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 江 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诗题“渡江”,诗人打算回乡,可到渡口才知江水高涨,客船不敢出行,不由新添愁绪。
B.颔联“白日忙于我”意在说明自己在外奔波忙碌,而青山对自己发笑,是在反思自己追求功名。
C.颈联直说自己在想念家乡,并说明自己来到京都本希望获得功名,却落得破裘满风尘的下场。
D.尾联写自己境况,用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自己的自由自在,表达自己畅游在外,悠游自在之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D项,“表达自己畅游在外,悠游自在之感”错误。人生本是尘世寄迹,居无定所也属当然,正像这高翔天地间的沙鸥,东止西栖,所以,“沙鸥”在此成了孤单漂泊、无所着落的象征。应当是衬托自己的孤单漂泊,表达自己客居他乡、孤单寂寞之感。故选D。
答案:D
2.诗歌首联所说的“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
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作者的思乡怅惘心情是郁结很久且十分深重的,所以诗歌一开首,“客愁”两字已赫然在目。扬子江渡头,几回回经由,江上风波依旧,而旅入已添了新愁。底下两句,铺衍旅人奔波愁劳之状,奔波忙碌之愁。“风波如旧客愁新”,一个“客”写出了旅人奔波愁劳;“孤枕不胜乡国梦”中的“孤枕”,“吟对沙鸥”中的“沙鸥”,正像这高翔天地间的沙鸥,“沙鸥”在此成了孤单漂泊、无所着落的象征,写出了孤独之愁。“乡国梦”,故国之思已频频入梦,表现自己的思乡之情,朋友零落之愁。“交游落落俱星散”,由己及人,作者想到自己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也正和自己一样,天涯作客,四方糊口,山长水阔,欲再携手欢会、谈古论今而不可得,不由得神情悄怆,黯然至于悲怀难抑。
答案:①奔波忙碌之愁。“几问津”“忙于我”等表现自己的奔波忙碌。②孤独之愁。“孤枕”“客愁”“沙鸥”等表现自己客居异乡、孤身在外的孤独之愁。③思乡之愁。“乡国梦”等表现自己的思念家乡之情。④朋友零落之愁。“交游落落俱星散”直言本身就不多的友人四处飘零。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3-4题。
过郑山人所居 刘长卿
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 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
送陈靖中舍归武陵
王安石
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 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
注:①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身份致仕。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诗中“春山”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
B.刘诗“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之地人迹罕至,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
C.刘诗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景物并抒发情感,语言自然清新,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
①
让人回味无穷。
D.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匆匆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
解析:“淡雅沉郁”错,全诗无低沉郁积之感。 答案:C
4.两首诗同为送别诗,都运用了“武陵”和“桃花”,请据此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刘诗通过描写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人迹罕至,来表现对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的欣赏;王诗则通过描写友人将要前往的地方是世外桃源来表达对友人保持独立人格的寄望与期许。友人到武陵时也许桃花已谢,但是一个不会为花而迷的人,自然也不会迷乱于尘世之中。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B.诗人留宿幕府,悲从中来,诗人产生悲情的原因有官场失意、思乡情浓、战乱未平、身世凄凉。
C.“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D.整首诗歌在立意构思、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解析:“官场失意”错误,应是“孤苦无依”。 答案:B
6.有评论赞誉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或借景抒情)②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③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古风 李白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战国时燕国人,劝说燕昭王求士。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③邹衍,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齐国人。
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拟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B.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这首诗是一首寄慨而抒怀的五言古诗。
C.这首诗大量运用典故,对具体讽刺对象故意闪烁其词,但倾向分明,感情激越。 D.“青云士”原指立德立言的高尚之人。《史记·伯夷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李白在诗中反其意而用之,指那些无德无才的尸位素餐者。
②
③
①
解析:《 拟行路难》是鲍照的作品。 答案:A
8.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的行为,与下文现实中人才的际遇形成对比。引起下文对现实情况的描写。突出诗人怀才不遇的现状(或)心情。
(五)(2019年重庆4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题章正字道正新居
朱庆馀
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车马过从已有尘。
注:①正字:古代官职名。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故生出“嫌”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解析:“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分析错误,吵闹来自御楼,与僧为邻恰显宁静。 答案:C
10.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安贫乐道,志趣高雅,宁静自适之士。①从“生涯还似旧时贫”可见其安贫乐道。②从居处有花、吟处与僧邻可见其志趣高雅。③从居处无车马、无尘杂可见其内心宁静。
②
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