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西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21-11-25 来源:客趣旅游网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广西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1 / 13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注意:请在答题卡上做答。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耒耕耜耕 2. 李文治在《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中说:“(松江)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主要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乡村市场的繁荣景象 B.农户闲适的乡村生活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尤吾不食也。”这里“吾”的身份是( ) A.官营手工业者 C.家庭手工业者 B.民营手工业者 D.雇佣手工业者 4.《元史·食货志一》记载:“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棉布绢丝绵等物。”由此可以看出元朝时( ) A.经济重心仍在南方 C.棉纺织技术更新较快 B.赋税品种相对单一 D.棉纺织业发展比较迅速 5.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面增,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此判断此窑的性质是( ) 2 / 13 A.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D.私营手工业 6.明代由于大部分文人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因而出现了大量文人为商人写墓志铭的现象。这说明( ) A.明代政府不再实行抑商政策 B.八股取士堵塞文人仕途 C.商人成为明代社会主流群体 D.文人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7.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8.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9.徐锡龄《熙朝新语》载:“(苏州)阊门外南濠之黄家港……(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 3 / 13 ( ) A.区域间的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 B.商业发展得益于经济政策的变化 C.繁荣的商业市镇开始形成 D.成为晋商、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 10.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制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做奴隶。此规定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 A.“海禁” C.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D.土地国有 11.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隶加倍。这一规定( ) A.体现了轻徭薄赋的收税原则 B.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增长 C.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D.从政治、经济地位上打压商业 12.“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该言论旨在( ) A.分析抑商政策的危害 B.分析“海禁”政策造成的弊端 C.希望统治者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D.痛陈当时社会治安混乱状况 13.(20xx·福建××市高一考试)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主 4 / 13 要变化是(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官僚资本主义形成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洋务企业宣告破产 14.鸦片战争前,粮食商品率只占总产量的10%以下。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全国粮食商品率为16%。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因素无关( ) A.外国资本的冲击 C.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 B.通商口岸的开放 D.世界市场的影响 15.1867年,容闳建议总理衙门筹组新式本国轮船企业时,总理衙门批示轮船必须为华人所有。这反映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 ) A.意在发展生产与民求富 C.增加了商品出口的总量 B.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 D.体现了反侵略的色彩 16.如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洋务运动可以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 A.利用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 B.促使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 C.促使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D.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 17.《饮冰室合集》中记载:“(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材料中的“旧工业”指( ) A.传统商业 C.传统农业 B.传统手工业 D.民族工业 18.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5 / 13 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说的“没有前途”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工业( ) A.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C.生产技术水平低 B.地区分布呈东密西疏 D.产业结构不合理 19.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C.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 B.民族工业的繁荣 D.国共内战的开始 20.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 ) A.官僚资本彻底崩溃 C.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B.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D.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21.“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上述史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C.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弱 D.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压榨 22.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大批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而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国家富强,结果都失败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 6 / 13 A.思想解放是近代化开始的先决条件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C.封建专制统治是实现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 23.据《解放日报》载:“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种情况( ) A.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署有关 B.体现了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援助 C.加速自然经济瓦解,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反映出当时美国已独霸中国市场 24.1953—1956年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意味着( ) A.“一五”计划的启动 B.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就 C.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D.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5.1957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达到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3%,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 A.八字方针的提出 C.“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的开展 D.土地改革的完成 26.“秋季里来荷花香,棉枝长得树一样,棉桃炸开像罗帐,行人见了都赞扬。”这首歌谣体现下面哪个时期的特色( )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7 / 13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7.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 ) A.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D.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 28.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对此,某著名经济学家曾评论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29..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是指( ) A.对内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0.“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 8 / 13 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论述说明( ) A.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 B.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别意识形态的标准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融合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模式 D.资本主义应当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应当实行市场经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苏州府志》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状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账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凤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9 / 13 材料三 我国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雍正皇帝 (1) 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4分 (2)材料二主要反映明清时期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 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雍正皇帝的观点对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民国初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比例一览表(%)。 年产量(万吨) 外商企业 华商企业 ≥100 100 0 10—99 88.5 11.5 1—9 41 59 ≤1 0 100 材料二 据粗略估计,1920年前后近代工业的总产值仅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4.87%,并且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商业投机性。 10 / 13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什么问题?2分 (2)材料二反映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什么特点?2分 (3)结合材料三,指出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会出现“铁厂积货如山”“(纱厂)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的现象。这说明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8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11 / 13 材料二 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1952年至197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表。 (1)依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4分 (2)依据材料二内容,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为什么没有得到贯彻?6分 (3)依据材料三,从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是什么?6分 12 / 13 答案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 CABDA 6——10 DACAC 11——15 CBBAD 16——20 ABACB 21——25 DDADC 26——30 ADBC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2分)答案: (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一种自然经济形态。4分 (2)现象:苏州地区纺织业较发达,机户和工匠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本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分 (3)重农抑商政策维护了自然经济的稳定,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 32.(12分)答案: (1)无法与外国资本主义相抗衡。2分 (2)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民族资本主义居于从属地位。2分 (3)原因:欧洲列强卷土重来。2分最大因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2分启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要想得到真正发展,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4分 33.(16分)答案: (1)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4分 (2)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6分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由政治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6分 13 /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