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六年级语文句子整理

2020-05-24 来源:客趣旅游网
句子及其类型

句子: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其组成形式是“谁(什么哪里)”如“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认识句子对修改病句、句式变换等很有帮助。 类型:

1、陈述句:能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我游览了长城。 2、疑问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如: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祈使句:向别人提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如:油库重地,请勿吸烟!

4、感叹句:带有快乐、惊讶、厌恶等浓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如: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

陈述句、“把”字句、“被”字句 的互换

“把”字句:用“把”,并在动作前面加上“把”字的句子类型。 “被”字句:将接受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并在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加上一个“被”字的表被动的句子类型。 改写方法:

1、读懂句意,弄清句子的动作发生着和接受动作的对象。

2、陈述句改“把”字句:动作发生着+“把”+接受动作的对象+动作。 3、陈述句改“被”字句:接受动作的对象+“被”+动作发生着+动作。 4、“把”字句、“被”字句互换:调换动作发生者、接受动作的对象两者的位置,将“把”换成“被”,或将“被”换成“把。5、注意“把”字句、“被”字句与陈述句互相转换时,句意不能改变。 【示例】

1. 他紧紧地握住了老人的手。(改为 “把”字句、“被”字句)。分析::首先明确,这是一个陈述句:动作发生者(他)+动作(紧紧地的握住了)+接受动作的对象(老人的手)。然后依照改写方法进行转换即可。 2. 改为“把”字句:他把老人的手紧紧地握住了。 3. 改为“被”字句:老人的手被他紧紧地握住了。

陈述句、反问句的互换

反问句:用反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陈述句改反问句:

1、将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或是将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2、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表示反问语气的词。3、句末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反问句改陈述句:

1、句中的肯(否)定词改为否(肯)定词。 2、去掉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4. 【示例】

1、他是一个好人。(改为反问句) 分析:1、将“是”改为“不是。2、“是”前面添加“难道”,句尾添加“吗”。3、句号变成问号。

改为反问句:1、他难道不是一个好人吗?

2、我们怎能言而无信呢?(改为陈述句)

分析:1、将“能”改为“不能”。2、去掉“怎”“呢”。3、问号改为句号。 改为陈述句:我们不能言而无信。

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双重否定句:是使用两个否定词来表达肯定含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的肯定语气比一般肯定句强烈或委婉。 双重否定句的两种形式:

1、由两个表示否定的副词构成。如“不得不”“无不”。

2、由一个反问词(“难道”“怎能”等)如一个否定副词组成,构成反问句,但也是双重否定句。 肯定句改双重否定句:

1、根据句意选择恰当的双重否定词;

2、替换或删去原句中“要、得(dei)、都、应该、只好、一定、必须、肯定”等词语;

3、删去原句中“很、非常、十分、分外、更加”等表示程度深的词语; 4、检查改后的句子是否读的通顺。

双重否定句改肯定句:先找到双重否定的词即两个否定词,在原句意思不变的情况下,把它改为肯定的意思。 【示例】

1、楚王只好吩咐手下打开城门,迎接晏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分析:1、双重否定句的语气比肯定句更重一些,但句意不变,因而可选择双重否定词“不得不”。2、删去“只好”。

改为双重否定句:楚王不得不吩咐手下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2、问题还没有弄清,但不是没有一点头绪。(改为肯定句)

分析:1、先找出句中的双重否定词“不是没有”,意思是“有”。2、按原句意思改写。

改为肯定句:问题还没有弄清,但已经有了一点头绪。

直述句与转述句的转换

直述句:用直接引用的方法写出说话人说的话。

转述句:用转述的方法把原说话人说的话转述给别人听。 直述句改转述句:

1、读懂原话的意思,弄清楚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2、冒号前面的内容照着写下来,将冒号和引号改为逗号。

3、改变人称代词,将第一人称的“我”改为第三人称的“他”或“她”,如果句子中还有其他的人就改成人的名字。 4、加入必要的提示语使符合句子原意。

【示例】

姐姐说:“你说得对,我就这样做。”(改为转述句)

分析:1、读懂原话的意思,说话人是“姐姐”,是对听话人(也是转述人)说话。2、原话里的“我”是姐姐,改成“她”。3、原句里的“你”,是听话人(也是转述人),改成我。

改成转述句:姐姐说,我说得对,她就这样做。

扩句及其方法

扩句:句子的主要成分是谁(或“什么”)、干什么(或“怎么样”“是什么”)。 如果在主要成分上添加附加成分,对原来的句子加以修饰、限制或补充,就是在进行扩句。扩句的目的一是将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具体,二是使句子表达得更生动、形象。 方法:

1、描述扩句法。 就是抓住句子要说的人或事物进行具体的描写、叙述。例如:“水珠飞腾着”可扩成“(一串串晶莹)的水珠飞腾着”。

2、想象扩句法。。就是抓住句子中叙述的人或事物,想象他们(它们)的形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句子的意思描述的更加具体、形象、生动。例如:“你要爱护它”。可扩成“你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它”。

3、说明扩句法。 就是对句子中所说的人或事物的有关情况进行说明性叙述,使句子的意思更详细、明确。例如:“李时珍是药物学家”可扩成李时珍是(我国明朝一位伟大的)药物学家”。

注意:1、 不能改变句子的基本意思和句型 。2、扩句后语句要通顺。 3、有时题目要求照例子扩句,我们就要看懂例句,审清要求。 【示例】

邮递员送信。(扩写句子)

分析:主要成分:谁——邮递员,干什么——送信。扩句就是对这两部分添加附加成分。

扩句:一个年轻的邮递员冒着大雪给千家万户送信。 缩句及其方法

缩句:去掉句中修饰、限制或补充的附加成分,只保留句子的主要成分。缩句的练习有助于我们抓住长句的主要内容,提高概括能力,还能帮助我们理解句子。 方法:

1、找出句子的主要成分“谁”或“什么”,“干什么”或“怎么样”“是什么”。

2、一般来说句子中的“……的”“……地”“……得”通常是句子的附加成分,缩句时可酌情删掉。 注意:1、保持句子的完整性,主要成分中的“谁”或“什么”可能不止一个。2、保留句子中的“着、了、过”等。 3、不改变句子原意、句型。

4、如果句子陈述的对象及“谁”连续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都应保留。如“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边补一张破帆”应缩写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帆”。 【示例】

今天依然屹立不倒的长城不正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吗?(缩写句子)

分析:1、主要成分“长城”“是”“结晶”。2、原句是反问句,不要改变句型。

缩句:长城不正是结晶吗?

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关键词:能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并能标明前后句子之间的抽象关系的词语。

分类:1、表示并列关系的:“一边……一边……”“不是……而是……”“既……又……”

2、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不只)……而且”“不仅……还”。 3、表示选择关系的:“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或者……或者……”。

4、表示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可是、却)……”。

5、表示假使关系的:“如果……就……”“即使……也……”。

6、表示条件关系的:“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也)……”不管……都(总)……。

7、表示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既然……就……”“因此……”“之所以……是因为……”。

8、表示取舍关系的:“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方法:理清几个句子之间的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示例】

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勤洗手。 我们会减少得流感的可能。(用恰当的关联词合并句子)

分析:“用正确的方法,勤洗手”与“会减少得流感的可能”可以是假使关系,也可以是条件关系,因而选择表示这两种关系的恰当的关联词即可。 合并句子:如果(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清洗手就会减少得流感的可能。

反问、设问

一、特点及作用: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手法。目的是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二、反问句的形式: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三、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1、反问是无疑而问,意在坚定,不需要别人回答。句末时用感叹号。 2、设问是自问自答,答随问后。句末必须用问号。

[示例]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这句话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马跑的越快离楚国越远。故是反问。

比喻

一、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许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用比喻手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二、比喻的基本结构: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比喻体(打比方的事物)。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仿佛等。有些比喻句也可以没有比喻词。

例1:他(本体)一动不动,仿佛(比喻词)是一尊石像(喻体)。(明喻) 例2:母亲(本体)啊!你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暗喻)

例3:天上张着灰色的幔(喻体)。(借喻)

例4:细雨(本体)像牛毛(喻体),像花针(喻体),像细丝(喻体)。(博喻)

三、并不是含有“像”“好像”等比喻词的句子就一定是比喻句。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五种“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例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表示同类事物的比较) 例2:“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表示举例)

例3:珊迪听了,目不转睛的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表示猜测) 例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表示联想) 例5: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表示说明)

判断“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就是比喻句否则就不是比喻句。 拟人

一、定义:拟人就是借助想象把事物当做人来写即赋予事物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运用拟人不仅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没有生命的东西活起来,而且能使语言鲜明、形象、生动。一个好的拟人句一方面能够反映事物的特点,另一方面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拟人的两种类型:

1、把事物直接当做人来描写。例:当四周都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2、人直接同事物说话。例: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示例]

分析下面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千万颗雨点落在水面上,好像一群小女孩在跳芭蕾舞。

答案:这句话是把“雨点”比喻成“小女孩”,而且还在“跳芭蕾舞”,所以作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

夸张

一、定义: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夸张。夸张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运用夸张的手法时,要注意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二、夸张的三中类型

1、扩大夸张。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时间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是先出现的,或者把先出现的事物说成后出现的。这样表面上看不合理,但通过夸张渲染,使内容得到强调。例: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来,病就好了三分。

排比

一、特点及作用:排比就是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二、排比句的分类:

1、并列式排比句。并列式排比句的分句之间是并列同等地位。例: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滑滑梯,有的打乒乓球,有的玩翘翘板。

2、递进式排比句。递进式排比句中,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意思更进一层。例:为了保护干部,为了保守党的秘密,为了共产党的胜利,刘胡兰壮烈牺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