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2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3游戏说:首先由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来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加以发展完善。其主旨在于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
4意象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在这个阶段中,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最终得以生成。这里的生产具有双重涵义: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又有工艺制作、生产的意思,这两种意思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
5审美活动的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1
6《崇高论》:是郎吉弩斯的美学著作,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讨论,在书里面,对崇高的风格有探讨,并提出了“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7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感觉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
8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9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10审美态度: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11反思判断力:是康德的美学概念,指的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的概念、规律,它能够达到普遍性是因为它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是质料。
12喻象: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界的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式的意象便的喻象,它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2
13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4“狂欢化”:是巴赫金基于对喜剧的理解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民间诙谐文化具有解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这是一种狂欢。
15先验想象力:在根本上是为审美对象的构成提供了前提条件,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打破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的状态。
16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17审美形态:指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来,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18准主体: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也会发生交感思考,是因为审美对象的特殊存在方式实际上使它自己成为了一种准主体。
19符号说:由美国的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该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3
20期待视界:西方美学认为,人自身的生理素质、文化教育、传统积淀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形成了每个艺术接受者在接触艺术之前的主休境况,包括其自身的敏感度、想象能力、文化基础、艺术修养、审美趣味以及传统影响、现实社会变化的影响因素等等,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即“期待视界”。
21原型理论:荣格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原型理论,这种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2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23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24超验世界:审美经验中的超验世界是通过本质直观认识的,通过象征的方式来把握的世界,超越了“再现客体”这一层面,体现了艺术创造者的终极关怀,震撼着主体的精神世界,实现了艺术的纵向超越。
25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
4
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26表现说: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其代表人物有西方美学家德拉克洛瓦、克罗齐,中国的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亦可划入表现说。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但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是片面的。
27形式符号性:即艺术品作为连接两个主体间的桥梁,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造要传达给接受主体,需要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体才可能借助这些符号来接受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与意象信息,并加以再创造,这里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28\"图式化\"结构:根据波兰哲学家英伽登的观点,文学作品提供给接受者一个\"图式化\"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点,读者只有在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主题意义才会逐渐表示出来。
29审美惊异: 所谓审美惊异,从实质上说,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30《丑的美学》:是罗森克兰兹的美学作品,在书中,他提出丑的美学,认为丑不仅仅陪衬美,也有其独立性,艺术可以“理想化”丑。他还顾及艺术表现丑的效果即消除丑的令人不快
5
之感。《丑的美学》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是对现代丑学的开启。
31空间艺术:空间艺术的特点在于它总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形式规范在空间之中排列而成的。一般来说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所以它的形式特征非常重要。建筑、雕塑、绘画等都属于空间艺术。
3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33优美:以小巧、轻缓、柔和等为形式特征,可以让人产生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34人本主义美学: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它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包括直观主义和解释学两大传统。代表人物有柏格森、海德格尔等。
35有意味的形式: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6
36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37焦虑说:是克尔凯戈尔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焦虑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它展示的是自由的可能性个体在追索中感到焦虑和无所适从,焦虑总的来说是面对未来的处境,面对的是虚无,这种焦虑处境是悲剧情绪的源泉,焦虑和悲痛融合在一起,成为真正的悲剧体验。
38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识结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旦一种结构形成认知图式,就试图用它来同化对象,但无法同化时,就设法调节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图式。这一心理学的研究探讨可以帮助理解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个体和人类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都是同化--调节辩证关系的产物,它是审美经验的生成规律。
39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和程度。当艺术家通过艺术敏感获得创造和动力时,即开始了由敏感出发的艺术想象。
40审美距离: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 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
7
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③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 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④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 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2、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
①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 ②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
3、简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1)联系:
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装状态,都要求主客、 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 (2)区别:
①首先,意象主要是讲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 ②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 审美境界;
③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 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4、简述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艺术接受是艺术接受者主体的意识活动,这是因为意象的重建不只是艺术家创造的意象
8
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
①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接受者不可能直接领悟到创 造者的艺术意象,而是调动主体性因素对创造者提供的一个文本和形式符号进行意象的 创造。
②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
③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图式化”结构,需要接收主体不断参与其中。 ④一切艺术品的意象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
5、简述历史上美育的内涵的各家观点及其真正内涵。
在历史上,关于美育的内涵的主要观点主要有:第一,美育是人格教育;第二,美育是情感教育;第三,美育是艺术教育。
美育的真正内涵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生、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6、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 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就是审美活动; 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7、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①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
9
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的探讨。
②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提出“净化说”,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8、简述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①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
②这种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导致了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
③艺术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密切的联系。
9、简述集体无意识说。
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从个人意义上讲,艺术不是由某个人为代表的,而是体现了人类群体的超越了时空界限的心灵。其合理之处是:揭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然而“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也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是不符合艺术创造实际的。
10、简述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艺术只能生存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而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在此,意象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
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接受者在
10
欣赏的时候,以自己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重建和再创造一个新的意象世界。
所以说,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没有主体,意象是不可能存在的。
11、为何说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 从大的方面讲,审美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从小的方面讲,审美有助 于个体超越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
②其次,美学实践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审美的需求越 来越迫切。
12、简述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①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
②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产性的结构之中。
13、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具体有什么特点?(审美感知的特点) ①它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交织; ②它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
③它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把握对象,具有整体性特点。
11
14、为什么难以给艺术下定义?
①被“艺术” 范畴所指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之中,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增加了定义的困难;
②在被划入“艺术”的现象世界之中隐藏着一个互动变化:现象世界是变动不拘的,我们称某一类事物为“艺术”,但并没有在这类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
③“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艺术”概念的外延和艺术本身的意义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也增加了给艺术下定义的困难;
④对艺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一些功用如游戏、模仿、再现、表现、净化感情、振奋生命等等总是在某个时代内成为对艺术的规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艺术”概念的内涵。
15、简述意象的孕育。
意象的孕育首先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体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意象的孕育是以主客体的相遇开始的,是一种主客体感性的不期而遇所形成的相互感动。除了感动,主体还需要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所谓虚静,即是一种排除功利杂念,集中精神,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这种状态使日常“自我”暂时退隐与丧失,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
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与世界相遇,在特定条件下,会撞出火花,引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艺术家的意象孕育成熟,其自身有加以表达的内在趋向,就进入了艺术意象的生产阶段。
16、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其次,审美趣味作为
12
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以此可以判断一种审美趣味的好坏高下。
17、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动发生的意义是什么?
①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 ②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③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
④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⑤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种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18、如何理解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 悲剧和喜剧是作为人生存而存在的:
①悲剧和喜剧不限于艺术领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 ②悲剧和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
③悲剧和喜剧作的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 ④从人生实践的基本观点来解释,悲剧和喜剧具有社会性。
19、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和终结都是感觉。
13
审美经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告终,但是,这两种感觉显然有着本质的差异:
①首先,它们的对象不同,前者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后者所把握的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义;
②其次,它们的区别还在于后者还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达到了一种体验的深度。
20、为什么说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天才是客观存在的,天才的形成是与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阿勃拉姆斯曾经把天才分为“自然天才”和造就的天才,实际上,天才是不可能完全天生或者完全后天早就的。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21、简述劳动说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劳动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从劳动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它存在明显不足;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人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直接肉体需要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它指向人的最高生存理想即自由,却不能完全等同。显然,生产劳动作为一种功利目的十分强烈的物质活动.在其本身中不可能直接产生出追寻精神性自由王国的审美活动。
22、优美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 第二,优美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第三,优美是和谐化一的内容。
14
第四,优美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23、审美理解具有什么特点?
首先,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由于在反思判断中主体并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而必须直接从.特殊的审美对象出发去发现其普遍性,因而他不需要也不可能把对象分解为抽象的概念,而必须保持其完整的感性形象。这样一来,在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中,理解因素必然表现为既超乎感性又始终不脱离感性.丽是积淀在感性之中,与想象和情感水乳交融,无法分解。
其次,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 总之,审美理解是与科学认识活动具有本质区别的一种新的理解形式。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实践性的理解活动,而不是一次性的认识行为。
24、艺术接受的核心是什么?
艺术接受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但是必须借助予符号形式。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因为符号的特殊性,它对其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这样.艺术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创造者的原始意象,而只能是根据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意象,所以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实质就是艺术意象的重建。
25、简述席勒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的重要性。
席勒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
15
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的统一了起来。
第二,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第三,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26、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1)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或客观展开)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直接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根基。
(2)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27、简述游戏说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1)席勒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说”,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进程。
(2)把游戏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有严重缺陷:它根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化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索。同时,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同义,这样,审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这显然是难以成立的。
28、简述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的标准。
首先,是否具有广泛性或普适性。其次,是否具有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再次,是否具有历史性。
16
29、简述审美经验的超越性。
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中的超越概念包含了“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首先,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其次,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再次,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30、简述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说的提出和发展历程。
(1)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境,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2)“意境”说的发展历程:
①意境一词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
②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 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③宋代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意境,认为两者完全一致; ④清末民初的王届维《人间词话》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31、审美境界的特点是什么?
(1)从心境上看,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
(2)从接受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
32、简述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
17
审美价值具有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在这种价值关系中,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33、简要概括悲剧的特征。
第一,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来展现对人的存在价值的肯定。 第二,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第三,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34、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的原因是什么?
(1)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
(2)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要求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扰,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或者减弱人们的审美愉悦。
18
35、 想象力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的不同功能是什么?
想象力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验想象力可以打破主体与对象的浑然一体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经验想象力则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改造主体在呈现阶段所获得的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事实上,先验想象力和经验想象力,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
36、简述丑的特点。
第一,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
第二,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恶性刺激等形式。
37、简述兴象的含义和特点。
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这个概念原出于中国古典美学,它的最主要的特点,一是要“天然”,不可有做作之迹;二是要“隐蔽”,不可外露,更不可明白说出。
38、什么是意象的物态化?
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如用线条、色彩、图形、文字、语言、节奏、旋律等形式符号来显现意象,这就是物态化,这是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不是物质实存。
39、为什么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19
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每一个实在的艺术品都由意象世界构成的。虽然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如果一件东西不能够提供意象,或者不能转化为意象,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本质体现于意象世界,从存在方式说,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
40、艺术形态的划分有哪几种标准?
在历史上,艺术形态的划分有非常多的种类,但是把他们分类的标准大致总结,不外乎三种:
第一种标准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方法。 第二种标准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例如莱辛的分类方法。
第三种标准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第三种分类的方法从艺术品自身出发,较为符合现在学科发展的潮流,更为合理一些。
41、为什么说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①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面对的自然现象(显现为物质实存),而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
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面对.的客观物化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即审美现象。美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侧重一种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态度。而美学则要求研究者更多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这是人文学科的特点。
20
42、审美活动的特殊性是什么?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2)最具个性的精神交流。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43、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是什么? 审美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
(1)中国文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法。
(2)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中国文字长于抒情,具有诗性;西方文字长于叙事和论证,具有逻辑性。
44、意象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1)意象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它有自己的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包括艺术抽象之表象)。 (2)当主体欲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意”无“象”永远无法显现,“象”无“意”就失之为空洞、肤浅;“意”藉“象”而成形,为感官所把握,“象”以“意”为自己的灵魂,凭借“意”而获得意义。二者唯有结合才有生命力。
45、艺术品作为创造主体与接受者之间的中介,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1
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是他律性。首先艺术品是为接受、欣赏者而存在的;其次艺术品的意象是受制于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
第二是形式符号性。艺术品作为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造要传达给接受主体,必须借助外化的符号,接受主体才可以通过它们而建立起审美意象。
第三是开放性。艺术品作为中介,是两头开放的,一头向艺术家开放,这使得艺术品得以物化,一头向欣赏者开放,这使得艺术品获得实在的生命。自我封闭的艺术品是不存在的,只有两头开放才能成为现实的艺术品。
46、简述审美经验的特点。
(l)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
(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
(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以达到主体在心灵上与对象的和谐交融,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即美感。而不是实际地占有、利用对象,所产生的快感也不是个体眼前功利实现的满足感或感官刺激满足的生理快感。
47、喜剧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喜剧对现实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 第二,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 第三,喜剧的情感形式以笑为主的特征。
22
48、简述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
第一个方面是“感性直观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而不是通过抽象思维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问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另外一个方面是“本质直观性”,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所以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把握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49、为什么说“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
意象世界集中体现着艺术品的审美特质,艺术品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而存在的,而审美经验的传达势必要借助一种媒介——意象。在意象世界中凝聚着艺术品的全部审美特质,通过意象世界,主体之“意”从内涵到显现,艺术品才能现实地成为审美对象;借助意象世界,艺术家与鉴赏者之间审美经验的交流才得以展开与完成。因此,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也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奥秘所在。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这是艺术品能否真正成为艺术品的关键。
50、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的作用是什么?
(1)艺术想象力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它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
(2)艺术想象力不仅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这种融合的基础就是艺术想象中基本的主体感悟主旨。
(3)艺术家通过艺术想象力把艺术感触丰富、充实起来,想象力在生产意象全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
23
三、论述题
1、举例论述荒诞的特征。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它是对于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荒诞的主要特征是:
(1)它是一种对人生存在无意义状态的体悟。比如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不停的等待着的状态,就是出于作者对于人生存在无意义的一种感悟。
(2)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比如同样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戈多”这个意象就具有很丰富的象征性。它可以象征着上帝,也可以象征着精神寄托,也可以象征着梦想。而“等待”这个意象,也是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象征。也就是人生活在等待的漫长与无聊中,而等待的结果却不一定会出现。
(3)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比如同样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它就有很怪诞的表现形式。比如它没有传统戏剧的戏剧冲突,人物的对白听起来像胡言乱语。而这正是人类当前生存境遇的描述。
2、论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1)呈现阶段。在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审美态度的确立是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审美主体并不是首先通过五官,而是通过自己的整个身心与对象建立关系,达到主体与对象的合一状态。主体与对象的合一状态并不意味着对于对象的占有,而是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之后出现的一种忘我状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平等的精神交流关系。
(2)构成阶段。审美想象在构成阶段中非常重要,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验想象力图打破主体对象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形成审美距离;经验想象力则能
24
在此基础上,改造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其实,它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
(3)评价阶段。主体的理解力在评价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抑制想象力,松弛它在我们与世界之间结成的纽带。“反思判断力”是康德的美学概念,指的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的概念、规律,而它能够达到普遍性是因为它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是质料。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他人的存在以及主体间性都是自明的,而个体自我则是在此基础上才逐渐形成的,这就使得康德的“反思判断力”有了存在意义上的基础。
审美体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告终,但是作为结果的审美感觉与前者不仅对象不同,而且还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达到了一种体验的深度。这种深度也使得审美活动本质上成为一种主体间的精神交流,而审美对象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准主体。
3、结合具体事例,论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并具体分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 (1)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
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为“艺术品”。譬如,一派秀丽风光,我们可以称赞它“风景如画”,但实际上它们只是自然美,而不是艺术品。人工制品是“艺术品”的最基本的条件;
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人类劳动可以分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它们的产品分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是人类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如风光只有经过画家的手,赋予一定的精神内涵,才能成为艺术品;
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其他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所创造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艺
25
术独有的审美本质。
(2)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两者的界限日益模糊:
①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转化成艺术品。比如,自北宋以来就闻名的景德镇陶瓷,最初只有实用价值,而现在的景德镇陶瓷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意义的艺术品而存在的。
②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如自然界的花经过插花工艺转化成了精美的插花艺术品,房屋原本是用来居住的,在古代文人的设计下成了精巧的园林,原本不存在的园林艺术由此诞生,从而拓宽了艺术的领域。
4、举例论述艺术鉴赏的过程。
艺术的鉴赏是个阶段性的过程。它由观、品、悟三个层次组成。
“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比如,看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会感受到她那神秘的微笑。
“品”是指凝神专注,用志专一,静心体味,积极参与,品就是意象重建过程。例如,品味李煜的诗歌,我们能感受到亡国之痛。
“悟”是指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悟是主体的灵感的活跃,意象的鲜明,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悟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例如,在阅读雨果的《悲惨世界》,被崇高的人性力量所震撼,被那波澜壮阔的社会和人生画卷深深感染,不由自主地走进那个世事纷杂而又充满激情与痛苦的世界。
5、请谈谈对于审美经验主要特征的认识。
26
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性活动,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可以说,非理性的直觉是比理性更高的认识能力,从这一立场出发,才可以确定审美经验的真理性地位,才可以认识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1)直观性。第一个方面是“感性直观性”,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另外一个方面是“本质直观性”,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所以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把握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尤其要注意到“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对于本质直观的重要性)。
(2)非功利性。审美经验具有的非功利性,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只是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实际事物的存在毫无关系,是直接将事物的形式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其次,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要求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不会产生功利性的作用,因为任何形式总是与一定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的,纯粹形式是不可能成为理想的审美对象;并且主体一定会受到对象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启迪作用。这种功利色彩的浸染使得审美经验不再那么纯粹和自由,但使其变得更为丰富和重要。
(3)超越性。超越概念包含了“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二是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三是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6、论述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
艺术家在表达创作之前,心中的意象未必明晰完善,正是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艺术操作与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它们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27
而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它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展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因此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最终的结果就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
7、请你谈谈你对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的认识。
审美经验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1)我们必须清楚审美经验与美感二者之间的区别:
第一,二者在主体(人)与对象关系:美感仅仅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而审美经验则是人与对象形成的审美关系;
第二,二者形态上的差别:美感仅仅是对于审美经验静态的、瞬间的理解,而审美经验则体现为一个动态的感受和评价过程;
第三,二者对于审美对象理解的差异,美感是指一种主体对某种现成对象的反应,其对象的审美性质是先验存在的,而审美经验则认为审美对象是在审美活动中才建构起来的。
(2)理解审美经验的核心在于理解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这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
第二,这种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导致了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
28
第三,艺术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的联系。
(3)还应该清楚,审美经验不仅仅发生在艺术领域,也会发生在社会和自然领域: 第一,因为社会领域的道德实践和审美经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第二,自然美的发现欣赏与人生实践的密切关系,这在中西方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中都可以找到非常生动鲜活的例子。
8、请论述艺术接受的核心、本质与过程。
艺术接受在本质上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因为接受者所欣赏的是艺术意象,不过这是必须借助于符号形式的。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而因为符号对于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所以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创造者的原始意象,丽是根据符号的暗示来引导重建意象,所以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
艺术鉴赏的过程则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所谓的阶段性的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艺‘术品的符号和意义的关系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这一个过程可以进一步分成观、品、悟三个阶段。
“观”指的是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
“品”是在接受者对艺术品有了直观的了解以后,必须将接受活动进一步展开与深化,才能使得意象的重建得以实现,要实现这个转换,需要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全神贯注,用心专一,静心体味,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
“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形式符号被克服了,接受者在意象的世界中获得了主体意识的自由。但由于接受者的经验和素质水平的不同,以及当时艺术品质量与品位的不同,不一定都能达到“悟”的境界,所以各种形式的艺
29
术鉴赏指导活动在现实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9、论述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具体说来。审美中的惊异有两个主要特点: ①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②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2)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亮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10、试述美育的目的。
(1)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进入_二种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
(2)美育是一种爱美的教育.爱美是人的天性.当人按自已的目的改造自然.使自然取得符合他的目的形态,他就感到满意和愉快,从而产生了美感。
30
(3)美育着重于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4)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 可见,自由乃是审美境界和美生成的核心所在。而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拥有自由,而当人拥有自由时,他也才能作为完全意义上的人而拥有美。
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所谓审美的人.就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审美教育的这一根本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可转化为两方面的内容:即美的形式的教育与审美理想教育.前者属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后者则要求把审美的自由人生境界转化为受教者自觉的价值追求,体现着美育的根本主旨。
11、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之所以说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是因为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可能是审美的。
(2)从心境上看,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它具体表现为情与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从接受效果上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这种无限的情思和自由的想象中,生成的是包孕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
31
(3)审美境界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由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导致的审美体验是多层次的,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层到深入的不断潜入和递进的过程。总之,审美境界是比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它是对于人生境界的诗意的一种提升和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12、为什么说意象的生产有双重的涵义?
艺术生产具有双重的涵义:它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从无到有,存在的由隐到显,同时又有工艺制作、生产的意思,这两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
首先,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次,意象的从元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元”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再次,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后,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它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凝定在其中的意象。
13、论述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
依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人类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种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造成一种认知心理图式,遇到外界新事物就用这种图式去同化它,把它纳入现成的图式去解释,但当这种图式无法同化外界事物时,认知机制就设法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图式。虽然发生认识论原理是就认知心理而言的,但是其中的“同化”与“调节”对审美心理图式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
审美经验的产生也只是原有的审美心理图式对于审美现象的契合或“同化”,但在有的情况下,比如面对崭新的高级形态的艺术美.原有的心理图式无法去同化它,对此,主体或
32
者避而远之,形成封闭的“自我中心”,或者通过调节来实现。
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是有意识的功能调节与无意识的结构调整的有机统一。自我调节审美不仅仅是个技术操作问题,而且更主要的是个审美心理的建构问题。同化与调节是审美心理结构建构中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审美心理结构是在同化——调节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同化的结果,又是调节的产物。在调节的后面有着同化的基础——因同化不了才需要调节;在同化的后面又有着调节的功劳—— 一调节的目的在于同化。
由于审美经验的产生与发展总是离不开同化——调节的辨证运动,因此,同化——调节律应成为审美经验的生成规律。
其次,自调节审美有自己的特殊要求,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一,按照康德的话来说,审美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主要特点指的是在确定审美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努力和自我调节以达到审美目的;二是反馈调节。为了实现审美目的,主体无论在创作中,还是在欣赏中都必须注重反馈调节,而反馈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
14、结合具体实例,论述美育的基本特点。
(1)它是诉诸感性的。黑格尔曾说“美只有在形象中见出”。这表明,在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首先星现感性形象。感性形态的审美价值给人的感官享受冲,包含着与人的生理同构的节奏和韵律。而且,美育具有普遍性,可以使感情得到升华。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读此诗时,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月光,霜,举头,低头”等形象。而“举头、低头”也具有和人的生理同构的节奏和韵律,这种场景具有普遍性,使欣赏者与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2)美育是潜移默化的。不论是儒家追求精神解放,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还是道家追求
33
天人合一,要求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还是禅宗注重自身的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我们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其影响。比如我们读了杜甫的诗,就会生忧国忧民之心。读了苏轼的词,就会有人生豪迈之情。这就是美育给我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能动性。比如主体在审美中能有自觉的追求,并且主体会在参与审美活动中体现能动性。
15、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生过程。
所谓审美意识,概括地说,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的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审美意识的发生与审美需要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当审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识到,并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时,它才真正构成推动审美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
审美意识的发生要以人类一般意识的发生作为必然前提。人类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生产劳动活动是人类意识发生的根本条件和显著标志。
原始意识的主要特征:
①原始意识在具体中包含着抽象性; ②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 ③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
原始意识之中的抽象性、真实性、创造性就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当这些意识逐渐分化出来之后,就可能诞生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过程,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即是人类逐渐超越自发性的自然需要,
34
而使之上升到社会生活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过程。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促成了这一过程的转化。
16、以一件艺术品为例说明艺术品的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
我们的理论前提定位为:艺术品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传达审美经验为目的的多层次开放系统,由此出发,艺术品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结构。下面试以中国国画为例,论述这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
(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它是就艺术品首先作为物质实体,是由各种物质材料构成的存在而言的。就国画而言,其物质实在层有纸、墨、颜料以及其他物质材料。不同的画法、画派,对纸质、墨质等都有独特要求,比如泼墨山水,如果不是用宣纸而用别的纸张,就不能造成那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即使同是用宣纸,还有生宣熟宣之分。所以说,物质实在层是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和媒介。
(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中国传统国画大致可分为写意画、工笔画,两者的根本区别反映在艺术品的形式符号层是十分明显的,两者因为笔法运用、色彩调用、结构布局等技巧上的不同,营造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效果。这说明了形式符号层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
(3)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物质实在层仅仅是艺术品在物理时空中的存在层次,形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由物理时空向心理时空存
35
在转化的过渡层次。而意象世界层是非实在的精神性存在,是艺术动态结构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就国画而言,其物理时空意义上物质实在与单纯的形式符号本身并不意味着审美价值,而意象世界中,就有了鲜活的精神性存在,或青山绿水,乡野村郭,或浩渺烟湖,远山淡水,纯然的精神性存在战胜了物质实在性,消解了形式符号的外在性。
(4)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之境,艺术品由物质实在、形式符号向意象层次的深化,意味着艺术品从物理时空的存在状态向心理时空存在状态的转化,而从意象世界向意境世界的深化,则更将艺术品推向人生哲理的更高层次,进入了“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至境。国画中的笔法、墨意,是艺术家情感与人格的表现,它不去摹拟现实实物,亦不纯粹抽象,而是表现出各个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画中所表现的意境是一种非经验的存在,即超验层次的存在。
从国画的例子可以看出,艺术品这四个结构层次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柜扣,缺一不可,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体系。
17、结合具体文本,论述审美关系所具有的特征。
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观照,返回到主体内心,以自己的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和体验人与世界存在的意义,进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圆融一体的境界。比如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36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中,李白在一种孤独中与敬亭山相看,并且互相都不觉得厌倦。在这种相看中,李白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比如王维曾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直观的把握。
(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比如李白在喝酒时,常常招呼月亮来同饮。他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中,人与月亮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了,人与世界形成一种很自由的、超越一切限制的审美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主体客体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比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才能把陶渊明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定为审美客体。
18、丑和荒诞成为审美形态的原因是什么?请具体论述。
(1)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如下:
第一,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具有局限性,决定了美中就会包含丑。 第二,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而人生境界也包含丑的因素。 第三,丑成为审美因素,与劳动的异化密切相关。
第四,从美与哲学的关系看,丑成为审美因素。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菲理性等密切相关。 第五,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创造了大量的对丑的描绘,而且呈现出以丑代美的趋向。
其中,前两者是可能性,后三者是现实性。由于这五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2)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是:
37
第一,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
第二,与人通过审美实践反抗现实社会有关,荒诞将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距离拉近。 第三,其表面上看是反理性和反传统的,实际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结出的果实。
19、 结合具体文本,试论悲剧的特征。
第一,悲剧通过对人生存的否定性体验来展现对人的存在价值的肯定。比如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王想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但却不知不觉地在逃避中杀父娶母,遭受了命运的无情的摆布。这是人生存的否定性体验。但它展示的却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肯定。
第二,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比如在《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陷入了与社会和自身的冲突之中。他问自己“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显示了冲突的激烈性。但在这种冲突中,哈姆莱特实现了对命运的超越。他使用的方法就是“毁灭”。在毁灭中,哈姆莱特完成了对命运的抗争和超越。
第三,悲剧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它不是肤浅的,而是人生至深的体验。比如在《哈姆莱特》中,他问自己“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的时候,其体验已经到了哲学的层面。
20、试述意象世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艺术意象之所以集中体现艺术品的审美特质,是由它的基本特征决定的,这些特征主要是:
(1)虚拟性: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境,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存)的层次。比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8
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存的,而经过了主体创造性的加工——即虚构、虚拟,目的是为了表现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
(2)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比如:八大山人的名画《猫》,接受者目所视见的,便是一只活灵活现的猫,仅凭自己的直觉,不需理性分析,便可直接感知“猫”这一意象的存在。
(3)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正是借助想象,将多种人生感慨熔铸在一起了。
(4)情感性:情感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写一首诗,便想表达自己的某种心境,这都是需要付出主体情感的,没有情感的意象只能是干枯的、没有生命力的,自然也不会引起接受者的情感共鸣。
39
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