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16 第6讲 深化欣赏水平

2020-05-13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6讲 深化欣赏水平,准解技巧、语言题

欣赏艺术技巧既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难点,这类考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要求较高。就散文艺术技巧而言,高考常以表达技巧鉴赏和语言特色鉴赏两类题型进行考查。对于这两类题型,均需先准确判定所用技巧或所属语言特色,然后再结合文本多角度透彻分析。

题型一 鉴赏艺术技巧

一、什么是表达技巧鉴赏

“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如表达方式运用技巧、表现手法运用技巧、修辞手法运用技巧、行文技巧,等等。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排比、借代等(散文常用) ①记叙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记叙 ②记叙详略:详写、略写 ③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 描写描写 表达方式 抒 情 议 论 表现手法 行文技巧 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 ③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描写手法:工笔、白描、动静、虚实、正面、侧面等(散文常用) ①直接抒情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散文常用)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对比、象征、衬托、抑扬等(散文常用) 设置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伏笔、铺垫等 二、怎样考表达技巧鉴赏 审题定向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分题干示例 (1)(2018·天津卷)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虹关何处落徽墨》) (2)(2017·全国卷Ⅱ)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第 1 页 共 8 页

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表现手法”“细节”“人称”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窗子以外》) (3)(山东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四堡雕版》) (4)(重庆卷)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甘森的西红柿》) 三、怎样答表达技巧鉴赏 (一)“三审”题目明方向

散文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审题同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审题类似,也包括以下三点: 1.审题型

即审表达技巧鉴赏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赏析”或“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

2.审范围

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鉴赏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但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

3.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鉴赏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鉴赏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鉴赏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

(二)“三步”答题保规范

典例1 (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文本见第3讲[典例1]《汴京的星河》。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第 2 页 共 8 页

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解题指导]

这是一道明考型的表达技巧鉴赏题。

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10个“一”写了什么内容,然后结合画波浪线部分在文章中的位置考虑跟上文的关系,最后思考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一根长竹竿”“一盏忽八角宫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等描绘出了一幅作者猛然间发现的汴京城的优美星河图,与上文提到的“古人观灯”和“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相呼应,古今对照,现实与想象对照;同时这一安谧祥和的图景与上文熙熙攘攘的图景对照,就使得文章思路自由出入于古今,动静相衬,开合有度,韵味十足。

(1)胡文阁的水袖。具体的水袖,因为买水袖,胡文阁失去了给母亲买生日礼物的机会。(2)我的“水袖”。抽象的水袖,具体指我年轻时自己的事情。因为觉得自己的事情重要,我错过了陪母亲看月季花的机会。(3)年轻人的“水袖”。抽象的水袖,具体指年轻人心中的事业、爱情、婚姻、子女等。年轻人为了追求这些事情而忽视或不珍惜亲情。(从“具体”和“抽象”两个角度答也可以,注意“紧密结合全文”)

答案 ①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_

典例2 (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文本见第3讲[典例4]《虹关何处落徽墨》。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解题指导] 解答此题首先明确句子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其次结合语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喁喁细语”“翩翩起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磨墨、运墨时的状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

第 3 页 共 8 页

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表明了作者对墨的喜爱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答案 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_

题型二 鉴赏语言特色

一、什么是语言特色鉴赏

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比如鉴赏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技巧鉴赏,也可以说是语言特色鉴赏。但鉴赏语言特色更多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这一点和鉴赏技巧侧重分析手法的如何运用及运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怎样考语言特色鉴赏

审题定向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语言特色”“表达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三、怎样答语言特色鉴赏 (一)语言特色鉴赏四角度 1.用词之美 角度 动词、形容词 特点或作用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叠字、叠词 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化用成语或古语 2.句式之美 角度 长句短句结合 整句散句结合 特点或作用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第 4 页 共 8 页

题干示例 (1)(2017·全国卷Ⅲ)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我们的裁缝店》) (2)(江西卷)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平常的沈从文》)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3.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4.手法之美 角度 修辞 之美 描写 之美 特点或作用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注意] 语言特色(风格)除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等角度分析,因这3大角度已在“小说”专题中详解,本处就不再细说。

(二)语言特色鉴赏三步骤 第一步:概括特点

从用词、句式、修辞或风格等角度,用一两个词概括。概括时既要考虑到一般文本语言的特征,又要充分考虑所给语言片段的特征。

第二步:举例分析

结合文本具体表现,紧扣内容(关键词、关键句)析作用(对主旨的体现、对情感的表达)。 第三步:规范解答

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最突出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另外,指明效果用词要准确,要注意运用术语。

典例3 (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文本见第3讲[典例1]《汴京的星河》。

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

[解题指导]

这是一道语言特色鉴赏题。

画横线语句中,“巧夺天工”“五色荧煌炫转”“争奇斗俏”等词语,辞彩绚丽,带有夸张的意味;“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近近地看”“远远

第 5 页 共 8 页

地望”是铺陈手法;“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使用了排比修辞;“果有”“真个”等副词的运用表现出惊喜的意味;“你看”“你抬头”等第二人称的运用,给人以急于与朋友或亲人等分享喜悦之感。根据这些分析,总结答案即可。

答案 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万鞋墙 梁 衡

①陕北多山,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 000双。”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

②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

③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命。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们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

第 6 页 共 8 页

家,布鞋是最好的标志。

⑤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家地上摆的鞋。我是1963年进大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老师问,为什么不穿鞋。他说长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1968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补了13个补丁。九十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正装。“正装”什么意思?就是要穿皮鞋。

⑥那几天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示纪念,是人们常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社员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是第一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

⑦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做鞋,首要是结实。先要用布浆成“衬”,裁成帮,裹成底。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记得幼时,深夜油灯下,我躺在母亲身旁,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不为穿,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你猜多少?2500针。那堵鞋墙共有13_000双鞋,你算一下,总共有多少针呀!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走过的道路艰辛曲折,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_

⑧鞋墙不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品开头一段写赤牛村名不见经传和老高建起的农耕博物馆也未有见奇,以此来反衬“一堵万鞋墙”给“我”的惊奇感受。

B.第②段通过“隆重聚会”这个比拟和“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这个比喻,把无生命的鞋写活了,“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中一个“请”字表达了作者的敬意。

C.第⑤段,作者以“赤着脚上课”反映出湘西的贫困,以“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反映出农村的落后,以“着正装”反映城市的富裕。

D.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通过塑造“穿之不觉,弃之不惜”的鞋这个意象,表达了深刻的主旨,形成庄重的风格。

解析 C项,作者以“赤着脚上课”“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到开会“着正装”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进步。

2.(分析表现手法)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第一问:借物抒情。第二问:通过鞋墙引起关于鞋的一系列联想,表达出对鞋的由衷敬仰,抒发了作者对像纳鞋人一样的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第 7 页 共 8 页

解析 要结合全文内容和物象使用的目的,答出具体的表现手法,还要联系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分析表达方式)这篇散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试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答案 ①散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亲眼所见鞋墙受到触动而眼眶湿润,联想到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联想到鞋是社会进步的符号,读来让人倍感亲切,增强了艺术的真实性。②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如作者感叹鞋“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

解析 要对全文内容进行整合,从对作者、对读者两个方面的作用入手。 4.(分析修辞手法)赏析第⑦段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案 运用引用、对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做鞋针数繁多、艰苦曲折,深刻地表达了对慈母辛勤劳动的赞美。

解析 要准确地理解段落的意思,再分析出句子中所运用的具体的修辞手法,再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来分析。

5.(品味语言风格)本文语言风格庄重,试结合第⑥段加以赏析。

答案 示例:①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因为“鞋”“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②语言凝重。作者说“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举的例子如巴黎公社社员墙、犹太人的哭墙、烈士人名墙,鞋墙与之一样都容易引起人们痛苦的记忆。③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如“如巴黎公社社员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④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如第一句中的“虽……但……”,第二句中的“如……还有……但……还是……”,第三句中的“虽……却……也……”。(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主要从话题特点、语言特点两个方面思考,也要兼顾其他一些方面。 6.梁衡的散文善于运用联想、想象,请以第④段为例简要分析。

答案 ①从鞋墙联想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联想到第一个驻外使馆的大使临行前匆忙买一双旧皮鞋上路的情形。②想象农村妇女纳鞋的情景和男人们珍惜鞋子的情景等。③这些联想与想象,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专项对点练(38)见P369、专题提升练(九)见P370]

第 8 页 共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