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07-21 来源:客趣旅游网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灵性成长,是指人渴望超越生命的功利层次,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常人屡屡颠踬于名利危途,在这样的人生转换时刻,悟性高超者往往会跳出世俗,开始寻找和阅读经典,经典也开始展示出指路石般的意义。

经典的意义何在?在此所谈的经典,主要指塑造人类文明的核心主旨的人文经典,如《论语》《荷马史诗》等。真正的人文经典都是为了让人认识功利世界的局限性,去追求超越功利的真善美。因此就有功利和灵性两种阅读指向,功利之人阅读仅为了享乐,灵性之人阅读是为促进灵性成长。如果非让功利之人去阅读人文经典,那是对他们最大的折磨,反之亦然。有新闻报道说,许多大学生读不下去《红楼梦》,人们由此感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低下。其实,这只是因为大学生普遍处于人生的功利主义状态,较少意识到灵性成长的需要而已。一旦他们意识到灵性的成长需要,《红楼梦》等人文经典自然就会深入人心。

常有人埋怨人文经典古奥难懂,远离人生实际。其实,经典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对人生实际的一定超越。就像日月星辰高悬苍穹,好像和我们的生活了不相关,但是我们终究要抬头眺望苍穹,才能明了心居何处。因此,经典之所以显得古奥难懂,是因为我们沉溺于功利化生存,缺乏理解经典的灵性觉醒。

当今时代物欲汹涌,有人担心经典没有读者。其实不必如此悲观,因为功利化生存终究是一种意义匮乏的状态,一个人不可能轻易获得世俗的成功,失败时他就会反思功利化人生的弊端,即使他获得最大的世俗成功,他的心中依然会有巨大的意义亏空难以填补。这时,他就可能去亲近人文经典,寻找新的生命指向。这个时候,人文经典就是救命的方舟,就能够得以传承下去。

有人认为智能手机、网络等导致了碎片化阅读,这不利于人文经典的阅读,易带来碎片化的生存感受,这值得反思。其实,阅读的媒体、阅读字数多少并不是导致阅读碎片化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还是阅读动机和阅读内容。有人读起网络小说来,一读就是上千万字,但这只是追求一时刺激的碎片化阅读。但若有人零星地阅读《道德经》,慢慢地领悟人生之道,那么他的阅读就是经典阅读。

功利化生存中,作为主体的人想着如何支配客体,表面上获得了成功,而实际上

主客两分的生存态度导致了广泛的生存焦虑。而一个人灵性成长的主要标志,就是敢于超越这种功利化生存,从更为宏大的角度来审视人与天地的关系,从而获得整体化的人生体验。因此,阅读人文经典是医治当代人碎片化生存的一剂良药。

冯友兰先生曾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冯友兰先生说的是中国哲学,其实所有人文经典的功用也是如此,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促进灵性的生成。只有从这个意义上看,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必然性才会清晰起来。

(摘编自汪树东《灵性成长与经典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常人在追求功利的路途上遭遇失败,就会转向寻找和阅读经典,以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

B.阅读塑造人类文明核心主旨的经典作品,能使人超越功利局限,因此没有功利阅读指向。

C.大学生读不下去《红楼梦》,不是因为其文化素质低下,而是他们暂时不需要灵性成长。

D.经典阅读与阅读动机、阅读内容紧密相关,不取决于阅读媒体的选择和阅读字数的多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阐释“灵性成长”的内涵,然后逐层论述了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必然性,思路清晰。

B.文章列举大学生读不下去《红楼梦》、当下存在碎片化阅读等社会现象并展开论证,现实针对性较强。

C.文中使用了“指路石”“救命的方舟”“一剂良药”等词语,可使文章的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D.文章末尾引用冯友兰先生关于中国哲学功用的观点,以此强调了人文经典具有促进灵性生成的功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如果超越了人生实际,就具备了理解经典的灵性觉醒,能够有效地阅读古奥难懂的经典。

B.世俗层面的成功者和失败者都需要阅读人文经典,这或许能帮助他们走出功利化生

存的困境。

C.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生存感受跟智能手机、网络等信息时代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关联性。

D.超越主客两分的生存态度,从更宏大的视角审视人与天地的关系,有助于克服当下的生存焦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2022年11月,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发布了一款名为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其推出后几周内就风靡全球,甚至引发了新的全球人工智能竞赛。

ChatGPT使用了GPT-3技术,即第三代生成式预训练。这是一种自回归语言模型,使用深度学习来生成类似人类的文本。该模型使用来自互联网的文本数据库进行了高强度训练。在大规模文本数据上进行自监督预训练后,ChatGPT还经过三个阶段的“炼制”:首先是监督微调阶段。人类AI训练师以自我对话形式生成对话样例,ChatGPT在这些对话样例上进行有监督的训练。第二阶段主要是训练一个基于语言模型的奖励模型,对机器生成的回复进行评分。基于训练好的奖励模型,第三阶段采用强化学习技术进一步微调ChatGPT。

ChatGPT拉扯冲撞着人们惯有的生产生活模式,且继续“狂飙”在超越人类的赛道上。当把“是否会代替人类工作”的问题抛给ChatGPT时,它说,它们旨在协助和增强人工任务,而不是取代人类。专家指出,人工智能的作用是提高人的效率,辅助人类,大众需要与时俱进,熟悉并掌控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一定会产生新的就业机会。

(摘编自张佳欣等《ChatGPT掀起技术狂潮:“顶流”之下,看人工智能喜与

忧》)

材料二:

ChatGPT会带来一个不同的未来吗?记者询问了ChatGPT“本人”,它的回答是:“随着ChatGPT的普及,它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从在线交流、信息搜索、机器翻译、文本生成,它的准确性和高效率使得许多工作变得不再困难。然而,人们也开始对它产生了担忧……”

自1956年诞生以来,人工智能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其间充满波折。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迅速发展的近10年里,之前还没有出现里程碑式的爆发。ChatGPT在带来惊

艳体验的同时,也有明显“缺陷”。比如,它的知识存在事实性错误、知识盲区、常识偏差,也将面临着隐私泄露、技术滥用、造假、社会公平等伦理问题。因其模型能力出众、用户众多,这些风险隐患还会被放大。ChatGPT的应用离不开人的“提示”,性能的持续提升离不开研发者的算法改进和设计,风险隐患的应对离不开人的引导和治理。

我们的未来将是人与人工智能共同进化的时代,正如ChatGPT所描绘的那样:“机器人们像人类,思想智慧已涌动。在这梦幻的世界里,技术与人类无缝结合。生活如同一首诗,平静而美好,永不停歇。”

(摘编自朱涵等《三问ChatGPT如何影响人工智能的未来》)

材料三:

从用户视角进行体验,我觉得ChatGPT可以立刻成为大多数智力工作的助理。它基于语言模型和概率模型的架构,能很好地通过“对话”模式,为用户提供有广度、有深度、有逻辑的回应,辅助用户的思考。同时,它能根据用户要求的限定场景,不断优化、调整文字的组织方式,生成越来越符合用户需求的回答。因此,它很像一位聪明的远程工作助理。

数日前,有个七年级的同学跟我说,她用ChatGPT完成了一篇学校要求的新闻稿。她的感受是“非常好用”“几乎直接用上了”。这启发我,理解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思考应对这一技术变革的起点。

在AI能胜任的事上,人类肯定比不过它,那就面对现实,尊重这个进步。与此同时,我们或许能喘口气,去专注做那些使我们更“人之为人”的事情。“助理”一词意味着被助理者需要有更高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学会问出好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问题、识别助理的回答中需要深究的漏洞。

(摘编自艾林《ChatGPT对阅读写作意味着什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ChatGPT是使用了GPT-3技术,具有在线交流、信息搜索等功能,可应用于多种领域的聊天机器人。

B.ChatGPT可以生成类似人类的文本,这将对部分行业从业者形成冲击,但它也能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C.目前ChatGPT的知识存在着错谬,其回答真假难辨,如果用户以讹传讹,将会导致负面的社会影响。

D.人工智能并不会取代人类,例如ChatGPT虽然能力出众,但其性能的持续提升离不开研发者的努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发者使用了来自互联网的文本数据库训练ChatGPT,随后针对网络信息杂乱的特点,采用强化学习技术予以调整

B.从近年人工智能发展的历程来看,ChatGPT的推出及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未来发展前景仍面临着不确定性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ChatGPT的回答,这不仅可以向读者形象地展现ChatGPT的功能,也能够增强文本的说服力。

D.材料二指出ChatGPT存在明显的不足,还可能带来伦理问题,材料三则结合具体事例介绍了ChatGPT良好的用户体验

6、作为普通网民,我们应怎样对待ChatGPT这一新生事物?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以虫鸣秋 唐弢

一年四季,我现在喜欢的是春天。

说是现在,因为这是近来才有的感觉。年纪过了三十,却忽然喜欢春天,喜欢红色喜欢和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打交道,究竞是生命的活力突然转强,抑是预感衰退,遂不免起了依恋之情呢?我自己也无法回答。不过,倘在十几年前,或者溯而上之,倘在二十年前,情形就和眼前的不一样。尽管年轻好弄,跳跳蹦蹦,脱不了孩子的脾气,但以季节而论,我爱的却是雁来以后的秋天。

十几年前,那时候我在一个中学校里念书,每周只上五天课,两天半是中文,两天半是英文。课余多暇,自己就学些作诗填词之类的勾当。诗词,按照中国的老例,是必须从多读入手的,因此也翻翻前人的集子,希望从那里得到些许的影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闲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苍凉,“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悒郁和惆怅。童稚何知,然而面临萧索,想起来也不免为之惘然。中国的诗人对于这点是特别敏感的,我虽然三不像——学稼、学贾、学书都不够格,每逢提笔,却也无法抵御秋意的来袭。

诗词,它让我看到春青背后的红叶。 不过我的真正爱好秋天,却远在能读这些诗词之前,少说也该有二十个年头了。

那时候,天地似乎比现在阔大,山河似乎比现在年轻,而生活,当然也比现在有意义——即使是最小的虫蚁吧,我也觉得十分可亲,它们仿佛都能说话,用的是一种歌唱的调子。说得最为悦耳的自然是秋虫。

我因此渴望着西风的起来。

炎夏向尽,梧桐已开始落叶,街头树间,时而传来一阵刺耳的繁音,“知了,知了”,叫声较为噪厉的是螂蟑,“乌有,乌有”的是塘蜩。中国的文人是最喜欢代人立言的,有时候也代物——著名的如禽言,并且还及于昆虫。刘同人《帝京景物略》里说:“三伏鸣者,声躁以急,如曰伏天伏天,入秋而凉,鸣则凄短,如曰秋凉秋凉。”他以为蝉蜩呼候,所叫的常是当前的时令。

蝉类种色繁多,我在年轻时常见的是叫做蚱蛙的一种,它没有螂蟟的长大,又不及螗蜩的美丽,只有叫声较为清越。不过一捉到笼里,也就默尔而息,再不发些许的音响,第二天随即僵死了。我同情沉默,却又以它的绝不再鸣为可惜。

为什么呢?我自己也有点回答不上来。

因此也不想再去触犯它,于是就开始翻瓦砾,多半是在屋后的安园里。促织就在那里栖息着。拨开断砖,往往可以看到一对小虫惊惶的在躲避,有时逃到野草根边去。就以往的经验而论,这十九是徒然的,它们逃不过人类的眼睛,也跳不出人类的手掌,到最后,只能受人秦养,迁入瓦盆。我蓄促织,往常是因为它能鸣,并非因为它能斗,所以别种如油葫芦、小油岭之类,行家弃诸不顾,我也加以延揽,一样放入匣内,饲以雪白的米饭。

——唧令令,唧令令! 几乎就是金属的声音。

和油葫芦一样,因繁生而不被重视的,还有一种栖息在乱草、灌木或者豆英地里的螽斯,《诗经》里所谓“嘤嘤草虫”,指的就是它。

螽斯而外,较为常见的鸣虫是络纬。络纬也即莎鸡,俗名纺织娘,以其鸣声酷肖纺纱的缘故。络纬昼伏夜鸣,要捕捉,必须等它振羽发声的时候。我常和小朋友一道,提着灯笼,赶往两里外的竹园去。乡间的晚上是阒寂的,走夜路不免有几分心悸,自己也听得出脚步的急迫,烛影摇动光波,像水晕一样在黑暗里浮荡。一转出村子,耳边像听到远处的“闹场锣鼓”一样,络纬的鸣声突然震响起来,原来前面已经是竹园了。

——轻些,别作声!

有人低低地照会我,我们便蹑手蹑脚地跑近去。一见到篝火,满园叫得更起劲了,每次可以捉到好几只。而每年又总有一回这样的经验。

现在,季节到了秋天,春华老去,我自己也逼近中年。络纬在邻家的园圃里振羽,静夜远听,真使人有梦回空山身在何地的感觉。清人龚定庵诗云:“狂胪文献耗中年,亦是今生后起缘。猛忆儿时心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往事在心头浮现。此时此地大概谁都有点怆然,觉得难以遣此的吧。

我不能忘情于已逝的童年。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追忆了学生时代作诗填词、童年时代亲近秋虫的往事,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之情

B.画线句中的“红叶”是秋天的典型意象,表达了作者从诗词中领悟到的闲适、苍凉和惆怅。

C.文章用真挚的语言回忆过往、叙写当下,融欢欣与惆怅于一体,弥漫着温暖而感伤的氛围。

D.作者最后说“大概谁都有点怆然”,推己及人,以自己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引发读者的共鸣。

8、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喜欢的是春天”?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本文标题为“以虫鸣秋”,文章是怎样写秋虫鸣叫的?请简要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茸茅竹而居之。日啖茶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B.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C.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D.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中的“引”,是类似于序言的一种文体,与《滕王阁序》中“恭疏短引”的“引”字含义相同。

B.“辙亦迁海康”中的“迁”为“贬谪”之意,与《张衡传》中“再迁为太史令”的“迁”字含义不同。

C.“乃欲以桑榆之末景”中的“桑榆”喻指晚年,与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桑榆”含义不同。

D.“区区之迹”中“区区”为“微小”之意,与《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的“区区”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为官多遭贬谪,他在儋耳住草屋,食茶芋,生活困苦,陶渊明的诗歌给了他精神寄托。

B.苏轼觉得自己与陶渊明的性格相似,经历相近,因此惺惺相惜,把陶渊明当作效法的榜样。

C.苏辙相信后世君子会对苏轼的遭际做出正确的评价,他认为苏轼的诗歌超过了李白和杜甫。

D.苏轼称苏辙的诗有古人之风,苏辙认为东坡诗充沛盛大,可见两人在诗歌创作上相互欣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2)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三、默写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题。

风入松 陆游

十年裘马锦江滨,酒隐红尘。万金选胜莺花海,倚疏狂、驱使青春。吹笛鱼龙尽出,

题诗风月俱新。

自怜华发满纱巾,犹是官身。凤楼①常记当年语,问浮名、何似身亲?欲寄吴笺②说

与,这回真个闲人。

【注】①凤楼:指宫内的楼阁,借指朝廷。②吴笺:吴地所产之笺纸,常指书信。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回忆蜀中十年生活,选取饮酒、吹笛、题诗等活动,再现了自在的生活。 B.“万金选胜莺花海”一句运用夸张手法,以春日赏景的洒脱表现词人的狂放。 C.“吹笛鱼龙尽出”凸显了音乐的魅力,其写法与“舞幽壑之潜蛟”有相似之处。 D.词人已是满头白发,回想早年的壮语,不禁生发出久居官场为浮名所累的懊悔。 15、本词结句与陆游《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中都有一“闲”字,二者的意味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6、遇到疑难要虚心向他人请教,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指出,若能多咨询郭攸之等人的意见并施行,就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

17、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在从师与否的问题上,有些人对于孩子“__________”而对于自己“__________”,从这一对比可见其不明智。

18、长于用典是辛词特色之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刘义隆出兵最终事与愿违的史实提醒当权者不可贸然行事。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1963年,从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樊锦诗前往地处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工作。对于她的选择,无论是她的父母还是同学都①______更不会想到她一去就是50多年。那时候,莫高窟周边几乎是②______处处是废墟,洞窟里堆满黄沙,有的根本进不去。这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交通工具,信息也特别闭塞。当樊锦诗的父亲知道女儿工作分配的消息后、担心她赢弱的身体无法适应太漠戈壁的艰苦与恶劣。他考虑再三,还是给学校写了封信,恳请北大不要派她去这么艰苦的地方工作。可这封信被樊锦诗悄悄扣下了。

20世纪80年代末,樊锦诗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要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在她的倡导下,建成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实现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的双赢。游客可以先观看数字电影,详细深入地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再前往洞窟细细领略千年前古人留下的慧心妙笔。樊锦诗希望用这种形式,让来莫高窟的游客告别③______式的旅游,能真正地走进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之中,和古人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可以说,将敦煌文物“永久保存,永久利用”是樊锦诗给“数字敦煌”的定位,也是她毕生所追求的梦想。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对他人的劝阻,他只说了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便义无反顾地离开了。 B.读到这里,很多人会产生疑问,多灾多难的黄河怎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C.那些频繁露脸的“专家”,很多都是通过制造焦虑来为自己牟利的利己主义者。 D.日暮时分,如果从山脚向上望,便会看到很多火把排成“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走路是我们日常生适中能够带来愉快心情的、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和增加脑部血流量的、雷扛不动的运动。在我们身边,有人走路健步如飞,有人悠然徐行。①_______?对此,科学家一直在进行研究和探索。最近,《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研究人员对同期出生的1037名受试者进行了贯穿一生的研究,结果发现走路慢的人,肺部、牙齿以及免疫系统功能都更差一些,自身的手眼协调性也不如走路快的。且这些走路慢的受试者,大脑的体积和表面积更小,整个人看起来也更显老。对此,研究人员分析认为,走路快的人预期寿命更长。不过②_______,这些质疑者认为受试者除了走路速度不同外,本身身体健康状况、所处环境以及日常的行为也存在不同,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受试者的预期寿命受到影响。所以该研究只能起到参考作用,只代表走路速度与预期寿命存在相关性,但二者之间③_______,还需要深入研究。

22、文中画框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五、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如“林”字,《说文解字》说:“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众木汇聚方能形成森林,《后汉书》里有“独木不林”之说。同时谚语“群林难离木”又提醒我们要关注每一棵“木”的存在,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林”字所蕴含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项“常人……就会转向寻找和阅读经典”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悟性高超者往往会跳出世俗,开始寻找和阅读经典”;B项“因此没有功利阅读指向”理解错误,从原文来看,经典阅读也有“功利和灵性两种阅读指向”:C项“他们暂时不需要灵性成长”曲解文意,原文是“较少意识到灵性成长的需要而已”。 2、答案:A

解析:“逐层论述了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必然性”错误,原文并没有论述“经典阅读的必然性”。 3、答案:A

解析:推断错误,“超越了人生实际”不是“具备了理解经典的灵性觉醒”“有效地阅读古奥难懂的经典”的充分条件。 4、答案:C

解析:“其回答真假难辨”有误,材料二中“它的知识存在事实性错误……伦理问题”和材料三“识别助理的回答中需要深究的漏洞”并不意味着“真假难辨”。 5、答案:A

解析:“随后针对网络信息杂乱的特点,采用强化学习技术予以调整”有误,从材料一可知,第三阶段的“进一步微调”是针对前两阶段训练的成果而言的。

6、答案:①尊重科技进步,熟悉并掌控新技术,使工作和生活更为便利;②避免形成对ChatGPT的依赖,警惕其提供的错误信息,积极应对风险隐患;③学会提问和调整问题,提升判断力和鉴别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解析: 7、答案:B

解析:“表达了作者从诗词中领悟到的闲适、苍凉和惆怅”理解错误。画线句中的“红叶”指秋天,表达的是对秋天的喜爱。

8、答案:①面对春天,作者感慨自身活力的衰退,对眼前充满活力的春天生起了依恋之情。②面对秋天,逼近中年的作者兴发了人生沧桑之感,不能忘情于已逝的童年,心中怆然,转而喜欢春天。 解析:

9、答案:①使用拟声词:如用“知了,知了”形容螂燎的叫声,用“乌有,乌有”形

容螗蜩的声音,生动地写出了秋虫叫声的特点。②使用比喻:如将虫鸣声比作“金属的声音”“闹场锣鼓”,形象地写出了秋虫声音的铿锵有力。③引用古诗文:如引用《诗经》、刘同人作品中关于秋虫的描写,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解析: 10、答案:B

解析:“以图史为园囿”和“文章为鼓吹”句式相似,应该在“文章”前面断句。“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对苏轼诗歌的评价,应该在“不见”前面断句。 11、答案:D

解析:“何乃太区区”中的“区区”为愚拙的意思,与“区区之迹”中“区区”含义不同。 12、答案:B

解析:“苏轼觉得自己与陶渊明的性格相似,经历相近”理解有误,文章并没有说苏轼与陶渊明“经历相近”。

13、答案:(1)(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外界环境多有抵触,必然留下世俗的祸患,于是尽力避世(或隐居),使你们很小就挨饿受冻。

(2)我虽然疾驰着追随子瞻,(但)常常落在他的后面,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也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解析: 14、答案:D

解析:词作未表达“为浮名所累的懊悔”。

15、答案:①本词中“这回真个闲人”看似乐得清闲,欲与友人分享好心情,但从整首词来看,“闲”暗含着失意的苦闷,有自嘲之意;②《游山西村》末两句写诗人希望能在空闲时趁着月光再次前往,以享受田园之乐,“闲”传达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解析:

16、答案: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解析:

17、答案: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解析:

18、答案: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19、答案:①始料未及;②不毛之地;③走马观花 解析:

20、答案:樊锦诗的父亲在知道女儿工作分配的消息后,担心她羸弱的身体无法适应大漠戈壁艰苦与恶劣的环境。 解析: 21、答案:B

解析:文中画横线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引用,B项表特殊含义,C项表讽刺,D项表突出强调。

22、答案:走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雷打不动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增加脑部血流量,能够带来愉快心情。 解析:

23、答案:①走路速度快好还是慢好呢;②也有人质疑该结论不够严谨(或:这一结论也受到质疑);③究竟存在怎样的相关性 解析: 24、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