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领域的两个基本事实是什么?
1. 社会居民和组织的物质需要是无限的或永不满足的; 2. 经济资源,即生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要素是有限的或稀缺的。 经济学中所有问题都是建立在这两个基本事实基础之上。 二、马斯洛按照需要种类不同将需要划分为哪5个层次? 1. 生理需要——食物、空气、水、衣服、住房、交通; 2. 安全需要——身体、财产、就业等各方面安全; 3. 社会需要——人际交往、精神健康、归属感; 4. 尊敬需要——自尊、受人尊敬;
5. 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个人的各种合理欲望与事业目标。
物质需要——消费者为了获得快感与满足而拥有或使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欲望。 三、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需要的差别?P辅导2-3页 四、简述需要无限性的原因? 答:1、从需要的整体看是无限的; 2、需要相对于供给能力是无限的;
3、从心理上看,人的欲望是很难因简单的满足而消失的。
五、资源的类别——A 自由取用资源;B 经济资源(有限性、稀缺性)。 六、简述生产要素的种类有哪些?以及他们的所得到的报酬?
答:生产要素——是用来生产产品的必要元素,他们的作用就是投入生产过程中生产各种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和劳务。包括: 1. 土地——地租; 2. 资本——利息;
3. 劳动力——工资、奖金、佣金;
4. 企业家才能(经营才能):组织其他要素进行生产、制定商业决策、决定采用新产品和新技术以及新组织形式、承担风险——利润。 七、简述供给的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
答:1、所有的经济资源或生产所需的各个要素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性,稀缺性。
2、我们地球只能为生产商品与服务提供有限的资源,因而有效资源的稀缺及其引起的有效生产活动的稀缺,必然导致产出的有限,即供给的有限。
3、稀缺规律:相对于人类无穷欲望而言,产品和服务以及生产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总是不足的。其两重意义:A 这种稀缺是相对的,它不是指产品和服务的绝对数量,而是相对于需要的无限性来说是稀缺的;B 这种稀缺又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任何时代和社会。 八、欲望的无限与资源稀缺之间产生的经济问题? 答: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2、怎样生产; 3、为谁生产; 4、谁做出上述决策。
九、简述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答: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可供选择的有限资源,以求的人类现在和将来的欲望(需要)得到的最大的满足(最大的效用)的科学。即:研究如何进行选择,从而达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
简单的说,经济学就是关于效率的科学——运用有限资源的效率。
十、什么是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形状为何凹向原点? 答:1、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或将其投入某一特定用途,而放弃的其在其他用途中所获得的最大利益。对机会成本的经济衡量就是物品的价格。
2、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在一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各种(一般为2种)产品或服务的最大数量组合的曲线,以概括地说明生产的选择和选择的效率。
3、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一个问题:如果社会多生产私人产品,就必然以减少社会服务生产为代价,这就是增加私人商品的机会成本。而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说明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是递减的,即边际收益率是递减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结论:在线上的点效率最高,线内的点可能存在,线外的点不存在) 十一、为什么不同国家对于生产什么会有不同的抉择?
答:1、国民经济面临的现实选择就是如何在消费品生产与资本品生产之间取得平衡,这两大部类产品本身是相互制约的,社会选择生产消费品和资本品德多少,实际上就是在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间做出选择,这种选择表明,一国经济当前的选择是未来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基本决定因素。
2、国家经济要做出的现实选择,就是要在收益与机会成本之间作比较,即:在社会当前消费与更长远的消费间做出平衡,即不能因当前消费牺牲过多长远利益,又不能为了将来的发展使当前人民生活水平受太大压抑,损害人们的积极性。一般,这种权衡要考虑人们的
传统习惯、普遍承受能力、国民经济的总体目标,一国在实现赶超先进国家的目标时,往往更多倾向于扩大投资品生产。
十二、在市场经济中,生产是如何组织的?
答:生产的组织——对用于生产的要素和技术如何组合的选择,即:生产每单位商品和服务,选择哪种技术所使用的资源成本最小。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是如何组织的,这个问题包含3个问题:在不同行业间如何分配资源;在每一个行业中由什么样的企业从事生产;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技术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第一个问题是由供求决定的价格体系决定的;
第二和第三个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在某和行业内,只有愿意并有能力采用效率最高的生产技术的企业才能持续生产。效率最高的技术就是:在现有的市场价格下,要求生产技术能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使生产要素的组合最经济(价格合理)。 (如何生产的问题是由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市场价格机制共同作用决定的) 十三、简述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
答:1、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占企业成本的比重相对较高的企业。 2、资本密集型企业——资本占企业成本比重相对较高的企业。
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人们倾向于组成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在劳动力成本较高,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人们倾向于组织资本密集型企业。 十四、简述商品与服务的不同分配方法?
答:1、在极端的政府计划经济中,分配的主体是政府计划; 2、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产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分配。 十五、简述支付能力与购买意愿?
答:在市场经济中,总产品的分配问题由价格体系决定,价格体系从2方面解决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问:
a. 购买商品与服务的“支付能力”——消费者的收入决定消费者支付各种产品的能力; b. 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其取决于消费者对该产品和它的替代品的偏好与它们之间的价格比,商品的价格仍是决定消费者支出方式的重要因素。
因此,支付能力和购买意愿的平衡问题实质上就是产品市场价格和要素市场价格的平衡问题,最终起作用的是价格体系。 重点题:
1. 什么是经济领域的两个基本事实?为什么说经济学的所有问题都建立在这两个基本事实基础上?
答:经济领域的两个基本事实是:
(1)、社会居民和组织的物质需要是无限的或永不满足的。 (2)、经济资源,即生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要素是有限的或稀缺的。
经济学的所有问题都建立在这两个基本事实基础上的原因是: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在面对稀缺的资源与无限的需求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时,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社会科学,简而言之就是关于选择的科学。之所以产生选择的问题,就是因为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要而言,资源是稀缺的。 2. 什么是机会成本?试用机会成本的概念和生产可能性曲线分析一国经济如何平衡消费品生产和资本品的生产。
答: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或将其投入某一特定用途,而放弃的其在其他用途中所获得的最大利益。对机会成本的经济衡量就是物品的价格。分析:
A.消费品生产和资本品生产,这两大部类产品本身是相互制约的。一般来说,某一时点,社会选择生产资本品与消费品的多少,实际上就是在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满足当前需要与满足长远需要之间作出选择。一国经济当前的选择是未来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基本决定因素。 B.通过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看到:如果某国选择比其他国较大规模的资本品生产,那么它将要用更多的现在的产出用于建设更多工厂,而换来的是更大的经济增长,机会成本是牺牲了当前的消费。
C.国家经济要作出的现实选择就是在社会当前消费与更长远的消费间做出平衡,既不能因为当前消费牺牲过多长远利益,又不能为了将来的发展使当前人民生活水平受太大压抑,损害人们的积极性。一般这种权衡要考虑人们的传统习惯、普遍承受能力和国民经济的总体目标。一国在实现赶超先进国家的目标时往往更多倾向于扩大投资品生产。 3.为什么有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而另一些国家资本密集型企业较多? 答: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占企业成本的比重相对较高的企业。 资本密集型企业——资本占企业成本的比重相对较高的企业。
企业会选择最高效的技术组织生产,而最高效的技术不一定是科技含量最高的技术,而是在保证产量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最经济组合。因此,如果劳动力的价格高于资本要素的价格,则企业会减少劳动力数量、增加资本数量,以降低总成本。反之,会减少资本比重,增加劳动力比重。 一般,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人们倾向于组成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在劳动力成本较高而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人们倾向于组织资本密集型企业。 第二章 价格机制与市场
一、简述需求的定义和与消费者的关系?
答:需求——在某一时间内,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商品的需要; 需要——消费者想得到某种商品的愿望。
需求不是自然和主观的愿望,而是有效的需要,它包括2个条件:a、消费者有欲望的购买;b、有能力的购买。
消费者有购买某种商品的愿望是因为该商品有满足人的某种欲望的能力,即效用。一种商品要具有效用,必须具备2个条件:必须有用和稀缺。
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的需求量都应是给他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数量。 二、论述决定和影响需求变化的各种因素是什么?(1—9)
答:1、价格——需求量随着价格上升而下降,随着价格的下降而上升。(例外:珠宝字画、股票外汇市场的投机)
2、消费者收入——正比关系:消费者收入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亦然。 3、相关商品价格——a.需求量与“互补品”价格反向变动(汽车和汽油);b.与“替代品”价格正向变动(大米和白面)。 4、消费者偏好。
5、价格和供求的未来预期。 6、消费者的数量。
7、民族、制度、风俗习惯、地理区域的影响。 8、政府政策(股市)。 9、时间(茶叶、电脑)。
三、需求曲线(需求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用数学形式绘制的曲线)为何向下倾斜?P书21
答:为什么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会增加呢?
1、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人每增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效用),随着消费总量的增加而减少,而消费者愿意为满足效用而对某种商品付出的货币,即需求价格,是由其所获得的边际效用而定的,因此,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由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种影响的共同作用引起的:
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后,这种商品向对于其他商品变得相对便宜,因此,消费者会用这种变得相对便宜的商品去替代其他商品,这种影响就是“替代效应”。
在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为了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所需花费的支出减少了,消费者会用这些增加了的收入去增加购买这种商品,又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这种影响就是“收入效应”。
对正常商品,这两种效应都是正的,它们共同作用决定了当商品的价格下降时,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商品的需求曲线会向右下方倾斜。 四、简述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及其后果?
答: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保持不点,当商品本身的价格发生变动时,商品的需求量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变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时,消费者的收入,或者是相关商品的价格,或者是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动,会引起需求曲线向左或向右平行移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的变动。
需求变化的的后果:
1、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会向右平行移动;当消费者收入减少时,需求曲线则向左平行移动。
2、当替代品价格上升时,需求曲线会向右平移,反之则向左平移;当互补品价格上升时,需求曲线会向左平移,反之则向右平移;
3、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曲线会向右平移,反之则向左平移。
五、简述供给的定义和与生产者的关系?
答:供给——在某一时间内,生产者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产品数量。(包括新提供的物品和已有的存货)
这种供给是指有效供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生产者有出售的愿望、供应的能力。 六、简述影响供给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1、价格——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价格和供给量之间有一种正向变动关系:商品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例外:劳动力、古玩字画、证券黄金) 2、相关商品价格——当某种产品的替代品涨价时,会减少种产品的供给量;当互补品涨价时,会增加这种产品的供给量。
3、生产的成本——成本上升,利润减少,供给量减少。 4、生产者对外来的预期——股市。 5、生产者的数量——竞争。 6、生产的技术水平。
七、简述供给曲线为何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值)?
答:1、厂商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动机的,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应该在既定的价格下能给他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产品数量。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短期均衡条件是:(其)边际收益 = 边际成本 = 产品市场价格,因而厂商的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上的每个点对应的价格下都有一个最优均衡产量,这也是生产者愿意并且能提供的产品数量,所以供给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是重合的。 2、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随着产量扩大,边际成本是先递减后递增的。
当产品价格较高时,厂商有盈利并会扩大产量,直至边际成本与价格相等时候达到短期均衡,厂商获得最大利润,此时对应的产量是厂商愿意提供的最优产量;
当产品价格很低,低到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时,厂商在边际成本等于价格时,产量是亏损最小的最优产量,此时厂商继续生产仍能弥补可变成本,但是如果再低,则厂商会停止生产,不再愿意供给。
所以,供给曲线是短期边际曲线高于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曲线部分,此部分中,边际成本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因此,短期供给曲线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八、简述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及后果?
答: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在数学图形中,这种变动表现为同一既定的供给曲线上点的运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当替代品价格下降、互补品价格上升、预期商品价格上涨、技术水平进步时,供给曲线向右平行移动;若上述因素发生引起供给数量减少的变动,则供给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九、什么是均衡、均衡价格、均衡数量?
答:均衡——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市场均衡(分为:局部均衡、一般均衡)出现在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相等的时候,此时该商品的价格是均衡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从数学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均衡点)。 重点题:
4. 影响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试分析它们各自的重要性。
答:(1)、影响需求变化的因素有:价格;消费者收入;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偏好;价格和供求的未来预期;消费者的数量;民族、制度、风俗习惯、地理区域的影响;政府政策;时间。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则需求与商品价格函数关系为: 其中P表示商品价格,Q表示商品的需求量。
(2)、影响供给变化的因素有: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生产者的数量。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则供给与价格的函数关系为: 其中P表示商品价格,Q表示商品的供给量。
5. 试解释造成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各自形状的原因。 答:(1)、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这是因为: a、一种解释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
b、另一种解释是由于所谓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种影响的共同作用引起的。 (2)、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这是因为:厂商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动机的,当产品价格较高时,厂商有盈利就会扩大产量;但当产品价格很低时,厂商就会停止生产,不再供给。所以供给曲线是短期边际曲线高于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曲线的部分,此部分中边际成本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所以短期供给曲线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6. 试述市场的均衡过程。
答:商品均衡价格是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一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自动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A、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商品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出现商品过剩,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供给量,这样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到均衡价格水平。
B、相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出现商品短缺,一方面迫使需求者提高价格,另一方面又使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价格的水平。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第四章 国民经济收入循环
7. 试分析政府和开放部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03论述:试分析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答: 当在同样的利率水平下,投资需求增加,则IS曲线向右移动;反之,投资需求下降,IS曲线向左移动。当储蓄意愿增加了,即人们更节俭了,则同样投资水平要求的均衡收入下降,因此,IS曲线向左移动。(消费增加,IS向右移动)
在三部门经济中,IS曲线是根据国民收入均衡条件I+G=S+T导出的,因此,政府支出和税收也会使移动:如果增加政府支出,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如果增加税收,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
如果考虑开放经济,则进出口变动也会使其移动。货币投机需求、交易需求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化,都会使LM曲线发生移动:如果投机需求增加,LM曲线向左移动;如果交易需求减少而其他情况不变,则LM曲线向右移;如果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向右移动。
因此,在有效需求不足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增加货币供给等措施,使IS和LM曲线向右移动,使均衡点也向右移动,从而增加均衡国民收入,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第五章 经济体系
8. 作为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和政府干预(计划)各存在哪些局限或者缺陷?(2004) 答: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的假设之上的,事实上,现实经济不存在这样的假设条件。因而,市场经济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1)经济不稳定。(2)竞争的缺乏。(3)市场行为负的外部性。(4)公共物品的提供存在困难。(5)市场可能导致非常不平等的收入分配。(6)信息与知识等虽有很高正外部性,但很难依靠市场解决。 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1)计划当局无法确定个人从消费商品中获得的满足; (2)计划当局很难精确估计需要,分配生产要素,制定计划; (3)生产要素按计划分配,产品平均分配造成生产效率低下; (4)庞大的官僚机构间、繁杂的计划间的协调本身就损失了效率;
(5)政府官员也有其自身的利益,在拥有大量权力而没有足够的制约时,就会发生腐败等行为。
9. 试述传统、计划、市场、混合等几种经济体系各自的特点?政府在不同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有哪些不同? 答:A、传统经济:
(1)在传统经济中,大部分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尚未形成大规模工业生产。
(2)社会流动性小,生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家庭、宗族是社会组织的主要力量。 (3)政治权力的重心一般操在地方上拥有或控制土地的人手中。 B、计划经济:
(1)纯计划经济社会几乎所有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庞大的政府机构代表全民集中行使配置资源的权力。
(2)没有市场供求和价格机制,无法体现个体的意志和选择权。 (3)个人和企业不存在独立性,只是政府的附属品。 (4)由于按需分配的不可能性,产品一般采取平均分配。
(5)政府拥有生产要素的控制权,生产决策权,分配权,政府通过计划指导整个经济的运行。
C、市场经济:——市场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竞争和价格机制
(1)市场经济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生产要素由个人或私人部门所有,而非政府所有。 (2)市场经济以经济自由为原则,个人与企业拥有自由的经营决策权和选择权。 (3)经济人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 (4)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性。
(5)市场经济的基本沟通、协调机制是市场或者说是价格系统。
(6)政府的有限作用:政府除制定法律规范自由选择权和私有财产制度外,不承担任何经济角色。
D、混合经济:(1)政府在弥补市场缺陷和纠正市场失灵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2)市场在资源配置或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应上起基础作用。 (3)政府补充市场机制而非取代它。 第二篇 国内经济与政治背景 第一章 产业的发展与成长
10.试从交换的产生、发展和交易方式的变革分析分工的发展?
答:(1)与分工和专业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相伴的是交换的产生和发展,人们越是专业化的生产,越是要扩大与他交往的范围。
(2)分工要发展就必须扩大市场范围,而影响市场范围大小的关键,就是交易费用。 (3)但交易费用会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而逐渐增加,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货币产生了。 (4)货币作为一种公认的交换媒介,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货币的出现带来了交换的革命。
综上所述,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推动交换的发展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市场范围的扩大同时也带动分工进一步发展,随着分工、交换、市场的发展,为降低交易费用,必然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11、你如何看待一国产业进步的进程与该国制度变迁的关系? 答:A、以美国为例:
(一)、从表面因素上看,(1)首先得益于其对外开放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国内市场;(2)其次,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美国等国之所以能赶超英国,因为他们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
(二)、从根本上看,上述优势的发挥得益于其制度因素。
(1) 美国的独立,才使它有了发展自己工业体系,维护自己经济利益的制度保障;
(2) 美国内战结束后,南方奴隶制的废除,使得劳动力、资本、土地、消费品等要素得以在全国流动,与此同时,交通通讯业的革命性发展使得交易费用大大降低,两因素结合,构成了国内开放的统一市场体系。 B、以德国为例:
(一)、拿破仑革命战争和普鲁士贵族的发展扫清了工业革命的制度障碍: (1) 废除贵族特权,废除农奴制,推行了新的资产阶级民法; (2) 在普鲁士境内实行自由贸易,对外减低关税,废除行会的控制权; (3) 进行教育改革。
(二)、在作好了制度上的准备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迎来了又一次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与美国一样,德国在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上发挥了后进优势,成功地建立了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后起之秀。
12、理论上,企业适度规模边界是如何确定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的作用对企业规模有何影响?
答:(一)、一个经济组织采取市场交易方式还是企业内交易方式,取决于两种交易方式的单位交易费用孰高孰低。在一定范围内,管理的交易费用大大低于市场交易的费用。但根据报酬递减法则,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内交易的单位费用会非线性地增大,当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企业内管理交易的边际费用时,一个企业的规模边界被确定在这一点上。 (二)、影响:
(1) 企业通过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的创新,使企业内管理交易的单位费用的上升趋势得到了抑制,从而企业规模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2) 政府通过公司法等法律形式将比较成功的企业组织形态确定下来,还可通过其司法体系调整解决劳资纠纷或股东与公司法人间的纠纷,因此政府的存在可使企业内交易费用下降。
第二章 经济机构
13、试述公共部门的国有化和私有化历史?
答:(1)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的美国,40年代的欧洲,在大危机和战争年代先后放弃了完全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政府开始对市场和经济生活的大规模干预,对提供一些“公共物品”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环保、基础科研等的部门实行国有化。
(2)20世纪70、80年代后,西方国家出现滞胀的石油危机,政府收入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大幅上升,政府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同时,公共部门中的国有企业面临着低效率、服务官僚化的问题,政府面临着改革公共机构的压力。因此,从8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国家掀起了私有化运动,典型的有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上台后采取的一系列私有化政策措施。
(3) 适应改革需求,出现了公共选择、管理主义等新的学术思想。 第三章 政府框架
14、为什么任何社会都需要设置地方政府?(2004)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一般如何处理?
答:1、设置地方政府的原因:(1)为管理方便;(2)提供有效服务;(3)地方政府是民主政治体制的突出特征;(4)增进人们对自由政治制度的理解。 2、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几种模式:
(1) 联邦制国家有限分权模式(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 (2) 单一制国家有限集权模式(英国、法国、日本)。
15、当前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在组织结构、职权和财政上有何特点? 16、民族地方自治与特别行政区存在的意义? 第四章 公共决策的制定
17、试分析对我国公共决策产生影响的各种正式、非正式因素? 答:(一)、正式因素:
(1) 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是最高决策机构,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决策有本权威性和强制性两个基本特征。
(2) 政府。在我国,政府作为行政管理机关,是决策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具有具体性和补充性的特征,
(3) 国家主席。国家主席是一种国家机关,它同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国家的法律由国家主席予以颁布施行,并发布各项主席令。
(4) 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它在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非正式因素: (1) 民主党派和政治社团。
a、 各民主党派在我国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功能。 b、 政治协商会议以制度化的形式为各民主党派,政治社团和非组织社会知名人士提供了独特的议政渠道,在国家公共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c、我国的政治社团是不同利益群体实现其特殊利益要求的工具,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在国家制定政策时,政治团体的存在能够保证公共决策不以严重损害某些群体利益为代价而使另一些群体获利。 (2) 政策研究组织。
a、 隶属于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纯行政性政策研究组织。 b、 行政性和学术性相结合的政策研究组织。
c、 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高等学校下设的相应系、所、室等学术性政策研究组织。
d、 企业、公司、个人创办的政策研究所、咨询公司、研究会等民间政策研究组织。 e、由前政府官员组成的咨询小组,委员会等政策研究组织。 (3) 公务员。
(4) 社会公众。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党和政府决策的基本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 舆论和媒体。
(6) 政党资金和经费来源的影响。
18、试比较议会民主制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答:1、议会民主制:
(1) 总统—议会制,以美国为典型;
(2) 内阁—议会制,以英国、德国、日本为代表; (3) 委员会—议会制,以瑞士联邦为代表。
所有实行议会制决策体制的国家,大都在宪法中认为“全民公决”的决策方式,但通过“阿罗不可能定理”可以得知,真正的“民主”体制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代议制的选择过程中,政治家是理性而自利的,投票人是理性而无知的,这种机制预先造成了政府的优先地位。政府依据自身利益偏好行事,导致“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意味着社会资源被损耗浪费,公众成为最终的利益受损者。 2、人民代表大会制:
(1)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权力,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行使职权。
(3)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由它罢免。
(4) 地方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5)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中的领导作用。作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的重要补充,还实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 第五章 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
19、引起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各有哪些?失业和通货膨胀可能产生什么社会后果? 答:(一)、引起失业的原因:
(1) 摩擦性失业。包括:劳动力的流动;退休和新劳动者加入的不同步性;不满意现状而离职。
(2) 结构性失业。包括: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而引起的劳动力供求不一致。 (3) 周期性失业。包括: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二)、失业的社会后果:
由于推动了保障基本生活的收入来源,失业者就会不断地寻找工作,不断地失望,使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研究表明:失业会破坏身体和精神健康,更容易导致心脏病,酗酒和自杀。高失业时期,往往伴随着高犯罪率,高离婚率及公众对政府的种种不满。 (三)、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
(1) 需求拉上通货膨胀。即: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 (2) 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即:由于生产成本增加,物价被推进上涨。 (3) 供求混合推进通货膨胀。即:拉中有推、推中有拉。
(4) 结构性通货膨胀。即: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5) 预期通货膨胀。即:由于人们的预期而使上一次的通货膨胀持续甚至加剧。 (6) 惯性通货膨胀。即:由于本身的惯性而持续下去的通货膨胀。
(7) 现代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即:由于货币的过度发行而造成的持续通货膨胀。 (8) 国际经济周期带动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的社会后果: (1) 通货膨胀收入再分配效应; (2) 通货膨胀财富分配效应; (3) 通货膨胀对产出与就业的影响; (4) 通货膨胀对价格的扭曲; (5)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6) 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社会危机;
20、试分析经济增长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
答:生活质量与经济增长往往存在着矛盾。生活质量应把经济增长中令人不快的特征作为社会成本减去,加上公民们现在享受到的更多的闲暇时间以及夫妻们在自己家庭中所提供的劳务,有几种衡量生活质量的方法:(1) 经济净福利(NEW);(2) 实际生活质量指数;(3) 成本效益评价法。
经过上述的衡量评价,经济增长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量的概念,而成为一个综合的质的概念。为了区别,我们可用“经济发展”来表示这一质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的平稳程度和结果,而且还包括国民的平均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与制度等的总体进步。
第六章 政府调控经济的方法——经济政策
21、试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如何作用的?其效果受什么因素影响?
答:(一)、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形势加以分析权衡,斟酌不同情况逆经济风向行事,分别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财政政策,这叫财政政策的斟酌使用。具体做法: (1) 当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
(2) 当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二)、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
(1)挤出效应。即: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支出对私人支出和净出口的影响——消费者推迟对投资品的购买,净出口下降。
挤入效应。即:在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时,将会挤入私人支出。
(2)其他因素的影响:a、时滞;b、不确定性;c、政治性带给财政政策的任意性和多变性;d、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 22、试述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答:货币传导机制可以归纳为几个阶段:
(1) 货币量的变动对利率的影响,过度的货币供给最终会引起利率下降; (2) 利率的下降刺激投资支出的增加;
(3) 投资水平的上升促使整个意愿的总支出增加; (4) 总支出的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
货币主义者在货币传导机制方面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直接影响总需求,而不是通过货币市场影响利率完成这个过程,货币的扩张和收缩在短期内能对实际国民收入造成影响,但在长期只会使价格水平变动。
23、试分析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结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答:(1)、紧缩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这种组合可用于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又用紧缩的财政政策防止利率过高。 (2)、紧缩的财政政策与扩张的货币政策——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可用此组合,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用扩张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引起衰退。 (3)、扩张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当出现经济萧条,又不太严重时,可用此组合,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 (4)、扩张的财政政策与扩张的货币政策——当经济严重萧条时,用此组合,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又用扩张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避免挤出效应。 第三篇 国际背景
第一章 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
一、论述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 答:(一)国际贸易的原因:
国际贸易——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贸易存在的原因在于能够取得贸易利益。 1、 各国生产条件多元化和需求的多样性;
2、 规模经济,许多制造业的生产过程都可从规模经济中得益,国际贸易对生产者来说扩大市场,使规模经济成为可能;
3、 不同的偏好,各个国家对各种商品的兴趣不同而进行交易。 (二)国际分工的原因:
国际分工——是国与国之间在广义生产中所形成的产业分工和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是超越国界的社会分工。国际贸易对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化产生着重大影响。 国际分工是不断深化的,其原因如下:
1、 产业和产品的复杂化提出了分工深化的必要性;
2、 运输能力的提高和信息流通的加速构成了分工深化的可能性; 3、 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为分工深化创造了持续的动力; 4、 经济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分工深化的新的空间。
二、用比较优势(绝对优势)理论分析两国的贸易利益,并说明贸易利益在国家间和各国内是如何分配的?
答:(一)贸易利益的两种理论:
1. 绝对优势——假设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如果两个国家各自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通过贸易,获得另一产品,则与无贸易的情况相比,两种产品都生产的更多,消费的也更多,两国均获益。
2. 比较优势——假设有两个国家,如果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没有另一国效率高,但该国专门生产两种产品中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那种产品,另一国专门生产另一种产品,通过贸易获得自己不生产的产品,则比贸易之前两种产品的总产出都提高了。因此,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有较高的生产效率,进行贸易与贸易之前相比,对每个国家来说仍是有利可图的。
(二)贸易利益的分配:(2003论述)
1、 贸易所带来的收益不一定在两国间平分,总的来说,国家越小,而且它在一种产品上的绝对优势相对另一国所拥有的绝对优势越大,则获益越多。 2、 对于以国内部来讲,不同部门获得利益不同: a.贸易能改善出口产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相对收益;
b.若劳动力和资本无法在部门间流动,则出口行业的要素收益要优于进口行业; c.出口产品消费者的收益要低于进口产品消费者; d.国家愿意出口生产要素丰富的密集型产品; e.贸易使各种生产要素的收益趋于相等。
3、 因而,这就是既然自愿的贸易必然是互利的,为什么还有许多国家经常出现强烈的保护主义情绪的原因,即:关键的问题是与贸易利益有关的剩余是如何分配的: A.弱小国家较弱的讨价还价的地位可能意味着强国得到了较多的贸易利益; B.一国内部贸易利益的不平衡分配,也是受损者反对贸易的原因。
三、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当我国国际贸易收支出现较大逆差时,收支自动调整机制如何作用?政府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答:(一)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整机制可以通过以下四大因素来实现: 利率、物价、国民收入、汇率作用。
1、 固定汇率制度下:当出现逆差时,外汇储备减少,则由外汇储备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相应减少,因而利率上升,引起资金外流减少,改善资本账户收支;利率上升会引起国内开支减少,进口需求同样减少,改善经常账户收支;国内开支减少,引起工资和物价下降,减少进口需求,同样改善经常账户收支。因此,当出现逆差时,由于利率、收入、物价的作用,自动地改善了国际收支的逆差。(顺差时情况相反) 自动调节机制发挥作用需要如下条件:
A.资本流动对利率升降有较敏感的反映; B.只有在商品输入需求弹性较大时,才能发挥; C.政府不采取抵消或干预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等。
2、 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是通过汇率的变动来得以实现的。当一国外贸发生大量逆差,对外汇率便下跌,而汇率下跌刺激出口、抑制进口,使贸易收支好转,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二)政府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2004论述) 1、 货币政策(紧缩or扩张); 2、 财政政策(紧缩or扩张); 3、 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
4、 外汇政策(包括:调整汇率,外汇管制,设立外汇基金的外汇缓冲政策); 5、 外贸政策(例如:实行奖出限入的保护贸易政策); 6、 加强国际经济和金融合作。
四、如果日本汽车对我国汽车产业形成冲击,我国政府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保护本国汽车产业?
答:国家干预国际贸易的方式: (一)关税壁垒措施。
关税——海关对进口商品在经过关境时所征收的一种税,其目的主要是增加财政收入,保护国内生产。
1、 进口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削弱其在进口国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 2、 出口税。 3、 过境税。
4、 附加税——对进口商品除征收正常进口税外,再加征进口附加税,其目的主要是:应付国际收支逆差、防止国外商品倾销、对某个出口国家实行歧视政策。最常见的有两种: 反补贴税——又称为抵消税、补偿税。对于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奖金或补贴的外国商品进口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进口商品接受补贴并对进口国生产的同类产品造成重大损害是征收反补贴税的重要条件。税额一般按补贴数额征收。其目的在于增加进口商品成本,销弱其竞争能力。
反倾销税——对于实行商品倾销的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进口商品以低于正常价格的价格进行倾销,并对进口国的同类产品造成重大损害。税额一般以倾销差额征收。目的在于抵制商品倾销,保护本国的市场与工业。
5、 特惠关税——对某个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给与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
6、 普遍优惠制GSP——发达国家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与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
7、 保护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或农业发展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其税率较高,以达到限制商品进口、保护本国产品的目的。
8、 差价税——当某种本国生产的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同类进口产品的价格时为了销弱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按国内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差额征收的关税。
(二)非关税壁垒措施。
非关税壁垒(NTBs)——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它是与关税壁垒相对而言的。非关税壁垒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并能直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也更具隐蔽性和歧视性。
1、进口配额制——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的限制。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额以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不准进口,或者征收更高的关税或罚款后才能进口。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进口数量限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2、“自动”出口配额制——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规定某一期内(3-5年)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
3、进口许可证制——进口国家规定某些商品必须事先领取许可证才可进口,否则一律不准进口。
4、外汇管制——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限制,来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价的一种制度。
5、进口和出口的国家垄断——对某些或全部商品的进出口规定由国家机关直接经营,或者把商品的进口或出口的垄断权给予某些垄断组织。
6、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国家制定法令,规定政府机构在采购时要优先购买本国产品的做法。
7、各种国内税。
8、最低限价&禁止进口——一国政府规定某种进口商品的最低价格,凡进口货价格低于规定的最低价格,则征收附加税或禁止进口。
9、进口押金制——又称进口存款制。进口商在进口商品时,必须预先按进口金额的一定比率,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指定的银行无息存入一笔现金,才能进口。这样就增加了进口商的资金负担,影响了资金的流转,从而起到了限制进口的作用。
10、海关估价制——有些国家根据某些特殊规定提高某些进口货的海关估价,来增加进口货的关税负担,阻碍商品进口。
11、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了限制进口所规定的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这些标准和规定通常以维护生产、消费者安全和人民健康的理由而制定的。其中有些规定十分复杂,而且经常变化,外国产品往往难以适应,从而起到了限制外国商品进口和销售的作用。这些规定在一定条件下成为进口国家限制进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12、复杂的海关手续和规定进口通道。
绝对配额(absolute quotas)——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额数,达到这个额数后,便不准进口。
关税配额(tariff quotas)——对进口商品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一定时期内,在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按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征收附加税或罚款。 五、论述汇率是如何决定的?
答:在不同的货币制度和汇率制度下,货币发行基础、货币种类、和形态各不相同,汇率的决定基础以及变化规律也不相同。 (一)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固定汇率——两国货币的比价基本固定,其波动界限规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汇率制度。 1、 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决定汇率的基础:两国铸币的含金量之比,称为他们的铸币评价。两种货币的铸币评价是决定汇率的基础。
2、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双挂钩),决定汇率的基础:各国货币含金量占美元含金量的比率被称为该货币的货币评价。各国货币的货币评价是决定该货币与美元汇价的基础。
(二)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浮动汇率——一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不固定,随着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而自由波动的汇率制度。
决定其汇率的基础: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纸币部在规定含金量,但纸币具有购买一切商品的能力,因而能代表价值,而纸币所代表的价值,是浮动汇率制度下,决定汇率的基础。
六、论述如果本币升值(贬值)会对一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答:(一)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1、对经常项目影响(贸易收支,非贸易收支):
A.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本币升值会刺激进口、限制出口;本币贬值会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B.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本币升值不利于该国非贸易收入;本币贬值会增加该国非贸易收入,有利于旅游及其他劳务收支状况的改善。
2、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一国货币贬值对外国长期投资者有相互矛盾的影响:外币购买力相对增强,有利于外国长期资本来本国投资,但另一方面会增加外国投资者的生产成本并使其投资利润用外币衡量时,相对下降。
短期资金对汇率变动的反映最敏感,当本币汇率下跌,本国资本会发生资本外逃,存放在本国银行的短期国际资本或其他投资(证券)也会调往国外。
3、对外汇储备影响和对外负债的影响:一国货币汇率下降,外汇储备趋于增加(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增加,储备改善);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外汇储备趋于减少。汇率变动还影响一国对外负债的实际负担,并使债务管理的难度加大。 (二)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其他影响:
1、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本币贬值,物价上涨(有利于出口,国内商品供应相对减少,货币供给增加,促进物价上涨);本币升值,物价下跌。
2、对国民收入与就业的影响:一国货币汇率下跌,有利于出口,使生产扩大、国民收入和就业增加;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就有减少生产、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影响程度主要从4各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a、一国的开放程度;b、一国商品生产是否多元化;c、一国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程度;d、一国货币兑换性。 第二章 国际组织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入世?
答:WTO于1995年1月1日成立,其宗旨是:切实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并在国际贸易关系上消除歧视性待遇;决定产生一个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系;决定保持一切基本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规范主要包含于与协定同时达成的《1994年关贸总协定》中。这些原则包括:
1、 无歧视待遇原则; 2、 最惠国待遇原则; 3、 国民待遇原则; 4、 贸易自由化原则; 5、 互惠原则;
6、 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7、 透明度原则;
8、 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原则;
9、 市场准入原则;
10、公正平等处理贸易争端原则。
在具体规则中,则规定了有关原则下的具体规则及反倾销规则、反补贴规则、争端解决规则等。
WTO的作用:以WTO为核心的全球贸易机制建立以来,总体上还是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和秩序维护作用,一些贸易争端大多可以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下得到缓解。而且WTO的成立,并不是构建全球贸易机制努力的终结,而是经济全球划时代贸易机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新起点。
我国加入WTO对我国来说有利有弊,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有利方面:
1、 可以在WTO非歧视原则下,获得一个多边的平等、互惠的经贸环境,促进我国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
2、 可以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发挥建设性作用,通过积极参与WTO中的有关谈判,维护国家利益;
3、 可以促进改革开放,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4、 可以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争端的机制,平等地解决和处理国家之间的经贸纠纷,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与其他成员的经贸关系。
不利方面:加入WTO,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将不可避免地给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技术落后、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水平低的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压力。 对策:为了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独立和经济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和协定,采取相应的对策,抓住加入WTO的机遇,迎接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更好地发展自己。加快培养精通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我国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和国际贸易各类专业人才,以维护我国的政治经济利益,促进我国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二、国际国币基金组织与亚洲金融危机? 答:(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46年3月成立,其宗旨是:通过一个常设机构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为国际货币问题的磋商和协作提供方法;谋求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均衡发展,把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实际收入提高和生产资源的开发,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2、IMF主要业务活动:向成员国发放短期普通贷款。(基本贷款、中期贷款、特别贷款、临时贷款、借款总安排下的贷款)
3、IMF的发展及其作用:设立IMF的目的最初是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所以其活动主要是与汇率监督、储备资产创造、对国际收支赤字国家提供短期资金融通相联系的。 战后IMF的建立和运行,对于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支付危机。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IMF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减轻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目前这种混乱的国际货币制度下,更加需要IMF这样一个世界性金融机构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协调各国经济政策方面的功能应进一步加强。 (二)亚洲金融危机。 论述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
1、生产结构失调,脱离生产资本的虚拟资本过渡膨胀; 2、许多新兴国家本币高估,实行缺乏弹性的国定汇率制度;
3、经常项目逆差严重,从而加剧了国际投机资本对本国外汇市场的冲击; 4、外债、外资比重过大,并且其投向和结构不合理; 5、政府对银行过渡干预,缺少有利的金融监管; 6、货币当局对金融领域缺少正确有利的金融监管。 亚洲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 1、汇率飚升; 2、股市狂泻;
3、银行、企业破产倒闭; 4、巨额呆帐涌现;
5、 国际收支逆差严重,大量资金外流;借贷资本极端缺乏,利息率急剧高升。 (三)亚洲金融危机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
1、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合作机制,严重滞后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
2、国际货币体系中缺少信息预警体系; 3、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疏于监管;
4、IMF鼓励推行金融自由化与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新兴市场国家不适当地加速这一进程。
5、IMF行动迟缓,提供资金的能力有限,贻误将金融危机消灭于初期阶段的有利时机。 (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应考虑的主要内容。
1、 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应坚持平等协商原则; 2、 建立信息和预警体系,增强各国金融政策的透明度; 3、 创建国际金融监管机构;
4、 建立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5、 扩大IMF的咨询服务与资金来源,增强危机入侵后救援资金的建立。 第四篇 结论——政府经济政策的协调 第一章 政府经济政策遇到的问题
一、一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有哪些?(2004简答) 答:1、增长; 2、效率;
3、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4、公平(公平的标准:贡献标准、需求标准、机会均等标准)。 二、为什么不同的政党有不同的经济政策目标?
答:1、按照公共选择理论,政策主体尤其是政治家和官员都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准则,各种利益集团为自身的利益而通过各种途径去影响决策过程,决策者在确定政策目标时,就会受到这些利益集团的影响。
2、政党是利益聚合的最有效工具,虽然政党为获得更多选民支持,往往都宣称自己希望增加民众总体上的福利,但在面临矛盾冲突时,他们也要从本政党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
因此,不同政党在政策目标排序、组合上有所不同。 三、试分析一国经济政策是如何受国外因素影响的? 答:(一)国际商品流动和他国贸易政策的影响:
A.世界市场价格变动首先导致一国开放部门的相应价格变动,又引起国内非开放部门的相应价格变化,从而发生整个价格水平的变化,最终导致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变化。 一国的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世界市场价格变动通过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越大;一国进出口总值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比重越大,则受影响也越大。 一国政府采取特殊政策可以减缓本国经济受冲击的程度,比如实行外贸的国家统治和价格的集中管理,则这种影响要小得多。
B.如果其他国家实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采取关税或非关税壁垒,本国对该国的出口受到限制,如果本国仍采取自由主义贸易政策,不对从他国的进口进行限制,就会产生贸易收
支逆差,从而可能引起失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国就要相应做出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政策决策。各国报复性地采取保护政策,会使其改善贸易收支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二)国际资本流动和国内经济政策:
1、 国际信贷关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当世界其他国家发生经济衰退时,一国从国外借入的短期信贷被抽回,或国外欠债不能按时偿还,则本国金融市场同样也开始紧张,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对利率上升进行干预,以防止衰退蔓延至本国。
2、 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影响——一国必须随时对国际市场利率进行监控,并随时准备采取措施干预国际游资的过渡冲击,并且还需采取相应政策减低通货膨胀压力。
3、 外国货币政策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当世界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时,本国通货膨胀率低于其他国家,实际利率较高,则本国外资流入可能引起国际收支顺差,为了避免过多资本流入,本国便扩大信贷和货币流通量,则国内通货膨胀率与他国一致,世界通货膨胀便传递到本国国内。
4、 他国汇率政策的影响——如果他国宣布货币对外贬值,以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则本国对他国的出口减少,会对本国的失业产生压力,本国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政策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当扩大出口较困难时,会采取刺激国内市场需求的政策。
如果一国国内外资本的交叉程度深,即:本国的外资数量和本国在国外的资本数量均较多,以及本国与他国政府对资本流出入都持较宽松的政策,则该国受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较大。
另一方面,如果一国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对资本流出入由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则受的影响要小得多。
(三)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影响: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比商品与资本的国际流动要小,但仍会对一国国内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工人的工资水平的传递和失业人数的转移而产生的。外籍工人人数较多,且政府对劳动力流动的政策较宽松的国家,受这种影响就较大。
四。论述两国制订相互报复性经济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别以某一对内、对外经济政策为例?
答:在现代世界经济中,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通讯、交通技术的进步,这种市场全球化、生产国际化不断加深,因此,一个国家发生事情,包括政府行为导致的事情,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国际经济政策的外部经济或不经济。
(1)对内政策的相互影响:
假定只有两个国家:甲国和乙国,他们的规模相似,假设在最出状态,甲国和乙国在最优政策水平下的政府开支分别是GO和G‘O.而后,两国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G1>
GO,这时,两国都可以增加收入而不使国际收支恶化。但是,两国同时扩张的可能性不大,且大多数情况下,为了避免本国国际收支产生逆差,两个国家都不会实际扩张。
因此,需要在两国间进行某种形式的政策协调,才有可能增加两国的福利,从而取得国际上的帕累托最优结果。 (2)对外政策的相互影响:
同上文,如果甲国和乙国只有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两种选择,其实施特定政策对本国的益处是:
a、两国都实行自由贸易,则双方都获利;
b、两国都实行保护主义,结果两败俱伤,但对各自国家来讲并不是最坏的,因为毕竟保护了本国部分集团的利益;
c、如果甲国采取自由主义,乙国采取保护主义,则对甲国来说情况比对都采取保护更糟;
d、如果乙国采取自由主义,甲国采取保护主义,则对乙国来说情况比对都采取保护更糟;
在上述的分析中,虽然两国同时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会使两国都获利,但各国决策者都不能确定其伙伴国是否会严格守信,这种困境被称作为“囚徒的困境”,因此,只有在各国制定了自由贸易协定并能保证其被遵守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帕累托最优。 第二章 解决经济政策问题的途径
一、一国协调多种相互冲突的政策目标时,可能采取哪些原则? 答:如何选择政策目标,进行经济政策,在经济学界提出了两种原则:
1、 固定规则——以规则形式事先做出的、强迫政府尊重最初选择的政策。(eg:单一规则)
2、 相机抉择——决策者对具体经济形式或情况进行评价后,可以随时调整政策工具或手段。(eg:财政政策)
关于固定规则和相机抉择措施的相对优越性问题,反映的是赋予不同的政策目标以及不同的现实环境以不同权重:
a.那些认为货币稳定很重要的人,会通过一些限定政府活动的规则来约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措施
b.那些担心需求和就业会下降的人认为,限制政府活动自由的规则,无法实现经济的恢复,应该取消单一规则(固定规则),代之以相机抉择。
二、1999年至2000年,我国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试分析其原因,并简单阐述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应注意多重目标平衡的同时,突出重点目标)
答:(1)原因: (2)措施:
A、可以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如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等来刺激总需求、增加就业。
B、还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购买、投资补贴政策等来扩大需求,促进增长。
对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来说,其重点的政策目标应是扩大需求,因此,相对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效果就更为显著。 第五章 经济体系
1、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和供求。 2、市场失灵的表现或影响市场机制的作用:
(1)经济不稳定;(2)竞争的缺乏;(3)市场行为负的外部性;(4)公共物品的提供存在困难;
(5)市场可能导致非常不平衡的收入分配;(6)信息与知识很难依靠市场解决。 3、政府解决协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的指导原则:公平、增长、稳定。 4、完成政府解决协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目标的措施:
(1)政府直接采取行动;(2)提供激励让私人部门做;(3)强令私人部门做;(4)前三种方法结合。 5、政府失灵的原因:
(1)不完全信息;(2)激励;(3)政府的浪费;(4)社会对公共项目实际反应与公共决策前的预测相反。
6、 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公有制
主张政府干预 凯恩斯主义:市场经济+私有制+政府干预 新凯恩斯主义 古典经济学
主张自由放任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最极端
7、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市场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应对经济实行完全的放任自由,政府只需承担“守夜人”的作用,不对经济进行任何干预。
8、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自由放任的主张,承认了市场调节机制作用的局限性,积极主张由一个外部力量——政府,对经济实施目标干预以解决失业和危机。
9、计划经济: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政府或集体对人民所需要的商品种类作出估计,并以此制定计划、指导生产,从而也决定所生产的产品的分配的一种经济体系。 10、计划经济的特征:
(1)纯计划经济社会几乎所有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政府机构代表全民集中行使配置资源的权力;
(2)没有市场供求和价格机制,无法体现个体的意志和选择权; (3)个人和企业不存在独立性,只是政府的附属品; (4)由于按需分配的不可能性,采取平均分配;
(5)政府拥有生产要素的控制权、生产决策权、分配权,政府通过计划指导整个经济的运行。
11、计划的运行机制:(1)制定计划;(2)计划执行。
12、计划的目的性:计划经济在特殊时期,可集中社会资源投入最需要的部门。实行计划经济的目的从理论上是建立弥补自由市场经济缺陷基础上的,但实际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建立在落后国家如何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缩短自由市场经济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基础上的。
13、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1)计划当局无法确定个人从消费商品中获得满足; (2)计划当局很难精确估计需要、分配生产要素、制定计划; (3)生产要素按计划分配、产品平均分配造成生产效率低下; (4)庞大的官僚机构间、繁杂的计划间的协调损失了效率; (5)政府官员会发生腐败。
14、消费者主权: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者以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15、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这是一种完全由市场作出决策的机制。在此种机制中,经济人都能理性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导下,最终能自动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帕累托最优”——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任何的改进都不能是某人的利益增加而不是其他人利益受损。
16、市场经济: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体系。 17、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1)供求不稳定,市场非均衡经常出现,生产波动很大,易发生经济危机; (2)市场机制不适用于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即外部性的消除;(3)不能解决收入及财务的公平分配;
(4)竞争有时会导致低效率,资源配置难以达到最优;(5)个体利益最大化与社会利益最大化存在矛盾; (6)无法防止垄断。
18、市场的作用机制:需求曲线表示效用最大化的需求量;供给曲线表示利润最大化的供给量。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价格大于均衡价格,由于消费者和生产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需求会减少,供给增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动回复均衡,所有的市场会实现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在这样完全竞争的均衡状态中,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提供各自对生产的贡献都得到相应的报酬。 19、市场经济的特征:
(1)以私有财产为基础;(2)以经济自由为原则;(3)以利己为动机;(4)基本特性是自由竞争;
(5)市场经济的基本沟通、协调机制是市场或者是价格系统。(6)政府的有限作用。 20、混合经济:指市场与计划结合在一起配置资源的经济体系。 21、混合经济的特征:
(1)政府在弥补市场缺陷和纠正市场失灵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2)市场在资源的配置或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应上起基础作用;(3)市场补充市场机制而非取代它。
22、混合经济的一般运行机制:一般都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即市场供求和价格体系在协调、组织经济运行中仍起基础性作用。 23、在经济运行中政府主要承担的角色(政府的作用): (1)加强和协助价格体系运行,维护市场秩序:
①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保证市场交易和竞争的公平、公正、公开; ②运用权威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对违反者处罚;
③运用政策力量培育和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④创造和维持竞争的市场结构。 (2)补充和修正价格体系的运行:①参与资源配置;②调控宏观经济;③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
24、四种经济体系:
(1)市场资本主义:美国; (2)计划资本主义:日本、法国;(3)市场社会主义:匈牙利、南斯拉夫;(4)计划社会主义:苏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