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杜甫《望岳》赏析精选三篇

2021-08-17 来源:客趣旅游网
杜甫《望岳》赏析精选三篇

望岳(东岳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一】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与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个地方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

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与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通过这篇望岳赏析,同学们是否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赏析【二】

诗题为《望岳》,“望\"字贯穿全诗。

首联为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如何样呢?“夫\在这个地方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

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第一句设问,是诗人初见泰山时又惊又喜,情急之中一时居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自然免不了心口相商地推敲沉吟起来。第二句写泰山给予远望中的诗人的突出印象,“齐鲁青未了”五个字可谓别出心裁:那清翠的山色连绵起伏,没有尽头、由鲁地到齐地,囊括无遗。这是何等气象! 颔联为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峻。这个地方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晴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此联写走近泰山抬头仰望时所见所感,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与高大巍峨。。一句写山之壮美,仿佛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美都汇集在泰山之上、一个“钟”字将上句写泰山广阔的背景,拉回到泰山本身的千仞峻深上来,赋予泰山拔地而起的动感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集中于这座山、,一句写山之高峻,仿佛一把利剑劈开了阴阳两个天地,阴暗分明。这个地方的一个“割”字,表现泰山之雄险奇崛,化静为动,极具匠心、使本来静止的山峰变得灵动起来,显出山峻峭如刚锋,将山南山北判若晨昏,由此能够

想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颈联为细望:“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活泼;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阔。“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眶。“入”,收入眼里,看到。

诗人的目光集中到“层云”与“归鸟”上,山峰间那飘飞的层云,让人心胸开阔;飞翔的归鸟,消失在极目远望的心头。假如说颔联写的是静景的话,那么颈联写的则是动景:层云任飘荡,宿鸟归飞疾,画面灵动,一派生机。在这出神的追望中引出尾联,由所感到所想。

最后的尾联是诗人想象之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由望岳而引起的决心。表达的是诗人尽快登上泰山极顶的渴望、尽管此时诗人没有登上山巅,但他相信总会有一天登上顶峰,将天下群山尽收眼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心情之急切、飞步攀登的决心与豪迈的气慨。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

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与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与心胸。诗人在有意无意之间抒发出他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给人以无限的启发与激励。-—这就是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并能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赏析【三】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以后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快乐得不知如何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与惊叹仰慕之情,特别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如何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个地方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特别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

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儿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因此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与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因此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个地方,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

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假如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与象征意义的诗中,能够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与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