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师生关系形成规律与特点研究

2020-11-07 来源:客趣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师生关系形成规律与特点研究

作者:林明鲜 杨金龙 吕如敏 来源:《学理论·下》2009年第12期

摘要:围绕大学师生关系,很多现行研究指出大学师生关系淡漠,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师生关系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本文根据在山东工商学院抽样调查所获的269份问卷数据,对大学师生关系形成的规律和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大学师生关系受到学生的年级、年龄、性别、性格、师生交往方式和学生的师生关系自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所有研究的因素中学生的年级、性别是决定师生亲密关系的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对大学师生关系的研究应从大学自身的独特的特点着眼,不能简单的概括为交往不密切、不和谐或淡漠。 关键词:大学师生关系;规律;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2-0147-03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大学师生关系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人际关系,但国内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甚少。大学师生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哪些因素影响师生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国外的研究看,20世纪60、70年代,教育界杰出的教育学家之一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提出的解放教育理论,其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而客体是要了解的现实世界。”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对话的关系,双方要共同参与进去,并由此促进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发展[1]。后现代教育观中指出,面对现代社会的变幻不定,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与老师建立密切的关系,不只是面向某种目的的手段,而且是有着双方情感投入的一种现实生活的体验。即“师生之间的尊重、热爱和情感在他们相互体验到的快乐中和满意中,而不是在将来的利益中”。[2]

从国内的研究看,关于大学师生交往,周廷勇认为大学师生间的交往经验对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但师生间的交往频度、深度不够,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往经验的形成[3];邹强和罗木珍认为,多数学生希望和老师交流,但是时间和机会很少,造成了师生关系不和谐、不协调[4];汤瑞华认为师生之间交往、交流都不多,关系并不密切[5];还有人认为,当前大学的师生关系现状是淡漠的[6]。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尤其是实证研究很少,以至于对实际状况的了解不足,且未形成较成熟的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以上现行研究中发现,学生愿意和老师交往,但却又很少交往;并且对构建什么样的师生关系,现在大致统一的观点是认为师生是民主、平等、对话的关系,但现阶段此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和全面,而且这一提法过于笼统[7]”。另外,研究又多为脱离实际的描述,缺少定量研究和调查,且忽视了大学师生关系形成的规律以及由双方不同属性而表现出的很多差异。并且很少探讨和分析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形成。在大学这样一个环境下,师生间交往频度不高是否就意味着其关系的不密切或淡漠,是有待于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笔者认为,大学不同于小学、中学,正如Whitehead所指出的那样,“大学是富有想象力地传授知识,至少,这就是大学对生活应履行的职责。一所大学若做不到这一点,它就没有理由存在下去。”[8]小学、中学的师生关系的特点是“朝夕相处”式的,容易建立起频度很高的交往关系;而大学校园中培养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与学生之间是“约会”式的,学生的主动性是约会的前提,但同时这种主动性又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看待大学师生的交往时不能用小学、中学的视角去观察,应从大学自身独特的角度去观察。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1.大学师生亲密关系是怎样形成的?2.哪些因素影响着大学师生形成亲密关系?3.哪些学生与老师没有亲密交往关系?通过分析找出大学师生关系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是《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并采用自填问卷的形式,于2008年6月6日到6月8日对山东工商学院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00人作为调查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象,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9份,有效回收率为89.7%。问卷内容共包括基本状况、人际关系总评、宿舍关系、班级关系、师生关系、恋人关系、家庭关系、互联网络关系、社会公德、体育活动等十个部分。问卷数据搜集后,利用SPSS进行数据的审核与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就其中的师生关系部分及与其它变量之间的分析为主,探讨大学师生的亲密关系等。 从调查对象的特征来看,样本中女生比例(43.9%)略高于男生(56.1%);从回收的质量来看,大一的问卷完成质量最高(37.2%),而大四的样本缺失较多(8.9),原因是调查期间正值大四学生论文答辩和找工作之际,因此影响了部分样本的回收,但并未对分析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从家庭所在地来看,比例最高的是农村(39.4%),其次是中小城市(35.3%),再次是城镇(18.2),大城市的比例最低(6.7)。

三、研究结果:师生关系的形成规律和特点

(一)师生交往的实际情况

1.师生的交往现状。从大学生与老师交往的意愿和实际交往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意愿很高(93.7%),但实际学生与老师亲密交流的比率却很低(32.3%)。那么,我们怎样看待这一结果呢?为什么大学生交流意愿与老师实际亲密交往的比例不同呢?大学生怎样与老师建立亲密关系呢?这些问题将在后面详细谈论。

2.师生的交往方式。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与老师的接触或交往最主要的是通过课堂或课间来实现的(占76.6%),其次是路上偶遇交流(占13.4%),再次是和老师约好做些事情(占5.2%),最后是学生主动上门请教老师(占4.8%)。 (二)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与决定因素

1.在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时,我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学生的个人基本状况对大学生是否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从学生对师生关系和交往能力的自评来看其对师生关系影响程度。

(1)学生的年级、性别、年龄、师生交往方式及性格等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从大学生与老师亲密交往的特点来看,随着年级的升高,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学生比例也在增加;20岁以上的学生有关系亲密老师的比例高于20岁以下的学生比例,总体上呈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学生比例随之增加的趋势;那么,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年龄的增长,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学生比率也在增加呢。一般来说,年级和年龄是呈正相关的,而且高年级和年龄大的学生意味着在校的时间长,从而和老师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也较多。而且对于大四的学生来说,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的需要又使其与老师的交往增多,也更加容易形成较亲密的师生关系。从性别上看,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有关系亲密的老师的比例高于女生。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学生占32.3%,没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学生占67.7%,而在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学生中,男生的比率占56.3%,而女生的比率仅占43.7%。从师生交往方式上来看,在课堂或课间与老师交流的学生中,有关系亲密老师的比例为27.2%;路上偶遇时与老师交流的学生中,有关系亲密老师的比例为36.1%;主动上门向老师请教的学生中,有关系亲密老师的比例为53.8%;和老师约好做些事情的学生中,有关系亲密老师的比例为78.6%。而与老师在课上或课间交流、路上偶遇时、主动上门请教和老师约好做些事情的不同交往方式中,没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学生比例分别占72.8%、63.9%、46.2%和21.4%。可以看出,师生的交往方式和学生是否有关系亲密的老师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即随着学生从被动交往(课上或课间交流、路上偶遇时交流)向主动交往(主动上门请教、和老师约好做些事情)的转变,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学生比例也在明显增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主动性在师生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从性格上看,性格外向的学生有关系亲密的老师的比例高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学生当中,性格偏外向的同学有37.5%有关系亲密的老师,而性格内向的同学只有26.4%有关系亲密的老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性格外向的学生更有可能和老师建立亲密的关系。那么性格又是如何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呢?从调查来看,不同性格的学生在对待师生交往方面的态度是不同的。大学生有关系亲密老师的比例很低的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学生自身方面(个人不善交往、害怕别人议论);二是在于老师方面(没给机会、与学生缺少共同语言)。其次,通过进一步分析性格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及学生没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原因,可以看出,学生的性格与学生没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原因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在没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学生中,性格偏外向的学生倾向于把原因归于老师方面,而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则倾向于在把原因归于自身方面。

(2)另一方面是从学生对师生关系和交往能力的自评来考察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分析得出,评价和学生有无关系亲密的老师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从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自评来看,认为自己在老师眼中大体“优秀”的学生,有关系亲密老师的比例为51.0%,认为“一般”的学生有关系亲密老师的比例为20.7%,认为“较差”的学生有关系亲密老师的比例为22.2%;从对自己交往能力的评价来看,认为自己交往能力较好的学生,有关系亲密老师的比例为37.6%,认为自己交往能力一般的学生,有关系亲密老师的比例为24.3%。正如“托马斯定理”[9]所言,“如果人们把情境当作是真实的,那么其结果将成为真实的。”情境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是人们赋予的意义。这可以很好的解释大学生与老师在亲密关系形成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评价。

2.决定因素。为了了解在所有的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中找出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们做了逻辑回归分析。通过逻辑回归分析(见表1),可以看出在所有的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学生的年级、性别和自我评价。即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有关系亲密老师的比例高。这表明,年级对师生交流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随着年级的升高与老师有亲密关系的学生比率也增加。而性别和自我评价也对师生关系有着较大的影响,即男生有关系亲密的老师的比例高于女生;对自我的评价越好的学生中有关系亲密老师的比例越高。 # p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发现大学师生关系有以下规律和特点:大多数学生认为与老师交流有必要,而实际上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学生却是少数,但是分析结果又显示出:

虽然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学生占少数,但在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学生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年龄的增长,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学生比例也在增加,这是大学师生关系的第一个特点和规律。 从师生的交往方式看,在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学生中,倾向于主动与老师交往的学生比例高于倾向与被动与老师交往的学生,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主动性在师生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大学师生关系的第二个特点和规律。

另外,大学师生亲密关系与学生的性别和性格也有关系,即在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学生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性格外向的学生比例高于比性格内向的学生比例,这是大学师生关系的第三个特点和规律。

从自我评价来看,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自评和对自身交往能力和师生关系的形成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这是大学师生关系的第四个特点和规律。

在所有研究的的因素中,学生的年级和性别对师生亲密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大学师生关系的第五个特点好规律。

对于没有关系亲密老师的学生,我们发现,年级偏低的学生和年龄偏低的学生,性格偏内向的学生,与老师的交往方式偏被动的学生,以及自我评价为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中,与老师没有亲密交往关系或没有关系亲密老师的比例较大,这是大学师生关系的第六个特点和规律。

总之,本研究主要发现大学师生关系受学生个人属性因素的影响,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学生年级和性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的师生关系不同于中学,对大学师生关系的研究应该从大学自身的独特特点着眼,不能简单的概括为交往不密切、不和谐或淡漠。 参考文献

[1]黄志成.试论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3,(7):6. [2]Max van Manen(加).教学机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周作宇,周廷勇.关于大学师生交往状况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3):84. [4]邹强,罗木珍.对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99. [5]汤瑞华.平等互动:大学校园师生关系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3,(1):76. [6]唐碧云,余国瑞.对大学师生关系的调查分析[J].统计观察,2003,(7):49. [7]邵晓枫.十年我国师生关系观述评[J].教育学报,2007,(5):17.

[8]A. N. Whitehead (怀特海1861--1947).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王承绪译,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9]W.I. Thomas,D.S. Thomas,美国的儿童[M].纽约:Knopf.1928:572.

The study of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 take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N Ming-xian , YANG Jin-long , LV Ru-mi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 Yantai 264005,China)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ound the university, some of the current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indifferent, but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ound formation of the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survey of 269 copies of the data received,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 issues related to close relationships were investigated. The study found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based on sex, personality, grade, age, self-evaluation, evaluation of others and the way teachers and students exchanges and other factors have a greater differenc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all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students The self-evaluation, grade and gender is a student and teacher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addition, the University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he University 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can not simply be summed up as the exchange does not close, discord or indifferent.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Key word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rules; characteristic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