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
张艳霞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 该文分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因素,提出了应对之策:应对多元文化冲击要加强理论教
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应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构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媒体平台;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因素;应对之策
近年来,全球化进程逐渐深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
大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这一切都给我国社会发展转型、如何在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中认同主导价值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也对当今大学生如何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一、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因素1、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冲击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使得多元文化与社会思潮不断碰撞,各种积极宣扬西方自由民主平等、主张全盘西化等观念大量涌入中国,对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再加上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的作用,使得当代大学生不满于标准答案而不断批判质疑,不再盲目顺从于某个思想。西方不法分子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大肆传播有关于它们意识形态的内容,从而加紧削弱我国青年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增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
2、市场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双重影响。首先,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平等竞争、改革创新等观念,在高校学生中广泛传播、践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质。再者,市场经济携带的唯利是图的思想也使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思想观念,进而打破当代大学生所固有的价值体系,如出现金钱至上、极端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
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位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当中所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对当今大学生来说,很多人都是在离家较远的地方求学,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已起不到关键作用,再加上,有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释放先前的压抑,不再听从父母的教导。这就造成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的缺位。学校教育是影响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高校仍以旧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师只讲授课堂知识,不太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只有在问题出现并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后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社会教育与前两项教育相比,它的影响面更广、形式表现多种多样,它在拓宽大学生视野、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如社会大众、团体机构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责任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找准自己的责任定位,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扩大化,认为与自己无关。即使是去完成教育活动所规定的任务也仅仅是走走形式,不能有效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再加上本身监管力度不足,社会教育很可能会被某些敌对分子在渗透腐朽的思想内容后大肆利用,使得原本期望所获得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减弱。
4、网络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影响
近年来,大众传媒不仅拓宽了大学生接收传导信息的渠道,也创新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尽管以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着他们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毕竟大众传播媒介更新速度太快、持效性太差,一种传播媒介基本上满足不了新时期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公民在使用网络进行日常交流的过程中,一些不良信息掺杂其中容易使公民误入歧途。如果网络监管力度不足,被一些怀有不法思想的人所利用,在大学生所经常使用的社交平台频繁输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背道而驰的思想,就会扰乱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起到阻碍作用。
5、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知行合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之一,成功源于脚踏实地的实干,个人成长、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个体的勤奋工作。对新时期大学生来说,尽管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快,想象力也较为丰富。但是由于仍处在父母、老师的保护下,对外界事物的突发情况没有很强的解决能力,对于理论知识更不能很好地付诸实践活动,空谈务虚的气氛在群体中蔓延,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新时期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1、应对多元文化冲击,加强理论教育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有强烈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国家社会在日益完善教育内容时,应时刻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制定法律法规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能有效开展。也应及时关注学术论坛内最新动态,联合高校团体编撰高校自用书,使学生跟上时代发展,高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应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定期在班集体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开展有关教育内容的讲座、交流会,重点培养学生党员的理论知识,发挥他们在班集体中的引领作用。教师在教学准备工作中,应利用多渠道的媒体查阅大量信息,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之后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接受情况,然后分析综合应对之策。学生作为被动的教育内容接受者,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也应自我分析、自我反思与总结。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不仅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还应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身体力行地把教育内容落实到日常生活中。高校组织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显得格外重要,为了保障学生能把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高校应响应国家实践出真知的号召,组织开展一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活动,如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社团,调查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态度、接受的程度,组织教职工以及全体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培训工作。新时期大学生应时刻谨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听取父母、老师的教导,并在借鉴他们经验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本领。
3、学校教育应结合家庭、社会教育
对新时期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再是高校一力承担的事情,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宣传力度,形成了一个全民学习社会主义核心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2月下旬刊
131
MJ教育探索丨
价值观教育的氛围,这就要求社会和家庭都参与进来。当然,三者也并不是混合发力,而是有序地进行分工,即家庭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物质基础来源,不仅要保障学生能进入学校进行学习,还应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支持,传导正确的价值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们做好学习的榜样,从而形成一个潜移默化的学习氛围。学校和社会作为当代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场所,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就高校来说,应做好一切相应的教育准备工作,利用多媒体媒介,在传输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社会实践的方法。而对社会来言,也应给予他们该有的实践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心。
4、构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顺应时代新要求,构建具有高效特色的新媒体平台,发挥大众传媒在传导教育内容活动中最大的作用,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活动贯穿在当代大学生的活动中。首先,国家应出台有关政策扶持媒体传输教育内容的力度,发放教育资金帮助高校更好地应用大众媒体。其次,从高校层面来说,构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媒体平台是一个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这就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以校园网络为载体,利用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三大载体,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坚持交融渗透,把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融于学生生活,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最后,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理应转变传统固有思维,顺应时代背景的变化,在生活中、学习中做到正确应用大众媒体,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养成文明上网的好习惯,
(上接第122页)
自觉抵制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在接受高校传导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及时完成高校布置的任务。
5、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除了上述所说的各种外部因素,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要自我教育,大学生作为将来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除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外,还理应大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合理摒弃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一些弊端,在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本土化应用。最后还应经常对自己进行有意无意的激励,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责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之涵.论校园微电影对青年学生素质养成的积极意义[J].传播力研究,2017-9-10.
[2] 李忠军,钟启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方略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20.
[3] 范洁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高教探索,2014(02)168-171.
[4] 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
【作者简介】
张艳霞(1995.06—),甘肃通渭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校园氛围;讲“诚信”,为人处事真诚、不做假,实事求是,信守承诺。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诚”是一种美德。言行须循天道,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
无论是在平时的评奖评优、入党推优等环节中,还是毕业后助学贷款的按时还款,都需要大学生们加强诚信水平,提高道德修养;讲“正义”,人们按一定道德标准所应当做的事,公平公正。当代大学生心中充满正义的热血之情,才能飞扬青春、积极进取。存正义之心、行正义之事,才能在步入社会后、在各行各业中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出力。重点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文化打动人心,提升家国情怀和道德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洪流中一块绚丽的瑰宝,扎根深厚的历史土壤,富含优秀的价值因素。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提升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永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以福州大学城 10 所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
2016.1.120-124.
[2] 李国娟.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15.4.64-66.
[3] 周苏娅.对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5.98-99.
[4] 巴晓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72-74.
[5] 闫娜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2010.
[6] 王威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
[7] 陈继红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与趋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
[8] 张祥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2008.
[9] 何慧星,卿涛.对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5.
【作者简介】
汪 莹(1985—)女,汉族,浙江湖州人,温州医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32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2月下旬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