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天台山6个民间传说故事

2023-09-29 来源:客趣旅游网
天台白云的故事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山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风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己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

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己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

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

南朝宋刘义庆°《幽冥录》

汉永平5年(公元62年),在刘县有两个人刘晨、阮肇去天台山采药。天台山乃奇山秀石之巅怪石嶙峋,山间有很多名贵的草药,二人只顾低头采药,没有发觉暮色已晚,天近黄昏,不由觉得肚子饥饿,于是想要赶紧回家转,怎知二人行至山的深处,已经不辨回去的方向了,正在叽肠辘镀时,抬头见有一棵桃树,就摘了几个桃子充饥。

人吃完桃子,夜色完全降临,二人只好靠在一棵大树下睡觉。第二天,当太阳升起时,二人继续找回家的路,可是越走山间树林越浓密,就这样两人饿了就摘几个野果子吃,困了就靠在人树下睡觉,一连半月有余刘晨、阮肇也没有走出天台山。这一日,听见有哗哗的溪水声,二人顺着声音来到溪边,打算顺着小溪前往,忽见溪边有两女子,真的很美丽,宛如天仙一般。这二位女子看见刘阮二人便笑道:“刘郎、阮郎你二人可是来晚了。

二人听罢一惊,怎知我们的姓名?这荒山野岭的哪里出来这搬漂亮的女子,又一合计反正也找不到路,就只好跟随那两个美女前行,走了一会,走进一个山洞,又走了一会,见洞内豁然开朗,就见前面青砖瓦舍隐没在绿树之中。

两个女子带他二人走进房中,房内绛罗帐,帐角上挂着金铃,上有金银交错,还有几名婢女又见已摆好餐桌,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鹿肉,刚坐下,又来了就位穿着九色裙子的女子,吹、拉、弹、唱,舞姿翩翩。用完饭,来了一个侍女捧着桃子笑着说道:”两位贤婿随我来。

随后二人被分别带进两个房间,与那两个仙女结为夫妻。过了十多天,刘、阮两人要求回乡仙女不同意,苦苦挽留又过了半年,刘、阮再次要求要回家看看,二位仙女终于允许他们回去,并派人将他们送出去。刘、阮二人到家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家的房子,到处打听,村子里有人前来认祖,说自己是他们的第七代孙,听老人们说祖翁入山采药,再也没有回来,家谱上也有记载。

刘、阮二人听后瞠目结舌,在山上半年,山下已经到了第七世,已是晋太元八年(388年),过去了三百年的时间。二人无奈,只好返回采药处寻妻子,找到了那条小溪,就在那溪边踱来又踱去,徘徊来徘徊去,但终究没有找到去时的路,再也没有见到那仙女。后来人们就把这溪叫惆怅溪,溪上的桥叫惆怅桥。

调怅溪就是现在的桃源溪,桥即桃树坞的迎仙桥。后来人们在惆怅溪边建了刘阮庙,庙内塑有头戴斗笠,肩背竹篓,手拿药锄的刘阮像。

天台山传说故事:三仙下天台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一天夜里,有三个神仙来到天台山。他们是石仙、塔仙和海仙,奉玉帝之命个到石梁造桥,一个到国清寺造塔,一个把海水赶到苍山答的地方.

造桥的石仙来到石梁,只见飞瀑从天而降,水花飞溅,一泻千丈;两峰对立,两边都是悬崖峭壁,必须从中间架一座桥。那石仙好气力,双手抓住两边的岩笋,使劲一拉,哗啦一声,两峰连接在一起,变成座石梁桥。这座石梁桥长二丈,背宽五寸,龙形龟背,又窄又险,桥上飞瀑临空,桥下水流湍急,身临其地,惊心动魄。石仙造了石梁桥,无事可做,时间还只半夜,灵机一动,想戏弄塔仙和海仙一下。他装作公鸡“喔喔喔”地啼叫起来

一鸡唱,百鸡应。鸡鸣早看天,黎明在眼前。神仙做事是不让凡人知道的,造塔的塔仙摄去了附近各村的青年,搬的搬,垒的垒,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塔身已经完工,正准备放上塔头。塔头已经造好,放在五里外的金鸡岭。听到鸡啼,来不及装上,塔仙就偷偷地遁走了。这天夜里,附近各村的青年都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担着家里的灶砖到国清寺造塔。醒来一看,国清寺前果然多了一座塔。这座塔看上去呈暗红色,传说就是灶砖造的,但它还少个头。塔头在金鸡岭拿不过来,人们就在那里造了座寺,叫“塔头寺”

那赶海水的海仙,来到碧波万顷的东洋大海,手里挥着神鞭,赶着海水,朝天台咨而来。一路上海水所到之处,水浪哗哗,波涛汹涌,鱼虾成群,上下欢腾,平地顷刻变成海洋。谁知海仙刚把海水赶到三门海游地方,忽听一声鸡啼,心里一慌,把海游当作答,以为到了目的地,马上遁走了。所以,答地方仍是片陆地,看不到海,海水到海游就不上来了。现在,欢吞口还能看到一块小岩石,传说是海仙把船桩都早已埋好了哩。

天台山传说故事:国清寺的由来

天台山国清寺,是个隋代古刹。说起来历,还有段古老的传闻。

隋朝时候,有个名叫智戒的人,早早出了家。他想找个名师,便穿着芒鞋,背着包袱,到处寻找。

这天,他来到江陵,放下包袱,刚往床上躺下,恍惚中,自己又穿起芒鞋出去了。他沿着一条大道往前走,不觉来到一座高山前面,抬头一望,这座山奇岩怪石,流泉涂淙,心里喜欢极了,就沿着一条山润往里走。他转过三道弯,爬上三条岭,突然眼前出现一个山均。山均里松竹翠绿,杜鹃火红,好一派仙景!智戒站住脚,东看看,西望望,这山场坐北朝南,靠北面是座高高的山峰,山峰向两侧延伸,就像两条手臂抱着这个山坳,样子真像一个燕子的拿哩.

智戒看得呆了,心想,真是一处福地呢.....正想着,猛听得远处有人叫着自己的名字。顺着声音望去,北边那座山顶上有三块岩石,当中那块岩石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位老和尚,正朝自己招着手哩。

智戒想:他在叫我上去吗?可是看看面前,是一条三丈宽、十丈深的山沟,沟底的水又深又急。过了沟,又是一堵几十丈高的峭壁,连山羊都上不去

智戒站在山沟边难住了。这时,山顶的老和尚说话了:“弟子弟子别发愁,我来扶你上岭头。

话音刚落,伸出右手,一尺、两尺,一丈、两丈.....一会儿就从山顶伸到智戒身边,一把握住智戒的手,说:“弟子弟子用把劲,快快起步上金岭。”智戒觉得有一股热气,从手上传到身上,再从身上传到脚下,顿时浑身是劲,身轻如燕,才一迈步,就“呼”的一声飞了起来,飞过山涧,飞上绝壁,来到老和尚身边。

智戒刚刚站住,一看,老和尚的手臂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缩了回去,又跟普通人一模一样了。智戒"扑通”跪了下去,那和尚搀起他,微微一笑说:“你有缘能到此,你当居于此,终于此。”说完起身就走。智戒疾步紧跟,哪里追得上呀!慌乱之中,被一条古藤绊了一跤,惊醒过来,原来是一个梦

智戒想着梦中的情景,又惊又喜,但梦中见到的这座山,它叫什么山,又在哪里呢?

第二天,他就穿起芒鞋,背起包袱,决定访遍天下名山。

山重重,水茫茫,智戒走了一天又一天。这一天,他沿着一条山溪往里走了十几里,又爬上一道笔陡笔陡的山岭,眼前真的出现一个像燕子案那样的山坳。他抹了抹汗,解开衣襟扇扇凉,吐口长气说:"啊,总算找到了!"

正想找个地方歇歌,忽听后面有人叫他,智戒回身一看,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还真有点像梦中遇到的那人呢!

智戒问了对方,才知道这山叫天台山,这老和尚法号叫定光。言谈中,智戒见他禅苦学深,气宇非凡,便决定拜他为师。定光也不客气,只笑笑说:“第子今日千辛万苦来到这里,足见你诚心诚意。这佛陇有金峰、银峰,金峰我已居住,你到银峰去吧!”说着拉过智戒,指着南面一座山峰说:“就是那一座。

辞过定光,智戒来到银峰,砍来树,研来竹,搬来石块,割下茅草,造了一间茅草屋,取名叫作"净名堂”,住在那里,专心致志地研究佛学。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几年,智戒终于在净名堂里创建了佛教“天台宗"

天台宗创建以后,名气愈来愈大,传遍了大江南北,信徒越来越多。净名堂住不下了,智戒领着大家盖了高明寺,又盖了华顶寺,前前后后,一共在天台山盖起了十一所大寺院。可是,这样还住不下呢!这天是八月十五日,智戒照例到金峰拜见师父定光,坐下喝了一口茶,又轻轻吁了一口气。定光说"弟子,你有什么心事呀?"

智戒说:“我正想找师父帮忙呢。只因天台宗愈传愈广,信徒愈来愈多,如今虽然造了十一所寺院,但这些寺院不是山高路险,就是地形局促。若天台宗再传开去,信徒就将更多,所以我想求师父再指点处胜地,建个“祖庭',以备来日之用。

定光说:“难为你有这样一片诚心。好吧,明日你下佛陇,往东南方向走出十里,那山口有个盆地,周围五峰环抱,中间双涧回澜,名叫银地。银地银地,智者宜住。”一一因为定光讲了“智者宜住”这话,后来智戒就叫智者。

第二天,智戒挂着拐杖,兴冲冲地下了山,往东南走了十里,果然找到银地。当日喜滋滋回到佛陇,对定光说:“师父,找到了,真是个好地方呀!

"地方好,寺可造,可是你还要记住六个字。定光说:

智戒问 :"哪六个字?"

定光说:“寺若成,国即清。智戒回到净名堂,心里不住地念着这六个字。他想,当今尘世,战乱频仍,奸人当道,平民遭殃。师父说寺院如果建成,国家就能清平,国家清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这多好呀!于是,他歇也没歇,点起蜡烛,连夜画起寺院的图样来

这一年,智戒已经九十多岁,年老体衰,加上日夜劳累,图样刚刚画好,还没有开工就病倒了.

弥留之际,智戒把大弟子叫到床前,拿出图纸,说:“这是银地祖庭的寺院图样,是我一生心愿所在。我死后,你一定要把这寺院建成。定光师传下“寺若成,国即清’六字箴言,更要牢牢记住。寺院建成以后,就叫 “国清寺’ 吧!”智戒圆寂之后,大弟子就开始建造国清寺,花了不少时间才建成现在,“寺若成,国即清”这六个字还刻在石碑上,竖在国清寺放生池的旁边。

在佛陇坳的北面山上,有一字形排列着的三块大岩石。由于智戒来到天台山之前,在江陵曾经梦见过相似的三块岩石,而且有一和尚在石上向他招手,后来以梦作真,就把它起名为“定光招手石”

天台山传说故事: 长明

传说国清寺的大雄宝殿过去有盏长明灯,是盏“神灯”。神灯只助好人,专治坏人,很久以前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

那时,国清寺附近有个财主,家有良田百亩,每年要雇长工。这年冬去春来,眼看春播就要开始财主还没雇到长工。他正站在门口焦急地等候,忽见一位身材魁梧的年轻人走过来,他便拦住问道:“你会个会千田里活?”

年轻人说:“扶犁操耙,样样都能。

财主一听笑了,“好,好,我正缺一个长工,你如果在我家里做,工钿一年一头牛年轻人想了一想,谋生不易,一头牛的工钿倒也丰厚,就点点头答应了转眼就是三年,年轻人想算清工钿,回去成家立业。不料,财主嘿嘿笑了几声,拎出三瓶素油递给

年轻人吃了一惊,责问说:“当初讲好一年一头牛,怎么变成一年一瓶油了呢?!

财主两眼 横说:“你真是做梦吃绿豆芽爽口,我分明说好每年一斤油。你再胡来,我就把你告到

官府。

年轻人想: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告到官府,我是输定了的。罢罢罢,索性把这三瓶油捐给国清寺,去点长明灯,也算我劳苦三年,积个功德。

这天,国清寺的方丈对小和尚说:“今天下午,有位大施主要到国清寺来,你要大开山门迎接,办好素斋招待。”小和尚吃过中饭,就在寺门外面等候,他左等右等,一直等到傍晚,才见一位年轻农民足穿草鞋,手提三个油瓶,大步向寺院走来。小和尚上去询问。那年轻人说:“我有三瓶素油,送给寺庙点灯.以表心愿。”小和尚想,只送三瓶素油,也算大施主?但看看四下,并无别人前来,还是按照方丈的吩咐办事。

年轻人在寺中受到热情款待。吃完晚斋,小和尚陪他到大雄宝殿,他就亲手将三瓶素油倒入长明灯的灯座里

油刚倒入,那长明灯顿时大放光明,比平时要亮好几倍,连普萨的眉毛都看得清清楚楚了。小和尚一分惊奇,赶忙去问老方丈。老方丈说:“这三瓶油是他三年血汗凝成的,所以非同一般。等会儿灯下将有东西滴下,你收集起来装到他带来的三个瓶中,让他带回就是。

小和尚回到大殿,只见灯下有一摊红色的碎屑,就一点一点收进瓶里,给年轻人带回。第二天,年轻人回到家里,打开瓶子一看,金光闪闪,非同小可,原来竟是三瓶金子。他惊喜万分,就用这些金子成家立业。

年轻人献油得宝的消息,不久就传到财主的耳朵里。他想:长工用三瓶素油,在国清寺换回三瓶金子,我不如带十车素油到国清寺去献佛,一定能够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第二天,国清寺方丈告诉小和尚,今天有位施主来,你只要开边门让他入内,随便招呼一下便可。小和尚出了寺门,只见远处黄尘飞扬,十辆油车“咯吱咯吱”来到寺门前,车后还跟着一位财主。一问,方知他是到国清寺献油的。小和尚十分奇怪:这么一位大施主,方丈为啥不热情相待呢?再一想,方丈素有先见之明,我何必多去怀疑

财主进入大殿,就急忙叫小和尚把油倒入长明灯中。不想油一倒入,大殿当即暗淡无光。小和尚又跑去问方丈是何缘由。方丈说:“他送的油虽多,但都是不义之财,所以不会发光。等会儿他来索取回礼时,你把这件淡色袈裟,将灯中滴下的东西指上去送给他,让他回去就是。”财主加好油,便在殿中转来转去等待着。不一会儿,小和尚拿来一件袈裟,指上灯里滴下的黄褐色黏物递给他。他抱着袈裟,就急忙回家。

财主回到家里,为了显显自己威风,就把县太爷和亲朋好友都找来,在大厅上设宴看宝。酒过三巡,他将袈裟捧上大厅,让人观赏,看完以后,往自己身上一披,谁知那财主竟顷刻之间变成一只没尾巴的黄牛了。没等大家弄清是怎么一回事,这只牛“眸峰”叫了几声,就飞快地奔到长工家去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