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 ̄ity(SociM Science Edition) July,2010 Vo1.37 No.4 第37卷第4期 “日常"的深度 禅宗的日常哲学诠解 韩凤呜,王晓羽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8) 摘要:禅宗认为出世间的解脱生活理想不能离开人世间,现实生活是修行的广阔道场,平常生活和事业 就是禅修的清净场所。所以日常生活中蕴藏着终极真理,生活的本质就是存在的本质,禅宗鼓励人在日常生活 中即俗而真,珍惜眼前风光。禅宗认为,当我们体味到日常即真理、日常不待修而自在美善的时候,就实现了日 常生活的神圣化呈现,实现了神圣与世俗的统一。但在禅门的“清净心”走向“日常心”的解释过程中,要避免将 “日常”做庸俗化理解,禅门的“日常心”有它深刻的出世领悟因而不失其超越性,即以平常形态实现其全面的现 世关怀。 关键词:日常;清净;无修之修;平常心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10)04-0030-04 一般认为,宗教徒的精神世界总是神圣的,他们 于日常生活的万事万行中认识存在的本来面目,这 样的日常生活即是“禅”的生活。惠能说:“定无所 的生活难以世俗化和日常化。中国禅宗看出这种精 神的神圣局限性,难以进入世俗生活以化导普通人 心,难以广泛传播其宗教智慧并广泛地“普度众 生”。所以中国禅宗对传统佛教的许多行持方法做 了革新,将传统佛教的戒、定、慧做了适应百姓生活 方向的革新,禅宗的修行有消归于日常生活的倾向, 表现为“平常无事”的外在特征。因此禅门生活的 清净、无修、日常体现了一种平静而深刻的生活品 质,在世间和出世间的真相领悟中,心灵逐渐清净纯 粹,智慧越来越深入和圆融,生活之路越来越宽广。 一入,慧无所依,举手投足,常在道场。”[1](P1465)佛 门的戒、定、慧在这里融进了日常生活,现实生活就 是广阔的禅修道场,生活的道路有多少,就有多少禅 修的方法。 禅修的目的是为了求得生命之“真”,禅宗认为 日常生活就是生命的实际存在,“我们”就是我们的 日常生活,日常事中我们的“本质”。但一般人被日 常生活现象所遮蔽,因而早已丧失了日常生活的真 相把握。禅宗认为这种失真以至异化现象虽然是存 在的,却仍然在我们的眼中把握为假相,我们时刻在 、日常事是清净事 呼唤着本质。“一片白云遮不断,天风吹出暗香 来。”[2](P722)禅宗因此要求人们即世间事而认识 禅宗为了实现对人的生命“本来面目”的揭示, 将禅门的生活具体化到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对日常 生活的沉沦的拯救。禅宗六祖惠能对传统佛教的禅 法进行了巨大的革新,反对在生活之外单纯地坐禅、 真相,努力达到对日常生活本质的觉悟,我们一旦觉 悟,就成佛:“佛者,觉也。”[3](P354) 禅宗认为求佛离不开在世间做事,成佛的人是 在世间生活的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 看经书,要求人在实际生活中直接体认生活的本质, 收稿日期:2009-08—2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ZX073) 作者简介:韩凤鸣(1967一),男,安徽安庆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 王晓羽(1987一),女,辽宁阜新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30— 觅菩提,恰如求兔角。”[4](P351)在世间事中修行, 认识真相,觉悟成佛,是禅宗在做的事。所以禅宗, 一一切都是日常事,存在的真相就是日常生活的 自在律动,日常是存在的背景,也是解脱智慧的出生 方面要人过日常生活,一方面处于觉悟途中,反对 之地和本质的诞生之地。在日常言动语默中体会本 质,在一次次的反照、超越、复归中完成一次次向清 净本来的认识,最后在日常清净中消失自身,这样的 人们专门参禅打坐。六祖惠能见人结跏跌坐“曾自 将杖打起”。在禅宗看来,一切着意的修为都是多 余的、多事的,一切生活之外的修行都是“头上安 头”的事。禅门有个形象的例子,说是有一个老修 禅修也是提升了日常。所以存在的本质一定是生活 的本质,“大道只在目前,要且目前难睹,欲识大道 行人,参禅十分用心刻苦。他知道要在生活中处处 用心,知道佛法不离心而心即体现为日常事。于是 真体,不离声色语言”[7](P812)。真谛存在于实实 在在的生活浪花中,展现于无限的人生事业,它是禅 他在家里门上写上“心”字,在窗上也写上“心”字, 在墙上也写上“心”字,一切事不离“心”字。一天一 个大禅师进来了,看过后就对他说:你应当在门上写 上“门”字,在窗上但书写上“窗”字,在墙上写上 “墙”字。这老修行一听就悟了。 一切人类生活形式中都隐藏着“真”,禅宗以此 要求人即俗即真,以俗为真,让佛法与日常生活达到 统一,以日常事为清净的佛事。临济禅师说:“佛法 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 即卧。”[5](P586)把原来极其庄严的佛法还原为平 常的生活,成佛就是让平常事还归为其寻常性,在平 常事中体会平常无事的清净自在,在日常无事中看 到生存的清净本质。禅者藉此来到平常事物的真实 形态中去,以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是日常生 活的目的,也是佛法的目的。只要即事论事,Et常心 不多思多虑,人生和事业都会露出它的本来状态,以 此我们可以把握基础、本质。 日常事是无穷的,因此以日常事为佛法的修行 法门也是无边的,而只有看到日常事的“无事”本 质,才是来到真正的日常佛法领域。只有当人来到 无事的日常,才能看到全部人生事业的清净底蕴,当 人以此进人日常生活的时候,在随缘任运的日常中 自然成就清净之身。这个清净的日常法门由其清净 而无门可人,由于它就是广泛的日常生活因而法门 无边,以清净心处日常事,处处是本质的法门。所以 无边的世间事是无边的清净门,平常生活即是广大 的禅修,这里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都在清净的佛法 里,这是禅宗以“禅”命宗的原因。 云岩补鞋次,师问:“作甚么?”岩曰:“将败 坏补败坏。”师曰:“何不道即败坏非败坏?”[6] (P314) 即事即真,或者说只要在日常事上一个转身、转念, 日常生活的清净性就自动出现,在世间而出世间。 禅宗作为“最上乘禅”,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即人生事 业而获得向上成就,在即俗即真的清净视野里享受 着平静而丰满的人生。 修的起点和终点,存在的本质也在此展现。 二、日常世界的清净的质 在此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日常事里有清净本 质而妄涉尘事,胡作非为,这样做的因和果都是对世 事的贪爱,并没有让自身清净下来。“今时人不悟 个中道理,妄自涉事涉尘,处处染着,头头系绊。”[6] (P149)妄涉尘事就难以见到清净底蕴,妄涉的心不 是清净的。同时我们更要防止另一个极端,即是将 随缘任运的清净生活庸俗化,变成随波逐流的生活 态度,更可能因循为消极认命的懒惰意识。这些态 度都是沦于世事、心不清净而错过了真正的生活,埋 没了自性,也隐藏了真正的本质。 “如何是修行?”禅师说:“但莫污染自性, 即是修行。莫自欺诳,即是修行。大用现前,即 是无等等法身。”[8](P443) 莫污染,莫自欺,看当前。以清净心把握眼前风光, 于生活日常中任运自然,自由感受人生真际,即达到 了占断风光的境界:“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 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9](P592)这是真正的日 常,里面有真正的清净事业,袒露了真正的世界相。 禅宗首先要人做到在日常世界中不被世事粘 著,不污染,行直心。在禅宗看来,生存视野中的一 切事物无不是活泼流动的清净事实,触目即是清净 真相,日用即是佛法,所以惠能要人“但行直心,于 一切法勿有执著”[4](P352)。马祖说:“道不用修, 但莫污染。”[8](P440)达到这样的清净认识,日常烦 恼就消失了,事物消失而为清净之身,生活的世界是 神通妙用的世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 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10] (P295)所以不可于无玄中更求玄,不可于真实中再 生真实,存在的事实中没有不是本质的。 所以遍地都是存在的清净真身,没有什么事物 不是真实的。佛门故事说,文殊菩萨一日令善财童 子去采药,告诉他:“将不是药的采将来。”善财童子 遍采诸山,发现无不是药,没有什么不可以做药用 一31— 的。因此回来告诉菩萨:“遍大地无不是药。”文殊 说:“那么,就将是药的采来。”善财随手摘来一枝 草,递给文殊。文殊拿着草告诉众人:“此药能杀 人,亦能活人。”[9](P489)很多人处在日常真谛中而 不知,一些人在生活中养就了成佛作祖的冲天之志, 最后,我们要让生活自身说法,让世界自行暴 露,让清净生活自身养育人,在生存实际中“进入” 禅。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有比理性认知更深刻的 东西影响和支配着人的行动,反映着本质,这就是清 净的“禅”的生活。“即事即空无剩法,全心全佛有 来由。”[12j(P309)人的生命本质更自然地体现在他 还有人勤修苦炼,他们都把眼前风光放弃了。体悟 日常即是清净本质的人自在地活在日常中,在广阔 的世间生活中畅饮清净真药。 其次是,在行直心、不污染世间、不舍世间的日 常生活中,重要的是不要污染自性。“不用舍众生 心,但莫污染自性。”[8](P443)尽大地森罗万象都是 清净药,无边的生活法门都是清净门,但首先要我们 有个清净心,我们不要被自己的知见蒙蔽了,不要被 我们的欢喜蒙蔽了,不要多用心,杂用心。赵州地方 有座石桥,天下有名,这里的赵州和尚也很有名。有 个僧人在拜访赵州和尚时说:“久闻赵州石桥,到这 里一看,只有个独木桥。”赵州平静告诉他:你只看 到独木桥,你没有看到石桥。僧人问道:“什么是赵 州石桥?”赵州说:“渡驴渡马。”这是赵州石桥的自 在风光,也是赵州禅师的自性风光,赵州如是说出来 了,没有渲染,不增不减,本质也随之袒露。 第三,我们对生活的抽象形成了生活的牢狱,我 们的真相思考掩盖了真相,这要求我们的“把握”是 开放性的。生活是先于逻辑的,清净的事实是先于 思想的,世界本来清净而不可言谕。日常的清净性 质使它的意义广大无边,语言逻辑能反映它,但这些 反映是有限的宰割的,“经”不是生活的实际。 仰山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指灯笼 云:“大好灯笼。”仰山云:“莫这便是么?”师云: “这个是甚么?”仰山云:“大好灯笼。”师云:“果 然不见。”【8](P265) 在人的现实生活中,也在人的生存亲切中,不能依照 语言所赐予的信息去亲近生命之身,不能以我们的 经验污染了清净的质。禅者告诉人们“禅”是自然 脉息的清净流淌,禅的把握是生活当下的清净之身, 稍一凝思,就是滞碍,离开了事实。 禅的生活与禅的指示是不同的,指月的指里有 禅,当它被当做指月的手段来使用时,它就没有了禅 味。一天,赵州正在扫地。一个僧人问:“大和尚有 大修为,为什么地上还有灰尘?”赵州说:“外来的。” 僧人不知奥妙,接着问:“清净伽蓝,为什么有尘。” 赵州说:“看,又多了一点。”[11](P187)想考考赵州, 哪知此一念,即离开清净自性,著在语言上相了,这 是世俗尘埃。心尘扰扰不能自觉,愈转愈昏沉,都不 是清净法。 一32一 的存在实际中,在“全心”的实际生活中,人的一切 自然本质都指向生存的大道。生活就是这样,当你 明确地肯定生活就是真理时,生活就走向了形而上, 离开了清净之身,而当我们全身扑向生活,生活就是 清净、解脱的,“全心即佛”。自然全心的生活昭示 着生活的希冀和生存的真理,袒露存在的真实面目, 可以让人直接切人生存的大道,清醒地体会着当下 生命的洪流。 三、无心无事成就日常的神圣 从某种意义上说,禅宗的人生态度之所以如此 让人感到亲切,是它的生活说法和生活育人的结果。 但一般人对禅宗的“清净”生存实际不能真实地 “悟”,总是把它们放在理解的对面来体会,从而让 清净的生存实际抽象掉了,或者神秘化或神圣化了。 由于不能亲见亲证,无论说怎样的“日常”智慧,这 个日常都像是雾中的花,我们只有隔岸观花。只要 我们的真理体会仍然是口头上的和理解之中的,它 就是彼岸的事物。 日常即是清净实际,日常不待修而自然清净,清 净的日常理解就是修行,这里有神圣性。这样的日 常处处是生机妙用,处处都是神圣的即时示现,但这 一切都依赖于心灵清净,要求我们过一种“无心”的 生活。这种无心正如赵州禅师,既表现为不污染、行 直心,也表现为随处用心而不著于心,聪明智慧而不 著于聪明智慧。 师因供养罗汉。僧问:“丹霞烧木佛,和尚 为甚么供养罗汉?”师日:“烧也不烧著,供养亦 一任供养。”曰:“供养罗汉,罗汉还来也无?”师 日:“汝每日还吃饭么?”[8](P313) 丹霞烧木佛是禅门的一个有名的故事:一天丹霞和 尚因天冷,把平时供养的木佛当柴火烧了取暖。丹 霞和尚在烧佛的时候,心中无佛,也无罪感,无思想, 清净的当下只就寒冷而御寒。丹霞心中无佛却处在 清净佛身中,成就真正自身佛。“全心造事,全事是 心。”[13](P567)由全心做事,而念念通流,此心即是 清净心,此时人是清净佛。清净心表现为无妄心,成 就真正的事业,在与生活两相忘失的“无心”中过着 真正的生活。当有人问赵州和尚什么是佛法真理 时,赵州说:“洗钵去。”这人当下开悟了。神圣的佛 法在无心的清净生活里,日常生活变得尊贵了。 面对红尘俗事而无心,没有对世外桃源的憧憬, 世外就在世内,桃园就在心中。临济禅师认为人的 见闻觉知皆是佛性,一切事都是解脱契机,而一切事 由于全心全意而显现清净相,这种全心表现为无心 和无事。因无心而无事的人,实现了“全事”: 但能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要行即行, 要坐即坐,无一念心希求佛果。缘何如此?古 人云:若欲作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14] (P497) 所以马祖的“平常心是道”的佛法发展到临济成了 “无事”的佛法,如果求佛求法,将心别用,却是入了 生死的门。临济禅师把那种专事瞑想、苦修的人说 成是刻意的造业,看经看教等等都不究竟,提倡一种 “无事贵人”的清净生活: 设有修得者,皆是生死业。你言六度万行 齐修,我见皆是造业。求佛求法,即是造地狱 业;求菩萨亦是造业;看经看教亦是造业。佛与 祖师是无事人。所以有漏有为,无漏无为,为清 净业。[15](P26) 临济否定日常的刻意作为,以致否定佛法修行,直接 肯定现实人生的清净本质。现实人生的平常处有庄 严的本质,使平常生活的清净中有无限的神圣意义, 现在只要我们一转念,无心无事,就成佛,绝不要信 仰和修行。 这种因全心而无心、因无事而全事的日常进路, 要避免发展为另一个极端,这在我们上文有所提及。 一方面,如果单纯的“无事”就是修道,“无事”人就 是禅师,没有信仰和内在规则,混迹于人世,禅修就 庸俗化而消失了自己的超越性本质。另一方面,当 参禅成为无条件的平常无事时,不可避免地隐藏着 滑向自然主义的危险,更可能出现“口头禅”者妄称 圣人。所以,无心无事的日常法门虽然给人禅打开 了广阔的修行大门,但也是禅法庸俗化至于瓦解禅 修的的开端。 因而禅门提倡一切日常法中的清净性、神圣性、 尊严性。从禅定修行的禅宗到强调日常的禅宗,从 提倡清净无著的禅宗到全心全意的禅宗,又到无心 无事,禅宗最大程度地脱离了宗教性质,全面深入地 扑向平常生活,但我们不能不注意这种进路中的出 世关切。在本来无一物的“清净心”解释走向“全事 心”、“无心”或“自然心”的过程中,也即神圣表现为 13常的过程中,有它深刻的出世领悟和观行功夫。 一方面,如果没有清净、谨严的行持来挽救,单纯强 调平常无事的禅不知道会走到什么方向去。另一方 面,从提倡读经坐禅到放弃读经坐禅只求日常清净, 禅门的修行门径就变得模糊了,其间日常法、清净 法、直心法、无心无事法等,很容易被口头禅者滥用, 其中会产生种种生存迷惑。 一切佛教宗派都不离其宗教的超越性追求,但 它在禅宗这里实现在日常中,以非宗教的形态实现 全面的人生关怀,以亲切的面貌来平息广大众生的 心灵苦难。禅宗亲切的面貌和活泼的形式有其深刻 的用心和殊胜功德,这种功德将在众生生活中弥漫 开来。在禅宗的展望中,现实世界就是清净乐土,寻 常的生活就是佛法,寻常的意义具有终极性。这里 的佛法简化了,日常生活却变得神圣而具有美感。 参考文献: [1]董诰.全唐文[M].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990. [2](元)中峰明本.天目明本禅师杂录[M].见于: 新篡 续藏经(第70册)[z]. [3](宋)宗宝.六祖坛经[M].见于大正藏(48册)[z]. [4](唐)法眼文益.法眼文益禅师语录[M].见于大正藏 (47册)[z]. [5](宋)宗呆.正法眼藏[M].见于 新续藏(67册)[Z]. [6](宋)普济.五灯会元[M].见于 新续藏(80册)[z]. [7](宋)雪峰蕴闻.大慧普觉禅师语录[M].见于大正藏 (47册)[z]. [8](宋)道原.景德传灯录[M].见于大正藏(51册)[z]. [9](宋)法应.禅宗颂古联珠通集。见于 新续藏(115 册)[z]. [10](宋)宗绍.无门关[M].见于大正藏(48册)[z]. [11](宋)圆悟克勤.碧岩录[M].见于大正藏(48册)[z]. [12](宋)智昭.人天眼目[M].见于大正藏(48册)[z]. [13](清)道霈.永觉元贤禅师广录[M].见于 新续藏 (72册)[z]. [14](唐)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M].见于大正藏 (47册)[z]. [15](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M].见于 新续藏(68册) fZ]. 一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