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刊 2010年第9期 《文心雕龙》“风骨"论探略 O周朔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 广州510303) [摘 要] 在梳理各家《文心雕龙》“风骨”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本细读法,重点阐述“风”与“骨”的含义、 特征,简要探讨了“风骨”与“气”、“采”的关系。 [关键词】 风骨;清;辞;气;采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9-0001—02 “风骨”一词本是一个比喻,来源于人物品鉴, 者的影响力,以陆侃如、牟世金为代表。九是“形式 风指清俊爽朗的神情风度,骨指挺拔端正、精健有力 内容”说,认为“风”即形式,指富有情绪色彩的、音 的骨骼,风骨比喻人的精神之中所透露出来的美的 乐性的语言,“骨”即内容,指纯洁的思想真挚的感 气质、美的风采。后被移用于绘画、书法的批评和理 情,提出此说的是舒直。十是“内质美”说,认为“风 论中,风即气韵生动,指绘画中人物神情风貌栩栩如 骨”是对作品内质美的规定,“风”即“情”的内质美, 生,生气流注;骨即骨法用笔,指绘画中人物轮廓勾 其主要特征是生气、清新、真切和动人,“骨”即“辞” 勒良好,线条挺拔有力。由品评人物到评鉴绘画、书 的内质美,其主要特征是力量、劲健、精约和峻拔,持 法,风骨的比喻、抽象意味逐渐浓重,必须细细品味、 此说的是童庆炳。以上解说各话各是,谁也不敢说 想象、揣摩。 揭橥了“风骨”说的真意。 当刘勰第一次独创性地将风骨移用到文学批评 为什么对刘勰的“风骨”论的解说会出现如此 理论,创作《文心雕龙・风骨》篇时,由于没有对风 多如此大的分歧呢?除了刘勰是运用形象的比喻、 骨设立一个明确的定义,后人(近特别是代以后)只 骈体文的模糊语言来论述“风骨”,给后人留下了多 能从风骨所比譬的意义中去找寻,因而众说蜂起,莫 种解释的空间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解说者的各 衷一是。学术界对“风骨”有许多不同的解说,归纳 种解读方法不相同所造成的。例如有的学者在解说 起来影响较大的说法大概有十种:一是“风意骨辞” 《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骨”时,往往寻根 说,认为“风”是文意的特点,“骨”是文辞的特点,持 溯源,详尽地考证前人关于“风”、“骨”的释义,企图 此观点者甚多,以黄侃和范文澜为代表。二是“情 以此证明自己对于刘勰“风骨”的认识;有的学者联 志事义”说,认为“风”是情志,“骨”是事义,两者都 系《文心雕龙》的整个体系,并且从《风骨》篇以外的 属于文学内容的范畴,持此说的主要是刘永济。三 篇章寻找旁证,以旁证的语境替换《风骨》篇的语 是“风格”说,认为“风骨”是一种特殊的风格,以罗 境,从而造成理解上的歧义。本文尝试采用文本细 根泽、王运熙为代表。四是“情感思想”说,认为 读法,从文本本身的语境关系中寻求“风骨”的原初 “风”是情的因素,“骨”是理的因素,“风骨”是思想 含义,即“风清骨峻”。 情感的表现。提出此观点的是宗白华。五是“刚柔 何谓“风”?《风骨》篇开宗明义:“《:诗》总六 之气”说,认为“风”与“骨”分别是人的柔气与刚气 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在作品中的表现,提出此说的主要是黄叔琳、徐复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体和赋、比、兴三法,其中风 观。六是“感染力”说,认为“风”是作品的感染力, 位居第一,风是诗歌具有感染力的本源,也是诗人感 “骨”的特征是明朗、健康、遒劲,以寇效信、马茂元 情、气质的表现。这是我们判断“风”的含义的关 为代表。七是“精神风貌美”说,认为“风骨”是文学 捩。《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 作品的精神风貌美和物质形式美,持此说的主要是 化之。”又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 张少康。八是“教化”说,认为“风”即风教,指作品 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日风。”刘勰正是 内容的教育感化作用,“骨”指骨力完善的文句对读 借助《诗经》中的“国风”,要求文学作品必须像“国 [作者简介]周朔,男,湖南邵阳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古文观止 风”一样,能够表现思想感情,表达人民的愿望,产 生讽谏、教育、感化的作用。由此可知,“风”既是指 作家情志的表达,也是指文学动人的感染力量。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要使抒情深切动人,必 周朔/《文心雕龙》“风骨”论探略 公,加九锡。潘勖代汉献帝写了《册魏公九锡文》, 为曹操歌功颂德,内容本没有什么可取,但在文辞上 规模《尚书》,语言端直典雅,遒劲有力,致使“群才 韬笔”,那是因为它的文辞挺拔劲健,有一定的骨 须从“风”出发。“风”与“情”是有密切联系的,但 “风”不是情志本身,“风”是抒发作者情志的最重要 的因素。“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抒发情志必须 含有“风”,就好像人体中要含有血气、生气,人体中 有了血气、生气,方有了朝气蓬勃的生命,抒发情志 有了“风”,情志的表达才能生气流注、生动感人。 在此基础上,刘勰运用骈体文的对称结构,分别对 “骨”、“风”下了一个定义:“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 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风”就是“意气骏爽”,就 是“清”。“意气”即思想、感情、气质。“骏爽”,骏 者骏发骏逸,爽者爽朗爽快。“骏爽”即骏逸爽朗。 “清”,即清新、清爽。思想感情、个性气质表达得骏 逸爽朗,鲜明生动,就能让人如沐春风,耳目一新,清 爽动人,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就是“风”。所 以,“深乎风者,述情必显”,作家如果深入地把握 力。因此,“骨”的特征,就在于用词造句端正精炼, 刚健遒劲,骨鲠有力,从而使文章精干挺拔。 在阐述“风”与“骨”的内涵、特征的同时,《风 骨》篇还论述了“风骨”与“气”的关系。“故魏文称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 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 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 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 也。”曹丕的“文气”说,特别强调作家独特的精神气 质和个性特征对文学创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刘勰 这里大段引用了曹丕和刘桢的观点。说明刘勰正是 在“文气”说的基础上论述“风骨”与“气”的关系 的。他说:“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 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作家如果没 有高尚的气质和良好的个性,是写不出清新爽朗富 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的。所以,能否“守气”与“重 气”,是作品是否具有“风骨”的关键。所谓“守气”、 “重气”,就是要求作家坚持和信守自己独特的精神 气质和个性特征,拥有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兴趣,保持 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情致。只有这样,写出的作品才 能达到“辉光乃新”、“骨劲而气猛”的境地。 “风”,情感、气质的表达就会清晰鲜明。反之,如果 “思不环周,索寞乏气”,作家情思的表达不充盈,个 性气质的抒写缺乏生气,这样的文章就没有感染力, 就是无风的表现。刘勰还例举司马相如的《大人 赋》,以帮助阐明“风”的含义。“相如赋《仙》,气号 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据司马迁《史记・ 司马相如传》:“相如既然奏《大人》之赋,天子大悦, 飘飘有凌云之志,似游天地之意。”这就更加说明所 谓“风”,即是情志的抒发要清新爽朗、鲜明生动,要 有飞动之致、韵外之趣。因此,“风”由 隋”而发, “情”待“风”而显;“风清”而气爽,“风深”而情显。 《风骨》篇还论述了“风骨”与“采”的关系。 “夫晕翟备色,而嬲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 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 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 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刘勰认为,如 风不是思想感情、个性气质本身,不是思想感情、气 质的斜正美恶,而是思想感情、个性气质在作品中表 果仅有文采的优美而缺乏风骨,就像那五彩绚烂、体 态艳丽的野鸡,飞不高飞不远;如果仅有风骨而缺乏 达得清新、明朗、生动,因而具有独特的韵味,富有清 新宜人的感染力量。正如杨明所说:“风”“并不是 指说些什么,而是指说得怎么样”[1]124。 文采,就像鹰隼一样,可以高翔于天,但非常浮躁乏 味。只有既具备动人的文采又富有风骨的作品,才 能像凤凰那样“藻耀而高翔”,“风清骨峻,篇体光 华”。 何谓“骨”?“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 骨,如体之树骸。…‘骨”不是“辞”,“骨 是安排文辞 首先要考虑的因素,“骨”与“辞”的关系好像骨骸与 人体的肌肉一般,骨架端直、挺拔有力,肌肉才能有 所附丽,人体才不致歪斜臃肿;同样文辞有了骨就不 会杂乱疲软,而能刚健道劲。“结言端直,则文骨成 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这里刘勰明确指出, “骨”就是一种端直、精炼、简约的文辞,从反面来 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如果 内容贫乏,辞藻繁杂、冗长而不精炼,缺乏条理,那就 是无骨的征象了。刘勰认为潘勖的《册魏公九锡 综上所述,“风”与“骨”都是从艺术表现方面而 言的,不是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的。“风”是作品情 志(思想、感情、气质)表达得骏爽,清新、生动而富 有感染力的一种外在风貌特征,“骨”是作品文辞显 现出的端直、精炼、挺拔的艺术特征。“风”与“骨” 都是从作品写得怎么样来说的,是作品必须具备的 一种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美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明.文心雕龙精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文》就是“骨髓峻”的典范。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 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