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共12分,每小题3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字形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揖(yī) 督促(dū) 湿漉漉(lù) 语无伦次(lún) ....B.粗拙(zhuó) 喧腾(xuān) 入场券(quàn) 自园其说(yuán) ....C.发怔(zhèng) 筵席(yán) 绾青丝(wǎn) 行之有效(zhī) ....D.愕然(è) 濡养(rú) 芦苇丛(wěi) 不足为据(jù) ....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解答本题首先要读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解答】ACD.正确;
B.有误,“粗拙”中的“拙”应读作“zhuō”,“自园其说”中的“园”应为“圆”; 故选:B。
【点评】中考常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
2.(3分)根据语境,请在横线上选择合适的词语,正确的选项是( )
大器之人,语气 ,性格 ,气势 ,举止 ,静得优雅,动得从容,行得洒脱。
A.不猥不琐 不张不扬 不惊不惧 不骄不躁 B.不张不扬 不猥不琐 不骄不躁 不惊不惧 C.不猥不琐 不惊不惧 不张不扬 不骄不躁 D.不惊不惧 不骄不躁 不张不扬 不猥不琐
【分析】根据短语的意义与语境选择正确选项。“不惊不惧”与语气相关、“不骄不躁”是说性格、“不张不扬”是谈气势、“不猥不琐”是说举止。
【解答】不猥不琐:举止大方、不拘束、自然;或形容人体貌、气质佳; 不张不扬:就是不张扬,低调; 不惊不惧:不惊慌,不惶恐;
第1页(共15页)
不骄不躁:指做了好的事情不要骄傲,事情未处理好不要急躁。
根据词意与语境“大器之人,语气,性格,气势,举止,静得优雅,动得从容,行得洒脱。”应依次填写:不惊不惧、不骄不躁、不张不扬、不猥不琐。 故选:D。
【点评】根据词义结合语境来正确的使用词语。易错于对词语含义的准确把握。 3.(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是否善良取决于他能用自己的爱心去包裹这个世界。
B.校园霸凌题材电影《少年的你》热映,相关专家呼吁尽快成立防控校园欺凌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C.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D.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屏幕,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变化,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掌握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辨析。尤其要注意否定词误用这种病句,结合句意,然后分析其修改方法。
【解答】A.有误;两面对一面,在“能”后面加上“否”。 B.有误;语序不当,将“干预”和“发现”交换位置。
C.有误;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经典名著”后面加上“的习惯”。 D.正确。 故选:D。
【点评】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及修改方法是最基本的策略。常见病因有搭配不当,用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不合事理、重复多余等。 4.(3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即将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积极申请加入?还是断然拒绝加入?或者只是站在一边远远观望?需要许多国家做出理性的选择
B.李克强总理曾说过“有权不可任性”这句话,这体现了总理对各级政府的谆谆告诫,至简,至真,至诚,至善。
C.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丰台区,跨永定河上(旧时称卢沟河,亦作芦沟河).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
D.“你的意志将决定你的命运”,他说,“我把我的手、我的心和我的一切财产的分享权
第2页(共15页)
都奉献给你。”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理解和运用,注意要首先通读提供各句,明确句意,掌握语气,揣测所用标点是否正确。
【解答】A.选择关系的复句,只在后一句加问号,前两个问号改为逗号; B.正确;
C.本句是对卢沟桥的介绍,包括名称、地点和所建时间,中间的两个句号都改为逗号; D.“你的意志将决定你的命运”后的逗号应该移到后引号里面。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理解和运用,用筛选法去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二、阅读(共9分,每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小说的语言
①我初学写作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暂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这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
②张岱写两个老者去逛一处园林,一老者说:“真是蓬莱仙境了也!“另一个老者说:“个边哪有这样!”生动之至,而且一听就是绍兴话。写对话就应该这样,普普通通,家长里短,有一点人物性格、神态,不能有多少深文大义。
③可是现在不少青年同志写小说时,也像我初学写作时一样,喜欢让人物讲一些他不可能讲的话,而且用了很多辞藻。有的小说写农民,讲的却是城里的大学生讲的话大学生也来必那样讲话。
④不单是对话。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⑤我最近看了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才入小学的孩子,写的是“我”的一个同桌的女同学,这未尝不可。但是这个“我”对他的小同学的印象却是:“她长得很纤秀。”这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语言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⑥小说里所描写的景物,不但要是作者眼中所见,而且要是所写的人物的眼中所见。对景物的感受,得是人物的感受。不能离开人物,单写作者自己的感受。 作者得设身处地,和人物感同身受。小说的颜色、声音、形象、气氛,得和所写的人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就是说,小说的每一个字,都渗透了人物。写景,就是写人。
第3页(共15页)
⑦我曾经坐火车经过张家口坝上草原,有几里地,开满了手掌大的蓝色的马兰花,我觉得真是到了一个童话的世界。我后来写一个孩子坐牛车通过这片地,本是顺理成章,可以写成:他觉得到了一个童话的世界。但是我不能这样写,因为这个孩子是个农村的孩子,他没有念过书,在他的语言里没有“童话”这样的概念。我只能写:他好像在一个梦里。
⑧作者对所写的人物的态度、感情,决定一篇小说的基调。 鲁迅写《故乡》《伤逝》和《高老夫子》《肥皂》的感情很不一样。对闫土、消生有深浅不同的同情,而对高尔础、四铭则是不同的厌恶。因此,基调也不同。
⑨我觉得一篇小说的开头很难,难的是定全篇的基调。如果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把握住了,调子定准了,下面就会写得很顺畅。如果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把握不稳,心里没底,或是有什么顾虑往往就会觉得手生荆棘,有时会半途而废。作者对所写的人、事,总是有个态度的,也是有感情的,在外国叫做“倾向性”,在中国叫做“褒贬”。但是作者的态度、感情不能跳出故事去单独表现,只能融化在叙述和描写之中,流露于字里行间,这叫做“春秋笔法”。
⑩正如恩格斯所说: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说出。
(文/汪曾祺,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文中借张岱写两个老者的对话表明了写人物对话的要求,下列对这段对话的分析符合这一要求的一项是 B
A.对话生动之至,写出园林如蓬莱仙境般美丽。 B.对话虽然只有两句,却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 C.对话中运用了方言,写出了绍兴的语言特色。 D.对话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不漂亮,没有深义。
(2)下列对“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B A.叙述、描写的内容要真实反映作者眼中所见。 B.叙述、描写的语言要和作品中的人物相统。 C.描写景物要通过作者的感受来表达人物感受。 D.小说的人物形象要与整体环境气氛相适应。
(3)下列有关“小说作者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A.作者对所要写的人物持有自己的态度和感情。 B.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和感情决定了作品的基调。
第4页(共15页)
C.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和感情把握不稳会使写作受阻。 D.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和感情不应在小说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分析】文章通过讲述了自己刚学写作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这一不符合小说中人物身份的错误做法,告诉人们写小说时,小说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不能离开人物,单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小说,开头就要定好基调,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解答】(1)本题考查对人物语言特点的赏析。
一老者说:“真是蓬莱仙境了也!“另一个老者说:“个边哪有这样!”对话普普通通,家长里短,有一点人物性格、神态,不能有多少深文大义。
所以,ACD三项都不符合作者表明的对写人物对话的要求一一符合人物特点和身份;B.正确。 故选:B。
(2)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分析理解句子。
“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这句话是说小说中叙述描写的语言要能够合理准确的表现人物形象,为刻画人物服务,能对小说中的人物对叙述、描写语言的决定作用。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把握与概括。
由“作者得设身处地,和人物感同身受。”、“作者对所写的人物的态度、感情,决定一篇小说的基调。”、“如果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把握不稳,心里没底,或是有什么顾虑往往就会觉得手生荆棘,有时会半途而废。”可知, ABC.正确;
D.有误,文中的意思是不要将态度和感情脱离故事单独表现,末段的“特别”也是“单独”的意思。 故选:D。 答案: (1)B。 (2)B。 (3)D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
第5页(共15页)
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6.(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
初,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达并领其众,留屯江陵。蜀平后,以达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军会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 ..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魏文帝善达之姿才容观,以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都郡,以达领新城太守。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达共袭封。
陈寿《三国志》,有删减)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留屯江陵 .B.先主阴恐难独任 .C.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 .D.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 .
屯:驻扎 恐:害怕 举:率领 诣:到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A.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B.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C.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D.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第6页(共15页)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先主到荆州时还没有继承人,所以收刘封为养子。 B.当年刘璋派遣主将孟达、副手法正,各领兵两千迎接先主。 C.申耽在刘封、孟达来袭时选择了投降,并将妻儿宗族作为人质。 D.魏文帝很欣赏孟达的才华和外貌,给他封了官职与侯位。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分析】译文:
刘封,本来是罗侯寇氏的儿子,长沙郡姓刘的一个人的外甥。先主刘备投靠荆州的时候,因为没有子嗣,于是收刘封为养子。
当初,刘璋派扶风的孟达为法正的副将,各带领两千人去迎接刘备。刘备于是让孟达带领他的人马,留守驻扎江陵。蜀国平定后,刘备让孟达做了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下令让孟达从秭归北面进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被孟达的军队打败。孟达将要进攻上庸,刘备暗地里担心孟达难以独力取胜,于是派遣刘封从汉中顺沔水南下去统领孟达的军队,刘封率军与孟达在上庸合兵一处。上庸太守申耽带领众人投降,并把妻子儿女及族人都送到了成都。
自从关羽围住樊城、襄阳以后,多次要求刘封和孟达派兵相助。刘封、孟达用上庸刚刚归附不能扰动作理由推辞,不接受关羽的命令。关羽战败后,刘备因此怪罪于刘封、孟达二人。又加上孟达与刘封相互怨恨争斗不和,刘封夺取了孟达演奏鼓乐的乐队。孟达一方面害怕刘备治罪,另一方面又对刘封十分忿恨,于是修书一封给刘备,然后率领部曲投降曹魏。魏文帝喜欢孟达长得高大威武又有才能,让孟达做了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并封为平阳亭侯。还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都郡,让孟达做了新城太守。魏文帝曹丕派遣征南将军夏侯尚与右将军徐晃援助孟达袭取刘封。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CD.正确;
B.错误,句意为:刘备暗地里担心孟达难以独力取胜。 恐:担心。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停顿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孟达一方面害怕刘备治罪,另一方面又对刘封十分忿恨,于是修书一封给刘备,然后率领部曲投降曹魏。根据句意停顿为: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第7页(共15页)
ABC.错误; D.正确;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错误,错在“主将孟达、副手法正”。应该是:当年刘璋派遣孟达作为法正的副将。 故选:B。
(4)本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是一个倒装句,正确语序是:封、达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辞,不承羽命。重难点词语有:以,用、拿。辞,推辞。承,接受;句意为:刘封、孟达用上庸刚刚归附不能扰动作理由推辞,不接受关羽的命令。 答案: (1)B (2)D (3)B
(4)刘封、孟达用上庸刚刚归附不能扰动作理由推辞,不接受关羽的命令。 【点评】“之”的用法:
①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陈寿《三国志》)(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之:代词)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⑤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7.(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情 怀 张晓风
①忽焉就四十岁了。
②我总是着急,余生有多少,谁知道呢?我走在什么时候?谁知道?只知道世方大劫,一切活着的人都是叨天之幸。只知道,且把今天当作我的最后一天,该爱的,要来不及的去爱,该恨的,要来不及的去恨。
第8页(共15页)
③从印度、尼泊尔回来,有小小的人世间的得意,好山水,好游伴,好情怀,人生至此,还复何求?还复何夸?回来以后,急着去看植物园的荷花,原来不敢期望在九月看荷的但也许克什米尔的荷花湖使人想痴了心,总想去看看自己的那片香红,没想到她们仍在那里,比六月那次更灼然。回家忙打电话告诉慕容,没想到这人险阴,竟然已经看过了。“你有没有想到,”她说,“就连这一池荷花,也不是我们‘该’有的啊!”人是要活很多年才知道感恩的,才知道万事万物包括投眼而来的翠色,附耳而至的清风,无一不是豪华的天宠。才知道生命中的每一刹时间都是向永恒借来的片羽,才相信胸襟中的每一缕柔情都是无限天机所流泻的微光。 ④而这一切,跟四十岁又有什么关联呢?
⑤去年九月,我们全家四人到恒春一游。阳光薄金,秋风薄凉,猫鼻头的激浪白亮如抛珠溅玉,立身苍茫之际,回顾渺小的身世,一切幼时所曾羡慕的,此刻全都有了。可是,就在那一天,我走到一个小摊子前面,一些褐斑的小鸟像水果似的绑成一串吊在门口,我习惯地伸出手摸了它一下,忽然,那只鸟反身猛啄了我一口,我又痛又惊,急速的收回手来,惶然无措的愣在那里。就在那一刹那,我忽然忘记痛,第一次想起鸟的生涯。它必然也是有情有知的吧?它必然也正忧痛煎急吧?它也隐隐感到面对死亡的不甘吧?它也正郁愤悲挫忽忽如狂吧?我的心比我的手更痛了。这是我第一次遇见不幸的伯劳。稍往前走,朋友指给我看烤好的鸟,再往前走,他指给我看堆积满地的小伯劳鸟的嘴尖。“抓到就先把嘴折下来,免得咬人,然后才杀来烤。刚才咬你的那种因为打算卖活的,所以嘴尖没有折断。”朋友是个尽责的导游,我却迷离起来。“恒春”不该是“永恒的春天”吗?为什么有名的关山落日前,为什么惊心动魄的万里夕照里,我竟一步步踩着小鸟的嘴尖?
⑥我为什么想起这些?四十岁还会有少年侠情吗?为什么空无中总恍惚有一声召唤,使人不安。
⑦一夜,歇下驰骋终日的疲倦,我舒舒服服地独倚在一张为看书而设计的躺榻上,算是对自己一点小小的纵容吧!忽然,一双忧郁愠怒的眼睛从报纸右下方一个不显眼的角落向我投视来,一双鹰的眼睛,我开始不安起来。不安的原因也许是因为那怒睁的眼中天生有着鹰族的锐利奋扬,但是不止,还有更多,我静静的读下去,在花莲,一个叫玉里的镇,一个叫卓溪乡古风村的地方,一只“赫氏角鹰”被捕了。从来不知道“赫氏角鹰”的名字,连忙去查书,才知道它曾在几万年前,从喜玛拉雅和云南西北部南下,然后就留在中央山脉了,它不是台湾特有鸟类,却有人将这种鸟用铁夹捕了,转手卖掉,得到
第9页(共15页)
五千元。我跳起来,打长途电话到玉里,夜深了,没人接。我又跑到桌前写信,急着找限时信封作读者投书。等把信封了口,我跑下楼去推脚踏车寄信,一看腕表已经清晨五点了。我开始隐隐知道刚才和那只鹰的一照面间我为什么不安,我知道那其间有一种召唤,一种几乎是命定的无可抗拒的召唤,那声音柔和而沉实,那声音无言无语,却又清晰如面晤,那声音说:“为那不能自述的受苦者说话吧!为那不自伸的受屈者表达吧!”我是个爱鸟人吗?不是,我爱的那个东西必然不叫鸟,那又是什么呢?或许是鸟的振翅奋扬,是一掠而过将天空横渡的意气风发,也许我爱的仍不是这个,是一种说不清的生命力的展示,是一种突破无限时空的渴求。
⑧一切正好,还有什么可说呢?芽嫩已过,花期已过,如今打算来做一枚果,待果熟蒂落,愿上天复容我是一粒核,纵身大化,在新着土处,期待另一度的芽叶。
(选文有删改)
(1)读第③段,具体说说作者“且把今天当作我的最后一天,该爱的,要来不及的去爱”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读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作者心比手痛的原因是什么? (3)读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作者认为她该“召唤”什么?
(4)结合全文,读文章结尾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人到四十后怎样的情怀? 【分析】本文通过作者从印度、尼泊尔回来,有小小的人世间的得意,好山水,好游伴,好情怀,人生至此,还复何求?回来以后,急着去看植物园的荷花,结果没有看成。回忆起去年九月,我们全家四人到恒春一游,发生了一件人吃鸟的事,一些小伯劳鸟被人们抓来活卖或折断鸟嘴杀掉烧烤,却没有人同情,没有人阻止,没有人救助,如此美丽古朴的地方却如此漠视小生命。让作者心痛。因此作者发出我们要感恩生活的美好,关爱柔弱无声的生命,坦然面对人生所到的不同阶段,热爱生命。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首先找到题干在文中所处的位置,结合下文分析即可。题干处在文本中第②段末尾,结合下文“从印度、尼泊尔回来,有小小的人世间的得意,好山水,好游伴,好情怀,人生至此,还复何求?还复何夸?回来以后,急着去看植物园的荷花,原来不敢期望在九月看荷的但也许克什米尔的荷花湖使人想痴了心,总想去看看自己的那片香红,没想到她们仍在那里,比六月那次更灼然”,分析得出:怀着好的情怀与好的游伴去印度尼泊尔看好山水后,便急着去植物园看六月已看过的九月荷花。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首先找到题干在文中所处的
第10页(共15页)
位置,结合上下文分析即可。结合文中第⑤段“它必然也是有情有知的吧?它必然也正忧痛煎急吧?它也隐隐感到面对死亡的不甘吧?它也正郁愤悲挫忽忽如狂吧”和“这是我第一次遇见不幸的伯劳。稍往前走,朋友指给我看烤好的鸟,再往前走,他指给我看堆积满地的小伯劳鸟的嘴尖”。“抓到就先把嘴折下来,免得咬人,然后才杀来烤。刚才咬你的那种因为打算卖活的,所以嘴尖没有折断”“朋友是个尽责的导游,我却迷离起来”,由此分析得出:伯劳鸟被人们抓来活卖或折断鸟嘴杀掉烧烤,却没有人同情,没有人阻止,没有人救助,如此美丽古朴的地方却如此漠视小生命。所以心痛。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爱护幼小生灵。结合文章第⑦段“我开始隐隐知道刚才和那只鹰的一照面间我为什么不安,我知道那其间有一种召唤,一种几乎是命定的无可抗拒的召唤,那声音柔和而沉实,那声音无言无语”,“为那不能自述的受苦者说话吧!为那不自伸的受屈者表达吧”,由此分析得出:为那不能自述的受苦者说话吧!为那不自伸的受屈者表达吧,让自己苏醒的责任意识去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结合第②段“一切活着的人都是叨天之幸。只知道,且把今天当作我的最后一天,该爱的,要来不及的去爱,该恨的,要来不及的去恨”,由此得出:感恩生活的美好。结合第⑦段“为那不能自述的受苦者说话吧!为那不自伸的受屈者表达吧”,由此得出:关爱柔弱无声的生命;结合文中第⑧段:“一切正好,还有什么可说呢?”由此得出:坦然面对人生所到的不同阶段,热爱生命。 答案:
(1)怀着好的情怀与好的游伴去印度尼泊尔看好山水后,便急着去植物园看六月已看过的九月荷花。
(2)一些小伯劳鸟被人们抓来活卖或折断鸟嘴杀掉烧烤,却没有人同情,没有人阻止,没有人救助,如此美丽古朴的地方却如此漠视小生命。
(3)为不能言语的生命遭受的人为不幸说话,让自己苏醒的责任意识去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
(4)感恩生活的美好,关爱柔弱无声的生命,坦然面对人生所到的不同阶段,热爱生命。 【点评】理解句子含义可以入手的角度有:
(1)句子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 (2)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文章时,为了突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
第11页(共15页)
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8.(12分)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截至2017年,中国游戏用户达5.83亿人,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2036.1亿元。游戏这一话题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讨论,游戏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也引起了国民广泛的关注。
(1)在讨论“中学生玩游戏有利还是有弊”这个话题时,人们往往各持一端。请你分别就玩游戏的“利”与“弊”两方面,各写两个具体观点。
(2)很多家长怒斥“游戏毁掉了孩子”,也有不少网友嘲笑家长“自己教育不当还赖游戏”。游戏与孩子的不良习惯、错误行为有关系吗?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的观点和理由。(100~120字)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关于“中学生玩游戏有利还是有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关键在于自己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从有利的角度来看,主要在于:适当玩游戏,可以让自己得到放松,做到劳逸结合;玩游戏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反应能力;如果是需要配合的游戏,还可以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有些游戏还可以开发人的智力等。从有弊的角度来看,则主要在于:长时间玩游戏,影响视力;沉迷于游戏,耽误时间,影响学习;沉迷于游戏,容易让人自闭,影响人际交往;长时间玩游戏,影响身心健康等。
(2)本题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关于游戏与孩子的不良习惯、错误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很多游戏缺乏正能量,甚至充斥着一些消极或者是不健康的内容,而学生大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容易受这些游戏的影响,从而养成一些不良习惯,错误行为,甚至形成一些消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很多游戏都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从而养成不爱学习、不做作业、甚至逃课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解答】(1)利:玩游戏能放松心情。玩游戏能锻炼反应能力。弊:玩游戏浪费时间。玩游戏让人无心学习。
(2)示例:有关系。不少游戏中充斥着消极、不健康的元素。学生玩游戏时难免潜移默化地被它们影响,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同时,游戏非常吸引人,玩游戏需要大量的时间,很多同学没有自制力,一玩起来便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无心学习,这也是一种
第12页(共15页)
不良行为和习惯。
【点评】在回答开放性问题时,除了要表达通顺,也要找好与之相关的例子进行证明。 三、写作(50分)
9.(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三位旅者结伴去一个小庙投宿,半路被一个巨大的石头挡住,爬上去、绕过去都是不可能的。天色已晚,在这荒芜人烟的地方另找别处投宿也不可能了。
三个人正发着愁,走出一个和尚,背着一个大褡裢,手捧一只破钵,口里念念有词:“此路是我开,此路是我踩,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施主想过去吗?每人交100文钱就可以过去。”
第一个人毫不犹豫的掏出100文钱,另外两个人则讨价还价。和尚将饭钵往石头上一扣,石头不见了,交钱的人过去了,和尚将饭钵拿开,石头又变回原来的摸样挡着路。第二个人不再犹豫,掏出100文钱也想过去,这时和尚说:“现在涨到200文了!”那人只好给了200文,也过去了。见此情景,第三个人慌忙拿出200文钱,和尚说:“不行,现在涨到300文了!”那人纳闷,问:“这是为什么?”。和尚说:“回避困难的时间愈长,付出的利息自然就愈多!”
要求:①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②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分析】这是一则典型的对话式新材料作文。对这类材料的审题一定要慎重,不然就很有可能审偏题或严重离题。这则材料的表面内容是讨价还价最厉害的人,付出的利息也就最高,重点句是“回避困难的时间越长,付出的利息自然就越高”。这也是我们审题的关键和题眼。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分析清这个“长与高”的因果关系,分析越透彻,论证就越严密,文章就越切题。我们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只谈如何面对困难,直面人生,而不分析为什么会这样。
综合分析这则材料立意可如下:不仅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更要有克服和解决困难的态度和决心;不要逃避困难或躲避困难,更要把困难的利息降到最低,甚至零利息;生活中不可能不遇到困难,不要抱怨回避,要以最快速度去解决;在人生中遇到一些困难是人生的常态,而困难中也有机遇,在逃避困难的同时也失去了寻找战胜困难的机遇等等。 【解答】
请及时刺破青春
第13页(共15页)
蒋方舟在《叛逃青春期》里写道:“青春这个大庇护,拖得越久,就越是迟迟下不了逃离的决心,情愿一辈子窝在里面撇嘴抱怨,最后,只剩下自己听自己唧唧歪歪。” 这是她在二十岁生日那天说出的话。在那一天,她突然领悟到自己已经被“一把搡进生活的门”,从此再也不能背靠着“青春”这棵大树,肆无忌惮不妥协了。拖得越久,便越是无法锻炼自己生存的能力;越是不想面对,事情就会越来越棘手,最后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代价。
刚巧,我们也正值成年与未成年的当口。在21世纪成长起来的孩子,总是比父辈们少了一股冲劲儿和勇气。碰见困难,先退后、犹豫,先左右看看人家是怎么处理的。拖到最后一刻,被逼急了,才硬着头皮去解决。结果呢,耽误了时间,错过了机会。事后再后悔:当时怎么不冲上去赶快解决了呢?
然而越是这样,他们越是打心眼儿里惧怕,越是坚定了“先静观事态发展,以后再解决”“我不要去冒险,以后再说吧”之类的信念。他们不敢面对世界的纷乱,害怕步入社会自己处理事情,情愿一辈子躲在青春的庇护里,依靠着父母的照顾和帮助。他们虽知这庇护不可能长久,也只能把眼一闭:先躲一阵是一阵啊。然而这样下去,只会把自己的处境弄得更糟,最后经历更大的痛苦,付出更高的代价。
背靠“青春”这棵大树,他们可以拒绝面对成人世界,拒绝承担责任。然而“青春”终会过去,没有谁能永远抱着“青春”。于是,那些自我麻痹着,自我放纵着,懒懒地不想离开的人,就会屡犯错误。从本质上来看,当今的“官二代”“富二代”们惹出一系列事端的现象,正是他们不敢面对这一现实的表现。惹了事,只高呼“我爸是李刚”“我爸是李双江”,以为有什么事有当爹的担着,天塌了砸不到自己头上,不承认错误,不承担责任,这不是不敢面对生活又是什么?最后的结果,广大人民群众的口诛笔伐才换来他们的成长和蜕变,才让他们知道逃避永远不会有好结果,青春终会过去,有些事情必须要自己来面对和承担。然而,这种因回避困难而付出的“利息”,会不会太高了一点儿? 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还不需要担当,还有大把的时间用来挥霍。莎士比亚说:“时间终会刺破青春的华丽精致。”既然早晚要面对,早晚要处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拖延时间,走一步算一步,这是最坏的态度,它只会使得我们越来越没有独立的勇气,越来越缺少生存的能力,最后付出高昂的代价来醒悟,来成长。
请及时刺破青春,勇敢地面对困难!窝在青春的茧囊里,永远都不会羽化,永远都不会享受到温暖的阳光。
请及时刺破青春,想办法解决困难!不要犹豫,不要错过了时机,别拖延到自己后
第14页(共15页)
悔。
请及时刺破青春!
【点评】本文立意比较独特。题目“请及时刺破青春”新颖、特别,亮人眼目。文章开头不凡,引用少年作家蒋方舟的作品《叛逃青春期》中的句子,非常切合立意要求。然后引出自身感受,与材料中的核心思想暗合。接下来又引用了时事素材“我爸是李刚”和“我爸是李双江”,更加有力而具体地证明了遇到困难不敢正视,一味逃避的怯懦行为带来的恶果(即“利息”)。结尾处首尾照应,揭示主旨。当然,文章如立意再能深透些,会有更加强有力的影响和表达效果。
第15页(共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