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 唐都学刊 July 2006 第22卷第4期 Tangdu Journal V01.22 No.4 【文学艺术研究】 卡夫卡:反抗与幽路 高晓娜 (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人的生存具有的两重性,生存及存在是卡夫卡的作品产生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对卡夫卡及其作 品从本体论角度进行的探讨无疑具有更为深刻普遍的意义。与生活的对立造成了自我的反抗,而又无法逃脱个体 毁灭的命运。而艺术正是对人的存在的一种救赎,是人的希望之所在。 关键词:觉醒;自我存在;双重生活;反抗;寻找;救赎 中图分类号:1712.06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1—0300(2006)04—0135—03 “只是有了那些绝望的人,希望才赐予我 常规被打破,一切以一种新鲜的力量开始,自我在瞬 们。”[1](P96)福克纳指出:“无法找到出路是卡夫卡致 间猛然惊醒,外在世界清晰而又令人惊讶地展现。 死的真正原因。反过来,无路也可以通向卡夫卡的 “觉醒了的个体的第一个审慎态度是他置身于世界 著作。”[2]( )正如卡夫卡自己所言:“目的虽有,却 的方式。自我存在是首先从在这个世界上反对世界 无路可循;我们称作路的东西,不过是彷徨而 出发,然后进入世界。”[ ](P82)卡夫卡作品的主人公 已。”[0](I】2 )自身的困境始终存在,寻找出路变成了 由于外在的压迫而突然觉醒,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 生存的理由与目标。而重要的在于寻找路的过程 自我存在。 ——即反抗本身。 自我的真正存在让生活变得不再平淡,内心的 卡夫卡的话无疑是对生活的深刻洞见。他承认 召唤也使人与其周围的现实变得紧张起来。异己的 这种失败,但他从未放弃寻找获胜的可能——正如 力量——也许只是由于自我的觉醒——让自我的存 他笔下的主人公丝毫不放弃任何可能达到目的的办 在变得可疑起来。约瑟夫・K被捕了,但他并不清楚 法。他们面对生活,没有完全地接受,而是在或向外 被捕的原因。他要摆脱这种指控,只有进行反抗。 或向内的斗争中,寻找着对于生活的超越。 当他怀着对于自己理智的坚信而在大厅中对法官们 进行反驳时,他说:“只有我承认这是审讯,它才称得 一、反抗之路:个体的真实 上是审讯。”[7](P33)他认为世界还在以它的方式进 行,他完全有能力使世界在他的面前就范。但他在 卡夫卡的作品的开始无一例外地使我们面临突 将自己的世界和盘托出时,发现“所有的人都佩戴 如其来的灾难:“一天早上,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 着”相同的像章从而“实属同一个组织”。约瑟夫・K 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 完全孤立了。有人认为《审判》描写的“是一个没有 的甲虫。”[ ]( )“一定有人诬陷了约瑟夫・K,因为他 正义的社会”。但何谓正义的社会?正义的社会只 一点坏事也没干却在一个清晨被捕了。”[ ](P181)突 不过是乌托邦,是一句让人麻醉的许诺。 变而又平静的场景的出现预示着陌生危险世界的到 《饥饿艺术家》中的艺术家永远不满足于人们对 来,或是自我与异陌力量的冷静遭遇,饱含着不安。 他的表演的满足。他以自身实践着自己的信念,但 收稿日期:2006—04—12 作者简介:高晓娜(1963一),女,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13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总是受到人们的怀疑——怀疑他在饥饿表演期间吃 了东西,而这正是他无法忍受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艺术家存在于观众中,“除了一个精神世界外,别的 都不存在”。这似乎是卡夫卡的绝望。他想抹煞外 在现实的存在。但现实不会因为否认而消失,相反, 它依旧存在着。《城堡》正显示了卡夫卡寻求与生活 沟通的努力。约瑟夫・K仿佛从完全不同的世界闯 入,寻找着与世界沟通的可能。弗里达,巴纳巴斯, 同样无功而返。 分裂是痛苦与不安的来源。没有一个人像卡夫 卡那样生活在夹缝之中:“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 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 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操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 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西米亚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 利人;作为劳工工伤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 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 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而 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耗费在家庭方 面。可‘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 生’。”[ ](w)边缘人的生存状态——或者说双重生活 ——折磨着他。生活将他抛人个人的孤单世界,没 有援助。对于日常生活,他按部就班地服从着。但 人不能单纯地存在,拥有是每个人的渴望。而在一 切都远离自身时,自身仿佛又是唯一的拥有。生活 成了一种剥夺。无论是自身身份的难以确认,还是 家庭生活的游离状态,无不使卡夫卡的内心产生了 巨大的膨胀空间,甚至要将他吞没。卡夫卡在他的 作品中尝试着行动的可能,也在寻找着获胜的可能。 现实无法抗拒,且永远大于个人。只要自我存 在着,与现实的冲突便不可避免——除非彻底地接 受(猿猴)或彻底的拒绝(自杀)。日常生活是人的基 本生存的维系。外在的事物是人生存的保障和必 需,即使灵魂不能从中得到安然。《地洞》中的小动 物为自己建了一个地洞,但它总是为一种莫名的不 安和恐惧所侵扰,总想找出源头,寻求安静。洞外的 世界隐藏着危险,但“危险迟迟不来,而时时担心着 它来”,因此它总感觉到一种“不可预料的命运”。丧 失了命运感,人的使命便是为他的存在寻找理由。 卡夫卡从未放弃这种寻找。但正如他所言,这 个世界“有充分的希望,无穷无尽的希望,——只不 过不是我们的”。他给他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只有失 败——坚决的死亡以及虚无的悬置状态。他们是被 突然置于这个世界之中的,他们的反抗就是对自己 过去的寻找。但他们的退隐又面临着一去不返的境 地。我们与他们相视而过。他们的身影似乎是被永 ・ 】36・ 久地抹掉了。 二、艺术与死亡:真实的出路 生活的绝对权威无可动摇,以至于卡夫卡会说: “我手里一无所有,屋顶上什么都有,可是我却不得 不选择那一无所有,——这是斗争的艰难及生活的 困厄所决定的。”卡夫卡与他笔下的人物正是在现实 生活的层面上,一无所有地走向死亡的深渊。义无 反顾,还有别无他途的无奈。 死亡象征着人的终极的确定的存在。作为生的 对立面的死亡是对人的否定,但又是人的生命的永 恒的归宿。人的生命在一种同时具有宿命与偶然的 情况下被带至生活的时空,生前死后充满着不可认 识的无限的黑暗。人世的生活仿佛是光明的所在。 但西西弗无法为自己规定生活的面貌。生活成了一 种无意义的令人厌烦的存在。人的精神与社会生活 之间的裂缝让其存在成为一种苦痛与煎熬。人不满 于它的生活,但他生存的一面宣告了他需求精神胜 利的绝对的不可能;人在苦痛中寻求着对于死亡的 超越,但人作为有机生命存在的一面注定了人的失 败。接受与反抗同样表明了人的无力。约瑟夫・K 和K.没有放弃反抗,他们的行动似乎蕴含着幽深的 希望,面前似乎有无限的变化的可能。但死亡仍以 一种冷峻的面容迫近着他们,结局不可改变。 生与死体现了永恒的矛盾。人无从达到与死亡 的和解。在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人都是失败者。 但失败并不能永久地扼杀我们投身生活的勇气。人 无法逃避,也没有必要逃避。人类投身生活的勇气 汇成了坚实的人类的精神,人类的延续则记录了人 类的精神历程。人的反抗造就了他的形而上的存 在。死亡对肉身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而精神正因此 得以生长,并取得了对生活的胜利。我们只有面临 死亡时才能深刻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最后的 一瞬成了窥探全部秘密的窗口。 卡夫卡没有像他作品中的人物那样为了争取自 我的胜利而进行行动的反抗。他在进行着另一种更 为坚决的反抗。卡夫卡观察着自己作品中主人公的 行动,他不能,也无法把他们从生活中解放出来。他 清楚置身生活意味着个体的失败。我们被引入这种 对人与生活的观察中,虽然卡夫卡没有给予我们取 胜的希望,但我们不会因此而对生活本身绝望。相 反,我们由此获得了一种更大的勇气与决心去面对 生活,经历生活。 阿多诺认为,艺术是一种乌托邦或救赎,是人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离日益物化的交换的日常生活的必然。他使我们相 比之于对生活的献身,则饱含着个体的全部幸福与 信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不可交换的事物。阿多诺在 希望。因此,艺术代表了自我的真实复活。“艺术, 此同样表明了他对精神的永恒价值的追求。在卡夫 唯有艺术是最高的创造”,“我们拥有艺术为的是不 卡的小说中,世界成为一个个严峻的场景的毫无相 为事实而死”。尼采如是说道。 关的展现,其中充斥着明确的含糊和清晰的混乱,一 卡夫卡正是用自己的生命将苦难与阳光美妙地 切都似乎不可理解,充满了“梦的呼声”。但日常逻 融合在一起,带给我们对于生命/生活无尽的希望。 辑的时而显露又让我们极力地理解这面前的世界。 真实与虚幻在此奇妙地交融着。我们对日常世界的 [参考文献] 顺从受到了自我深深的质疑,生活的一切应当重新 [1][法]本雅明.作品与画像[M].孙冰译.上海:文汇出版 认识,重新估价。艺术在这种冲击中完成了他对世 社.1999. 界的批判。“艺术的真实不是它和现实的相似关系,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论卡夫卡[M].北京:中国 而是对现实的否定关系。”正是基于这个意义,卡夫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卡认为自己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M].北京:中国 在更为深刻的意义上,艺术是一种自我面呈。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奥]卡夫卡.审判[M].叶廷芳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 它将更为真实的自我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使我们 社.1997. 认识到我们作为人的存在是多么可笑,又是多么可 [5][法]雅斯贝斯.现时代的人[M].叶廷芳译.北京:社会 贵;是多么渺小,又是多么伟大;是多么暗淡,同时又 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是多么辉煌。艺术是无路之路,对于个人来说,它是 [6][法]赫伯特・卡拉夫特.卡夫卡小说论[M].周晓亮译. 一种巨大的灾难,它将自我孤立并与外在世界进行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着不懈的抗争。它要压到个人的存在。而这种献身 [7][美]福克纳.福克纳评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0. [责任编辑兰一斐] Franz Kafka:Rebellion and Outlet GAO Xiao—na (College ofLiterature, ’口 University ofArts&Science, ’口 710065,China) Abstract:The duality of human living and existence is the drivign force of Franz Kaika’S literary works.In this sense,an analysis of Franz Kafka and his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angle of ontology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Rebellion against himself results in his self—destruction。Man exists in strivign for arts.Art serves as the hope of marl for exNtence. Key Words:awaken;self——existence;the duality fo human existence;rebellion;seek;cure ・1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