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为什么活着——评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神性书写

2024-07-10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9卷第{期2011年2月淮海工学院学报f社会科学版・社会经纬)JournalofHuaihai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Forum.Social.ScienceEdition)V01.9No.4Feb.201lD()l:10.3969/j.issn.1008—3499.20l1.04.034人为什么活着——评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神性书写宋元明(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摘要:《我与地坛》中对于人生意义的探讨是不同于传统观念的.通过为自己活着、为别人活着和超越一般意义上生与死的参透人生的为活着而活着的三种人生境界的叙述.表达了史铁生对于人生、对于精神、对于生存的哲学、宗教层面上的思考与观照,完成了他对上述问题的神性书写。关键词:史铁生;《我与地坛》;书写;生死;神性;境界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499(2011)04-0095—02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开始时fl:人压抑,越狂妄的年龄上忽然地残废了双腿”,之后“找不到工读越让人感动.感动后又让人沉静。这样的感受来自何处?随着阅读的深入终于明悟这是神性的力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也找不到了”[3]。这是不好的状态.更不是史铁生所提倡的人生态度.这只是作者完成最终的中心思想的铺垫。所以,不久,他果然坚强起来了,他的人生接连发生变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走。在这里按照史铁生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顺序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人活着就是要有意义.有理想。有量,是史铁生力透纸背的神性书写。“神性书写”原以为只是神秘、神圣、神来之笔,但随着思考的深入,感觉它还包含哲学与宗教的意味。评论史铁生的作品,谈神、谈宗教也许并不符合史铁生本人的意见。因为有记者在采访他时,他说他不拜佛。佛不能使他瘫痪的双腿站立起来,何况佛要人“拜”才肯保佑人,那他算什么佛?他也不算命,他说,命好则无须算,“好”自会来;命不好,也不必算,明知前程险恶还不得不步步逼近那灾难,成天追求。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面对苦难也曾消沉过,但经过母爱,经过思考,他终于明白了人生的意义.要勇敢地活着,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我与地坛》的第六部分里,他写到自己怎样地努力写作,战战兢兢,何苦!有高人说能避灾,他也不信,因为那就是命运无定了,其所“算”,乃是妄说,还算它干什么?[1]但笔者认为,这,只能说明史铁生是一个无神论者,是唯物主义者,不能说明他写作时的精神状态。那么什么才是史铁生本人的意思呢?通过阅读终于找到了史铁生本人的注释:“惟对神性的追问与寻觅.是实际可行的信仰之路。”【。3这就是说,神性就是信仰,是一种心底的执着与领悟,也可以叫它为“宗教精神”,这种精神在史铁生的所有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所以用它来解释《我与地坛》中“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也就找到了一个别样的突破口。史铁生是不幸的,1972年.21岁的他双腿瘫痪}1981年,他患严重的肾病,久治不愈,于1998年开非常在意别人的表扬夸奖,并为之高兴。在文章中作者还写了一个歌手,“那个爱唱歌的小伙子在不远的地方一直唱”。还有那个喜欢长跑而又没有机会的人直到38岁了还积极参加比赛并得了第一名,面对老教练的遗憾他却不遗憾,还兴奋地专门跑来与作者分享。作者在写这些的时候又浓墨重彩地刻画了这些故事发生的地方——地坛。地坛本来是老气横秋破烂不堪了,但因为这层意思的表达,作者把地坛写成了一个荒凉而不衰败,处处充满生机而富有生气的所在,以此来烘托对人生意义的积极态度。第二个境界:为别人活着,为母亲活着。史铁生是从母亲对他的爱中理解了母亲并决定为母亲而活着,为母亲而写作的。史铁生在文中这样写母亲:“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始做透析。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史铁生是怎样对待人生的呢?《我与地坛》里面有着这样的叙述:“我活到最收稿日期:2010・12—20l修订日期:201卜01-20作者简介:宋元明(1992--).女.山东临沂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牛.主璎从事文学理论与批评方面的研究・(E-mail)498282287(园qq.com。万方数据96淮海工学院学报(}t会科学版・杜会经纬)2011年2月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母亲想帮助残疾儿子,但残疾儿子的乖舛却让她不知道怎么帮;想替儿子受苦也是不能;她能做的就是无声地帮儿子坐到轮椅车上,默默地注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维,生和死是一对矛盾体,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我与地坛》对生命的垂思恰又远远超越了理性的限度,他已经走到了神性的高阶上。所以,史铁生已经不把生死看成一对矛盾体。他把死看成生的结果,生的归视儿子的背影踱到园子里.焦急地四处张望。恐怕儿子离开自己的视线。作者用细腻的语言生动刻画了过早去世、无私而又崇高的母亲形象。母亲去世后.儿子终于幡然醒悟。他想念着母亲。责怪着自己:“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宿,生的必然。因为生,所以死。因此,“死”在史铁生这里就变得美好,是很美丽的一种追求。某种程度上就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宗教关怀。这里,笔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于是,他热爱着母亲,想念着母亲.他要为母亲而写作。第三个境界:参透人生,为活着而活着。如果说第一个境界是自私的,或者说是自我的,第二个境界就是高尚的.是社会的,那么第三个境界是参悟了者发现这一点既不是俗世的生对于死的恐惧感,也不是辩证的生死观,它其实就是宗教的,神性的。所以,就明白了,人为什么活着?某种意义上说活着就是为了死。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生来就死去呢?史铁生的伟大就在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能够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强的,是神性的。参悟人生真谛,在史铁生这里,生的意义竟然是从对“死”的认识开始的。第一。关于母亲的死。对于母亲,史铁生是无比地爱着,母亲的去世令他无限悲痛.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壮。,,L‘]这是与传统思想截然相反的人生观,是真正对于人类的死t困境作出的精神超越。因此,死是一种态度,生也是一种态度,决不是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看透了死,就不去好好地活。这一点,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从神性的高度也给了我们示范。一方面,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只是到了这时候,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作者已经不从个人情感角度去写亲人的死,而是从人的终极关怀——上帝那儿寻找答案,从而对母亲的死做出宗教式的回答。第二,关于生和死。史铁生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他是充满悲悯情怀忏悔着的。这从他对于母亲的多处怀念与自责的文字里表现出来。当然,还可以深入下去:《我与地坛》表面上是对母亲的忏悔,其实还是史铁生宗教的神性人生。另一方面,对于生死,史铁生又是从容的、淡定的,面带微笑迎接着的。参考文献:[1]王乾荣.铁生的命运[N].工人日报.1999-04—04(8).[2]史铁生.病隙碎笔[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史铁生.我与地坛[J].上海文学,1991(1):37-44.[4]史铁生.好运设计[M]//中华散文珍藏本・史铁生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What——DiscussiononAreHumanBeingsLivingfor?theSpiritualizationWritingof:‘‘JandtheTempleofEarth’’SONGYuan-ming(Dep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Abstract:JandtheTempleofEarthcarriesoutanorrtraditionaldiscussiononthelifemeaning.Throughtherlarra—tionofthreekindsoflifethoroughinsightintoliferealm,namely,livingforoneself,livingforothers,andlivingforlivingwhichimpliesthetomeaning.thebookreflectsShiTiesheng’Sreflectiononandreferringlife,spiritandlivingfromthepointofphilosophyandreligion,achievingthespiritualizationwritingoftheabovequestions.Keywords:SHITiesheng;上andtheTempieofEarth;writing;lifeanddeath;spiritualization;realm(责任编辑:王恩建实习编辑:马娉娉)万方数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