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必修二文言文

2020-05-21 来源:客趣旅游网
必修二

六国论 22 阿房宫赋 29

念奴娇·赤壁怀古 35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7

六国论

【作者简介】

苏洵,北宋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青少年时不好学习,相传27岁才发奋读书,考进士不中,愤而烧掉为应考写的数百篇文章,而后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下笔千言,顷刻即成。他的文章以政论文成就最高,代表作有《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辩性强,富有说服力;文字简约,不事雕琢,但笔力雄劲,善作譬喻。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名家点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程翔)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勿”,不要)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古义:到„„结局 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孤危 ..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 ..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

(2) 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一词多义 (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动词,丧失,丢失) . (2)暴 暴霜露(动词,曝露) .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 (3)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 (4)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 (5)终 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 (6)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 (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 (8)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

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 . (5) 连词,表承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2.之

(1) 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2)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 ... (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 .

(4) 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

一个代“贿赂”)/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

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3.以

(1)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 .. (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 .. (3) 连词,相当于“而”。 以有尺寸之地 . (4) 介词,把。 举以予人 .

(5) 介词,用。 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为

(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 .. (2) 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5.其

(1)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

(2)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 .6.则

(1) 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2) 连词,那么。 则秦国之所大欲 .7.与

(1) 动词。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 .

(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 .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 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 3.倒装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3)洎牧以谗诛(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阿房宫赋

【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称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后人为了区别于杜甫,称其为小杜,足见杜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六国覆灭了,天下统一了;蜀地山林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巍然耸起。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高楼重阁遮天蔽日。它从骊山的北面建起,然后向西曲折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两道河缓缓流淌,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腰带般的长廊像绸带似迂回曲折,屋檐高高翘起像鸟嘴向空中飞啄。这些楼台亭阁,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层叠的木拱中心勾连,殿角相向对峙,像在互争上下。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那样密集,像水涡那样套连,巍峨矗立,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就像蛟龙,可是没有风云涌起,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就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产生霓虹?楼阁高高低低,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高台上传来温柔的歌声,使人感到如同春光一般温暖;大殿里寒气逼人的舞袖飘拂,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之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

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每天清晨,只见明亮的星光晶莹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墨绿的云彩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一层油腻,那是她们洗脸后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那是她们焚烧异香的椒兰。雷霆忽然震响,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杳然无声,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远处,希望皇帝能光临宠幸;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物,韩国魏国聚敛的珍品,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代、多少年,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这阿房宫中。而秦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宝玉看作石头,把黄金当成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看到这

些东西,也不觉得很可惜。

唉!一个人的心思,也跟千万人的心思一样啊。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竟然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全国的城墙还要多;琴声笛声,一片嘈杂,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就使天下的人民不敢讲话,只敢在心里充满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戍边的士卒怒吼起来,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皇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够来抵抗秦国了;如果秦取得天下后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名家点评】

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为了丰富历史教训的内容,从“六王毕,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写秦,又不忘六国。就章法说,以秦为主,以六国为宾。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写到这里,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接下去,还不肯正面说破,却以无限感慨揭示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既指出六国与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爱其人”(作者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故以“人”代“民”),就不会亡。这才将笔锋移向“后人”——主要是当时的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得哀后人也。”

作者具有可贵的民本思想。他把六国及秦的灭亡,归因于“不爱其民”,希望统治者汲取教训,真可谓语重心长!但他自己也意识到这种希望终归要落空,因而以深沉的感慨结束全篇。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霍松林)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古今异义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古义:指宫室建筑精巧 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古义:可惜 今义:怜悯,值得怜悯 2.一词多义

(1)一 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 .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形容词,全部,所有) ..(2)缦 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 .

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3)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 .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 .

(4)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5)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 j .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动词,爱护) .⑹为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

3.词类活用

(1) 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统一) .

(2) 名词作状语。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

(3) 名词作动词。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当作铛、石、块、砾) .

(4) 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5) 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二、文言虚词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

(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2.而

(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3.其

(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 .

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也”,表判断)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者„„也”,表判断)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 (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 3.省略句

(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 (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4.倒装句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5.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举”有被攻占之意,意念被动句)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简介】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长江向东流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

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象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名家点评】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传统观念,对东坡词新风不免微带讥诮,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把满腔爱国激情以及南渡以来的无限感慨和义愤 ,全部寓寄在歌词中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辛词慷慨激昂,纵横驰骋,继承并发展了苏轼豪放派的词风,后人以“苏辛”并称。辛词多方面反映了错综复杂、激烈动荡的社会现实,表现了非凡的英雄气概和创造力。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坚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名家点评】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冑正准备北伐。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

面看来,朝延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冑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忧深思远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成功;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