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正确的是①已懂得使用农肥 ②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③主要的生活用品以瓷器为主 ④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2.关于汉初封国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汉初开始就长期存在 B.王国严格受朝廷节制,权力弱小 C.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D.侯国直属朝廷,不受所在郡管辖
3.源于西魏的府兵制到唐朝开元年间陷于崩溃,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
A.均田制的瓦解 B.兵役繁重造成兵士逃亡 C.府兵地位的下降 D.募兵制的实行 4.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为了( ) A. 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 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C.适应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D.笼络汉族的地主和官僚
5.康熙帝率兵粉碎了噶尔丹分裂祖国的活动后,清朝控制了 ( ) A.天山南路 B.天山北路 C.西藏地区 D.新疆地区
6.关于下列叙述,其中哪一项正确 ①满洲是从契丹族发展而来的 ②清朝是我国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政权 收 ③清朝统治时,西藏开始成为中央政权下的正式行政区 ④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 )
A.①②③④全正确 B.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 C.①④不正确,②③正确 D.①③不正确,②④正确
7.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下列几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其中起根本作用的是( ) A.革命性质 B.革命任务 C.社会性质 D.主要矛盾 8.史学界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其主要依据是( ) A.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 B.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刺激维新运动的兴起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9.由于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对革命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 A.使革命缺乏坚强的领导 B.致使革命阵营成分复杂 C.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D.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让步 10.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这表明陈独秀①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②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完全否定儒家思想 ④代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文化(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中国共产党“二大”能够明确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中国革命必须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B.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C.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中国国情 D.中共得到共产国际的正确领导 12.在中国近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在中国现代,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
A.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13.日本占领武汉和广州后,调整其侵华方针的根本原因是( ) A. 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 B.引诱国民政府投降
C.英美与日本妥协,对国民政府劝降 D.其兵力与战略意图的矛盾
14.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大创举。1942年整风运动取得的成就是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②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 ④形成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5.建国初期,下列措施与管理城市最密切相关的是 ( )
A.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B.打击金融投机活动,以稳定物价 C.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革新 D.将全国财经由中央统一管理 1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①生产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②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设置经济特区,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扩大对外贸易 ④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体制( )
A.①②③ D.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17.英国都铎王朝的措施得以贯彻的重要原因是( ) A.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B.地方贵族势力的弱小 C.得到农民的支持 D.罗马天主教会的影响较少 18.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表现在美国,就是( ) A.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 B.发表《独立宣言》 C.战场上一度遭受挫折 D.建立联邦政府 19.美国的“西进运动”与英国的“圈地运动”影响的相同点不包括( ) A.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C.为资本主义发展开拓了市场 D.导致农村关系资本主义化 20.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德国不具备改变世界统治秩序的力量 B.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地位 C.美国的参战改变了战争双方力量对比 D.反战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21.1921年初,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反对当时国家的经济政策,他们主要代表了哪一部分人的利益( )
A.农民阶级 B.小资产阶级 C.无产阶级 D.地主阶级 22.1919年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
A.美国提出的“十四点原则” B.如何处置战败国的问题 C.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的谈判 D.签订限制各国军备的协定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是( )
A.纵容法西斯势力共同反苏 B.牺牲他国利益保全自己 C.支持德国保持欧洲均势 D.牺牲小国利益维持欧洲秩序 24.前南斯拉夫内战和海湾战争的发生都是由于( )
A.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B.民族、宗教、领土等矛盾凸现 C.西方国家无端干预 D.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25.第三次科技革命同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区别是( )
A.出现的条件是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B.各领域涌现出大量的新技术成果 C.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D.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26题10分,27题12分,28题13分,共31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开皇(隋文帝年号)三年……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曰:“……去年亢阳(大旱),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长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
——《隋书》
材料2 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天下义仓皆充满。
——《通典》
材料3 (唐)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熟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有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政要》
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隋代的仓储状况及其利弊。(4分)
(2)唐太宗如何认识隋代仓储作用?你如何看待唐太宗的观点?(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说:“我爱中国,我更爱东北,因为我的祖宗庐墓均在东北,如由余手失去东北,余心永远不安。但余实在不愿 以他人的生命财产,作余个人的牺牲,且不愿以多年相随、屡共患难的部属的生命,搏余一人民族英雄的头衔。”
——《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
材料2 1933年张学良对人说:“只要有人能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不论他是哪一个阶层的人,我都愿意把我自己所有的力量给他,并且我愿无条件地听命于他。”
——《黎天才自传》
材料3 1934年1月张学良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
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
——《张学良文集》第Ⅰ集
请回答:
据上述材料,归纳张学良思想主张的要点,概括张学良不同思想主张出现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中国战场 35个师团 太平洋战场 19个师团 1942年 东南亚 7个师团 中国战场 37个师团 太平洋印度洋 15个师团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111万多人 东南亚太平洋 不到10.9万人 材料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限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够,惟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材料3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4 中国 伤亡 3500万人 死亡 2000多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 620亿美元 间接经济损失 5000亿美元 美国 死亡 40.5万人 英国 死亡 37.5万人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1、2,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 材料3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结合材料3、4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三、问答题(29题16分,30题13分,31题15分,共44分)
29.结合史实对比分析清朝前期200年(1644年~184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政策诸方面与同时期的英国有何不同发展特点。(16分)
30.江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中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辛亥革命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结果怎样?(3分)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分别说明这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各指什么?各自结果如何?(8分)从中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3分)
31.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认为,“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你是否赞同布哈林的观点?
结合自十月革命以来,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一、1.C 2.B 3.A 4.C 5.B 6.D 7.C 8.B 9.C 10.C 11.C 12.D 13.D 14.C 15.B 16.C 17.A 18.C 19.B 20.A 21.A 22.B 23.B 24.B 25.C
二、26.(1)隋初,仓储丰满,储粮数以千万石计,可供几十年使用。对度荒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统治者走向奢华提供了物质条件。(4分)
(2)唐太宗认为隋代的仓储,最终没有起到解救饥荒的作用,却导致隋炀帝奢华无道以致亡国的结局。由此,他认为政权的兴亡不在于仓储的多寡,而取决于统治者的统治政策。唐太宗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他能从政权兴亡的高度来分析仓储的正反面的作用。(6分)
27. 将东北的局部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即狭隘的爱国主义思想。原因: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影响;保存东北军实力;对日军有恐惧心理。(5分)由对日不抵抗到决心抵抗。原因:当时中日矛盾激化,日军占领了东北,李顿调查团纵容日本侵略东北,使张学良依靠国联的幻想破灭。(5分)东北易帜是为了国家统一和富强,要将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誓死不能放弃东北;为了抗日可以牺牲一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5分)
28.(1)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使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兵力不足。(2分)
(2)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会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未出现的原因是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尤其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打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5分)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中国人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作出了巨大民族牺牲。(5分)
三、问答题
29.政治方面: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后,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成为腐朽落后的封建国家;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经济方面:清朝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英国则在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于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文化方面:清朝时,儒家思想仍是封建正统思想,且统治者用大兴文字狱等措施加强思想专制;英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迅速发展,以《国富论》为代表,英国确立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理论。
对外方面:清朝有效地打退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推行闭关自守政策,阻隔了中西的正常交往;英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到18世纪中期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每点4分)
30. (1)举三民主义的大旗,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结果失败。(3分)
(2)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指以城市为中心,举行大城市武装起义,推翻反动政府,夺取全国胜利,结果失败。(2分)“走自己的路”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结果: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2分)
②建国后走“俄国人的路”指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结果在建国初期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但后来严重滞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2分)“走中国自己的路”指经过不断探索,最后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结果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工农业取得了巨大
成就,二十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水平”。(2分)
③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不管走什么路,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3分)
31.布哈林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这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2分)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使苏联的经济逐渐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3分)
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从长远看,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3分)20世纪50至60年代,东欧国家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由于没有彻底摆脱旧的体制,改革成效不大。(2分)经济体制问题是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1分)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