长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深有感触地指出:“如果没有全体教师从精神上对我的校长工作的支持,那我在学校里连一天都呆不住”。可见,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和学校管理的主体,脱离了教师,或者教师作用发挥不够的学校其结果都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我们从管理思想上首先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的意识,在管理过程中充分相信教师、依靠教师,走好群众路线。 如何才能做到依靠教师办学呢?

首先,要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真正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摆正自己和教师的关系,决不能在教师面前高人一等、唯我独尊,更不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同时,管理者还要善于抓住教学这个中心工作,在参与听课、教研教改和兼课等工作中,切忌以领导者或检查者自居,指导工作尽可能采取平等交流、互相磋商、循循善诱的方式、方法。另外,由于教师在其工作和学习中受多种文化现象的影响,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思想敏感而灵活多样,有时提出的问题会是不恰当的,甚至是过分的,对此,作为管理者要能够理解,不可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能采纳的意见一定要予以采纳,真正做到尊重和理解教师。

其次,调动教师“民主治校”,参与学校各项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如果我们把学校整体界定为一个系统,那么管理者和教师便够成了这一系统中的两大基本要素,他们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而工作目标则是一致的。就教师工作特点而言,他们所从事的精神性的生产活动,既有一定的学科分工又负有更广泛地教育任务,所以,对教师的有效管理,主要的方法还是通过启发他们的工作自觉性、创造性,充分利用信任反馈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积极性的调动,要通过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依靠教师的自我调节和控制来完成。 教师的劳动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个体化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所有。要全面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必须加强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合作,如年级之间的衔接、学科间的配合、后勤的保证等;就必须发挥好教职工尤其是教师的集体智慧,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提倡群策群力,鼓励教师献计献策,譬如,在“校务委员会”中吸收一定比例的教师代表,让他们畅所欲言,发表对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学校领导还要经常性地“沉”下去,了解教师的呼声和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对来自“民间”的声音,管理者不要只让教师雾里看花,一定要有下文,如何解决,

是否采纳,要掷地有声,模棱两可的敷衍,教师们会伤心失望。为了有利于保护教师的民主参与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对暂不能答复的要经过研究后予以答复,不能解决的要说明情况和原因,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有时,领导者还应该有一点“向我开炮”的精神,通过不断改善工作方法,向民主管理要质量。 第三,要关心教师,自觉为教师服务。我党在干群关系上的基本准则是,人民群众是主人,党员干部是公仆。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更要时时处处心里装着教师,为他们排忧解难,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种实际困难。

《三国志》云:“能用众力者,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者,则无畏于圣人矣”。只要我们对教师真正做到尊重、理解、信赖、关心,那么教师在工作中就一定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我们的学校也就一定能够办好。

二、满足教师的正当需要,从根本上发挥教师的办学积极性。

心理家学认为: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力,而动机来源于需要,是需要的反映。美国西部某大学心理系主任赫茨伯格指出:影响人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部因素,即保健因素,另一类是内部因素,即激励因素。诸如责任感、成就感、奖励、上级赏识、成长与发展、对未来的期望等都属于激励因素的范畴。赫茨伯格认为,这种内部因素才是激发职工工作动力和积极性的根本因素。

从教师心理来看,由于他们从事的是个体性质的精神生产,为了不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淘汰,出于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教师需要有极强的求知欲;为了把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教师需要不断地、创造性地总结和探求新教法、新途径;为了更有效地对学生施行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需要不断地去观察了解学生,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作出榜样和示范。由此可见,教师对精神享受的追求胜过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但教师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工作动机依然需要自身以外的推动力来激发。这种推动力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朴实的物质激励。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明宜正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了经济工作而谈教育、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也无不打上社会经济发展中一般人们生活的烙印。满足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基本需要的衣、食、住、行,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对此,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对教师的工资、住房和其他社会福利,对建立教师医疗、退休保险等保障,甚至对农村民办教师的待遇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并向各级政府提出了要求。同时,《教师法》也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规范。这表明了十四大以来我党“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决心和信心,也证明了振兴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的道理。 第二、高尚的精神激励。既然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更注重于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那么怎样才能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呢?

首先,应对教师不断加强教育,培养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帮助他们树立高远志向的同时,在学校范围内实施各种有效的精神奖励,把诸如评选先进、表彰、提职、晋级等,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我们主张:在褒贬时以褒为主,在奖罚时以奖为主,既要善于培育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又要创建一个谦逊、互尊、坦诚的民主、和谐、友善的文化氛围。例如: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实行特殊津贴

或奖励,鼓励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建立教师奖励基金等,创造条件勉励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

其次,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在实施教师聘任时,既要重视学历文凭、专业技术等级、岗位资格证书等硬件,又要注重对教师爱教爱生、乐于奉献精神的考查,逐步形成一个竞争上岗的局面,并使在岗教师乐育乐教勤奋工作,落聘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学习提高,不断得到完善。对此,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给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提供业务进修的机会,使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能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三是任务目标激励。学校在制定中长远目标时,要把这些宏观目标具体化为一个个指标,并分解到每个学科的教师头上去,这种形式上的任务目标到人,对教师易产生责任感,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从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个人前途等方面着想,他们头脑里更容易形成一个强大的压力,并通过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工作,努力向目标奋进,从而获得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或者成就实实在在地反映在了学生身上,于是,便实现了从精神到物质的飞跃,这对教师来讲就是最大的满足。 四是委以“重”任。教师劳动的个体化决定了教师往往看到自己的多,发现别人的少,很容易出现对自己的知识才能估计偏高,骄傲自大,甚至有清高、固执等现象。对此,学校的管理者要善于避虚就实,用人所长,分配给适当的工作,给教师创造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同时,学校要注意选培一批骨干教师,使他们在本职岗位上脱颖而出,承担起学科带头人的任务。以此来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自觉性。

第三、激发教师学习的欲望。教师掌握的信息越多,其工作动力就越大,工作业绩就越显著。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再生产者,如果他们不能及时地、大量地摄取人类所涌现的各种新的信息和知识,那么他们的素质就会逐渐退化,动力就会衰竭,也就丧失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师资格。因此,学校要向教师有计划地提供进修学习、校际交流、考察学习、人际交往、参观旅游等接收信息的机会,以满足教师对信息资源的需要。 综上所述,满足教师的任何一种需要,都是由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在某个系统或某个单位的学校,“满足”都是相对的。在此前提下,管理者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争取创造条件,尽力尽量满足教师正当的、合理的、可行的需求。但是,满足需要也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度,在运用时不仅要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还要根据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加以灵活掌握,在任何情况下,满足需要的激励量不足或过度都不能达到调动积极性的效果。 三、创造健康、向上、活跃的校园文化,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外因。 学校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而且也是向新生一代播种文明健康思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园地。这种校园文化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努力培育一种办学特色。在学校管理中,要在总结成功之道和失败教训基础上,善于挖掘其优势,并逐步形成一种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教学特点,通过发展学校的个性特色,进而在兄弟学校中独树一帜。

(二)培养团队精神,发挥依靠教师办学的群体效应。学校在倡导尊重教师,理解、关心教师,发挥教师个人聪明才智的同时,应注重培养教师合作、协作的团队精神,增强群体意识,使每位教师都能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每一位教师都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产生一种内在合力,充分发挥管理的整体效应和功能。

(三)建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容校貌、师生的衣着穿戴、校园文明用

语,教职员的工作规范,优良的设施配备,甚至包括教室课桌椅的摆放,学生作业本的整齐划一,垃圾箱的位置等等,一草一木,都是构成校园文化的外在的物质基础,教师身临其境,无不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物质条件,上乘的管理水平,优雅的教学环境,对鼓舞士气,调动积极性,起着无声的教育和推动作用。 总之,要坚持人本理念,实施好人本管理,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切实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以教师群体力量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