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熟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墨子的主要思想。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文章的说理结构,明确本文的中心观点为“天下兼相爱则治”;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和举例说理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领会墨子“意质语显,逻辑清晰”的写作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明辩儒家“仁爱”与墨子“兼爱”的异同,建立“大爱”的情怀;思考“兼爱”学说的启发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墨家的“兼相爱则治”的观点 。 教学方法 思维导图法、讨论探究法、问题引导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墨子
1.导入: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前面我们学习了孔孟的儒家思想和老庄的道家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墨子的墨家思想。墨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兼爱 2.文学常识
(1)墨子与《墨子》:见全解32页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
《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一书,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 (2)时代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3)主要思想:
“尚贤”与“尚同”:指政治方面主张治理国家要任用贤能的人,“尚同”是在“尚贤”的基础上实现的,主张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非攻”:军事上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
“节用”“节葬”:经济方面,“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反对奢侈享乐生活;“节葬”反对儒家的厚葬,认为不应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天志”: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就是兴利除害。
“明鬼”: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
“非乐”:反对从事音乐活动。墨子认为凡事应该利国利民,而百姓、国家都在为生存奔波,制造乐器需要聚敛百姓的钱财,荒废百姓的生产,而且音乐还能使人耽于荒淫。因此,必须要禁止音乐。
“非命”:针对儒家“天命”思想和贵贱等差观念而提出的,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
二、诵读文本
1.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2.接力诵读,纠正语误。
正音:恶(wū)施人 亡 (wú) 有(亡,同“无”,没)
当(cháng)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
三、理清结构
1.《墨子》一书,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课前预习任务:阅读文章,要关注各段落和题目之间的逻辑关联,探究作者如何围绕题目展开思考的。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其说理方式。
2.小组讨论绘制的思维导图并黑板展示。 3.教师结合学生的黑板展示逐段讲解
研读第一段: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观点,为下文引出“不兼爱”的乱象做了铺垫。
①圣人: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②以:把 ③焉:于是 ④攻:治疗
说理特点: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来说理,更加生动形象,语气更强。 研读第二段:本段的中心句是“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
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明确:墨子认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这些就是天下的乱象。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①察:考察 ②当:同“尝”,尝试 ③自爱:宾语前置句,“爱自” ④亏:使受损失 ⑤利:使……受益 ⑥虽:即使 ⑦慈:慈爱 ⑧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⑨然:这样 ⑩室:家 ⑪家:封地 ⑫乱物:纷乱之事
说理特点:通过问答的方式,列举大量事例,从父子兄弟君臣不相爱,扩展到盗贼横行、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的现象,从小到大,层层深入,逐一分析,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思考:在儒家思想中,哪种现象不是乱象?为什么?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儒家思想强调“亲亲”(指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子弟必须孝顺父兄)“尊尊”(指下级必须尊敬和服从上级、特别是作为天下大宗的天子和一国宗主的国君;严格上下等级秩序,不得僭越,不许犯上作乱)的等级差别。
墨家的“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不分厚薄亲疏。 研读第三段: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明确: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①若使:假使 ②若:像 ③恶施:怎么实行
④亡:同“无” ⑤贼:伤害 ⑥有:同“又” ⑦治:指安定或太平。
说理特点:本段运用了假设、排比、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
作者采用排比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研读第四段: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①劝:鼓励 ②交相:互相 ③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总结全文,得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4.小结文章说理思路
明确:文章开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四、写作特色
1.《兼爱》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明确:①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 ②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意质语显,逻辑清晰”。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2.联系背景,思考墨子为何这样表达?
明确:和儒、道两家的散文相比,尤其和孟子、庄子的文章相比,《墨子》直言不讳,通俗易懂,有一说一。作者总是把一种观念、一种逻辑贯穿到底,绝不旁生枝节。不但用语特别浅显,还唯恐说不清,往往正面说一遍,反面又说一遍;一个观点总结过了,下一段落还要再总结。这种文风与墨家的思想主张和受众群体有关。墨家主张人人平等的相爱,反对侵略战争;强调节俭,反对铺张浪费;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从这些思想倾向和历史记载的“巨子”事迹来看,墨家代表的是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他们“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文风既契合他们的功利实用主义思想,也利于他们期待的读者群体接受。
五、拓展延伸
1.什么是“兼爱”?
明确: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思想。墨子认为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关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2.谈谈墨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3.课后作业:从墨子的“兼爱”思想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结合本课所学,写一段文字,说说你的理解。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兼 爱 墨 子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意质语显,逻辑清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