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
作者:陈华 王晓
来源:《党政论坛》2018年第01期
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基于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方位所作出的重大判断,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理论指导。社会矛盾的转化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内涵与理论依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一环,也是制定我国未来社会发展长远战略的理论根基。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逻辑体系中,科学认识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持续深化改革以化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近期政府工作的主线和主要着力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则是实现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与主要内容,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为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步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要补充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虽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如上文所述,我国的生产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生产关系依旧保持稳定,因此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一对于当前我国发展
“两个不变”的特别强调,反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清醒认识。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不断发展和运动的。对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认识应当放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辩证来看,社會主义初级阶段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也存在着诸多的发展问题,我们在科学认识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也要直面当前社会依旧存在的诸多问题,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持续深化改革以化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不可妄自菲薄、好高骛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要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明确自身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才能走完这一最大的实际,坚持不懈长期奋斗,实事求是努力发展,才能牢牢保持住“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从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具体表现
在我国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需求侧新要求与生产力进步带来的供给侧新判断。 1.需求侧有新要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果,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30年间我国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GDP增长率,截止到2016年,我国GDP总量超11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人均GDP为8865.99美元,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在整体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我国人民生活显著提高,麦肯锡在2016年3月发布报告表示,中国近半数以上消费者表明自己追求更为优质产品,消费选择逐步向高端产品升级,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大幅提升。与此同时,2016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达到联合国富足标准,居民在文化娱乐消费、旅游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等方面占比大大增加,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不止于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现阶段我国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表现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样化与全面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需求层次逐步提升是永恒的规律,作为
“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党,我们必须要发现这些广泛而多样的居民需求,通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我国人民群众整体需求囊括其中,是对于之前“物质文化需要”的大大补充,也是未来我国发展改革道路之上的不竭动力。 2.供给侧有新判断
从供给侧的角度看,经过过去30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的提高,“落后的社会生产”描述已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现阶段主要的矛盾来自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首先是社会生产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不平衡,即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产业结构低端化,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第三产业占比仍然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传统制造业占比过高,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结构二元化,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体制下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地区居民生活保障尚未完善,成为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区域结构差异化,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扶持与地缘优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受制于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相比于东部地区发展较为落后,区域间经济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人与自然结构异化,由于前期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发展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致使我国部分地区环境承载力已达上限,环境污染持续加剧,可持续发展堪忧。其次是我国在社会生产上的发展不充分,即总量性矛盾,表现为当前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在人均GDP等关键性指标上还处于落后地位,发展水平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中高端服务、产品供给存在严重不足,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结构性矛盾和总量性矛盾之间,结构性矛盾处于突出地位,由于供给侧发展不充分难以满足需求侧人民需求快速提升所造成的供需错配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供给侧结构优化缓慢,高端产品供给有限,低端供给产能过剩,部分落后生产力致使大量生产资源浪费,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未来我国要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克服结构性矛盾,优化经济结构是必由之路。 三、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构路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意味着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工作要围绕如何解决这些主要矛盾来展开。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来看,当前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点在于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由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途径在于形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支撑,以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为动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1.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攻点与着力点,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与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结构之间的严重失衡是当前社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面对供给端存在的产能过剩、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必须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质量,纠正供需错配以缓解社会主要矛盾,落实到实处,主要包括以下工作要点:(1)坚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切实改善我国供给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要素配置,实现供需协调。(2)经济工作重心落实在实体经济之上,避免经济发展脱实向虚,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良性互动,振兴实体经济。(3)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视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发展,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集群,早日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强国战略。(4)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切实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发达地区建立以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5)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水利、电力等与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网络,确保要素的自由通畅流动,促进产业发展。 2.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产业结构低端化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之一,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所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目前我国在诸如高速铁路、量子通信、激光制造、常温超导等科技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就要进一步增强创新研发能力,加大科研创新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尊重知识产权,完善创新专利保障,建设世界领先的科研创新体系。与此同时,要做好科研成果与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引领企业加强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相融合,明确市场需求,定向高效开展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主体“万众创新”,让创新成为社会发展新风气,带动经济发展更上一城楼。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其中困难群众的脱贫工作一直是党和各级政府的挂念之所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短板修正,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带动作用。我国农村地区一直以来以农业生产为主,但受制于细化的耕作方式和传统的生产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理,农民收入一直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于农村现代化这一突破性表述,表现了党中央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决心与殷切希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农业发展、农民生活为中心,切实提高农村发展水平。首先应健全农村发展法律法规体系,重点在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的土地承包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经济利益,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其次是完善农业生产支持保护制度,从农业生产的技术扶持,到农产品收购的市场化规模化指导,各级政府应重视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的有机结合。最后是促进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支持农业地区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创业机会,扩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扶贫力度投入,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4.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现代化经济体系补短板、促发展的重要战略,有利于缓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与此同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还具有协调地区经济、形成区域产业规模、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之意。面对我国当前存在的区域经济不协调,落后地区短板凸显的发展现状,十九大提出四大板块发展,包括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化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强化措施促进中部崛起、创新驱动东部沿海升级。其中前三大板块重点在于通过政策倾斜与扶持,支持落后区域有序追赶,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发展则以我国三大经济圈为主要着力点,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发挥优势地区经济带动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有助于发挥三地各自优势,缓解北京资源约束,实现区域发展互利共赢。要以雄安新区作为协同发展突破点,推进完善政府间合作机制、加强创新合作、促进产业承接转移协同发展,早日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带动北方经济走向新高度。 5.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九大报告延续了之前我国经济体制中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表明现阶段我国仍将坚持以市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承认市场作为主导的前提下,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经济运行中,政府要做好确保公平竞争的裁判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基础设施,减少无端干预,由市场来发挥资源要素的配置作用。而当出现市场失灵时,政府也要勇敢承担责任,避免出现大范围的危机与恐慌。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工作要点:(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主要表现为国企的管理体制改革与混合所有制推进,在确保不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要素配置有效化解过剩产能,降低杠杆风险,激发企业活力,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企业。(2)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政府应简政放权,减少过度干预,通过引入负面清单制度,减少对市场竞争的阻碍,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发展效率。(3)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手段机制,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2012年债务危机,我国政府采取金融支持、政策引导、产业扶持等多效举措,保证了我国经济长期以来的高速增长,现代化经济体系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宏观调控也要适时转变,以保证我国经济高效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持续推进全面开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贸易交往愈来愈密切,而作为上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受益国之一,我国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锐意进取,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进步,十九大报告提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表明了我国政府在未来发展中推进全面开放的巨大决心,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而我国坐拥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如何整合国内外资源,利用对外开放推动国内改革发展,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必然之选,也是对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提升。持续推进全面开放,首先要做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完美切合,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在引进外资层面取得了巨大成效,成功带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现代化建设,未来我们应继续坚持对外资的引进利用,吸收外商的先进技术、管理理念、经营策略,提高自身发展水平,与此同时,支持大型企业积极“走出去”,加强国际贸易往来,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实现与东道国的双边共同发展。其次是要建设陆海联动、东西结合、点面促进的开放格局。打铁还需自身硬,过去我国的对外开放主要局限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推进全面开放要加强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有效联动,推动东西部地区产业间合作,促进特区周边经济的有效带动,将对外开放与区域协调、产业协同相融合,真正实现全面发展。最后是依托 “一带一路”“亚投行”等,由政府间交流推动企业间合作,通过
“自贸区”“自贸港”等创新型开放贸易政策,建立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促进国际经济贸易进一步合作。 7.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
金融业虽不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六大要素之中,但金融业作为经济运行的命脉之所在,如何更好地利用金融的推动作用,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协调经济发展,是我国当前金融业的工作重点,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关键、最核心一环。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首次提出将现代金融归入产业体系,强调了现代金融对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重申了金融服务实體经济才是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对于金融体系的又一深化认识。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金融业必须明确自身定位,坚持自我完善,从金融体制改革入手,加快科技创新融合,建立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才能有效发挥推动作用,助推现代化经济体系成功构建。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包括以下几点:(1)健全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扩宽企业融资渠道,节约企业融资成本,提高直接融资比率,降低企业杠杆率,减少金融风险。(2)持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现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激发民营企业活力,缓解产能过剩。(3)与时俱进改革货币政策框架,相机抉择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实现金融政策对经济的有效调节,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稳运行。(4)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以金融普惠性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乡村农业现代化推进,缓解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5)完善金融监管,金融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体经济运行发展具有巨大影响,我国金融监管应完善监管机制,加强风险识别处理,协调各部门补齐监管漏洞,强化风险把控,保证金融业平稳有序运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养老服务业PPP融资模式及风险防控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BGL155)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责任编辑 矫海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