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璀玢 李金英 苑朋栋
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28期
蒋璀玢 李金英 苑朋栋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考察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分析了新媒体的概念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博客、微博、虚拟社区、网络游戏等新媒体也涌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因其易于接受新事务,学习能力强,主动参与感强等特点,成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和推手。虽然对在校大学生们来说,林林总总的新媒体已经是他们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综合目前的各种大学生媒介素质养水平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容乐观,基本媒介素养大多属于自发养成,未达到理性的自觉层面。
新媒体是大学生认知社会与世界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生长和发展都有深刻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甚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其影响。如何能够帮助大学生免受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污染、信息爆炸、信息侵略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具有反思式能力、辨识能力、创意学习、社会监察能力、合宜参与能力,是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截止目前,中国大学生媒介索养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以下五个方面,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综述、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调查、与课程教学结合分析媒介索养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策略及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及模式探讨。[1]以上研究主要是从大众传媒,新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将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新媒体视域中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进行初步的探索。
2 新媒体的概念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New media)的概念最先于信息技术发达的美国被提出来,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和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而言的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统称,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的新渠道。
对新媒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定义和界定,但是不管人们如何定义新媒体,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信息平台的开放性、主客体活动的互动性,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广大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传媒从来具有意识形态的特质,因此在新媒体日益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汇和意识形态较量重要平台的当下,必须认真考察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第一,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的文化氛围。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任何组织、团体和个人都可以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制造和传递信息,也可以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浏览和分享信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媒体的传播主体。信息源的开放度大为增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可以在同一个空间传播。现代的媒介环境已经为大学生们营造出一个种多样的环境和多元的文化。大学生作为正在发展和成熟中的个体,可以倾听和获得多种信息和文化,科学、教育、知识等信息以超链接的方式供大学生们检索、查询和利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来源和内容,借着多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空间、生活区域也大大扩展。这无疑对大学生的选择和辨析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二,新媒体的强大渗透性向大学生提出了挑战。
伴随着信息流动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推波助澜,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了跨跃式发展,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相互融合和渗透,不同形态的媒介既发挥自身特长又功能互补,加速了知识更新换代的进程,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扩大了知识传播的范围。媒介环境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但是有些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分辨力和自制力还远远不够,很容易受媒体传播的吸引。所在,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中,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引导作用不仅是广泛的,而且是巨大的。[2]
第三,新媒体的娱乐功能对大学生产生双重影响。
现代的大学生承受着比较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在生活中他们也会用适当的方式舒缓自己的情绪,新媒体在大学生面前展开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动漫、网游、交友平台、在线聊天,博客、贴吧等等很好地满足了他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和娱乐消费,使他们的学习环境不再单调乏味,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但是,有一些新媒体对娱乐功能过分渲染,也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长期受声像媒介的影响使大学生们过于浮躁、浅显,只习惯于通过形象具体的方法获取信息,阅读活动正由抽象的文字接收变为直观的图像吸收。这种富有娱乐化、通俗化、快餐化和游戏化成分的媒体接触方式容易对理性和逻辑思维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导致思维的简单化和平面化。
3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途径
媒介素养是指社会公众认识媒介、参与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是以社会公众为对象,以培养和提高认知媒介、参与媒介、使用媒介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3]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作,要形成多主体、多对象、各环节、各因素的相互配合和良性互动。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媒介教育的格伦沃尔德宣言》明确指出:只有当家长、教师、媒何时从业人员和政府决策者都意识到自己有职责培养听众、观众和读者的媒介批判和媒介安全意识,媒介教育才能最有效。教育系统和媒介统系越积极参与其中,媒介教育就越有成绩。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强调“防御”与“建设”相结合,不断拓展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途径。
第一,开设媒介素养的通识选修课或进行专题讲座。
大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首要途径是在校内接受媒介素养教育,让媒介素养教育进入高校的教育课程体系,或在有关学科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使之成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校与传媒业界的交流与互动也是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通过邀请传媒教育专家、学者和传媒业界人士走进高校做相关学术报告,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可以使学生对传媒实务和传媒运作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第二,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组织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如果说目前在高校进行课堂上的媒介素养教育会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的话,将高校社团组织打造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不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平台,积极开发各种学生社团活动,通过各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从而使接受教育、提高素质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社团可以通过展板、宣讲等多种形式来宣传和传播媒介素养知识,可以组织讨论或辩论具体的新闻事件来提高大学生们的理性思考意识和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校园媒介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相对于在课堂教授和听讲座的方式中,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为大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媒介素养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校园内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站等传播媒体形成了全方位的舆论传播环境,这些媒介作为学校教育的精神环境的重要方面,对大学生起着不可替代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如果大学生能够有机会在相关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那么他们对媒介真实和现实真实,对新闻的客观情况及对媒介产品的制作流程、传输过程和传媒运作方式等都会有一种更直观的了解和切身的体会,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媒体及其传播信息的客观、理性的思考意识和正确有效地使用媒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鹏泽,杜世友.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0):29-32.
[2]宫淑红,张洁.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陈双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