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高考招生录取实行平行志愿后,考生填报志愿难度大幅降低,选择风险趋近于零。无吃亏之虞情况下,如何填报能兼顾就业走向、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等,值得思考和探究填报高考志愿 瞻前更要顾后
壹 报志愿如选对象,不要怕吃亏
第一志愿1个也好,5个也罢,考生和家长总是会思前想后,掂来掂去,在规定填报时间里食不知味,夜不成寐。有的今天表交上去,翌日又要回来,持续到最后一刻才满脸狐疑、满腹遗憾递上去。
事主如此审慎,原来是恐惧失手,去年实行平行志愿后,危险性骤减,应该说更多是怕亏待自己。笔者将此情形称为“孙山心理”,即希望以最末一名入围自己最心仪的学校,不浪费任何一分,使有限分数发挥到极致。
专家建议分开档次和梯度,前面的志愿冲,盼他人失误,争自己最佳;中间的稳,分数合于学校,理想照进现实;后面的保,不怕一万,谨防万一。思路与民间的异曲同工,并无二致。
锱铢必较、分尽其用肯定没错,问题是好与坏。努着进入大学,放眼望去,所有学生都排名靠前,自己忝列榜末,面子不好看、压力大不说,入党、选干、保研都会缘悭一面。倒不如并三级为两级,“稳”变为“冲”,“保”变为“稳”,也许天高地阔,有所作为。一位朋友的孩子几年前考大学,因为少估了20多分,又酷爱首都,只好委曲地报了北京化工大学。等到成绩出来,除了北大、清华,国内所有大学都能达到。全家人叫苦不迭。入学后,孩子在学校文科生中排名第二,一路下来,时时领先,毕业时保送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所以,填志愿报学校如选对象,竭尽全力弄,处处怕吃亏还真不一定是好事,悠着点,给彼此留些空间和精力,也许会更从容和幸福。 贰 选学校和专业重要,选城市更重要
专家通常从两个角度建议考生选学校和专业。一是拿数据分析,去年某校录取线、专业分多少,前年又几何,客观而真实;二是宏观上讲道理,论述哪些是长线专业,国家时时重视,人民刻刻需要,煽情又虚无。
其实,选择学校和专业绝非如此简单,除了极少数学校为人共同膜拜、考生难逃诱惑外,绝大多数都应该从多个角度或者综合诸多因素考虑,比如亲戚关系、宜居状况、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等。
其中,所在城市应当优先考虑。原因并非只是不同城市可以增加迥异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扎扎实实的好处也不胜枚举。比如一家人住在经济相对落后,思想和观念相对僵化、
保守,空气质量甚为差池、文化娱乐迹近于无的太原市,想到大连、青岛、厦门、珠海这样的宜居城市生活,平时几无可能。孩子考到这样城市的大学读书,一步步在当地就业、成家,就有望立稳脚跟,把全家转移过去。退一步说,万一在外面混得不理想,呆不住,回来难度不大。如果在太原读大学,毕业后再外出找工作,想完成全家迁徙壮举,颇为不易。所以,思考周密会让家庭多出一份幸福生活的希望。
至于为什么要举家迁徙,理由很简单:原来孩子多,父母年龄大了,总有一两个在跟前尽孝赡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依靠寥寥,只能跟着孩子走,围着孩子转。 叁 与其艰难北上,莫如决绝南下
山西考生最热衷之地,首推京津,其次是东北,然后是南方。之所以如此,直观的原因是北方在饮食、语言、文化乃至气候、风俗等方面趋近,学生适应起来快。南方相较北方,差异较大,学生适应需要时日。而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山西相当一部分人长期偏安一隅,缺往来走动,少沟通交流,不仅身体懈怠懒惰,思维渐趋固化,胆量也越来越小,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弱。
比如南方许多学校水平高、质量好,因为我们自己的缺陷,要么漠然视之,要么见解错误,以为还不如自家门口的大学。坦率地讲,我们排前几位的大学,可能还不如人家一些地市办的高校。新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学若在山西招生,会有几人报考?情形不容乐观。而事实上,去年该校招生时,指标都投给了教育文化发达、生源质量优良的省份,山西一个也没获得。我们评价他人固然重要,别人怎么看我们也不容轻视。
年轻人南下读书至少还有两点好处:一是他们荷尔蒙旺盛,身体好,吃点苦,摔个跟头根本不是回事。并且一旦适应了差异性,闯荡社会的能力会更强,也更容易出成绩。二是他们刚刚成人,思维、言行、习惯、审美甚至胆量都还未定型,接受高水平的东西多了,自己也就成为高水平的人,经常接触真善美,也就不容易与假丑恶为伍。否则,大学毕业了,还以丑为美,以是为非,丢死人又害死自己。 肆 专业冷热因时而变,留意生命力顽强者
热门专业好听实惠、省时省力,向为报考首选。但爱面子、偷懒终究要付出代价。最近几年,人们发现原来广为考生追捧的专业如法律、计算机等,现在情形大为不妙,许多毕业生别说找不到对口岗位,干脆就无业可就。热门变冷,冷门转热,民间许如此现象为“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深挖细究,有人当然会说是迷信思想、无为观念。其实它既暗含着哲学思维,即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也符合经济学逻辑:供大于需,价格降低,供不应求,价格提高。
对普通考生和家庭而言,这种跌宕起伏、祸福转换的滋味委实难受。有没有一些专业相对稳定,不至于让人心惊肉跳、追悔莫及呢?应该说是有的。判断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大
学的奠基专业。大学创办初始,开设的都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专业,历经多年迄今,尽管变化巨大,专业有拓展,有增加,构成大学的框架,即与百姓生活、国家需求贴得比较近的,并无质的变异。二是国家努力的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拼经济不行,还得形成、输出让人类叹服的价值观,增强自己的软实力。诸如此类的东西,国家着急上火,舍得投资,也需要大量人员来传承、弘扬。
许多家庭喜欢追逐金钱,选择志愿时,父母会敦促孩子报经济、管理、金融等专业。其实,只要练就真本事,越古老、越不被人看好、越没人学的专业,越容易成功,挣钱也越多。比如易中天、钱文忠、纪连海、袁腾飞等,所学要么中文,要么历史,由于国人普遍漠视,所以电视上一播,听众觉得过瘾,使劲鼓掌喝彩,他们就大出其名;一出书,读者疯狂购买,销量经常过百万册,他们都赚得盆满钵满。 伍 为兴趣选择,至少成功了一半
就业和人生仰仗父母照拂的年轻人不少,依靠自己打拼的更多。
对为数众多、需要自个捞世界的孩子来说,选择专业时,一定要从兴趣出发,切不可为生活委曲自己。其中原因,并不仅仅是国家强大了,经济发展了,人再也不会忍饥挨饿活不下去;也不只是有了兴趣,就有了向前的动力,领悟也快,学得也好。还有更重要的理由,就是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的欲望,尤其对独生子女来说,冲动会更强烈。
比如大学毕业后,有的孩子想方设法进入银行工作,起步一年挣几万块,日积月累,几年后能挣个十万八万,工作环境良好,劳动强度不大,收入中等偏上,要车有车,要房有房,结婚生子,按说也不错了。但平时呼吸着污浊的空气,喝着不洁净的水,孩子上学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公一份私一份交高价,提出建议、意见甚至抗议都无人搭理,那种感觉会非常糟糕,也会使人生质量大打折扣。
基于此种考虑,根据兴趣填报志愿就不单是对某一专业的热爱,还包括能满足参与公众事务、影响和改变社会的欲望。而狭义和广义的兴趣获得满足后,会让人的价值得到体现,使人的姿态从容不迫。
在年长一辈人眼里,现在的年轻人都生活在蜜罐里了,还时时不满意,处处闹情绪,连成个家都困难,今天结,明天离,弄得鸡飞狗跳,乌烟瘴气。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无事生非。多给他们找点事干,哄着、骗着、逼着他们去为实现中国梦流血流汗,拼死拼活,啥事都没了,婚也顾不上离。
陆 出去读还是留下学,不应该成为问题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一位朋友的孩子去年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时,父亲希望报山西大学或山西财经大学,理由是孩子学习、生活既方便,父子又能经常见面,免除了相思之苦。
母亲并其他人员则齐声反对,力主出去经风雨,见世面,长大成人。孩子最终填报了北京的一所学校,并如愿入读。现在满一年,朋友说起孩子,连称变化巨大,孺子可期,表现为:一、摆脱了稚气,成熟许多;二、注重感情,与父母亲了;三、懂得了艰辛,知道生活之不易。
孩子出去自己读书,还是搁在身边陪着学习,为此挣扎的非只朋友一人,许多家庭都不得不面对。其中原因无需多言,主要是国家施行计划生育政策,孩子生得少,多数都是独苗,父母既为安全担忧,又为情感牵绊。窝在身边读,一方面解除了如此难题,另一方面还有援手之便,比如孩子挂科了,可以找人摆平,入党、选干、保研等,可以花钱疏通,确保几年求学期间平安顺遂,有所斩获。
千里迢迢负箧求学,人生地疏,无援无助,肯定没有这样便利,甚至有可能遭遇一些麻烦。但除了朋友所说好处外,至少还有助于克服年轻一代目前已然存在的、有可能导致其人生失败的弊病,比如感情淡薄,意志薄弱,宽容度差,大局观窄,动手能力不够,合作精神不足等。
朋友夫妇都是太原人,男方家是北边太钢的,曾外出念大学数年;女方家在南城小店区,后期学历念的是山西医科大学的。填报志愿征求意见,笔者强烈建议外出念,说经济、思维、观念跟不上就算了,管理手段、人文和生态环境还惨不忍睹,实在难以忍受。世界上有许多好地方,不让孩子趁年轻去经历、感受甚至拥有,像母亲一样一辈子兜兜转转,呆在一个狭小并且连自己都不满意的地方,岂不亏哉!朋友夫妇点头称是。 柒 如果B类学校比A类的好,直接弃A选B
校友夫妇是同学,都毕业于南开大学,一个学中文,一个念化学,也算文理合璧了。去年孩子高考,因为填报志愿,一家三口吵得不亦乐乎。爹想选山大,离家近;娘力主理工大,是“211”学校;孩子两者都不感冒,十几年来窝在一个地方,憋屈坏了,一心想到外边,换环境,呼吸新鲜空气。
孩子成绩超过一本线十分左右,符合条件的A类外地学校都不理想,B类中反倒有若干所中意者,全家一时踌躇,难以决断。笔者建议放弃A类,直接选择B类,校友目瞪口呆,大惑不解。弄明白其中道理和猫腻后,家里毫不犹豫选了B类中香港一所大学在珠海办的分校,既不执着于“985”“211”了,也不为A类B类犯愁。9月份送孩子报到后,校友说几天中颇不宁静,恍如生活在梦中。南开大学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够好了,没想到该校风光旖旎,图画一般漂亮,质量更是没的说,比内地办的学校不知好出多少。
校友夫妇系出名校,见多识广,名为高级知识分子,还在操A、B的心,为重点还是普通院校纠结,那些对此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的人,夫复何言!笔者长期观察和研究教育问题,对招生考试也略知一二,建议考生和家长删繁就简,参考并使用如下结论:一、国内高
校共2500多所,其中“985”学校有30余所,堪称最优者;二、“211”学校超过了百所,因为有多种考量和平衡因素,水分很大,质量不可不信,也不必全信;三、A、B分类仅为录取便利,无实质作用,同时基于面子问题和蒙蔽技巧,本地学校人为提升,泡沫巨大;四、就业、留学时,“985”“211”学校毕业生较为受宠,占据优势。 捌 读大学乃家中喜事,喜事当喜办
还说山西煤干院朋友的例子。去年夏天高考成绩公布时,接近夜里零时。孩子电话查询完,成绩距一本线差了十几分,顿时和母亲哭作一团。朋友本已睡着了,闻听哭声并弄清情况后,发现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怒不可遏,直想揍孩子。
中考的时候,朋友的孩子考了636分,以最后一名进入省城某重点中学分校读书。在朋友看来,这样的分数,不说考北大、清华、南开、复旦,至少上北理工、北航等应该没问题。3年过去,倒退如此之快,他认为无法原谅。
其实,朋友孩子中考当年是公布过各分数段人数的,650分以上,全省超过1万人,630分以上,更高达4万多人。636分全省排队,也就在4万名左右。高考成绩统计榜出炉后,对照一查,理科515分排到了2万多名,说明进步不少。笔者拿数据说完,问:“小学、初中、高中,孩子读了3家学校,不管强与弱,考过年级第一、班级第一吗?”答:“没有。”“考生和家长满意的高校就那么几所,指标就那么几个,那凭什么考上呢?!”一家人弄清楚“真相”后,高高兴兴退去,踏踏实实去选择志愿,认认真真准备上学物品,并夜以继日享受高考成功带来的欢乐,以及亲朋好友的祝福。
记者如此不厌其烦地叙述这一故事,事实上是想说明,我们的痛苦少数时候是由于自己无知无识造成的,多数时候则缘于欲望过强。高考对多数家庭来说,不仅是大事,而且是喜事,两者合在一起,分量重过一切。有鉴于此,就应该依老百姓所言,喜事喜办,切不可哭哭涕涕,凄凄惨惨,弄得跟丧事一般。否则影响自己不说,还会累及亲戚、朋友、同事等许多人,让大家说话不敢大声,祝贺发不出去,宴请也进退维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