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
第 4 课 孙权劝学
一、全文讲解
本文选自 《资治通鉴》 ,这本书是由 北宋 (朝代) 政治 家、 史学 家 司马光 主持编撰的一部 编 年体 通史,记载了从 战国 到 五代 共 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 129 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 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 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 ”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 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 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 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 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 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 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 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 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 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 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 而愿与之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 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9、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
(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 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复习
(一)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
(二)词的积累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1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①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 . ..
但当涉猎(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 . ..
刮目相待(擦) .
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治,研究) . .
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就,靠近)
. .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 .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 .
②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
. 2.但当涉猎(应当) .
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 .
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 ..
若:1.孰若孤(动词,比得上) .
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 .
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
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 .
乃:1.乃不知有汉(竟) .
2.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
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词,做) . 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 ③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
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今义:经过。)
.
(三)句式积累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 :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 何见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②“蒙 辞以军中多务”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四)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示的语气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表反问语气,吗 2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表限止语气,罢了 3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感叹语气,啊
(五)解释成语 1 吴下阿蒙:人没有学问,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 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2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六 )问答题
1 鲁肃“大惊”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什么神态? 表现十分惊奇的神态与情不自禁的赞叹。 2 吕蒙的答话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显示出他怎样的神态? 既显示了他颇为自得的神态,又巧妙地接应 了鲁肃的赞叹,表现出一种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情 孙权劝学与鲁肃与蒙论议后赞叹非复吴下阿蒙两件事。 4 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孙权终于成功地劝吕蒙学习。 5 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6 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2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指出其可行性。
7 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表现的?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的所 见所语来写。
8 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也在不断的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9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从 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0 本文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 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1 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概括本文的内容,这个成语是 开卷有益 12 文中的“ 卿言多务, 孰若孤? 孤常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是孙权入情入理现身说法地劝吕蒙学习, 而“ 蒙乃始就学 ”说明吕蒙是一个一点就破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是鲁肃赞美 吕蒙学有成效的话,这是一种 侧面描写 的手法。
13 孙权劝吕蒙学习,为吕蒙确定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学习方法是什么? 见往事耳 但当涉猎
14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过程给你什么启发?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 8 课 木兰诗
一、全文讲解
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 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 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 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 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
“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 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二、重点复习
重点词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 zhù 可 kè汗 hán 鞍鞯 jiān 辔 pèi 头 溅 jiān 溅 啾 jiū啾 柝 tuò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2)惟闻女叹息 惟:只。 (3)愿为市鞍马 市:买。 (4)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5)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6)著我旧时裳 著:穿。 (7)双兔傍地走 傍:靠近, 贴近。(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只。 (9)万里赴戎机 戎机:战争。 (10)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贴上 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3)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4)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3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点拨:重点理解“但”“闻”“溅溅”等词语。(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点拨:重点理解“戎机”“度”等词 语。(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点拨:重点理解“傍地走”“安”等词语。 (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回答 不想做官。 点拨:重点理解“问所欲”“不用”等词语。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通假字
“帖”通“贴”,“火”通“伙” 修辞手法
顶针、互文、对偶、反复(P68 练习二、三)
重点句子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解析: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解析: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 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 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 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解析: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 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 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解析: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 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解析: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 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重点段落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解析: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现木兰的机智聪慧,和伙伴们 的惊讶;也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解析: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 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 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 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解析: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 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 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4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 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 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 足,送儿还故乡。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 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 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还故乡。
第 12 课 卖油翁
基础知识
作者:
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 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重点字词:
自矜:自夸。矜,夸耀。释担:放下担子。释,放下。睨:斜着眼睛看。发矢:放箭。矢,箭。但微颔之: 只是微微地点点头。但,只是。颔,点头。但手熟尔:不过手法熟练罢了。尔,罢了。忿然:恼怒的样子。尔安 敢轻吾射: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尔,你。轻,轻视。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乃 取一葫芦置于地:就取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乃,就,于是。置,放。以钱覆其口: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 以,用。覆,盖。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徐,慢慢地。杓,现在写 作“勺”。沥,注入。因:接着。康肃笑而遣之:陈尧咨笑着将他(卖油翁)打发走了。 通假字:
但手熟尔:同“耳”,罢了。 一词多义: 之:
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 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5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其: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代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代词,代葫芦) 以:
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 以钱覆其口(介词,用) 射:
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技艺) 而:
释担而立(连词,表顺承)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 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 尔:
但手熟尔(同“耳” ,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
4、古今异义:
但手熟尔(古义:只,不过;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尔安敢轻吾射(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陈尧咨与卖油翁间的问答小故事,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即使有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文章结构:
第一段 开端:善射、以此自矜 但微颔之
卖油翁 发展:吾射不亦精乎? 但手熟尔 熟能
第二段 高潮:忿然 酌油知之 生巧
结局:笑而遣之 惟手熟尔
思考与练习: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由“忿然”到“笑而遣之”。其变化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卖油翁的技术很纯熟,却并不“以此自矜”,认识 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技艺是无止境的。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分别指代什么?1、忽啼求之:指代书写工具。2、传一乡秀才观之:指代方 仲永写的诗。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指代陈尧咨射箭。4、康肃笑而遣之:指代卖油翁。
简答题:
1、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卖油翁。因为故事的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意近即可)
2、描述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这两段文字,哪一段写得比较详细,哪一段写得比较简略,这是为什么? 答:写卖油翁沥油一段详细,为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服对方的形象;略写陈尧咨的射技,只 用“十中八九”略写,对他恃技骄横则较详,便于突出各自性格,突出文章中心。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 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他词,表达不出这 种含义。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6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4、概括出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性格特点:尧咨因善射而自以为是,骄傲自大,不可一世;卖油翁身怀绝技,
但含而不露,而又谦虚谨慎。
5、文中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 睨、颔
哪些词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忿然;尔安敢轻吾射。 6、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本文通过康肃公“善射”和卖油翁“酌油”两件小事,说明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 7、出现在本文中的成语是:熟能生巧
8、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己有长处也不应该骄傲自满;他人有长处,应向其学习,做到“择其善者 而从之”。
第 16 课 陋室铭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rú)】博学的人。 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 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 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 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 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 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 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 “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7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
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 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
第 16 课 爱莲说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文言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 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 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阅读探究
1.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2.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3.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8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 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 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莲象征什么?君子的美好品德。
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 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 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 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 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第 24 课 河中石兽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进士。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 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 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9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原文注释】
①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河干( ān【干:岸边。】,山门【山门:寺庙的大门】圮(ǐ)【圮:倒塌。】 g )p
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 】沉焉【于之,在河里】。阅【阅: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 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究:推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 理。】,是【是:这】非木杮(fèi)【木杮: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 ān)【湮: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同“癫”,疯狂。】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盖:原来是。发 语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niè)【啮:本 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坎穴: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如 是: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已: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如:依照】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yì) 断【臆断:主
观判断】欤(yú)?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了河里。经历十多年,和 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 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 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 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 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 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重点词句】
1.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 阅十余。今义:阅读。 是:古义: 代词 这 是非木柿 。今义:判断词 是。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 古义:只 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2. 一词多义 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为其来也。在。 3.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汉字通假。①“颠”同“癫”,疯。②钯:同“耙”,整地的农具 5.注音:圮 p ;曳 yè;棹 zhào;杮 fèi;湮 yān;溯 sù。
6、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最新部编版语文10 精品资料设计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课文理解】
1.文章分层:第一层(1):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两种寻找方法 第二层(2-3):另两种不同的寻找方法 第三层(4):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 “据理臆断”,深化主题 2.四种寻找方法: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寻找经过 第一种
人物 僧 僧 讲学家 老河兵
寻找的地点 原地水中 顺流而下 原地沙下 求之于上流
结果 不可得 无迹 失败
果得于数里外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3.中心思想:
⑴作者得出什么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臆断:主观判断】欤(yú)? ⑵主题概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 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4.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 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 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 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5.写法探究
⑴层层铺垫: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 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 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⑵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 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 合理性。
⑶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①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②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答疑解惑】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
★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 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 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前两者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
最新部编版语文11 精品资料设计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看法。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因其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 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他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 判断。
2、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 和自信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是 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认识错误,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 ,
历深广,有实践经验。既是对讲学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他的自信与自狂。 3、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 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 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最后一段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
析其中的道理。
4、文章是怎样层层铺垫,巧妙地造成讽刺效果的?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 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 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5、说说本文对你的启示,并再列举一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故事。
(1)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 情主观作出判断,要多方面考虑问题。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实践出真知。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 主观作出判断。(言之成理即可) 7.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 字以内)
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 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 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 ) 欧 阳修传 (节选 )
(二 )
修 ① 幼失父,母尝谓曰: “汝父为吏常夜烛治 ② 官书屡废 ③ 而叹!吾问之,则曰: ‘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
尔! ’吾曰: ‘生可求乎? ’曰: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 ”修闻而服 ④ 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 · 欧阳修传》 )
【注释】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②治:处理。③废:放下。④服:听从,信服。这里指遵从。 1.用 “/”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限断两处 )
汝父为吏 /常夜烛治官书 /屡废而叹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母尝谓曰 尝: 曾经
最新部编版语文12 精品资料设计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2) 我求其生 其: 代词,指犯人 (3) 不得尔 得: 成功 (4) 犹失之死 犹: 仍然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为他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 (2) 修闻而服之终身。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 (母亲 )的教导。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示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材有着重要作用 (“修母 ”教子有方 )。从“修母 ”能以丈夫的优良品德教育
孩子看出。【示例二】我们要善于听取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从欧阳修听从母 亲的教导,以父亲为榜样并一生效仿看出。
附参考译文:
欧阳修幼年丧父,他的母亲曾经对他说: “你父亲当官,经常熬夜处理文书,多次放下文书叹息。我问他,
他说: ‘犯人犯了死罪,我想让他活命但是办不到啊! ’我说: ‘能让他不死吗? ’他说: ‘为他找活下来的理由, 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常常想让他活下来但是仍然判他死,而一般做官的人都 是想让他死啊! ’他平时教导学生,经常说这些话,我都听熟了。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 (母 亲 )的教导。
(二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
①
,施 ② 尾于堂。叶
公见之,弃而还 ③ 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 · 杂事》 )
【注释】①牖 (yǒu) :窗户。②施 (yí ):延伸。③还 (xuá n) :掉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施尾于堂 于: 在
(2) 弃而还走 走: 跑 (逃跑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呀,他喜欢的是那些像龙而不是龙的东西。
3.叶公 “弃而还走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叶公好龙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
根本原因是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讽刺那些口头上爱好,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
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它,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的人。
附参考译文: 叶公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天上的真龙知道 (这件事 )后,便
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看到了,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 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呀,他喜欢的是那些像龙而不是龙的东西。
(三 )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 ① 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 “臣修身
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 生。侯生摄 ② 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 (选自司马迁《史记》 )
【注释】①大梁夷门:战国魏都城的东门。②摄:整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家贫 贫: 贫寒 (2) 为大梁夷门监者 为: 是
最新部编版语文13 精品资料设计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3) 欲厚遗之 遗: 给予,赠予 (4) 欲以观公子 以: 用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子于是置酒大会宾客。
公子在这时大摆酒席,宴饮宾客。
3.概括 “公子 ”和 “侯嬴 ”的品质特点。
公子:礼贤下士;侯嬴:不慕名利,聪明智慧。 附参考译文:
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公子听说了这个人,就派人去
拜见,想送给他一份厚礼。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说: “我修养品德,坚持操守几十年,不能因我看门贫困的缘 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物。 ”公子在这时大摆酒席,宴饮宾客。大家来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 空出车子上左边的座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先生。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
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上, 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 他想借此观察一下公子的态度。 公子手握缰绳, 态度更加恭敬。
(四 )穆公亡马
秦穆公亡马,岐下野人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吏逐得,欲法之。公曰: “君子不以畜害人。吾闻食马肉不
饮酒者,伤人。 ”乃饮之酒。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者闻穆公为晋所困,椎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穆 公获晋侯以归。 (选自《资治通鉴》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秦穆公亡马 亡: 丢失 (2) 欲法之 法: 依法处置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穆公亡马,岐下野人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
秦穆公丢失了一匹马,岐山下的三百多个农民捕获了这匹马并且把它分着吃了。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做人要宽宏大量,以德服人。作为君主,更应体恤百姓。 4.从文中可以看出秦穆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胸怀宽广,能体恤百姓的人。 附参考译文:
秦穆公丢失了一匹马,岐山下的三百多个农民捕获了这匹马并且把它分着吃了。官吏追捕到这些人,准备
依法处置 (他们 )。秦穆公说: “有道德的人不会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我听说吃了马肉不喝酒,会伤身体。 于是就给他们酒喝。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那三百多个人听说秦穆公被晋军围困,个个拿着武器为秦穆公拼 死作战,来报答秦穆公当初让他们吃马肉、饮酒的恩德。于是秦穆公俘获了晋侯回到秦国。
(五 )推敲
《刘公嘉话》 ①云: (贾 )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 “推 ”字,又欲着 “敲 ”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 “作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 衣之交。
【注释】①《刘公嘉话》:唐朝韦绚所撰。因为所记之事都是听刘禹锡讲的,故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岛初赴举京师 举: 参加科举考试 (2) 遂于驴上吟哦 于: 在
最新部编版语文14 精品资料设计
”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3) 韩立马良久 良: 很 (4) 遂并辔而归 而: 连词,表修饰 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始欲着 “推 ”字,又欲着 “敲 ”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他 )开始想用 “推 ”字,后来又想用 “敲 ”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一直不能确定用哪个字,于是在驴背上吟咏
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画 “推 ”“ 敲 ”的姿势。
3.这则故事给我们平时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示例】①对待写作必须严谨;②文章不厌百回改;③要多向他人学习借鉴。 4.你还能举出与 “推敲 ”有关的故事或例子吗?
【示例】王安石将其诗《泊船瓜洲》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 “绿 ”字改了多次,才最终选择了 “绿 ”。 附参考译文:
《刘公嘉话》 上记载:贾岛初次去京城考试。 一天他骑着毛驴赋诗, 吟得:“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他 )
开始想用 “推 ”字,后来又想用 “敲 ”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一直不能确定用哪个字,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 还不停地伸手比画 “推 ”“敲 ”的姿势。韩愈当时是吏部权京兆尹。贾岛不知不觉地冲撞到仪仗队的第三节,被侍
从押到韩愈面前。 于是贾岛对韩愈讲了自己作诗的经过。 韩愈在马上沉思了很久, 对贾岛说:“用 ‘敲 ’字比较好。” 于是与贾岛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府邸。在一起谈论诗歌,两人最后成了好朋友。
(六 )四知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
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 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闻其贤而辟之 闻:听说 B.当之郡 之:到、去 C.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遗:遗留 D.故旧长者 故:老朋友 (解析: C. 遗:赠送,给。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
(2)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种为人清白的风气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吗? 3.本文写了杨震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可贵品质?
拒绝下属夜怀金十斤相送,拒绝采纳 “故旧长者 ”提出的 “为开产业 ”的建议,表现出杨震清正、廉洁、自律
的可贵品质。
附参考译文: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四次升迁,从荆州刺史转任东莱郡太守。在他赴 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 (杨震 ),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 斤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 “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 ”王密说: “夜深了没有人会知道。 ” 杨震说: “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 (拿着金子 )羞愧地出去了。后 来杨震调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 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 “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种为人 清白的风气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吗? ”
最新部编版语文15 精品资料设计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七 )
(苏秦 )归至家,妻不下纴 ① ,嫂不为炊,父母不与其言。苏秦喟叹曰: “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
③ 以为揣摩。读书 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 ② 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
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 “安有说 ④ 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 ⑤ ,揣摩成,曰: “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也。 ” (选自《战国策》 )
【注释】①纴:织布机。②发:打开。③简练:挑选。④说 (shuì ):游说,劝说。⑤期 (jī) 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是皆秦之罪也 是: 这 (2) 安有说人主 安: 怎么
2.用 “/”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标两处 ) 读书欲睡 /引锥自刺其股 /血流至足。
3.苏秦刻苦读书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一个三字词是: 锥刺股 。古人讲刻苦读书的故事还有: 头悬梁、孙康
映雪、车胤囊萤 (举两个即可 )等。
4.简要列举苏秦在学习方面的优点。
有毅力、有恒心,刻苦勤奋,学有所成。 附参考译文:
苏秦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布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 “妻子不把我当丈夫,
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 ”于是半夜打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 书,埋头诵读,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 言自语说: “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 ”满一年,研究成功,说: “这 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
(八 )物各有短长
曰: “河水间 ③ 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 ”甘戊曰: “不然,汝不知
⑦ ; 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 ④ ,可事主不施用兵 ⑤ ;骐骥、 ⑥ ,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
干将 ⑧ 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 乘之主 ⑨ ,子亦 不如戊矣。 ” (刘向《说苑 · 卷十七 · 杂言》 )
【注释】①甘戊:战国秦武王时丞相。②船人:船夫。③间:间隔。④谨愿敦厚:谨慎老实,诚恳厚道。
⑤不施用兵:不能够用他们带兵打仗。施,使用。⑥骐骥、:四种骏马的名称。⑦小狸:小野猫。⑧干将:古 代利剑的名称。⑨千乘之君,万乘之主:指小国、大国君主。
②
甘戊 ① 使于齐,渡大河。船人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A.甘戊使于齐 (到 )
B.不然,汝不知也 (这样 ) C.物各有短长 (短小 ) D.说千乘之君 (高兴 )
(解析: D.“ 说 ”应解释为 “劝说,说服 ”。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工匠用它劈削木头,还比不上斧头 (锋利 )。 3.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船夫对甘戊出使齐国的能力很佩服,但对甘戊连一条河都过不去很瞧不起。 B.甘戊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其长处与短处,应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C.甘戊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万事万物的长处与短处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最新部编版语文16 精品资料设计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D.甘戊认为自己的才能是善于游说君王,而船夫擅长在河里撑船。 附参考译文:
甘戊出使齐国,要乘船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 “河水间隔,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怎样说服齐王
呢? ”甘戊说: “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 可以辅助君王,而不能够用他们带兵打仗;好马 (可以 )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 如野猫;干将可以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工匠用它劈削木头,还比不上斧头 (锋利 )。现在用桨划船, 进退自如,我不如你;说服小国、大国君主,你就比不上我了。 ”
(九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梁丘据谓晏子曰: “吾至死不及夫子 ① 矣! ”晏子曰: “婴闻之,为者常 ② 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
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 ③ 难及也? ”吴生曰: “所谓不在三更早、五更迟,只怕一暴,十日寒。读书者当
观此。 ” (选自《晏子春秋 · 内杂下》 )
【注释】①夫子:先生,对尊长的敬称。②常:一定。③故:同 “胡 ”,何,什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婴闻之 闻: 听说 (2) 常为而不置 置: 弃置,放弃 (3) 故难及也 及: 达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无论多么难做的事 )总去做,就一定能做成; (无论多么遥远的路 )总是走,就一定能到达。 (2) 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只要你 )总去努力而不中断,总是前进而不休止,还有什么难以赶上的呢? 3.晏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目的?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 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
4.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示例】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终一定能成功。 附参考译文:
梁丘据对晏子说: “我到死 (恐怕 )也赶不上先生啊! ”晏子说: “我听说, (无论多么难做的事 )总去做,就一
定能做成; (无论多么遥远的路 )总是走,就一定能到达。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 (只要你 )总去努力而不 中断,总是前进而不休止,还有什么难以赶上的呢? ”吴生说: “这就是所谓不在乎每天起早起晚,而要防止一 曝十寒吧。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
(十 )( 唐山模拟改编 )
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卫懿公好之。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厚敛于民,以充鹤粮。民有饥冻,全不
抚恤。大夫石祁子,贤臣也。进谏屡次,俱不听。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谍报: “狄人入寇。 ”懿公大惊,即时敛兵授甲,为战守计。百姓皆逃避村野,不肯
即戎 ① 。石祁子亲往街市,述卫侯悔过之意,百姓始稍稍复集。大夫渠孔为将,命鼓行而进。狄人诈败,引入 伏中,将卫兵截做三处,你我不能相顾。卫兵原无心交战,见敌势凶猛,尽弃车仗而逃。懿公被狄兵围之数重。 须臾,懿公与渠孔先后被害,全军俱没。
【注释】①即戎,指参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倶不听 倶: 全,都 (2) 即时敛兵授甲 甲: 盔甲 (3) 百姓始稍稍复集 始: 才 (4) 命鼓行而进 鼓: 擂鼓,击鼓
(选自《东周列国志》,有删节 )
最新部编版语文17 精品资料设计
2.下列各句的 “之 ”与例句中 “之 ”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例句:述卫侯悔过之意
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A.何陋之有 (《陋室铭》 )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 C.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 D.水陆草木之花 (《爱莲说》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厚敛于民,以充鹤粮。
(他 )向老百姓征收重税,来充当鹤的粮食。 4.文中卫国全军覆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失去了民心 (国君只顾自己享乐而不管百姓疾苦,战争时又急躁冒进,中了埋伏 )。 附参考译文:
鹤颜色洁白,形态清雅,能鸣叫,善跳舞,卫懿公非常喜欢鹤。所养的鹤,都有品位和俸禄。 (他 )向老百
姓征收重税,来充当鹤的粮食。老百姓饥寒交迫,他一点儿也不安抚体恤民众。大夫石祁子是一个贤臣。他多 次进谏,但卫懿公全然不听。
当时,卫懿公想要带着鹤出去游玩,传来情报说:“外族的敌军入侵。”卫懿公非常惊慌,立刻收集兵器,发 放盔甲,做出战和防守的计划。老百姓全都躲避到村庄和野外,不肯参军。石祁子亲自前往街市,向老百姓陈
述卫懿公有悔过的想法,百姓才又渐渐集结。 (战争时 )大夫渠孔作为卫将,他命令擂鼓行军出击敌军。敌军假 装溃败,把卫国的军队引诱到埋伏圈中,把卫兵截成三段,使得他们不能相互照应。卫国的军队本来就没有心 思作战,他们看见敌军来势汹汹,全都丢弃战车和兵器逃跑。卫懿公被狄人的军队重重包围。不久,卫懿公与 渠孔先后被杀死,全军覆灭。
最新部编版语文18 精品资料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