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物联网简介

2024-03-10 来源:客趣旅游网


物联网简介

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03月

方案正文

目录

1 2 3 4 5 6 7

背景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需求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解决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功能描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流程描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方案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产品配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第1页

方案正文

1 简介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简称:IOT。物联网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泛在网络被称为继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之后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而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物联网也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由“物联网”名称可见,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 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够被纳入“物联网”的范围: 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 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 3、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 4、要有CPU;

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第1页

方案正文

5、要有操作系统; 6、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 7、要有数据发送器; 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2009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物联网与企业环境中欧研讨会上,欧盟委员会信息和社会媒体司RFID部门负责人Lorent Ferderix博士给出了欧盟对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1]。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词,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

物联网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外来概念,不如说它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他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第2页

方案正文

2 原理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射频识别(RFID)技术。RFID是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英文缩写,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非接触识别技术。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

而 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3 应用

在物联网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等主要环节中,智能卡让采集设备

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第3页

方案正文

能够登录网络并起到鉴权作用,从而使采集设备拥有了数据采集和收集功能。可以说,智能卡是物联网应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尽管物联网目前还处于开始阶段,但是基于物联网理念的一些初级应用如M2M应用就已经给智能卡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市场。

在电力抄表中的数据采集和通信、智能家居中的远程操控和家庭安防、智能环保中的环境检测和数据报送、智能物流中的车辆监控和物品动态监控等各方面,智能卡技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丰富的物联网应用不仅给带来了智能卡需求量上的增长,也给智能卡厂商在其他环节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众所周知,智能卡与其安全机制不可分割,在物联网中的物与物之间的通信中,安全机制则显得格外重要。 “传统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是人为可控的,用户可以立即采取某些措施对其进行屏蔽等处理,但是在物联网应用中,如果传输的数据被泄露或是网络被侵入,将会带来更大的损失,甚至不被人发觉。”如在电力抄表中,传输数据被控制,将给用户或电力部门带来损失;如果家庭监控系统被侵入,用户及其家庭将完全暴露在别人的眼中。因此,对于一向专注安全的智能卡厂商来说,保障物联网安全将是一项新的机遇。

另一方面是物联网的应用平台建设。在物联网初级阶段,只有不断丰富和拓宽物联网平台应用功能,才能不断促进物联网的发展。因此,握奇数据提出了建设M2M平台功能架构,据握奇数据产品经理黄海东介绍,该平台包括四个功能模块,安全访问控制模块主要是针对码号资源回收和释放、SIM个人化、密钥管理和鉴权访问控制;终端管理模块主要是对物联网终端的注册、状态和监控管理;业务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SI(系统集成)和全网应用以及各级应用管理;业务定制模块主要考虑对各行业的二次开发和增值业务管理。

4 技术

物联网概念最早是从传感网和射频识别(RFID)发展而来的,其理念是通过网络技术将传感网信息和RFID信息进行远距离识别和处理。

物联网的几个逻辑层,目前已经有许多针对性的密码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

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第4页

方案正文

但需要说明的是,物联网作为一个应用整体,各个层独立的安全措施简单相加不足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而且,物联网与几个逻辑层所对应的基础设施之间还存在许多本质区别。最基本的区别可以从下述几点看到:(1)已有的对传感网(感知层)、互联网(传输层)、移动网(传输层)、安全多方计算、云计算(处理层)等的一些安全解决方案在物联网环境可能不再适用。首先,物联网所对应的传感网的数量和终端物体的规模是单个传感网所无法相比的;其次,物联网所联接的终端设备或器件的处理能力将有很大差异,它们之间可能需要相互作用;再次,物联网所处理的数据量将比现在的互联网和移动网都大得多。(2)即使分别保证感知层、传输层和处理层的安全,也不能保证物联网的安全。这是因为物联网是融几个层于一体的大系统,许多安全问题来源于系统整合;物联网的数据共享对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联网的应用将对安全提出了新要求,比如隐私保护不属于任一层的安全需求,但却是许多物联网应用的安全需求。

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第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