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玲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
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双导师制”的实施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提高研究生培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养质量的内在要求。通过对中国知网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
学界对“双导师制”的制”研究始终紧跟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求,
我国积极作用与重要意义已达成共识,但也认识到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今后阶段,
探索和完善具有培养单“双导师制”的发展将紧扣新时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总目标,
位特色的“双导师制”,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趋势[作者简介]张芳玲(1977-),女,博士,宁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宁夏银川750021)
[课题来源]本论文为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计划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XW201619)成果之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指导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水平,因此导师队伍建设的变革与创新是决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行既顺应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双导师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又推动了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科研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是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导师队伍建设的主流趋势,是提高培养单位和导师育人能力的内生动力。
关部门和各个院校共同监管,去指导落实成人教育院校的服务育人工作,把服务育人落到实处咱11暂。
新时期成人教育政策目标向服务育人新范式转型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然结果,是成人教育价值实现的必然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成人教育服务大众的目标,才能提升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肖玉梅.全球成人教育政策的现实图景[1]欧阳忠明,
[J]与实践走向.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1).
[2]谢国东.国际成人教育共识与我国成人教育的改革[J]和发展.教育研究,2013,(04).[3]何爱霞.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理念革新论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03).
黄鸿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政[4]王鹏,
策价值取向及执行效度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
[5]闫树涛.建国初期我国成人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D][6]胡春明.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教育转型研究.河
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
[J][7]黄正春.全球成人教育政策的现实走向.继续教
育研究,2016,(01).
孙丽媛.社会转型期我国成人教育[8]谢琴,刘海涛,
[J]发展研究.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01).
[D][9]李颖辉.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东北师范大
学,2012.
[D][10]鲁嘉馨.成人高等教育转型方向及策略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2013.
[11]向琪.论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的教务管理架构建
,设[J].陕西教育(高教)2016,(05).
王维振责任编辑:
10中国成人教育2019/14CHINAADULTEDUCATIONLILUNGUANGJIAO一、“双导师制”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溯源
最早产生于20世纪美国的职业“双导师制”
学位教育,是从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衍生出
是来的一种研究生培养制度咱1暂。所谓“双导师制”
指在培养过程中为学生同时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是由高校指定的学术导师,另一位是由企业或行业双方共同负责学生研究生阶段的指导。校内导
负师最基本的职责是保证学生的学术发展方向,
论文撰写等指导工责学生的理论学习、科学研究、
作;联合培养单位的导师重点负责学生的专业实践指导,其职责主要是指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
同时也需要合起来,从而提高行业实践应用能力,
为学生从事的研究项目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双导师制”在上个世纪末正式进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1999年,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
的双导师见》中首次提出“校内导师+企业导师”
“双导师制”进入合作模式,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
试验阶段咱2暂。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关于做好增招计划提出后,教育部紧接着出台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
以校内导见》,指出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
项目研究、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
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
咱3暂。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
咱4暂
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布《关于深入推进专
,提出要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大
重力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
咱5暂
视发挥校外导师作用”。2015年,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印发《关于开展深化专业学位
,进一步督促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
培养单位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双
在全国范围内导师制”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双导师制”研究文二、国内专业学位研究生
献分析
“专研究者以“双导师制”为主题检索项并以
对收录在中国知网业学位研究生”为全文检索项,
借助知(CNKI)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计量分析,
探网的计量可视化工具梳理该研究领域的成果,
索“双导师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研究趋势,并进一步研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数据与分析方法
“双导师制”的关注我国学界对研究生教育中
但2007年以前仅有零星研究成果,始于1993年,
2007年相关论文逐渐增多。研究者输入检索条件
文献总数:后,获得如下检索结果:1126篇;检索
条件:发表时间between(1993-01-01,2017-12-31)并且〔(主题=双导师或者题名=双导师或者
〕并v_subject=中英文扩展(双导师,中英文对照)
且〔(全文=专业学位)或者(全文=专业硕士
数据库:专硕)〕(模糊匹配),专辑导航:全部;文
献跨库检索。
(二)研究总体趋势分析
学术论文的产出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科发展的研究趋势。通过对1993-2017年CNKI库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研究的发文量总体趋势图表的分析,发现对该问题研究的发文量呈现逐年增长,2015年达到峰值后保持在高位小幅波峰状态。
第一阶段为2007年以前。我国学者鲜少关注
,研究成果很少,处于研究生教育中的“双导师制”
起步阶段。集中体现在针对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模式建构以及具尤其是工程硕士的“双导师”
体途径的思考上。研究结果均为尝试探索和经验总结型的文章,并没有结合学科特点和相关理论
“双导师制”研究发文量总体趋势图11993-2017年国内硕士研究生
2019/14中国成人教育CHINAADULTEDUCATION11LILUNGUANGJIAO进行深入探讨,显然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是2007年至2009年。这方面的研究稍有增加,2009年当年公开发表的针对专业学
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成果达32篇。除继续关注
理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双导师制”
之外,同时也开始探讨在军事和农业等学科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双导师制”
模式。第三个阶段是2010年至2015年。此阶段该领域的发文量呈现出小幅波峰状较高水平。从2010年32篇的发文量到2015年196篇的发文量显示“双导师制”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该问题的研究内容也开始分
化和细化,研究领域逐步拓展到经济学、
管理学、医学、法律、语言学、艺术、新闻传播、图书情报等
学科,研究维度涉及导师队伍建设、
学位质量保证机制、学术劳动力市场、问题分析等方面。更重要的是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其他国家主要是欧美高校的“双导师制”应用情况和我国的实施情况
进行对比,分析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
“双导师制”推行过程及出现的问题。
第四个阶段是2015年至今。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发文量略有下降并呈小幅波动。但发表在较有影响的刊物上的成果明显有所
增加,出现了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对该问题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科学,
逐渐向“双导师制”的机制建设、影响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延伸,
同时也更多地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文献呈现出多样化态势。
发文量的年增长率变化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政策变
化。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关于按专业授予学位证书的建议”,使我国正式确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国内学界开始关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咱6暂。1999年《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合作模
式,促使培养单位和研究者们对
“双导师制”进行初步探索。2009年《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的具体要求激发了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热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推行产学研联合
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促进了对该研究领域深度和广度的拓展。2013年的《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保持了学界对
该问题的持续注意力,并推动“双导师制”
研究走向高峰期。
12中国成人教育CHINAADULTEDUCATION2019/14(三)研究内容分析
综合来看,除了对“双导师制”
的必要性、可行性、重要性、不足等方面进行的常规性思考外,1993-2017年我国学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
师制”研究领域也有一些具有新意的研究成果。
第一,探讨构建高校和企业、
行业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模式,建议重视行业专家和校内学者合作育
人,提倡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国际合作,
实行文理结合、理工结合的跨学科协作培养方式,吸纳国际
人才,提高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咱7暂。第二,
探讨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
的特殊性,认为应当充分考虑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尊重其职业
积累和实践经验,灵活实施
“双导师制”,从遴选、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区分开来,激发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咱8暂。第三,2009年开始,多数文献关注的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双导师
制”,探索构建具体培养模式,如“2112”培养模式,
将三年的培养其划分为五个阶段,分段开展各有
侧重的“双导师制”。同时,
建议聘任校外导师时也实行暂师生双向选择,督促校外导师指导能力的提升咱9。第四,探讨政府在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责任和智能,认为政府管理部门应当主
动发挥主导作用,从政策、
法律、资金等方面对研究生培养予以引导、支持和激励,
构建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网络,使得“双导师制”
得进入更为合理的发展阶段。第五,探讨如何规范校外导师指导和
考核机制,提出签订校企合作育人协议,
与符合条件的产学研合作育人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制定突出应用特色且有益于研究生
迅速入职的培养方案,将
“双导师制”具体到研究生培养的每个环节。
(四)国内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
实施情况分析
1.“双导师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价
值。学者们对“双导师制”
及其应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达成了共识,认为建立健全“双导师制”不仅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更好地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文献中对于“双
导师制”的认可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第一,“双导师制”的实施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
是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第二,“双导师制”提供具有资深专业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指导,是更好地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目标的重要保障;第三,“双导师制”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科领域的具体问题,有助于增强其职业认同和社会
责任感;第四,“双导师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
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缩短了就业适应期,
使学生能够更早地发现行业岗位空缺,
增加就业机会;第五,“双导师制”的实施使得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与行业专家定期沟通,促使更多成果转化类合作项目的产生,成为学校、实践基地和学生三方共赢的重要载体。
2.“双导师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献显示,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
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培养单位对“双导师制”的认识不清,
落实不到位,将其简单理解为1+1的导师配给制。第二,许多高
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评聘制度过于僵化,一味以学历、论文、职称、奖项等为硬性指标,
使得够资格的校内导师数量有限,而且需同时指导学术
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
第三,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沟通不够,双方未能就所指导学生的培养目标达成共识,且每人承担一个阶段的指导工
作,各自制定的指导方案标准不一,
导致研究生无法更好地将所学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具体的专业问
题相结合,在实践中产生更多疑问。第四,
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往往到实践环节才能和校外导师有更多接触,为了获得导师的认可和高度评价,需要在维护师生关系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很容易唯
命是从,沦为传统的“师徒制”
。第五,很多培养单位为了维护良好的合作关系,对校外导师的工作内容规范不够,没有制定考核标准或标准前后不
一致,对校外导师疏于管理,
未能及时对不合格的导师进行筛选与淘汰,导致校外导师工作的随意
性太大,甚至存在“挂名”
现象。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
“双导师制”未来趋势探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培养模式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加强导师队
伍建设,加快完善“双导师制”
,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
,今后阶段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双导师制”的发展将进一步围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
结合专业学位教育特点和培养单位的实际制定改革方案,组建专业化的
导师团队。具体变化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打破传统的、僵化的“双导师制”模式,摒弃千校一面的现状,按照各培养单位授权的专业学位要求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条件,分类制定校内外导师评聘条件,分步推进,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
LILUNGUANGJIAO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双导师制”;第二,提
倡导师组制,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
探索组建由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和行
(企)业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突出校内导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共同指导研究生;
第三,加强导师管理和指导过程的管理,强调立德树人,突出导师的育人责任,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完善导
师考核评价标准,将优秀教学案例、
教材编写、行业服务等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专业学位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后,在探索培养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
不懈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双导师制”的实行已然成为国家教育管理部门、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该领域研究者的共识。根据对该问题研究的文献分析情况来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双导师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仍需进一步的变革与完善,各培养单位应当积极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双导师制”模式,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艳,秦春生.协同与融合: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
生培养中的双导师制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
12).
[2]姜德刚,
杨道宇.在职教育硕士双导师的建设机制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7).
[3]侯忠伟,韩西,
杜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112”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3).
[4]张有东,陆中会,王颖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
导师机制研究———以淮阴工学院“特需项目”
的实践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3).
[5]季仁东,
张宇林.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江苏淮阴工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
学研究,2015,(06).
[6]石卫林,
惠文婕.校企双导师制更有助提高全日制专硕生职业能力吗[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
[7]王焱,董增川,
刘平雷,周林.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河海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6).
[8]周叶中,程斯辉等.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39-240.
[9]陈翱,侯辉萍,
孟成民.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释义、构建与评价———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8,(03).
责任编辑:
王维振2019/14CHINAADULT中国成人教育EDUCATION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