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与生活方式

2021-07-19 来源:客趣旅游网


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

提问:简述护士的审美修养途径和目标。

导入新课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东方文化认为“养不教,父之过”,教训孩子是父母的权利和义务。在西方文化里却认为孩子应该和大人一样收到尊重,父母打骂孩子是错误甚至是违法的行为。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不同,生活方式必然不同。

以一种邪恶的、不智的、失节的和不洁的方式活着,就不仅是很坏地活着,而且是在继续不断地死亡。

——德谟克里特

讲授新课

一、生活方式的内涵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生活样式和方法。具体地说,生活方式指的是在一定制度下社会、民族、阶级、群体以及个人在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劳动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及道德、价值观念等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生活方式的内涵:

(一)生活方式的主体是人。

首先,生活方式首先包括个人的、有个性的生活活动样式;

其次,生活方式还包括人的社会群体生活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任何生活方式都是通过无数个人生活活动而实现的。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群体及整个社会成员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也是同样要受社会总体观念体系制约的。

(二)任何生活方式都具有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生活方式的主观条件是指人们的生活观念。人们生活的动机和需要总是和他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分不开的。客观条件是指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它包括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劳动工具及科学、技术装备等,是人类生活、生产所依赖的物质条件。生活观念是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如农耕文化,崇尚安静和谐;游牧文化,崇尚力量勇武。

(三)任何生活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形式和方法

内容需要形式来表现,不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基督徒每次饭前虔诚地祈祷;艺术家深深地陶醉在艺术之中;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都是表现他们生活方式形式和方法。

二、文化与生活方式

文化是生活方式的中介和导向。文化不仅教会人们生活,而且教会了人们应该怎样生活。

(一)生活方式是社会文化赋予的一项社会活动方式。

生活方式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本能的要求,更多是人接受了某种社会文化教化之后,进行活动的行为方式。人类社会教化不同,其生活方式也大不相同。同样是吃,原始人茹毛饮血,文明人美味佳肴;同样是住,原始人负薪巢居,文明人厅堂室户。这些都离不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物质产品的创造和发展。

(二)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决定着人们生活方式的状况。

有什么样的文化创造和文化生产,人们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生活在水边的人们,水是其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人们创造了船只、鱼网、风帆之类的物质文化,也创造了渔歌、水鬼之类的精神文化。他们发展起渔猎的物质生活,也发展起呼喊对歌、出海祭神、下水求巫之类的精神生活。这与农耕文化中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迥然不同。

(三)文化还决定着其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社会文化,不仅赋予人们社会生活以一定思想和感情,而且造就人们对人生、对生活特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它既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婚姻爱情的生活方式亦各不相同。在中国封建社会,王宝钏在寒窑里苦等丈夫薛平贵18年,被视作忠贞,现代女性更看重自身的独立和爱情中的平等,而在美国,夫妇两人半年不同居就被视为自动离婚。

三、文化与健康

健康是一种受社会文化影响的社会认知与判断的过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判断标准有着明显差异。

(一)文化背景下的健康概念

健康不仅是一种生命状态,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文化观念。健康的价值体现在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和发展中,是最有价值的社会文化存在。人类有了健康才有可能创造出一切财富。

人类对健康及其含义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而逐渐深化和演变的。在古代中国,健康被看成是阴阳平衡的结果;在中世纪的欧洲,健康被认为是对上帝忠诚的报答;到了近代,人体被看作是一部机器,健康就是机器零件和运行的正常。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率先与“无病就是健康”的观念决裂,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单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精神、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1989年WHO又修正了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这是现代科学健康观的反映。

(二)影响健康的社会文化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人类健康的物质基础。经济越发达,生产力水平越高,科学技术越先进,物质生活越丰富,则人们的健康水平也越高;经济落后,许多人衣、食、住、行及医疗保健诸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则人们的健康水平也较低。另外,经济发展在促进了人类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活方式的改变、心理压力增大等新的健康问题。

2.社会制度因素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一方面,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和人类的健康水平休戚相关。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广泛的导向与调节作用。它通过行为规范模式,提倡或禁止某些行为方式,保持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例如,对吸毒和贩毒的禁止方面的规定,这些都对维护人群健康具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3.文化素质因素

文化素质因素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文化质量状况,包括社会文化的发达程度、人们所受的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道德的进步状况。它深刻地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状况。社会成员个体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水平。

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某地区30—50岁年龄组的人群中,文化教育素质与死亡率呈负相关,大学文化程度组死亡率为0.36%,小学文化程度组死亡率为1.03%,文盲半文盲组死亡率高达11.4%,是大学文化程度组的31倍多。

4.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是指心身疾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心理紧张对身体作用的结果。社会动乱、战争、自然灾害、瘟疫流行都会造成社会成员的精神紧张,引起心身疾病。

5.行为方式因素

行为方式因素是指人们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存、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刺激时所作出的能动反应,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影响人们健康的行为方式的因素很多,最常见的是大量的不

良的生活习惯和嗜好,如吸烟、酗酒等,还有业余生活不当,如缺乏锻炼、暴食暴饮等。因此,必须大力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健康行为方式的养成。

人类的健康不是孤立的生命现象,它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与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有关,而且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四、本节小结

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不同,生活方式必然不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因文化的多样性,也导致了多种生活方式的并存。文化是生活方式的中介和导向。文化不仅教会人们生活,而且教会了人们应该怎样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