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2期 V01.12 No.2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llege 2011年4月 Apr.2011 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为了提高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文章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调整课程设 置、着眼第二课堂、提高就业服务和指导的时效性等方面探寻如何使传统单一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向宽口径、 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市场导向;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68(2011)02—15—03 目前,随着外语专业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就业 市场一方面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外语专业毕 业生就业形势已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 济与国际的接轨,应用型的外语毕业生需求量激 养。而人文素养则决定着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尤其 是在和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能否具有文化差异 的敏感性和包容性,进而决定着学生的交际能力。 虽然学习了四年的英语,大多数的毕业生仅初步 增,具有实践能力的外语人才却供不应求。社会 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传统 单一的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 具有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习 俗等方面仍然很陌生,以至于在与西方人士交际 时产生沟通障碍,引起尴尬和误会。很多外语专 业毕业生在与国外专家交流的过程中,大多只是 聊一些很闷的问题,如,你是哪国人?第一次来中 国?喜欢哪里等等,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地理位 置、特征等知之甚少,更遑论国家、宗教、人种之间 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 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 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 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基于当前外语专 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高校教 育应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沿用的纯语言、纯 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外语人 才模式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根 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使课堂教学与课 的历史恩怨等更深层次的话题了。因此,为了消 除中西方交流的障碍,高校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融 人西方文化的介绍,如西方人士如何打招呼、致 谢、道歉、赞扬、谦虚、受礼邀请,如何使用敬语和 谦词,如何避开禁忌和隐私,如何使用身势语等知 识,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升其跨文化 交际的能力。 外实践相结合,处理好外语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关系,使教学主动服务于市场经济,提高外 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市场对外语人 才的需求。 一(二)注重创新素质的培养 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 格。 2 长期以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外语专业的学 生肩负着传播中西方文化的使命,由于中西文化 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需要学习者们用批判的眼光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一)注重人文素质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 养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对学生语法知识的传 授与是语言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 收稿日期:2011—03—08 作者简介:朱去学习去借鉴,这就需要高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 丽(1970一),女,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我省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 究”(项目编号:13614)的阶段性成果。 15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他 们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求异,不循规蹈矩,不落俗 套,思考问题要有开放性,不追求惟一答案;要具 知识的记忆。通常情况下,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大 多可以拿到高分,这种考核方式筛选出的优秀生 充其量也只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录音机”,久而久 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褪 有质疑精神,敢于挑战权威,不盲从,能始终带着 批判性眼光看待前人、他人的研究成果,勇于独立 思考,有主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客观世界抱 有强烈的好奇心,兴趣广泛。 为更好地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教 师为中心的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化。 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建立多 层次、多维度的考核体系,采用平时考查与卷面成 绩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一门课的成绩由多次不同 的考核结果组成,其中包括平时课堂问答、作业、 专题口头报告、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开卷考试、笔 充分利用录音、投影、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 教学手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 问题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 生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从而在竞争激烈 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突出学生的 主体性 21世纪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外语教学提 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数高校已注重加强课程 的网络环境建设,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 效整合。多媒体已在外语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 体教室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教学,拓展学习受益面。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对教学过程和教学 手段进行优化,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呈现方 式、导航技巧、界面图符、媒体应用、问题设计、情 景创设等方面能做出相应的改变或调整,从而充 分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特长,提升教学效果。 网络教学则满足了学生个别化学习的需求, 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了 学生的主体性。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手段先进、 信息丰富、资料齐全的语言学习环境,改变了传统 单一的学习环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 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在网络教学 过程中,老师充当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将教学 要求、教学内容、课程设计、重点难点、教学测评、 拓展学习等材料挂在校园网上,并在网上进行答 疑,解决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使学生共同受益;学 生也可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学习方法以及在学习 过程中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通过网络与老师、 同学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二)建立新的考评体系,实行“多元评价”的 考核方式 实践证明,应试型教育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 才的培养。传统的闭卷考试大多考查的是学生对 16 试等,这样可以加大平时考查的力度,课程的考核 要做到既重基础知识,更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使 评价结果更具有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 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四大模块:专业技 能课程模块;文化与跨文化类课程模块;专业方向 课程模块以及实践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 主要课程为:基础英语、语音、听说、写作、语法、高 级英语阅读、高级英语视听说、英汉翻译、口译等; 文化与跨文化类课程模块所开设的中西文化类课 程旨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主要课程为:中国文化思想史、西方文化、英美概 况、英美报刊选读、跨文化交际学等;专业方向课 程模块依据学校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师范类外 语专业课程以语言、文学方向为主。主要课程有:, 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小说、戏剧、散文、诗歌 欣赏、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词汇学、文体学、 修辞学等。非师范类学校专业课以经济贸易方向 为主。主要课程有: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应用 文写作、工商导论、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国际贸易 法、国际金融等;实践课程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语 言应用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是毕业生走文化与 跨文化类课程模块向社会的关键和过渡,包括毕 业论文、网络自主学习、第二课堂活动(英语角、 英语电台、英语竞赛、英语编演等)、社会实践(外 事接待、涉外导游、翻译、毕业实习)等。-5 实践课 程模块也包括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通过科学的就 业指导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良好的求职 心理、科学的求职技巧等。 以上这些课程模块基本涵盖了英语专业的课 程,但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除了这些课程外,高 校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将专业课与 将要从事的或愿意从事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使 英语课程能更好的为市场经济服务。如对于要从 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可选择英语+英美文学研究, 英语+英美文化研究,英语+语言学;对于愿意从 事传媒工作的学生可选择英语+传媒与交流,英 语+传媒与文化;对于愿意从事教育的学生可选 择英语+教学法,英语+教育心理学;对于愿意从 事经济贸易相关工作的学生可选择英语+口译笔 译,英语+经贸写作,英语+酒店管理,英语+导 游,对于愿意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可选择英 语+中国历史与文化等等。但是由于受师资力 量、时间、空间限制,单是外语学院一方的力量无 法完全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为了给学生提供更 广阔的选择空间,高校可以实行外语学院与其他 院系之间的学科整合,加大学生选修课的力度,允 许选修历史、中文、体育、传媒、经济等课程,并把 所得学分计算在内,或鼓励取得除英语以外的相 关课程的第二学位,使其有一技之长,成为应用型 人才。 四、注重就业服务和指导的时效性 第二课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 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搞得好,不仅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 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 创新能力,还能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 神。【6 因此,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与扩展,建立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有机联系,给学生创造 更广阔的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的天地, 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途径。为了使学 生尽早的了解社会,尽快的适应社会,高校应注意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自 身的发展历史及办学特色,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 立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外学习机 会。也可加强校企问的合作关系,与相关单位开 展深层次的合作,与用人单位签订包括实习基地、 就业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战略合作协议,缩短学 校与社会的距离,让学生走出校门,获得相关实际 经验,认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充分发掘自身潜 能。另外,在课余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对学 生能力的锻炼,如各种社团活动,竞赛、表演等。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第二课堂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和帮助,并结合学生能力的不足之处,及时改革课 堂教学。 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应从单一的“经院式” 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 养模式。学校的培养模式相应于学生的就业方向 和就业形势来说应该是灵活、弹性和复合型的。 除了英语专业技能的训练,高校还要努力使学生 有一技之长,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及跨文化交际 能力的培养,加强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以使毕 业生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帮 助他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 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界,1998,(4):1 —6. [2]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J].国外外语教学,2002,(4):12—17. [3]陈新仁,许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 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03,(4):2—6,26. [4]朱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6—98. [5]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33—36. [6]范定洪,向朝红,晏晓蓉.英国大学教育模式及对英 语人才培养的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2003,(4):79 —82. (责任编辑:王乐)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