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芒小米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芒小米草
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厘米,通常中部以上有分歧。茎四方形,有微毛,无根生叶。茎生叶广卵形或近圆形,苞叶广卵形或近圆形,边缘牙齿的先端呈芒状。萼长3.5~5毫米,4深裂,裂片披针状三角形,锐尖头。花冠唇形,裂片顶端凹头呈2浅裂;淡黄色,带条纹;雄蕊4枚,苞叶与花等长。果实藏于花萼内,蒴果,种子多数。
生于林内、灌丛间,或山地草原。分布于东北、西北等地。
【采集】7~8月采,切段、晒干。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肺、脾、大肠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肺炎咳嗽,口疮痈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
【选方】①治肺炎咳嗽及咽喉肿痛:芒小米草,配石龙胆、蛇莓、黄芩,水煎服。
②治痢疾:芒小米草,配香青、地榆,水煎服。 鸬鹚肉
(《雷公炮炙论》)
【异名】水老鸦(《本草衍义》),摸鱼公(《纲目拾遗》),鱼鹰(《中国动物图谱·鸟类》))。
【来源】为鸬鹚科动物鸬鹚的肉。
【动物形态】鸬鹚
体长约80厘米。嘴狭长呈圆锥形,上嘴两侧有沟,尖端有钩,下嘴有小囊。上嘴黑褐,上嘴边缘和下嘴灰白,具砖红色斑。虹膜翠绿色,眼先橄榄绿色,缀以黑色斑点;眼下橙黄色;嘴下之喉囊为橄榄黑色,有许多鲜黄色斑点。颊、颊和上喉均白色,形成一半环状,后缘稍沾棕褐色。体羽主要为黑色而带有紫色金属光泽。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而呈鳞片状。生殖期中,胁下有一雪白块斑;头、颈部生白丝状羽。后头部有一不明显的羽冠。幼鸟的下体黑色,杂以白羽。脚位于体
之后方,黑色,4趾向前,具蹼及锐爪。
栖息河川、湖沼及海滨,善潜水捕食鱼类。营巢于芦苇丛中或矮树、峭壁上。广布我国各地。经驯养后可使捕鱼。
本动物的骨(鸬鹚骨)、翅羽(鸬鹚翅羽)、口涎(鸬鹚涎)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味】《纲目》:\"酸咸,冷,微毒。\"
【功用主治】①《雷公炮炙论》原叙注:\"治体寒腹大。鸬鹚烧存性,为末,米饮调服。\"
②《纲目》:\"治大腹鼓胀,利水道。\"
【宜忌】《品汇精要》:\"怀妊不宜食。\"
【名家论述】《纲目》:\"鸬鹚,《别录》不见功用,惟雷氏《炮炙论》序云:\"体寒腹大,全赖鸬鹚。\"窃谓诸腹鼓大,皆属于热,卫气并行于血脉则体寒。此乃水鸟,其气寒冷,而利水。寒能胜热,利水能去湿故也。\" 干岩矸
(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毛黄堇的全草。
【植物形态】毛黄堇
多年生草本。主根圆锥形,肉质,灰黄色。茎单一或丛生,倾斜,茎叶均密被白色茸毛。根生叶柄较长,叶片向四周披散,粉绿色,2回羽状复叶;小叶分裂为3~5片,先端钝圆或微尖或3裂。总状花序顶生,有长梗;花冠黄色,无毛。蒴果,线形,有毛。
生于悬岩陡壁缺少雨水处。分布四川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苦,凉。
【功用主治】清热,止痛,止血。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泡酒。 藤仲
(《云南中草药》)
【异名】枪花药(《云南中草药》),毛叶藤仲、大叶鹿角藤(《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刹抱龙喃(傣名)。
【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瓣裂鹿角藤的根、茎或茎皮。
【植物形态】瓣裂鹿角藤
粗壮木质藤本,长达10米,全体密被黄色绒毛,幼枝有乳汁。大型单叶对生,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约15~30厘米,宽10~20厘米,先端浑圆或略尖,基部浑圆,脉明显,全缘。聚伞花序顶生或假腋生,花大,白色或淡红色;萼5裂,内面有腺体1轮;花冠高脚碟状,喉部秃净,裂片阔,左向旋转排列;雄蕊着生于冠管的顶部,花药箭头形,延长,粘合而紧贴柱头,室下部有短距。蓇葖果对生,长约20厘米,劲直坚硬,种子多数,顶端有束毛。 生于沟谷密林较阴湿处。分布云南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甘淡,平,有毒。
①《云南中草药》:\"淡,平,有毒。\"
②《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味甘苦,性微温。\"
【功用主治】《云南中草药》:\"止血生肌,舒筋活络。\"
【选方】①治外伤出血:藤仲研末,撒布患处。
②治骨折:藤仲研末,用酒调或糊状,外敷。
③治风湿:藤仲一两。泡酒半斤,浸泡三天,日服一次,每次15毫升。(选方出《云南中草药》) 玉柏
(《别录》)
【异名】玉遂(《别录》),千年柏、万年松(《纲目》)。
【来源】为石松科植物玉柏的全草。
【植物形态】玉柏
多年生草本。地下茎细弱,蔓生。地上茎直立,高20~40厘米,上部分枝繁密,多回扇状分叉,小枝的叶通常6列,钻状披针形,先端锐尖,全缘,长2~4毫米,革质。抱子囊穗圆柱形,长5~8厘米,单生于末回分枝的顶端,黄褐色;孢子叶阔卵
圆形,先端锐尖,具短柄,边缘略具不规则粗齿;孢子囊圆肾形,淡黄褐色,生于孢子叶腋;孢子四面体球形。
生于林下山坡。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品在四川、浙江、江西等地与同属植物石松的全草均称伸筋草,并同等使用。参见\"伸筋草\"条。
【性味】《别录》:\"酸,温,无毒。\"
【功用主治】①《别录》:\"益气,止渴。\"
②《本草拾遗》:\"取根茎浸酒,去风血,除风瘙,宜老。\"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浸酒。 甘松
(《纲目》)
【异名】香松(《中药志》)。
【来源】为败酱科植物甘松香或宽叶甘松的根茎及根。
【植物形态】①甘松香(《开宝本草》)
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有强烈松节油样香气,高20~35厘米。茎上端略被短毛,靠根处有少数纫线状棕色叶基纤维。根生叶不多,一般每簇具6~9叶,叶片窄线状倒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8厘米,宽0.4~1厘米,先端钝圆,中部以下渐窄,略成叶柄状,基部稍扩展成鞘,全缘,叶脉不清楚,两面光滑无毛;茎生叶3~4对,基部不窄缩成柄状,长2~6厘米,越上越小。花成头状聚伞花序,花序下有叶状长卵形总苞片2。花浅粉红色;基部有卵形全缘苞片3;萼细小,长不及1毫米;花冠阔管状,管基部一侧突缩,先端5裂,略不等大,裂片先端圆;雄蕊4;着生花冠管基部,长于花冠,花丝大部有毛,上端光滑,花药近横着;子房下位,花柱细长略超出花冠,柱头漏斗状。瘦果倒卵形,1室发育;种子1枚,宿存花萼小而不显著。花期8月。
生长于高山草原地带。分布我国西南部。
②宽叶甘松
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根茎短,基部宿存细线状棕色叶基纤维。叶根出,叶片倒披针形或长匙形,先端钝圆,中部以下渐窄成叶柄状,全缘,具叶脉3条。花为聚伞花序式的头状花序;花茎上有叶状总苞片2,披针形;花茎两侧着生2列对称白色短毛;花冠阔管状,淡粉红色,先端浅粉红色;萼片5齿裂。瘦果倒卵形或扁形。
多生于高山草原地带。分布西藏等地。
【采集】春、秋皆可采收,以秋季采者为佳。采挖后去净泥砂,除去残茎及须根,不用水洗,直接晒干或阴干。
【药材】甘松香干燥的根茎及根,全形弯曲如虾,上粗下细。根茎上附有地上茎残基及多层的枯叶残基,长约1~2厘米;外层棕黑色,内层棕色至黄色;呈狭长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地上茎残基中空,显棕色。主根条柱形,单一,有的数股交结,并列或分枝;长约5~13厘米,少数达20厘米,直径约0.3~1厘米;表面皱缩,呈棕褐色,常裂成片状;中心木质部灰棕色,老根下部为单一中柱,而上部有2~4个分体中柱。幼根和须根弯曲,表面皱缩,浅棕黄色。气芳香,味苦。以主根肥壮、条长、芳香味浓、无碎片泥砂者为佳。 主产四川。此外,甘肃、青海等地亦产。
【药理作用】①中枢镇静作用
甘松香对蛙、兔有与缬草相似的镇静作用,而毒性较后者为强。宽叶甘松之挥发性物质亦有相似的镇静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安定作用;其有机溶媒提取物对小鼠、大鼠、猫口服或腹腔注射,可引起镇静、升压,以乙醇提取物效力最高,大剂量有毒,1.5~3.75克/公斤可致死。缬草酮在拮抗最大电休克方面的作用强于大仑丁及宽叶甘松挥发油,但对五甲烯四氮唑性惊厥,则并无保护作用。 ②抗心律不整
缬草酮有抗心律不整的作用,且为一较安全的药物。对异位性室性节律(冠状动脉二期结扎术后的不麻醉犬)的抑制,强于奎尼丁及甘松挥发油;而在损伤性心房扑动及乌头碱性心房颤动方面的抑制,则与奎尼丁相同。从宽叶甘松根中提出的挥发油在各种心脏标本上,延长反拗期、减慢传导方面的作用,弱于奎尼丁;在对小鼠急性静脉注射的毒性,也较奎尼丁为小。对洋地黄引起的室性心律不整,无保护作用。
③对平滑肌的作用
在给豚鼠喷射组织胺的前、后,应用宽叶甘松可使支气管扩张。醇提取物在离体平滑肌器官上(小肠、大肠、子宫、支气管),具有拮抗组织胺、5-羟色胺及乙酰胆碱的作用;还能拮抗氯化钡引起的痉挛,故对平滑肌尚有直接作用。临床上用治哮喘、咳嗽、下泻、腹痛等可能与此有关。
④其他作用
宽叶甘松挥发油有微弱的抗菌、驱风及解痉作用,对皮肤、粘膜无局部刺激性
【炮制】除净杂质,抢水速洗,捞出,切段,晾干。
【性味】甘,温。
①《开宝本草》:\"甘,温,无毒。\"
②《汤液本草》:\"气平。\"
③《本草从新》:\"辛甘,温。\"
④江西《中草药学》:\"甘,温,有小毒。\"
【归经】入脾、胃经。
①《本草汇言》:\"入足太阴、阳明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功用主治】理气止痛,醒脾健胃。治胃痛,胸腹胀满,头痛,癔病,脚气。
①《本草拾遗》:\"主熏皮黚黯,风疳齿匿,野鸡痔。\"
②《日华子本草》:\"治心腹胀,下气。\"
③《开宝本草》:\"主恶气,卒心腹痛满。\"
④王好古:\"理元气,去气郁。\"
⑤《纲目》:\"治脚气膝浮,煎汤淋洗。\"
⑥《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头痛、腹痛及精神忧郁等证,并能驱蛔,凡因蛔虫而发惊瘸者,用此有效。\"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泡水含漱或煎水洗。
【宜忌】气虚血热者忌服。
①《本草拾遗》:\"得白芷、附子良。\"
②《本草从新》:\"辛香伐气,挟虚者忌之。\"
【选方】①治各种肠胃疼痛:甘松香、木香、厚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神经性胃痛:甘松香、香附、沉香。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痰眩:半夏曲、天南星各二两,甘松一两,陈橘皮一两半。上为细末,水煮面
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食后。(《鸡峰普济方》松香丸)
④治癔病,神经衰弱,肠胃痉挛等:甘松六钱,广皮一钱半。水500毫升,浸于沸水内三小时(每半小时内煮沸一次)。分十二次服,日服六次。(江西《中草药学》)
⑤治肾虚齿痛:甘松、硫黄等分。为细末,百沸汤泡,漱口。(《普济方》)
⑥治湿脚气,收湿拔毒:甘松、荷叶心、藁本。三味煎汤,洗之。(《普济方》甘松汤)
石瓜子莲
(《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石生越橘的枝叶。
【植物形态】石生越橘
常绿灌木,高50~150厘米。1年生小枝呈方形,紫绿色甙棕绿色,罕为淡灰色,散生长毛;1年以上的小枝灰色或灰棕色,光滑。叶互生,厚革质;椭圆形至椭圆长方形,长17~22毫米,宽10~14毫米,两端均呈钝尖,全缘,向下卷曲;叶柄长2毫米,散生长毛。花2~4朵,成腋生伞房花序;花梗纤细;花萼真径2毫米,紫绿色,裂片5,三角形,边缘有毛;花冠壶形,长5~7毫米,白色或黄色,镶以淡红色条纹,裂片5,三角卵形,长2毫米;雄蕊10,花丝略被毛,花药黄色,具锥须2枚;子房下位,略被白色毛,花柱纤细,柱头细小。浆果球形,径约6~8毫米,淡紫色,花萼宿存。花期5月。
生长于山区的林边半阴处。分布四川峨眉山。
【性味】性凉,味苦辛,无毒。
【功用主治】通经散瘀。治跌打损伤及闪腰挫气。
【用法与用量】内服:浸酒,0.5~1两(一日量)。 钓杆柴
(《贵州草药》)
【异名】钓鱼竿。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中华绣线梅的根。
【植物形态】中华锈线梅
灌木,高达2米。小枝无毛。叶片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5~11厘米,宽3~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形,稀宽楔形,边缘具重锯齿,常不规则分裂,稀不裂,两面无毛或在下面脉腋具柔毛;叶柄长0.7~1.5厘米,微被毛或近于无毛。
总状花序顶生,长4~9厘米,无毛,花梗长0.3~1厘米;花淡红色,直径0.6~0.8厘米;萼筒筒状,长1~1.2厘米,外面无毛,裂片5,三角形;花瓣倒卵形;雄蕊10~15;心皮1~2,子房顶端有毛。蓇葖果长椭圆形,萼裂片宿存,外面疏被长腺毛。
生于山坡、山谷或沟边杂木林中。分布河南、甘肃、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采集】秋季采收。
【性味】苦酸甘,凉。
【功用主治】利水除湿,清热止血,治水肿,咳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两。
郁李仁──长梗郁李 SemenPruniJaponica
(英)ChineseBushcherrySeed 【别名】 赤李子、侧李子。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长梗郁李PrunusjaponicaThunb.var.nakai(Levl.)Rehd.的种子。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树皮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条纹。叶互生,卵状披针形,长3~6cm,宽1.5~3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圆形,边缘有尖锐重锯齿;叶柄较长;托叶2,线形,早落。花先叶开放,单生或2~3簇生,花梗长1~2cm;萼筒陀螺形,萼片5枚;花瓣5,浅红色或白色,倒卵状椭圆形;雄蕊多数,花药不等长;雌蕊1,子房长圆形。核果近球形,熟时鲜红色,果柄长1~2cm。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于山坡、路旁、林边。主产黑龙江、辽宁、吉林。
【采制】 秋季采集成熟果实,搓去果肉,冲洗干净,除去果壳,取出种子。
【性状】 种子呈卵圆形,长5~7mm,宽3~5mm。表面黄棕色,一端尖,一侧有线性种脐;另一端钝圆。中央有深色合点,自合点处向上具多条纵向维管束脉纹。种皮薄,易剥落,子叶2,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 含苦杏仁甙(amygdalin)、脂肪油、挥发性有机酸、皂甙、郁李仁甙(prunuside)等。
【性味及功能主治】 同欧李。 刺南蛇藤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异名】爬山虎(《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卫矛科植物刺南蛇藤的根、果实或茎。
【植物形态】刺南蛇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